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笙耀百科 >

高一数学如何补救?两点间距离如何计算?

高一数学如何补救?两点间距离如何计算?

相当一部分的高一同学考试的分数不高,不少是会做的题做错,特别是基础题。究其原因,有属知识方面的,也有属方法方面的。因此,孩子要加强对以往错题的研究,找错误的原因,对易错知识点进行列举、易误用的方法进行归纳。 两点的坐标是(x1,y1)和(x2,y2),则两点之间的距离公式为 d=根号[(x1-x2)^2+(y1-y2)^2]。

高一数学差,一定要重视基础,重视计算。两点间的距离要看是平面上的还是空间上了,计算方法都不一样。

高中数学问题,两点间距离公式有几种

高中两点间距离可以说有三种:

数轴上两个坐标分别为x1,x2的点,它们之间的距离是|x1-x2|

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两个坐标分别为(x1,y1),(x2,y2)的点之间的距离为√[(x1-x2)^2+(y1-y2)^2]

空间直角坐标系中两个坐标分别为(x1,y1,z1),(x2,y2,z2)的点之间的距离为√[(x1-x2)^2+(y1-y2)^2+(z1-z2)^2]

高中数学三种距离公式是什么?

高中数学三种距离公式是:

1、数轴上两个坐标分别为x1,x2的点,它们之间的距离是|x1-x2|。

2、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两个坐标分别为(x1,y1),(x2,y2)的点之间的距离为√[(x1-x2)^2+(y1-y2)^2]。

3、空间直角坐标系中两个坐标分别为(x1,y1,z1),(x2,y2,z2)的点之间的距离为√[(x1-x2)^2+(y1-y2)^2+(z1-z2)^2]。

数学距离公式是是两个点之间距离的公式。两点间距离公式常用于函数图形内求两点之间距离、求点的坐标的基本公式,是距离公式之一。两点间距离公式叙述了点和点之间距离的关系。

《集合与函数》

内容子交并补集,还有幂指对函数。性质奇偶与增减,观察图象最明显。

复合函数式出现,性质乘法法则辨,若要详细证明它,还须将那定义抓。

指数与对数函数,两者互为反函数。底数非1的正数,1两边增减变故。

函数定义域好求。分母不能等于0,偶次方根须非负,零和负数无对数

正切函数角不直,余切函数角不平;其余函数实数集,多种情况求交集。

两个互为反函数,单调性质都相同;图象互为轴对称,Y=X是对称轴。

以上内容参考:

《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推导

点P到直线l的距离,就是由点P向直线l作垂线,垂足为Q,线段PQ的长度就是点P到直线l的距离。

一、推导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坐标方法、向量方法、其他方法。

1.用坐标方法推导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

方案一:(摘自教科书)

求过P与直线l垂直的直线,且与直线l交于点Q。然后,求出两直线交点Q的坐标。最后,利用两点间距离公式求出线段PQ的长度。这是最常见的一种方法,也是基本方法。

这种方法思路自然,但运算量较大。

方案二:

教科书在思考中给出了引起复杂运算原因的基础上,简化运算过程,采用“设而不求”的策略。

“设而不求”,引导学生,“设”的是什么。“求”的是什么。

用含有所设未知数的式子表达出来,进而得到整个式子的结果,而不是式子中具体未知数的结果。

2.用向量方法推导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

《普通高中教科书数学选择性必修第一册》第一章中,用空间向量求点到直线距离和点到平面距离都应用了投影向量。这为本节课用向量方法推到平面上,点到直线距离公式提供了启示。

方案一:

此种方法模仿教材33页,应用向量方法,求点到直线距离公式。此种方法采用直线的任意方向向量。

方案二:

此种方法模仿教材33页,应用向量方法,求点到直线距离公式。此种方法采用直线单位方向向量。

方案三:(教材所采用的方法)

此种方法利用与直线l的方向垂直单位向量,一步到位,省去很多不必要的麻烦。不过求与直线l的方向垂直单位向量,是教学过程中一个难点。

3.其他推导方法

为了得到PQ,考虑与坐标轴平行的线段,把它转化为与坐标轴平行的线段关系。

这种方法充分借助面积,直角三角形面积两种不同表示方法。此种方法思路清晰,运算量依然很大,包括求交点的坐标,两条直角边的长度,斜边的长度等。

二、例题教学

解法1:

教科书第77页例6,求三角形面积,教材采用求出一边的长度,然后利用点到直线距离公式求出相应边的高,然后利用三角形面积公式求得三角形面积。

思路清晰,建议放手让学生去做。

解法2:

这道题的第二种解法,充分运用图形的几何性质,通过图形的割补,求得三角形的面积。

解法3:

利用两点间距离公式,求出三角形三边长。应用余弦定理,求出一个角的余弦值,进而获得该角正弦值。利用三角形面积公式的一般形式,求得该三角形面积。

这种方法操作比较繁琐,作为知识间的横向联系,可以适当启发学生。

三、教学反思

1.教学时强调将直线化成一般式,然后应用点到直线距离公式,求出点到直线距离。

2.当直线与坐标轴平行(重合)时,学生很少考虑利用图象,通过直观观察获得点到直线的距离。

3.当直线与坐标轴平行(重合)时,个别学生对缺少一个变量感到迷茫。

4.应用点到直线距离公式进行求解运算时,学生能够首先列出点到直线距离公式,然后分别代入进行求解。然而,在实际求解运算过程中,分子绝对值符号,悄无声息的消失了,造成丢解的情况。

5.在研究平面解析几何问题时,有意识地向学生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836084111@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