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笙耀百科 >

发现了人之初性本恶 科学证明人之初性本恶

人之初性本恶

我们从小就会被三字经上的人之初性本善,我们也都以为人之初是性本善。不过经过自身体会和观察他人发现人之初并不是性本善,人之初性本恶倒是真的。

发现了人之初性本恶 科学证明人之初性本恶发现了人之初性本恶 科学证明人之初性本恶


人性生来就是排他和利己的,没有人生来就愿意吃亏当好人。尤其是在孩童时期,对于社会的各种道德观了解不多,理想观念束缚太少。这时候的小孩子往往都会为了自己想要的结果而做出各种令人匪夷所思的事情,有时甚至只是为了好玩而做出各种让人无法原谅的事情。

我小时候也做过很多坏事,但是都被父母及时地用毒打给改正过来了。比如上学前班时父母给我买了一把削铅笔的小刀,我为了试验这把刀的锋利程度,就用它把家里的刚买的藤椅隔了个稀巴烂。父母回到家发现以后,我竟然还往我的小伙伴身上推。最后结果查明后免不了一顿混合双打。

我还见过很多其他小孩子所做的恶,也是在我上学前班前后。那时爷爷家每年都要种十多亩西瓜来卖钱,隔壁庄的人每年到西瓜成熟的时候都来偷西瓜。爷爷也就骂一骂就过去了,毕竟还有那么西瓜,偷几个也不碍事。可是有一年,隔壁庄的大人带着小孩子来偷西瓜了,他们力气小拿走的不多,看着大人背了很多自己又气不过,就把爷爷家的西瓜全都拿棍给敲烂。报警以后警察也是打哈哈,根本不行动。最后爷爷气得大病一场,从此再也不种西瓜了。

在初中的时候,因为是乡镇学校,学生鱼龙混杂,学校的小混混也多。有很多学生仗着什么外面的大哥、道上的大姐对学校里自己看不顺眼的人进行随意的打骂。我当时班上就有一个同学,这名同学平时表现的有些傻乎乎的,班上的一些混混就对他进行侮辱,后来发生到打架的地步。该同学被班里的混混捅了好几刀,住院了一个多月,最后无奈转学没了音信。结果那几名混混因为家里有些势力,学校连个处分都没有下,这更助长了他们的嚣张气焰,还在学校成立个什么帮,天天打架斗殴,搞的学校鸡犬不宁。最后这些个混混因为碰上更横的混混,一直被打倒自己在学校呆不下去而退学了。

养不教父之过,这句话也是三字经里面的名言。小时候的恶,如果没有人去引导,去纠正,那么长大了就会变成大恶,那时候就不仅仅是让一两个人困扰了,那就是让周围的人,甚至社会难受了,可是小时候犯错了有家长罩着你,长大了家长还能罩着你吗,社会还能惯着你吗?所以保持善良,遵守法律道德才是人活在世上的立足之本。

我现在回想起小时候因为不懂事而做的恶,心里都感到难过,那时并不是不懂事,而是被极端的自私心理蒙蔽,而犯下的错!我不知道因为我做的错事而影响的人他们当时是什么样子,但是你们肯定因为我的过错而困扰了好久,甚至难过了好久,在这里我真的想跟你们说一声对不起!

后来再长大一些的时候,自己的心里就形成了自己的道德标准,哪些事情能做,哪些不能做,千万不要让别人太过困扰,要为他人着想,不可一意孤行,但也要保持自己的底线,不做没有锋芒的善良。

出自荀子 性恶篇

全文如下:

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

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

生而礼义文理亡焉。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HTTP/1.0502?犯分乱理,而归于

暴。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义之道,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用此观之,人之

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

故枸木必将待檃栝、烝矫然后直;钝金必将待砻厉然后利;今人之性恶,必将待师法然

后正,得礼义然后治,今人无师法,则偏险而不正;无礼义,则悖乱而不治,古者圣王以人

性恶,以为偏险而不正,悖乱而不治,是以为之起礼义,制法度,以矫饰人之情性而正之,

以扰化人之情性而导之也,始皆出于治,合于道者也。今人之化师法,积文学,道礼义者为

君子;纵性情,安恣孳,而违礼义者为小人。用此观之,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

孟子曰:“今之学者,其性善。”

曰:是不然。是不及知人之性,而不察乎人之性伪之分者也。凡性者,天之就也,不可

学,不可事。礼义者,圣人之所生也,人之所学而能,所事而成者也。不可学,不可事,而

在人者,谓之性;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是性伪之分也。今人之性,目可

以见,耳可以听;夫可以见之明不离目,可以听之聪不离耳,目明而耳聪,不可学明矣。

孟子曰:“今人之性善,将皆失丧其性故也。”

曰:若是则过矣。今人之性,生而离其朴,离其资,必失而丧之。用此观之,然则人之

性恶明矣。所谓性善者,不离其朴而美之,不离其资而利之也。使夫资朴之于美,心意之于

善,若夫可以见之明不离目,可以听之聪不离耳,故曰目明而耳聪也。今人之性,饥而欲

饱,寒而欲暖,劳而欲休,此人之情性也。今人见长而不敢先食者,将有所让也;劳而不敢

求息者,将有所代也。夫子之让乎父,弟之让乎兄,子之代乎父,弟之代乎兄,此二行者,

皆反于性而悖于情也;然而孝子之道,礼义之文理也。故顺情性则不辞让矣,辞让则悖于情

性矣。用此观之,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

问者曰:“人之性恶,则礼义恶生?”

