1. 首页 > 笙耀百科 >

陆游人物关系 陆游的人物关系

中国有一首家喻户晓的古诗《示儿》。诗是这么写的,“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这首诗是一位父亲对儿子的临终遗嘱。诗中表达了一个行将去逝的老人至死都不忘因为外族的入侵而山河破碎的祖国,他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在祖国光复的那一天,告诉他胜利的消息。从这首诗中,人们可以感觉到一位老诗人在人生的弥留之际强烈的爱国之心。他就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爱国诗人之一陆游。

陆游人物关系 陆游的人物关系陆游人物关系 陆游的人物关系


陆游是中国南宋诗人,生于公元1125年。陆游生活的时代,北方的少数民族政权金国频频向宋朝发动战争,积贫积弱的宋朝丧失了大量国土,被迫不断向南迁移,人民生活在战乱和动荡之中。少年时代的陆游就不得不随着家人逃难,饱尝流离失所的痛苦。

陆游从小受到父亲强烈爱国思想的熏陶,很早就养成了忧国忧民、渴望国家重建的品格。为了实现自己报效祖国的理想,他特别注意学习兵书。20岁时,他在一首诗中写道,“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希望自己有一天能亲临战场、杀敌报国。然而直到四十多岁时,他才有机会在军中做一名军官,实现了自己多年的愿望。

不到一年的军中生活,在陆游的生活和创作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他身着戎装,来往于前线各地,抗敌将士的艰苦生活和爱国热情,极大地开拓了他的诗歌境界,豪迈而悲壮也成为他一生诗歌创作的基调。

1162年,宋孝宗赵慎起用主战派张浚,准备北伐。孝宗召见了陆游,陆游趁此良机提出了许多政治军事主张,并给予赵慎以有力支持。但是北伐失利,宋再度向金求和,孝宗意志动摇,朝中主和派重新抬头,张浚被罢官,陆游也被削职还乡。1170年,陆游到夔州(今四川奉节县)任通判。后来又到四川宣抚使王炎的幕府中办理军务,积极向王炎提出恢复中原的作战策略。但是,由于朝中投降派的阻挠破坏,王炎被召回朝廷,幕府也被撤散。陆游的作战主张不仅得不到实现,自己也被调到成都府安抚司任参仪官。

1173年夏,他被任命为蜀州(四川崇庆)通判(副州官)。不久,又被调到嘉州(四川乐山),年底才又回到蜀州。报国无门,爱民无力,终于在1174年十月,陆游又被调到荣州(四川荣县)去摄理州事。陆游,在蜀州虽然只有一年多时间,但对蜀州感情十分深厚。即使晚年回到浙江山阴老家,也还写了许多记念蜀州的诗篇。蜀州人民也怀念放翁诗人,诗人长溘之后,人们的罨花池旁为他和赵忭(〔宋代〕一御吏,曾作蜀州官)修一庙宇,称赵陆公祠,后改称“二贤祠”。现在,“二贤祠”已改建为“陆游纪念馆”。

作为一名杰出的诗人,陆游一生创作诗歌9300余首。这些诗中大多数都是与抗击侵略者的有关的。或者描写火热的军中生活,“失衣卧枕戈,睡觉身满霜”,或者寄托自己对祖国前途命运的深切忧虑和自己空抱一腔报国热情的愁闷心情。

陆游的诗歌不仅始终贯注着炽烈的爱国热情,而且同情当时人民的疾苦。忧国和忧民的思想在他的作品里交织在一起。他在《太息》、《秋获歌》等诗篇里,揭露了官僚和豪强对下层人民的剥削,同时又真切地写出了下层人民勤劳、善良的优秀品质。

除了诗歌作品,陆游还创作了许多优秀的散文作品。这些作品有的记生活琐事,有的议论国计民生,有的叙述友人事迹,但都贯穿以爱国情感,有很强的感染力。

陆游一生饱经忧患,对普通人民所处的环境有充分的了解。他的作品在反映生活的深度和广度上,都达到了同代诗人难以企及的高度。

陆游丰富的创作实践对他以后的宋代文坛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但更为显著的,还在于他强烈执着的爱国主义精神方面。他的诗文作品,对遭受异族压迫的人民是莫大的精神鼓舞。每当民族的生死存亡关头,人们都会情不自禁地想起这位在自己85岁的生命历程中深切关注祖国命运的诗人。

