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笙耀百科 >

陶渊明的人生经历概括(陶渊明生平经历概括)

陶渊明的介绍20字左右?

陶渊明,名潜,字元亮,别号五柳先生,世称靖节先生。东晋南北朝辞赋家、散文家,是田园诗派的鼻祖。其代表作《陶渊明集》《归去来兮辞》被人所熟知,表现了对田园美好生活的向往,而也是抒发自己不愿和腐朽的统治同流合污的心愿表现出恬淡旷远的襟怀。

陶渊明的人生经历概括(陶渊明生平经历概括)陶渊明的人生经历概括(陶渊明生平经历概括)


陶渊明,名潜自元亮,东晋浔阳柴桑人,东晋的大诗人。

他年轻的时候曾经做过彭泽令,因不愿意为五斗米向乡间小儿折腰,一怒之下归隐田园,在他归隐之后,他写了一组《饮酒》诗,那么大家熟悉的就是其五: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在这组诗词当中,它主要表达了对官场的厌弃对田园生活的热爱。

另外大家在熟悉的应该属于他的《桃花源记》,在这篇文章当中,他为我们虚构了一个没有压迫,没有剥削,没有战乱,人们自给自足,幸福生活的理想,这表达了他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对黑暗的憎恶。

对于陶渊明的许多文章,大家记忆犹新的是课本里学的桃源记。在小的时候曾经大段的背诵。

桃源记讲述的是陶渊明为了躲避而想想出来的一个长满桃树,开满桃花的仙境。

仙境里老人孩子,人人平等,安居乐业,也是作者想要居住而不得的地方。

陶渊明,字元亮,又名潜,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人。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

陶渊明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末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

陶渊明是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有《陶渊明集》。

陶渊明是文学史上个大量写饮酒诗的诗人。他的以醉人的语态或指责是非颠倒、毁誉雷同的上流,或反映仕途的险恶,或表现诗人退出官场后怡然陶醉的心情,或表现诗人在困顿中的牢骚不平。

陶渊明在彭泽县做官时,屋外中了五棵柳树,又有别号五柳先生

杨柳和烟彭泽县,桃花流水武陵溪

元亮南窗今日傲,孙弘东阁几时开

杨柳绿遮元亮宅,杏花红映仲尼坛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两句诗表现出怡然自得一种生活态度,文如其人,一点不假, 陶渊明虽然表现出一种在精神上的豁达生活态度,但他实际的生活质量并不高,甚至可以说是有些潦倒!他著有《陶渊明集》,里面收录了他一生创作的文章诗篇,被誉为“隐逸诗人之宗”、“田园诗派之鼻祖”。

陶渊明是东晋时期人,是陶侃的后代,曾经当过东晋朝的县令,但不愿意阿谀奉承上级,经常受到排挤打压,所以"不愿为五斗米折腰",愤而辞官归隐,虽然生活贫苦,也乐在其中。他是东晋时期的田园派诗人,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晨起理荒荒,荷锄戴月归"。写有很多有名的诗,对唐以后的诗人影响很大。

陶渊明(约365~427年),字元亮,晚年更名潜,字渊明。别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年轻时的陶渊明本有“大济于苍生”之志陶渊明的一腔抱负根本无法实现。加之他性格耿直,清明廉正,不愿卑躬屈膝攀附权贵,因而和污浊黑暗的现实发生了尖锐的矛盾,产生了格格不入的感情。

梁启超评价陶渊明时曾经说,“自然界是他爱恋的伴侣,常常对着他笑”。确如其言,陶在自然与哲理之间打开了一条通道,在生活的困苦与自然的旨趣之间达到了一种和解。连平凡的农村生活景象在他的笔下也显示出了一种无穷的意味深长的美。


  陶渊明的不朽诗篇,陶渊明的伟大人品,影响了李白、杜甫、白居易、苏东坡、辛弃疾等几代文人的思想和创作。为文学的发展和繁荣,作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


  陶渊明的诗文,重在抒情和言志。他的语言,看似质朴,实则奇丽。在平淡醇美的诗句中,蕴含着炽热的感情和浓郁的生活气息。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五首,是田园诗的精品或。其中《少无适俗韵》,编在中学生的语文课本中。诗的抒情沁人心脾;诗的写景,豁人耳目。读过后叫人终生难忘。什么时候读,都是一种美的享受。


