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笙耀百科 >

春望历史背景介绍_春望的历史背景是哪场战役

《春望》古诗写作背景是什么?

《春望》是唐代大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诗。此诗前四句写春日长安凄惨破败的景象,饱含着兴衰感慨;后四句写诗人挂念亲人、心系国事的情怀,充溢着凄苦哀思。那么《春望》古诗写作背景是什么?

春望历史背景介绍_春望的历史背景是哪场战役春望历史背景介绍_春望的历史背景是哪场战役


1、 写作背景:天宝十四年(755)七月,太子李亨即位于灵武(今属宁夏),世称肃宗,改元至德。杜甫闻讯,只身一人投奔肃宗朝廷,结果不幸在途中被叛军俘获,后因官职卑微才未被囚禁。至德二年春,身处沦陷区的杜甫目睹了长安城一片萧条零落的景象,百感交集,便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的名作。

2、 《春望》是唐代大诗人杜甫所作。原文: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3、 译文:长安沦陷,破碎,只有山河依旧;春天来了,人烟稀少的长安城里草木茂密。感伤国事,不禁涕泪四溅,鸟鸣惊心,徒增离愁别恨。连绵的战火已经延续了半年多,家书难得,一封抵得上万两黄金。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短,简直要不能插簪了。

以上的就是关于《春望》古诗写作背景是什么的内容介绍了。

《春望》时代背景

写作背景:作于安史之乱爆发后的第二年(757),以长安陷落为背景。当时杜甫赶赴灵武见唐肃宗,路上被安史叛军俘虏,押送到沦陷后的长安。作品两句:“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感伤国破城春。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含义:“国破”无物,掳掠一空;“城春”无人,杀戳逃亡殆尽。自然界的春天来临,仍无春色。

“感时”“恨别”所包含融的国恨家愁:一是感伤时事艰难,人见春花而溅泪;怅恨离别,人闻鸟鸣而惊心。又一是花似有知,感时而溅泪;怅恨离别,鸟亦惊心。杜甫是现实主义诗人,以前说为好。

作于安史之乱爆发后的第二年(757),以长安陷落为背景。当时杜甫赶赴灵武见唐肃宗,路上被安史叛军俘虏,押送到沦陷后的长安。作品两句:“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感伤国破城春。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作于至德二载(757)。诗人当时为安史叛军所俘,身陷长安。

杜甫眼见山河依旧而国破家亡,春回大地却满城荒凉,在此身历逆境、思家情切之际,不禁触景生情,发出深重的忧伤和感慨。

春望写作背景是什么?

春望的写作背景是天宝十四年(755)十一月,安禄山起兵叛唐。次年六月,叛军攻陷潼关,唐玄宗匆忙逃往四川。七月,太子李亨即位于灵武(今属宁夏),世称肃宗,改元至德。

杜甫闻讯,即将家属安顿在都州,只身一人投奔肃宗朝廷,结果不幸在途中被叛军俘获,解送至长安,后因官职卑微才未被囚禁。至德二年春,身处沦陷区的杜甫目睹了长安城一片萧条零落的景象,百感交集,便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的名作。

春望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是什么?

春望 唐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唐肃宗至德二载(757)三月。头年六月,安史叛军攻进长安,“大索三日,民间财资尽掠之”,又纵火焚城,繁华壮丽的京都变成废墟。八月,杜甫将妻子安置在鄜州羌村,于北赴灵武途中被俘,押送到沦陷后的长安,至此已逾半载。时值暮春,触景伤怀,创作了这首历代传诵的五律。

《春望》时代背景

春望》1.写作背景:作于安史之乱爆发后的第二年(757),以长安陷落为背景.当时杜甫赶赴灵武见唐肃宗,路上被安史叛军俘虏,押送到沦陷后的长安.作品两句:“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感伤国破城春.2.“国破山河在,...

春望的写作背景

《春望》的写作背景:肃宗至德二载(757)年三月,安史判军功进长安,“大索三日,民间财资尽掠之”,又纵火焚城,繁华壮丽的京都变成废墟。先一年八月,杜甫将妻子安置在鄜州羌村,于北赴灵武途中被俘,押送到沦陷后的长安,至此已逾半载,时值暮春,触景伤怀,创作的这首历代传诵的五律。

《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是安史之乱爆发,战火遍及长安城的时候,杜甫看到战火纷飞,对国破家亡的担忧,写下来《春望》

当时杜甫正被困在长安城里,看见花草树木无人打理,乱糟糟的,并且与家人分割两地,十分思念

春望的写作背景。

《春望》的背景:《春望》写于唐肃宗至德二年,往日繁荣兴盛的长安城在安史之乱后一片萧条。诗人在投奔肃宗朝廷的途中被叛军俘获,解送至长安,后因官职卑微才未被囚禁。诗人看到长安已经物是人非,触景生情,于是写下这首诗。

《春望》写战乱乱年代,国破家散,音讯不通,表达的的是诗人忧国忧民也忧家的沉重悲伤之情153153558555551115

杜甫创作《春望》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是什么?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作于唐肃宗至德二年(757)。当时长安被安史叛军焚掠一空,满目凄凉。杜甫眼见山河依旧而国破家亡,春回大地却满城荒凉,在此身历逆境、思家情切之际,不禁触景伤情,发出深重的忧伤和感慨。诗人在这首诗中表现了爱国之情。 国已破,家无存,亲人散,颠沛流离的残酷现实。

全诗沉着蕴藉,真挚自然,反映了诗人热爱祖国,眷怀家人的感情。今人徐应佩、周溶泉等评此诗曰:“意脉贯通而不平直,情景兼备而不游离,感情强烈而不浅露,内容丰富而不芜杂,格律严谨而不板滞。”此论颇为妥帖。“家书抵万金”亦为流传千古之名言。

《春望》

唐·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现代文译文】

国都已被攻破,只有山河依旧存在,

春天的长安城满目凄凉,到处草木丛生。

伤感国事,看到美丽的花儿都禁不住落泪,

伤心离别,听到婉转的鸟鸣都害怕。

多个月战火连续不断,长久不息,

家书珍贵,一信难得,足矣抵得上万两黄金。

愁白了头发,越搔越稀少,

少得连簪子都插不上了。

这是杜甫“安史之乱”期间在长安所作的。

安禄山起兵反唐,由于唐玄宗宠妃杨贵妃的哥哥杨国忠,误导玄宗,把守潼关的哥舒翰派到关外攻打叛军大本营,中途哥舒翰被俘。安禄山没有了劲敌,一下子就攻下长安。唐玄宗带领妃妾皇子,与大臣们逃往灵武。玄宗退位,太子李亨在灵武称帝。

唐肃宗至徳元年(756年)八月,杜甫从鄜州前往灵武投奔唐肃宗,途中为叛军所俘,后被困居住在长安。这首诗作于次年三月。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作于唐肃宗至德二年(757)。当时长安被安史叛军焚掠一空,满目凄凉。杜甫眼见山河依旧而国破家亡,春回大地却满城荒凉,在此身历逆境、思家情切之际,不禁触景伤情,发出深重的忧伤和感慨。诗人在这首诗中表现了爱国之情。

国已破,家无存,亲人散,颠沛流离。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836084111@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