八百多年来,蜀州人民怀念伟大的爱国诗人,人们扶老携幼,不远千百里前来瞻仰、凭吊陆游。罨花池是陆游生活过的地方,这里的水榭楼台、林木花草,都篆刻下伟大诗人忧国忧民的诗篇。

陆游和唐琬的爱情故事

南宋的大词人陆游(1125~1210),在1144年娶了唐琬,第二年,唐琬就被逐出家门,原因依古人的说法是“不当母夫人意”“二亲恐其惰于学,数谴妇,放翁不敢逆尊者意,与妇诀。”以上的意思是说,唐琬在夫家,与婆婆不合;或说因为夫妻两人太恩爱,公婆认为会妨碍陆游的上进之心,所以常常责骂唐琬,而造成二人的分手。

真相:根据陆游自己在晚年的诗作(《剑南诗稿》卷十四)是因为唐琬不孕,而遭公婆逐出。

陆游与唐琬是相爱的,他们分手以后,陆游又被迫娶妻,而唐琬也改嫁了皇族赵士程,但真正两人的哀情传世的一段,就是两人的重逢于相别后的十年,在绍兴城外的沈氏园中,那是一个春日,陆游来此赏春,而唐琬和丈夫赵士程也来此游春,而在此意外的重逢.两人重逢,又无法当面相诉离情,随后,唐琬派人送来一些酒菜,默默以示关怀,而就与丈夫离去,陆游在伤心之余,就是园子的壁上题下了一首哀怨的《钗头凤》。

两人重逢后没有多久,唐琬就因心情忧伤而忧死(在历史上记载:「未几,怏怏而卒」--没有多久,就心情忧郁而死)

陆游在死前一年(1208年,八十四岁),又来到沈园,写下了:“沈家园里花如锦,半是当年识放翁;也信美人终作土,不堪幽梦太匆匆。”正是陆游对唐琬最深的怀念,第二年,陆游终于也追随着唐琬去到另一个世界了。

陆游共有七子。《陆游年谱》中有记述:长子陆子虞,次子陆子龙,三子陆子修,四子陆子坦,五子陆子约,六子陆子布,七子是陆子聿。

陆游(1125年11月13日-1210年1月26日) ,南宋诗人。汉族。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12岁即能诗文,一生著述丰富,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等数十种存世,存诗9000多首,是我国现有存诗最多的诗人。陆游具有多方面文学才能,尤以诗的成就为最。自言“六十年间万首诗”,今尚存九千三百余首。其中许多诗篇抒写了抗金杀敌的豪情和对敌人、卖国贼的仇恨,风格雄奇奔放,沉郁悲壮,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激情,在思想上、艺术上取得了卓越成就,在生前即有“小李白”之称,不仅成为南宋一代诗坛领袖,而且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地位,是我国伟大的爱国诗人。 为南宋四大家诗人之一。词作量不如诗篇巨大,但和诗同样贯穿了气吞残虏的爱国主义精神。陆游的著作有《放翁词》一卷,《渭南词》二卷。

他始终坚持抗金,在仕途上不断受到当权派的排斥打击。中年入蜀抗金,长期的军事生活丰富了他的文学内容,作品吐露出万丈光芒,成为杰出诗人。词作量不如诗篇巨大,但和诗同样贯穿了爱国主义精神,“气吞残虏”。生当北宋灭亡之际,少年时即深受家庭中爱国思想的熏陶。绍兴中应礼部试,为秦桧所黜。孝宗即位,赐进士出身.