  作为身处晋末乱世的隐士,陶渊明晚年常与庐山中的释道交往,这是可以想象得到的事,但他们之间在思想上却未必志同道合。仔细研读过陶诗和了解诗人生平的人,都知道陶渊明是个外表恬淡静穆,而内心热情济世的无神论者。他少年时曾胸怀大志,接受儒家思想,希望建功立业。但在出仕了一个时期以后,现实使他感到失望,他不愿与当政的人同流合污,便选择了一条退隐归耕的道路。

陶渊明,晚年更名潜,字元亮,号“五柳先生”,谥号“靖节先生”,出身于没落仕宦家庭,我国位杰出的山水田园诗人。年幼时,家庭衰微,九岁丧父,与母妹三人度日。孤儿寡母。其母是孟嘉的女儿,孟嘉是陶侃的女婿。在当时时代思潮和家庭环境的影响,使他接受了儒家和道家两种不同的思想,培养了“猛志远四海”和“性本爱丘山”的两种不同的志趣。后入朝为官。

陶渊明是东晋朝代的人。主要作品有《形影神(并序)》、《九日闲居(并序)》、《归园田居五首》、《游斜川》、《拟古九首》、《杂诗十二首》、《咏贫士七首》、《与子俨等疏》、《祭程氏妹文》、《祭从弟敬远文》、《自祭文》等。作为身处晋末乱世的隐士,陶渊明晚年常与庐山中的释道交往,这是可以想象得到的事,但他们之间在思想上却未必志同道合。仔细研读过陶诗和了解诗人生平的人,都知道陶渊明是个外表恬淡静穆,而内心热情济世的无神论者。

陶渊明的诗文创作的主要成就?