绍兴二十八年(1158年)入闽任宁德县主簿.据《宁德县志》卷三《宦绩》中记载:“陆游,字务观,即放翁也┅┅绍兴二十八年任邑薄,有善政,百姓爱戴”。在宁德的南漈山上建有陆游塑像.曾任镇江隆兴通判.乾道六年(1170)入蜀,任夔州通判。乾道八年,入四川宣抚使王炎幕府,投身军旅生活。后官至宝章阁待制。 陆游在政治上,主张坚决抗战,充实军备,要求"赋税之事宜先富室,征税事宜覆大商",一直受到投降集团的压制。晚年退居家乡,但收复中原的信念始终不渝。一生创作诗歌很多,今存九千多首,内容极为丰富。抒发政治抱负,反映人民疾苦,批判当时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风格雄浑豪放,表现出渴望恢复国家统一的强烈爱国热情。《关山月》、《书愤》、《农家叹》、《示儿》等篇均为后世所传诵。抒写日常生活,也多清新之作。亦工词,杨慎谓其纤丽处似秦观,雄慨处似苏轼。但有些诗词流露出消极情绪。他初婚唐氏,《钗头凤》等,都真挚动人。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在母亲压迫下离异,其痛苦之情倾吐在部分诗词中,如《沈园》。

他的诗歌艺术创作,继承了屈原,陶渊明,杜甫,苏轼等人的优良传统,是我国文化史上一位具有深远影响的卓越诗人 .他的主要著作有《渭南文集》,《剑南诗稿》,《放翁词》,《南唐书》,《老学庵笔记》。

陆游书名为诗名所掩,陆游亦工书翰,精行草和楷书。他自称"草书学张颠(张旭),行书学杨风(凝式)。"他的书法简札,信手拈来,飘逸潇洒,秀润挺拔,晚年笔力遒健奔放。朱熹称其笔札精妙,遒严飘逸,意致高远。遗留书作不多,书论有《论学二王书》。传世之作有《苦寒帖》、《怀成都诗帖》等。

他的作品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是悲愤激昂,要为国家报仇雪耻,恢复丧失的疆土,解放沦陷的人民;一方面是闲适细腻,咀嚼出日常生活的深永的滋味,熨贴出当前景物的曲折的情状。他的学生称赞他说:“论诗何止高南渡,草檄相看了北征”;一个宋代遗老表扬他说:“前辈评宋渡南后诗,以陆务观拟杜,意在寤寐不忘中原,与拜鹃心事实同”。这两个跟他时代接近的人注重他作品的第一方面。然而,除了在明代中叶他很受冷淡以外,陆游全靠那第二方面去打动后世好几百年的读者,像清初杨大鹤的选本,方文、汪琬、王苹、徐釚、冯廷櫆、王霖等的摹仿,像“红楼梦”第四十八回里香菱的摘句,像旧社会裹无数客堂、书房和花园中挂的陆游诗联都是例证。就此造成了陆游是个“老清客”的印象。当然也有批评家反对这种一偏之见,说“忠愤”的诗才是陆游集里的骨干和主脑,那些流连光景的“和粹”的诗只算次要。可是,这个偏向要到清朝末年才矫正过来;谈者痛心国势的衰弱,愤恨帝国主义的压迫,对陆游第一方面的作品有了极亲切的体会,作了极热烈的赞扬,例如:“诗界千年靡靡风,兵魂销尽国魂空;集中什九从军乐,亘古男儿一放翁!”“辜负胸中十万兵,百无聊赖以诗呜;谁怜爱国千行泪,说到胡尘意不平!”这几句话彷佛是前面所引两个宋人的意见的口声,而且恰像山谷裹的回声一样,比原来的声音洪大震荡得多了。

“扫胡尘”、“靖国艰”的诗歌在北宋初年就出现过,像路振的“伐棘篇”。靖康之变以后,宋人的爱国作品增加了数目,前面也选了一些。不过,陈与义、吕本中、汪藻、杨万里等人在这方面跟陆游显然不同。他们只表达了对国事的忧愤或希望,并没有投身在灾难里、把生命和力量都交给国家去支配的壮志和弘愿;只束手无策地叹息或者伸手求助地呼吁,并没有说自己也要来动手,要“从戎”,要“上马击贼”,能够“慷慨欲忘身”或者“敢爱不赀身”,愿意“拥马横戈”。“手枭逆贼清旧京”。这就是陆游的特点,他不但写爱国、忧国的情绪,并且声明救国、卫国的胆量和决心。譬如刘子翚的诗里说:“中兴将士材无双……胡儿胡儿莫窥江!”“低头拔胡箭,却向胡军射……男儿取封侯,赴敌如饥渴”,语气已经算比较雄壮了,然而讲的是别人,是那些“将士”和“男儿”——正像李白、王维等等的“从军行”讲的是别人,尽管刘子翚对他的诗中人有更真切的现实感,抱更迫切的希望。试看陆游的一个例:“鸭绿桑乾尽汉天,传烽自合过祁连;功名在子何殊我,惟恨无人快着鞭!”尽管他把自己搁后,口吻已经很含蓄温和,然而明明在这一场英雄事业里准备有自己的份儿的。这是“诗经”“秦风”里“无衣”的意境,是李牧“闻庆州赵纵使君中箭身死长句”的意境,也是和陆游年辈相接的岳飞在“满江红”词里表现的意境;在北宋像苏舜钦和郭祥正时诗里,在南北宋之交像韩驹的诗里,也偶然流露过这种“修我戈矛,与子同仇”、“谁知我亦轻生者”的气魄和心情,可是从没有人像陆游那样把它发挥得淋漓酣畅。这也正是杜甫缺少的境界,所以说陆游“与拜鹃心事实同”还不算很确切,还没有认识他别开生面的地方。爱国情绪饱和在陆游的整个生命里,洋溢在他的全部作品里;他看到一幅画马,碰见几朵鲜花。听了一声雁唳,喝几杯酒,写几行草书,都会惹起报国仇、雪国耻的心事,血液沸腾起来,而且这股热潮冲出了他的白天清醒生活的边界,还泛滥到他的梦境里去。这也是在傍人的诗集里找不到的。

陆游和唐琬的爱情故事

南宋的大词人陆游(1125~1210),在1144年娶了唐琬,第二年,唐琬就被逐出家门,原因依古人的说法是“不当母夫人意”“二亲恐其惰于学,数谴妇,放翁不敢逆尊者意,与妇诀。”以上的意思是说,唐琬在夫家,与婆婆不合;或说因为夫妻两人太恩爱,公婆认为会妨碍陆游的上进之心,所以常常责骂唐琬,而造成二人的分手。

真相:根据陆游自己在晚年的诗作(《剑南诗稿》卷十四)是因为唐琬不孕,而遭公婆逐出。

陆游与唐琬是相爱的,他们分手以后,陆游又被迫娶妻,而唐琬也改嫁了皇族赵士程,但真正两人的哀情传世的一段,就是两人的重逢于相别后的十年,在绍兴城外的沈氏园中,那是一个春日,陆游来此赏春,而唐琬和丈夫赵士程也来此游春,而在此意外的重逢.两人重逢,又无法当面相诉离情,随后,唐琬派人送来一些酒菜,默默以示关怀,而就与丈夫离去,陆游在伤心之余,就是园子的壁上题下了一首哀怨的《钗头凤》。

两人重逢后没有多久,唐琬就因心情忧伤而忧死(在历史上记载:「未几,怏怏而卒」--没有多久,就心情忧郁而死)

陆游在死前一年(1208年,八十四岁),又来到沈园,写下了:“沈家园里花如锦,半是当年识放翁;也信美人终作土,不堪幽梦太匆匆。”正是陆游对唐琬最深的怀念,第二年,陆游终于也追随着唐琬去到另一个世界了。

陆游共有七子。《陆游年谱》中有记述:长子陆子虞,次子陆子龙,三子陆子修,四子陆子坦,五子陆子约,六子陆子布,七子是陆子聿。

陆游(1125年11月13日-1210年1月26日) ,南宋诗人。汉族。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12岁即能诗文,一生著述丰富,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等数十种存世,存诗9000多首,是我国现有存诗最多的诗人。陆游具有多方面文学才能,尤以诗的成就为最。自言“六十年间万首诗”,今尚存九千三百余首。其中许多诗篇抒写了抗金杀敌的豪情和对敌人、卖国贼的仇恨,风格雄奇奔放,沉郁悲壮,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激情,在思想上、艺术上取得了卓越成就,在生前即有“小李白”之称,不仅成为南宋一代诗坛领袖,而且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地位,是我国伟大的爱国诗人。 为南宋四大家诗人之一。词作量不如诗篇巨大,但和诗同样贯穿了气吞残虏的爱国主义精神。陆游的著作有《放翁词》一卷,《渭南词》二卷。