  种:  陶渊明的诗在艺术上具有独特的风格和极高的造诣。他的诗给人的突出印象  是平淡自然。这是和他的诗歌内容以及表现上的特点分不开的。他的诗的主要内  容是平淡的田园风光,农村的日常生活,以及处于这种生活中的恬静心境;而又  是通过朴素的语言,白描的手法,真率自然地抒写出来,使人感到真好象是从  “胸中自然流出”,没有一点斧凿痕迹。如《读山海经》首:  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众鸟欣有?,吾亦爱吾庐。既耕亦已种,时还读  我书。穷巷隔深辙,颇回入人车。欢言酌春酒,摘我园中蔬。微雨从东来,好风  与之俱。?览周王传,流观山海图。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  完全是白描的手法,语言十分平淡,使人读来毫不吃力,只史觉得接触到一  片生活情景,而这些情景、生活,以及诗人的志趣和心情,无一不是诗人真实的  感受,所以写来十分亲切。  陶渊明的诗歌虽然平淡,却不浅薄,相反只使人感到淳厚有味。他的诗歌语  言虽然只是极普通的“田家语”,却是经过高度艺术提炼的。而在这十分精粹的  语言中又都含有丰富的形象,这些形象无论是自然风光,或是生活,都有着  深厚的现实生活基础。如“蔼蔼堂前林,中夏贮清荫”,这是写诗人的生活环境。  “贮”字虽只是一个平常的了眼,但用到这里却很形象新鲜,中夏清幽凉爽的林  荫好象是可以贮存、可以掬取的一瓮清泉。“有风自南,翼彼新苗”,一个普通  的“翼”字,同样使我们清晰地看到那和煦的南风温存抚有着欣欣向荣的禾苗的  景象,生意盎然。迷是只有经过亲身体验与深切感受之后才能写出的诗句。又如  “秦为多佳日,登高赋新诗;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膛务各归,闲暇则相思;  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平淡无奇的八句诗写出一片生动的田生活的声音和  气氛。苏轼说陶诗“似癯实腴”,正好说明了这个特点。  陶渊明的一些诗歌还富有意境。这在他的田园诗中表现得为突出。他的田  园诗和谢灵运的山水诗很不相同。谢诗往往只给人一幅幅管观的山水画面,陶诗  却在使人接触到田园生活画面的同时,而引人到一种境界中去。如前引的《归园  田居》首,我们不只看到榆柳桃李中的几间草房,村落中的几楼炊烟,听到  深巷的犬吠,树头的鸡啼,所有这一切还构成一种境界,它宁静安谧、淳朴自然。  这种特点的形成与诗人的创作方法密切相关。诗人写作田园诗,目的并不在于客  面地描摹田园生活,而是要强调和表现这种生活中的情趣。因此,他在创作时并  不是随意摄取到诗中来,在平凡的生活素材中含有极不平凡的思相意境,它潜移  默化,使人们感到亲切,又感到崇高。苏轼说:“观陶彭泽诗,初若散缓不收;  反复不已,乃识其奇趣。”所谓“奇趣”正是从意境中产生的。由于他的诗有意  境,因而也就全篇浑然一体。这在艺术上又与汉魏诗的“气象混沌,难以句摘”  不谋而合。  陶渊明的诗歌由于内容不同,风格也不完全一样。比如他的田园诗半萧散冲  澹,而《咏荆轲》等诗却豪放有力。但后者虽然豪放,却又“豪放得来不觉”  (朱熹语),和他的田诗的平淡自然仍有相通之处。  他的诗歌虽然在晋宋之间自成一格,自然流露,不假雕饰。但是细心的读者,  仍然可以看出古诗、曹植、阮籍、左思对他的潜在影响。象《拟古》的“日暮天  无云”等“风华绮靡”的诗中,显然融合了曹植的辞采。“语时事指而可想”的  《饮酒》诗,精神面目和阮籍《咏怀》非常接近,而他的《咏贫士》、《咏荆轲》  等诗,又显然是受了左思《咏史》的启发。锺嵘《诗品》说他的诗“又协左思风  力”,是十分正确的。  陶渊明的辞赋和散文,虽然篇数不多,但也都写得很好。他的散文都是用朴  素简洁的文笔描产的思想感情,真切而且传神。《五柳先生传》是诗人自撰  的小传。在不到二百字的篇幅中,以精粹的笔墨描写他的爱好、生活态度以及思  想性情等各个方面,把诗人的性格形象地勾画了出来。《桃花源记》也不地三百  多字,却生动地展现了理想的生活图景,令人悠然神往。此外,《与子俨等  疏》追叙生平的思想与经历,笔端饱含感情;《自祭文》对自己一生的行事,毫  无悔恨之意,表现了诗人的骨气;《祭程氏妹文》也写得凄恻感人。  陶渊明的辞赋继承了抒情小赋的传统,但能洗净铅华,与他的诗、散文在风  格上有其一致之处。《归去来辞》是历来为人称诵的名篇。这是诗人归田时的作  品。文中着力描写了他由迷途折回的喜悦以及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从中表现了他  的高洁志趣。篇中如“舟遥遥以轻?,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  熹微。乃瞻衡宇,载欣载奔”一段,那诗人从远道归来时的愉快心情,好象让我  们亲眼看到一般。又如“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木欣欣以向荣,泉  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托意深远,表现又极自然。他的  《感士不遇赋》抒发了诗人对士不遇的感慨,也揭露了士不遇的原因。赋中说:  “宁固穷以济意,不委曲而累已。”表现了他的耿介不阿的品格。他的《闲情赋》  则用铺排的写法表男女之间深挚的感情,从序文来看,它也是有寄托的。  第二种:  陶渊明在诗歌发展史上的重大贡献,是他开创了新的审美领域和新的艺术境界。虽然一般的玄言诗人都注意到从审察自然来体会哲理,并由此产生了山水诗的萌芽,但没有人把目光投向平凡无奇的乡村。只是在陶渊明笔下,农村生活、田园风光才次被当作重要的审美对象,由此为后人开辟了一片情味独特的天地。他把农业劳动视为自然的生活方式,歌颂在劳动生活中包含着美的意趣,这同样是深刻的发现。对陶诗的艺术特点,前人早有定评,谓之朴素、自然、真淳。但这并不是民歌或受民歌影响的风格,而是诗人有意识的美学追求。从根本上说,这也是由陶渊明的“自然”哲学决定的。在他看来,人为的繁复的礼仪破坏了的自然性,矫饰的行为破坏了人性的自然性,那么,诗歌在外现形式上的过度追求,也必然破坏感情的自然性。所以,他绝少使用秾艳的色彩,夸张的语调,深奥的语汇、生僻的典故。他的诗中也常用对仗句式,但多数是比较古朴而不那么精巧的,以至在感觉上并不明显。他的诗歌充满感情,但真正表现得很强烈、显得激荡起伏的时候很少,而是和冷静的哲理思维结合在一起,呈现为清明淡远的意境。这一种美学境界是前所未有而且很不容易达到的。  进一步说,陶诗语言的朴素,又并不是随口而道,毫无加工,而是高度精炼,洗净了一切芜杂粘滞的成分,才呈现出明净的单纯。他对自然的美,无疑有十分敏锐的感受,因而能够用准确而朴素的语言将其再造为诗的形象。像“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写乡村的恬静,“倾耳无希声,在目皓已洁”写雪的轻虚,“有风自南,翼彼新苗”写风的踪迹,都是有名的例子。  西晋诗歌追求华美、注重修辞的倾向,一方面提高了诗歌语言的表现技巧,但有时过于用力于此,而忽视了诗意的完整,造成繁冗、割裂的毛病。陶诗以深沉的思想感情和哲理为底蕴,绝不炫耀外在的美饰,所以大多通篇简洁,少作铺排,钟嵘《诗品》称为“殆无长语”。诗的意境,也总是比较完整,从总体上感染读者,而不以一字一句,某个片断吸引人。

陶渊明擅长写什么?