他始终坚持抗金,在仕途上不断受到当权派的排斥打击。中年入蜀抗金,长期的军事生活丰富了他的文学内容,作品吐露出万丈光芒,成为杰出诗人。词作量不如诗篇巨大,但和诗同样贯穿了爱国主义精神,“气吞残虏”。生当北宋灭亡之际,少年时即深受家庭中爱国思想的熏陶。绍兴中应礼部试,为秦桧所黜。孝宗即位,赐进士出身.

绍兴二十八年(1158年)入闽任宁德县主簿.据《宁德县志》卷三《宦绩》中记载:“陆游,字务观,即放翁也┅┅绍兴二十八年任邑薄,有善政,百姓爱戴”。在宁德的南漈山上建有陆游塑像.曾任镇江隆兴通判.乾道六年(1170)入蜀,任夔州通判。乾道八年,入四川宣抚使王炎幕府,投身军旅生活。后官至宝章阁待制。 陆游在政治上,主张坚决抗战,充实军备,要求"赋税之事宜先富室,征税事宜覆大商",一直受到投降集团的压制。晚年退居家乡,但收复中原的信念始终不渝。一生创作诗歌很多,今存九千多首,内容极为丰富。抒发政治抱负,反映人民疾苦,批判当时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风格雄浑豪放,表现出渴望恢复国家统一的强烈爱国热情。《关山月》、《书愤》、《农家叹》、《示儿》等篇均为后世所传诵。抒写日常生活,也多清新之作。亦工词,杨慎谓其纤丽处似秦观,雄慨处似苏轼。但有些诗词流露出消极情绪。他初婚唐氏,《钗头凤》等,都真挚动人。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在母亲压迫下离异,其痛苦之情倾吐在部分诗词中,如《沈园》。

他的诗歌艺术创作,继承了屈原,陶渊明,杜甫,苏轼等人的优良传统,是我国文化史上一位具有深远影响的卓越诗人 .他的主要著作有《渭南文集》,《剑南诗稿》,《放翁词》,《南唐书》,《老学庵笔记》。

陆游书名为诗名所掩,陆游亦工书翰,精行草和楷书。他自称"草书学张颠(张旭),行书学杨风(凝式)。"他的书法简札,信手拈来,飘逸潇洒,秀润挺拔,晚年笔力遒健奔放。朱熹称其笔札精妙,遒严飘逸,意致高远。遗留书作不多,书论有《论学二王书》。传世之作有《苦寒帖》、《怀成都诗帖》等。

陆游生于公元1125年。陆游生活的时代,北方的少数民族。

陆游(1125年11月13日-1210年1月26日)

陆宰(父):陆游从小受到父亲强烈爱国思想的熏陶,很早就养成了忧国忧民、渴望国家重建的品格。

陆宰(一○八八~一一四八)。字元钧,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佃子,游父。

徽宗政和中,为淮西提举常平(《南唐书》卷一三《刘仁赡传论》)。

宣和六年(一一二四)。为淮南东路转运判官(《宋会要辑稿》职官六九之一五),迁京西路转运副使,钦宗靖康元年(一一二六)落职(同上书职官六九之二二)。

陆游爱国事件

示儿

南宋 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注:乃翁意思是“你的父亲”。)

诗译: 本来就是知道人死去了就什么也没有了。只是为没有亲眼看到祖国的统一而感到悲伤。朝廷的军队收复北方领土的那一天,在家里祭祀祖先的时候,不要忘记(把这件事情)告诉我。

陆游(1125一1210年),字务观,号放翁,是我国杰出的爱国诗人。在他的一生和他九千多首诗中,始终贯串和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从而形成了他诗歌创作的最显著的特色,奠定了他在祖国诗坛上的崇高地位。

这首诗是陆游的绝笔。他在弥留之际,还是念念不忘被女真贵族霸占着的中原领土和人民,热切地盼望着祖国的重新统一,因此他特地写这首诗作为遗嘱,谆谆告诫自己的儿子。从这里我们可以领会到诗人的爱国激情是何等的执着、深沉、热烈、真挚!无怪乎自南宋以来,凡是读过这首诗的人无不为之感动,特别是当外敌入侵或祖国分裂的情况下,更引起了无数人的共鸣。

死的时候还想着国家,爱国啊!!!!