擅长写田园诗。

陶渊明(约365—427年),名潜,字元亮,别号五柳先生,卒后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一作宜丰人。东晋末到刘宋初杰出的诗人、辞赋家、散文家。被誉为“隐逸诗人之宗”、“田园诗派之鼻祖”。是江西首位文学巨匠。

陶渊明,字元亮,字号五柳先生,晋代文学家。陶渊明擅长写田园生活类的诗歌,描写的都是生活中的小事却平淡孜然、情真味永。陶渊明一心想施展抱负,另一方面又想要过田园生活经历了内心斗争,终放弃了官场的明争暗斗。其中代表作《归去来兮辞》表明了他辞官归隐田园生活的心愿,写完这首辞赋后,陶渊明就毅然辞官了。

陶渊明爱情经历?

陶渊明一生已结过三次婚,前两任妻子都没能陪他白头偕老。 而三夫人翟氏,虽然小陶渊明一轮了,却是陪着陶渊明走完一生。 陶渊明的婚姻是坎坷的,是不幸的,人到中年,却经历了两次丧妻之痛。

但陶渊明的婚姻又幸福了,第三个妻子是贤惠的,他们的感情也很深。 公元376年,陶渊明25岁时遇到了他的任妻子。于是他们结了婚,婚后离开了农村,搬到了浔阳县城生活。陶渊明先是当了一名教师,然后陶渊明在江州太守王凝之的门下工作。 陶渊明妻子怀孕了,但陶渊明不知道,怕陶渊明在官场分心,没有告诉他。

陶渊明辞官归里,他的夫人翟氏,与他志同道合,安贫乐,他们躬耕自资“夫耕于前,妻锄于后”,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如逢丰收,还可以“欢会酌春酒,摘我园中蔬”;如遇灾年,则“夏日抱长饥,寒夜列被眠”……

嘛!这就是五柳先生与他的夫人在归隐后平淡和谐的爱情故事。

陶渊明的人生经历和名言?

陶渊明(约365~427年),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末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他是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

名言:福不虚至,祸不易来。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在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

陶渊明(365—427) 字元亮,名潜,字渊明,东晋文学家。他从二十九岁时开始出仕,任江州祭酒,不久就归隐。后陆续做过镇军、参军、建威参军等地位不高的官职,过着时隐时仕的生活。四十一岁再出为彭泽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名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祖父做过太守,父亲是个“寄迹风云,寘兹愠喜”的人,八岁时渊明父,家境逐渐没落。十二岁庶母辞世。二十岁时,渊明开始了他的游宦生涯,以谋生路。

在短暂的居家生活后,二十九岁时,他出任江州祭酒(此官职具体负责事务尚待考),不久便不堪吏职,辞官归家。不久,州里又召他做主簿,他辞却了此事,依旧在家闲居。

隆安二年(公元398年),渊明加入桓玄幕。隆安四年初(公元400年)奉使入都,五月从都还家,于规林被大风所阻。

一年后因母丧回浔阳居丧。三年丁忧期满,渊明怀着“四十无闻,斯不足畏”的观念再度出仕,出任镇军将军刘裕参军。

义熙元年(公元405年)八月,渊明一次出仕,为彭泽令。

元嘉四年(公元427年),渊明卒于浔阳。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陶渊明 《归园田居》

仕途坎坷,不为五斗米折腰

陶渊明的诗文创作的主要成就?

  种:  陶渊明的诗在艺术上具有独特的风格和极高的造诣。他的诗给人的突出印象  是平淡自然。这是和他的诗歌内容以及表现上的特点分不开的。他的诗的主要内  容是平淡的田园风光,农村的日常生活,以及处于这种生活中的恬静心境;而又  是通过朴素的语言,白描的手法,真率自然地抒写出来,使人感到真好象是从  “胸中自然流出”,没有一点斧凿痕迹。如《读山海经》首:  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众鸟欣有?,吾亦爱吾庐。既耕亦已种,时还读  我书。穷巷隔深辙,颇回入人车。欢言酌春酒,摘我园中蔬。微雨从东来,好风  与之俱。?览周王传,流观山海图。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  完全是白描的手法,语言十分平淡,使人读来毫不吃力,只史觉得接触到一  片生活情景,而这些情景、生活,以及诗人的志趣和心情,无一不是诗人真实的  感受,所以写来十分亲切。  陶渊明的诗歌虽然平淡,却不浅薄,相反只使人感到淳厚有味。他的诗歌语  言虽然只是极普通的“田家语”,却是经过高度艺术提炼的。而在这十分精粹的  语言中又都含有丰富的形象,这些形象无论是自然风光,或是生活,都有着  深厚的现实生活基础。如“蔼蔼堂前林,中夏贮清荫”,这是写诗人的生活环境。  “贮”字虽只是一个平常的了眼,但用到这里却很形象新鲜,中夏清幽凉爽的林  荫好象是可以贮存、可以掬取的一瓮清泉。“有风自南,翼彼新苗”,一个普通  的“翼”字,同样使我们清晰地看到那和煦的南风温存抚有着欣欣向荣的禾苗的  景象,生意盎然。迷是只有经过亲身体验与深切感受之后才能写出的诗句。又如  “秦为多佳日,登高赋新诗;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膛务各归,闲暇则相思;  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平淡无奇的八句诗写出一片生动的田生活的声音和  气氛。苏轼说陶诗“似癯实腴”,正好说明了这个特点。  陶渊明的一些诗歌还富有意境。这在他的田园诗中表现得为突出。他的田  园诗和谢灵运的山水诗很不相同。谢诗往往只给人一幅幅管观的山水画面,陶诗  却在使人接触到田园生活画面的同时,而引人到一种境界中去。如前引的《归园  田居》首,我们不只看到榆柳桃李中的几间草房,村落中的几楼炊烟,听到  深巷的犬吠,树头的鸡啼,所有这一切还构成一种境界,它宁静安谧、淳朴自然。  这种特点的形成与诗人的创作方法密切相关。诗人写作田园诗,目的并不在于客  面地描摹田园生活,而是要强调和表现这种生活中的情趣。因此,他在创作时并  不是随意摄取到诗中来,在平凡的生活素材中含有极不平凡的思相意境,它潜移  默化,使人们感到亲切,又感到崇高。苏轼说:“观陶彭泽诗,初若散缓不收;  反复不已,乃识其奇趣。”所谓“奇趣”正是从意境中产生的。由于他的诗有意  境,因而也就全篇浑然一体。这在艺术上又与汉魏诗的“气象混沌,难以句摘”  不谋而合。  陶渊明的诗歌由于内容不同,风格也不完全一样。比如他的田园诗半萧散冲  澹,而《咏荆轲》等诗却豪放有力。但后者虽然豪放,却又“豪放得来不觉”  (朱熹语),和他的田诗的平淡自然仍有相通之处。  他的诗歌虽然在晋宋之间自成一格,自然流露,不假雕饰。但是细心的读者,  仍然可以看出古诗、曹植、阮籍、左思对他的潜在影响。象《拟古》的“日暮天  无云”等“风华绮靡”的诗中,显然融合了曹植的辞采。“语时事指而可想”的  《饮酒》诗,精神面目和阮籍《咏怀》非常接近,而他的《咏贫士》、《咏荆轲》  等诗,又显然是受了左思《咏史》的启发。锺嵘《诗品》说他的诗“又协左思风  力”,是十分正确的。  陶渊明的辞赋和散文,虽然篇数不多,但也都写得很好。他的散文都是用朴  素简洁的文笔描产的思想感情,真切而且传神。《五柳先生传》是诗人自撰  的小传。在不到二百字的篇幅中,以精粹的笔墨描写他的爱好、生活态度以及思  想性情等各个方面,把诗人的性格形象地勾画了出来。《桃花源记》也不地三百  多字,却生动地展现了理想的生活图景,令人悠然神往。此外,《与子俨等  疏》追叙生平的思想与经历,笔端饱含感情;《自祭文》对自己一生的行事,毫  无悔恨之意,表现了诗人的骨气;《祭程氏妹文》也写得凄恻感人。  陶渊明的辞赋继承了抒情小赋的传统,但能洗净铅华,与他的诗、散文在风  格上有其一致之处。《归去来辞》是历来为人称诵的名篇。这是诗人归田时的作  品。文中着力描写了他由迷途折回的喜悦以及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从中表现了他  的高洁志趣。篇中如“舟遥遥以轻?,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  熹微。乃瞻衡宇,载欣载奔”一段,那诗人从远道归来时的愉快心情,好象让我  们亲眼看到一般。又如“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木欣欣以向荣,泉  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托意深远,表现又极自然。他的  《感士不遇赋》抒发了诗人对士不遇的感慨,也揭露了士不遇的原因。赋中说:  “宁固穷以济意,不委曲而累已。”表现了他的耿介不阿的品格。他的《闲情赋》  则用铺排的写法表男女之间深挚的感情,从序文来看,它也是有寄托的。  第二种:  陶渊明在诗歌发展史上的重大贡献,是他开创了新的审美领域和新的艺术境界。虽然一般的玄言诗人都注意到从审察自然来体会哲理,并由此产生了山水诗的萌芽,但没有人把目光投向平凡无奇的乡村。只是在陶渊明笔下,农村生活、田园风光才次被当作重要的审美对象,由此为后人开辟了一片情味独特的天地。他把农业劳动视为自然的生活方式,歌颂在劳动生活中包含着美的意趣,这同样是深刻的发现。对陶诗的艺术特点,前人早有定评,谓之朴素、自然、真淳。但这并不是民歌或受民歌影响的风格,而是诗人有意识的美学追求。从根本上说,这也是由陶渊明的“自然”哲学决定的。在他看来,人为的繁复的礼仪破坏了的自然性,矫饰的行为破坏了人性的自然性,那么,诗歌在外现形式上的过度追求,也必然破坏感情的自然性。所以,他绝少使用秾艳的色彩,夸张的语调,深奥的语汇、生僻的典故。他的诗中也常用对仗句式,但多数是比较古朴而不那么精巧的,以至在感觉上并不明显。他的诗歌充满感情,但真正表现得很强烈、显得激荡起伏的时候很少,而是和冷静的哲理思维结合在一起,呈现为清明淡远的意境。这一种美学境界是前所未有而且很不容易达到的。  进一步说,陶诗语言的朴素,又并不是随口而道,毫无加工,而是高度精炼,洗净了一切芜杂粘滞的成分,才呈现出明净的单纯。他对自然的美,无疑有十分敏锐的感受,因而能够用准确而朴素的语言将其再造为诗的形象。像“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写乡村的恬静,“倾耳无希声,在目皓已洁”写雪的轻虚,“有风自南,翼彼新苗”写风的踪迹,都是有名的例子。  西晋诗歌追求华美、注重修辞的倾向,一方面提高了诗歌语言的表现技巧,但有时过于用力于此,而忽视了诗意的完整,造成繁冗、割裂的毛病。陶诗以深沉的思想感情和哲理为底蕴,绝不炫耀外在的美饰,所以大多通篇简洁,少作铺排,钟嵘《诗品》称为“殆无长语”。诗的意境,也总是比较完整,从总体上感染读者,而不以一字一句,某个片断吸引人。