南宋词人辛弃疾(1140~1207

李清照 (1084.2.5.-1155.4.10.)

一)高宗赵构(在位36年)

建炎(1127.5-1130)

1金掠二帝宗室及技艺财宝图籍北还

1五月高宗即位南京,改元复宋

1六月宗泽知开封,河北义军起

1十月高宗至扬州,十二月金兵尽破河北

2正月金破长安、邓、均、房,至十二月尽占淮北

3二月金下扬州,高宗至杭州

3三月苗刘之变,四月高宗复辟,改官制,废元佑党籍

3五月高宗上表求称臣不许,八月金再渡江南下,十二月陷临安,高宗下海

3是年金禁汉服,令剃发。

4二月钟相起义,三月黄天荡大战

4七月金立伪齐于大名,金回兵受击

4十月秦桧回,倡南北和议

2 回复:南宋王朝大事系

绍兴(1131-1162)

1二月桧相,金占陕西,北撤过淮

1是年始发关子,忠义军抗金

2伪齐迁汴,始用突火枪

3宋向金求和,岳飞军渐强

4三月金败于仙人关,从此不敢攻蜀

4五月岳飞取襄邓六州,九月金南下渡淮遇抗击,十二月退

5高宗还杭州,征经总制钱

6伪齐攻宋而大败

7冬,金废伪齐

8金使至,胡铨等反和议

9正月宋金绍兴和议成,河南陕西归宋岁贡银绢50万

9七月金政变,宗弼(兀术)不准和议

10正月金还淮北于宋,五月金攻宋,七月岳飞郾城大捷

11收三大将兵权,岳飞狱成。十一月和议再成,以大散关、淮水为界,割商秦唐邓之半。十二月岳飞死

12二月宋割地称臣,金使来册封

13行经界法

14禁私人修史

15金正式用女真小字

17是年《东京梦华录》成书

21金为迁都燕京始修宫殿

23金正式迁都,改燕京为中都大兴府,开封府为南京

25秦桧死

26金修汴京宫室,强迁女真、契丹人入中原定居

27金改宋京东西路为山东西路,讫有山东、西之名

28金加速大修汴京宫室,运一木至费二千万,一车用500人

31金主亮四路大举攻宋,东京留守完颜雍自立为金帝,采石大捷,始用霹雳炮

32金使来修好,六月高宗禅位孝宗

作者: ☆叶馨儿☆ 2006-9-2 11:36 回复此发言

--------------------------------------------------------------------------------

3 回复:南宋王朝大事系

太祖(中经六世)

(二)孝宗赵昚(在位27年)

隆兴(1163-1164)

1主战议起,宋小出灵壁、宿州,有符篱之败

2沿淮多战,禁太学生伏阙上书,孝宗遣使议和。

乾道(1165-1173)

1降兴和议成,约为叔侄、改贡为币、银绢各减五万

6为岳飞建忠烈庙于鄂州

7河决原阳西王村淹开封

淳熙(1174-1189)

1金令女真人学女真语

2金禁带刀枪,唯官卫及商旅许带弓箭

3宋禁商贾用马

5会子始许两界并行,朱熹请修白鹿洞,赐岳飞谥武穆

7河决卫州,夺淮入海,梁山泊消失

8恢复白鹿洞

14高宗死

16二月孝宗禅位,始修芦沟石桥

(三)光宗赵敦(在位5年)

绍熙(1190-1194)

2宋大修水利

3金修曲阜孔庙,芦沟桥成

5六月孝宗死,光宗不问丧,太皇太后立宁宗

(四)宁宗赵扩(在位30年)

庆元(1195-1200)

1韩侂胄以后叔专权,贬道学为伪学

2禁伪学

3定伪学党籍朱熹等59人

5颁《统天历》,年365.2425日,今同

6朱熹死

嘉泰(1201-1204)

1临安大火焚5万3千家

2弛伪学党禁

4封岳飞为鄂王

开禧(1205-1207)