陶渊明的人生经历和名言?

陶渊明(约365~427年),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末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他是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

名言:福不虚至,祸不易来。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在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

陶渊明(365—427) 字元亮,名潜,字渊明,东晋文学家。他从二十九岁时开始出仕,任江州祭酒,不久就归隐。后陆续做过镇军、参军、建威参军等地位不高的官职,过着时隐时仕的生活。四十一岁再出为彭泽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名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祖父做过太守,父亲是个“寄迹风云,寘兹愠喜”的人,八岁时渊明父,家境逐渐没落。十二岁庶母辞世。二十岁时,渊明开始了他的游宦生涯,以谋生路。

在短暂的居家生活后,二十九岁时,他出任江州祭酒(此官职具体负责事务尚待考),不久便不堪吏职,辞官归家。不久,州里又召他做主簿,他辞却了此事,依旧在家闲居。

隆安二年(公元398年),渊明加入桓玄幕。隆安四年初(公元400年)奉使入都,五月从都还家,于规林被大风所阻。

一年后因母丧回浔阳居丧。三年丁忧期满,渊明怀着“四十无闻,斯不足畏”的观念再度出仕,出任镇军将军刘裕参军。

义熙元年(公元405年)八月,渊明一次出仕,为彭泽令。

元嘉四年(公元427年),渊明卒于浔阳。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陶渊明 《归园田居》

仕途坎坷,不为五斗米折腰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836084111@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