2五月下诏伐金,宋金全线战

2是年成吉思汗一蒙古

3史弥远杀韩侂胄求和

嘉定(1208-1224)

1嘉定和议成,称伯侄,岁币30万,另给犒军费300万两,临安大火焚5万8千家

2蒙攻西夏,夏求和

4蒙古攻金西京大同迫中都,西辽亡

5蒙古再攻金河北

6蒙古再攻金河北

7五月金迁都汴

8蒙古破中都,得耶律楚材,河北金地大多入蒙古

10金两路攻宋拓地,得大散关,蒙古建燕云行省,任木华黎经略太行以南

11金再攻宋

12成吉思汗初西征

13楚材上言用治天下之匠治天下

16蒙古攻西夏

17金求和于宋,蒙首次西征还

(五)理宗赵昀(在位40年)

宝庆(1225-1227)

2成吉思汗攻夏

3西夏灭,成吉思汗死,丘处机死

绍定(1228-1233)

2窝阔台为大汗元太宗

3楚材为蒙古初定税制,设十路税使

4蒙首次遣使来议假道灭金,蒙设中书省,楚材为令,以汉法治汉地,临安大火,省、部、太庙尽焚

5蒙攻汴,金用震天雷、飞火枪,金求和,汴旋大疫,死者90万,蒙再次遣使来议假道灭金并许河南地,十二月金哀宗出汴

6正月金哀宗逃归德,四月汴京降,楚材改屠城之制,汴140万户得以全生,六月金哀宗至蔡州,十月宋蒙军会师蔡州,史弥远死,理宗亲政,蒙修孔庙

端平(1234-1236)

1正月初九蔡州城破金亡,六月宋欲守河拒关而进军三京,七月蒙军南下争河南,宋蒙四十年战争开始

2蒙古二次西征

3宋蒙争四川、江北,蒙发行交钞,赵复讲学于燕京,理学北行

嘉熙(1237-1240)

1蒙三科取士

2蒙建太极书院于燕京

淳佑(1241-1252)

1理宗以周张程朱配孔子,蒙陷成都

2蒙再攻淮南,二次西征结束

4楚材死

6元定宗贵由立

7秦九韶《九章算术》成书,提出大衍求一术(中国剩余定理早欧600年)、正负开方术

11元宪宗蒙哥立

12忽必烈征云南

宝佑(1253-1258)

1忽必烈平云南后北归,蒙三次西征

2蒙收吐蕃

3宋廷以宋蒙战而追究当年宋师入洛之谋

6蒙哥亲攻蜀

开庆(1259)

1忽必烈攻鄂州,贾似道私许划江岁币

景定(1260-1264)

1忽必烈立(元世祖),始用年号曰中统,设官制,蒙汉并立

2蒙设各路提学

4宋行公田法

5蒙改元至元,设行省

1.他师事曾几,又私淑吕本中

2.对不起,尚且不知。

3. 陆游等中兴四大诗人

陈与义、吕本中去世以后,一批出生于靖康前后的诗人登上诗坛。他们是在烽火连天的时代里成长起来的,山河破碎的动荡时势使他们具有完全不同于苏轼、黄庭坚的创作环境。而且他们自少就感受到诗坛风气的转变,所以比陈、吕等前辈更富有独创精神,最终以全新的艺术风貌取代了江西诗派在诗坛上的主流地位。这些诗人中以陆游、杨万里、范成大、尤袤四人最为著名,被称为“中兴四大诗人”。

4. 民族矛盾始终是南宋社会最受人关注的问题。宋帝国的半壁河山已经沦于异族的统治之下,而且金兵继续南侵的威胁也始终存在。是发奋图强待机北伐以恢复中原,还是屈膝投降以苟安于东南一隅?这直接关系到宋帝国的生死存亡,也关系到全民族的命运和尊严。 在南渡之初,正直的士大夫大多怀有抗金复国的理想。然而随着绍兴和议的签订,南宋小朝廷的投降路线渐占上风,很多士人渐趋消极。南宋最早在诗歌中高扬爱国主题的吕本中、陈与义等人晚年诗作的题材取向又转回到书斋生活和山水景物,便是这种态势在诗坛上的鲜明反映。陆游则与众不同,即使是在收复中原已毫无希望时,他仍然坚持夙志,大声疾呼抗敌复国,真不愧是南宋爱国诗人最杰出的代表。

唐琬

好全。。。。。。。。。

陆游简介

陆游(1125年-1210年),字务观,号凌云山人,南宋著名诗人、哲学家、理学家、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陆游是南宋时期的重要文化人物,他既是文学大师,又是政治名家和军事家。他的诗歌以抒发个人情感和对政治现实的不满为主,写得朴素自然,意境深远,富有思想性和感染力,很受读者欣赏和喜爱。他被誉为“词、诗、散文三绝”,代表作有《钗头凤·世情薄》、《示儿》、《劝学》等。他还是一位著名的哲学家和理学家,致力于推崇程颐的理学思想,提倡学习和实践,开创了新学派,成为南宋政论史上的重要人物。陆游一生经历了南宋的政治动荡和战争,目睹了时局的变迁,他曾辗转于巴陵、江西、福建、四川等地,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和社会状况有非常深刻的认识和见解。他曾被任命为朝廷重要职务,后因反对当权者的政策而被迫出仕。晚年,他又隐居在凌云山,写下了不少著名的诗篇,被后人誉为“凌云诗派”创始人。陆游影响了中国文化史和政治史的发展,成为中国文化历史上的杰出人物之一。

陆游(1125年—1210年),字务观,号范山、范山居士,汉族,世居庐州舒城(今安徽省舒城县)。南宋初期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哲学家、军事家、诗人、书法家、美术家、史学家、教育家、医学家等多项才能兼备。陆游曾担任官职,但因不愿浪费时间与权贵“攀龙附凤”,不留情面地揭露弊端,鲜明的个性使他陷入过冤狱、贬官等困境。他的政治理念以“为官以清廉”、“行以忠孝”、“用兵以谋略”为核心,反对权奸,奋力于“浪淘沙”中,宣扬中国人的独立精神和抗御外侮的思想。陆游的许多诗篇、散文、笔记、书画都具有思想深刻、犀利、风格清丽的特点,堪称江南文学的代表,对后世文学艺术奠定了深远的影响。

和陆游有关系的人很多,他的亲人,他的朋友都和他有很大关系。

陆游的高祖『陆轸』,官至吏部郎中

陆游祖父『陆佃』师从王安石,官至尚书右丞

陆游父亲『陆宰』北宋,末年出仕

陆游一任妻子『唐婉』也是他表妹

陆游二任妻子『王氏』小陆游两岁,生了五子,子虞,子龙,子修,子坦,子约

和陆游有关系的人是唐婉,辛弃疾等

唐琬(生卒年不详),字蕙仙。她自幼文 静灵秀,才华横溢,后嫁给她的表哥陆游为妻。 不料陆母很不喜欢唐琬,后来又因唐琬一直未生 育,陆母遂命陆游休了唐琬。唐琬而后嫁给了 皇家后裔同郡士人赵士程。1155年,陆游和唐琬 在沈园遇见,陆游感伤地在墙上题了一首《钗 头凤》(红酥手)词。1156年,唐琬再次来到沈 园看见了题词,也写了一阙《钗头凤》(世情 薄),不久便抑郁而终。

七个儿子:陆子聿、陆子龙、陆子修、陆子坦、陆子约、陆子布、陆子遹。

妻子:唐婉,王夫人

爷爷:陆佃

爸爸:陆宰

姥爷:唐介

只知道这么多

杨长孺和陆游什么关系

杨长儒和陆游是两位知名唐朝诗人,他们都是唐朝最重要的诗歌创作者之一,学界称他们为“唐朝四大家”,另外三位是白居易、李白和王勃。杨长儒的作品结构严谨,用词简洁明快,以描写山水风光为主,同时也渗透出对家乡的思念;而陆游的作品则以自我追寻为主,思想深刻,描写动物和人物情感深入,有较强的宗教色彩。杨长儒和陆游在交往中互相影响,他们的诗歌创作技巧和思想哲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中国文学作出了重要贡献。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836084111@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