应之曰:凡礼义者,是生于圣人之伪,非故生于人之性也。故陶人埏埴而为器,然则器

生于陶人之伪,非故生于人之性也。故工人斲木而成器,然则器生于工人之伪,非故生于人

之性也。圣人积思虑,习伪故,以生礼义而起法度,然则礼义法度者,是生于圣人之伪,非

故生于人之性也。若夫目好色,耳好听,口好味,心好利,骨体肤理好愉佚,是皆生于人之

情性者也;感而自然,不待事而后生之者也。夫感而不能然,必且待事而后然者,谓之生于

伪。是性伪之所生,其不同之征也。

故圣人化性而起伪,伪起而生礼义,礼义生而制法度;然则礼义法度者,是圣人之所生

也。故圣人之所以同于众,其不异于众者,性也;所以异而过众者,伪也。夫好利而欲得

者,此人之情性也。假之有弟兄资财而分者,且顺情性,好利而欲得,若是,则兄弟相拂夺

矣;且化礼义之文理,若是,则让乎国人矣。故顺情性则弟兄争矣,化礼义则让乎国人矣。

凡人之欲为善者,为性恶也。夫薄愿厚,恶愿美,狭愿广,贫愿富,贱愿贵,苟无之中

者,必求于外。故富而不愿财,贵而不愿埶,苟有之中者,必不及于外。用此观之,人之欲

为善者,为性恶也。今人之性,固无礼义,故强学而求有之也;性不知礼义,故思虑而求知

之也。然则性而已,则人无礼义,不知礼义。人无礼义则乱,不知礼义则悖。然则性而已,

则悖乱在己。用此观之,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

孟子曰:“人之性善。”

曰:是不然。凡古今天下之所谓善者,正理平治也;所谓恶者,偏险悖乱也:是善恶之

分也矣。今诚以人之性固正理平治邪,则有恶用圣王,恶用礼义哉?虽有圣王礼义,将曷加

于正理平治也哉?今不然,人之性恶。故古者圣人以人之性恶,以为偏险而不正,悖乱而不

治,故为之立君上之埶以临之,明礼义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重刑罚以禁之,使天下皆出

于治,合于善也。是圣王之治而礼义之化也。今当试去君上之埶,无礼义之化,去法正之

治,无刑罚之禁,倚而观天下民人之相与也。若是,则夫强者害弱而夺之,众者暴寡而哗

之,天下悖乱而相亡,不待顷矣。用此观之,然则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

故善言古者,必有节于今;善言天者,必有征于人。凡论者贵其有辨合,有符验。故坐

而言之,起而可设,张而可施行。今孟子曰:“人之性善。”无辨合符验,坐而言之,起而

不可设,张而不可施行,岂不过甚矣哉!故性善则去圣王,息礼义矣。性恶则与圣王,贵礼

义矣。故檃栝之生,为枸木也;绳墨之起,为不直也;立君上,明礼义,为性恶也。用此观

之,然则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

直木不待檃栝而直者,其性直也。枸木必将待檃栝烝矫然后直者,以其性不直也。今人

之性恶,必将待圣王之治,礼义之化,然后始出于治,合于善也。用此观之,人之性恶明

矣,其善者伪也。

问者曰:“礼义积伪者,是人之性,故圣人能生之也。”

应之曰:是不然。夫陶人埏埴而生瓦,然则瓦埴岂陶人之性也哉?工人斲木而生器,然

则器木岂工人之性也哉?夫圣人之于礼义也,辟则陶埏而生之也。然则礼义积伪者,岂人之

本性也哉!凡人之性者,尧舜之与桀跖,其性一也;君子之与小人,其性一也。今将以礼义

积伪为人之性邪?然则有曷贵尧禹,曷贵君子矣哉!凡贵尧禹君子者,能化性,能起伪,伪

起而生礼义。然则圣人之于礼义积伪也,亦犹陶埏而为之也。用此观之,然则礼义积伪者,

岂人之性也哉!所贱于桀跖小人者,从其性,顺其情,安恣孳,以出乎贪利争夺。故人之性

恶明矣,其善者伪也。天非私曾骞孝己而外众人也,然而曾骞孝己独厚于孝之实,而全于孝

之名者,何也?以綦于礼义故也。天非私齐鲁之民而外秦人也,然而于父子之义,夫妇之

别,不如齐鲁之孝具敬文者,何也?以秦人从情性,安恣孳,慢于礼义故也,岂其性异矣哉!

“涂之人可以为禹。”曷谓也?

曰:凡禹之所以为禹者,以其为仁义法正也。然则仁义法正有可知可能之理。然而涂之

人也,皆有可以知仁义法正之质,皆有可以能仁义法正之具,然则其可以为禹明矣。今以仁

义法正为固无可知可能之理邪?然则唯禹不知仁义法正,不能仁义法正也。将使涂之人固无

可以知仁义法正之质,而固无可以能仁义法正之具邪?然则涂之人也,且内不可以知父子之

义,外不可以知君臣之正。今不然。涂之人者,皆内可以知父子之义,外可以知君臣之正,

然则其可以知之质,可以能之具,其在涂之人明矣。今使涂之人者,以其可以知之质,可以

能之具,本夫仁义法正之可知可能之理,可能之具,然则其可以为禹明矣。今使涂之人伏术

为学,专心一志,思索孰察,加日县久,积善而不息,则通于神明,参于天地矣。故圣人

者,人之所积而致矣。

曰:“圣可积而致,然而皆不可积,何也?”

曰:可以而不可使也。故小人可以为君子,而不肯为君子;君子可以为小人,而不肯为

小人。小人君子者,未尝不可以相为也,然而不相为者,可以而不可使也。故涂之人可以为

禹,则然;涂之人能为禹,则未必然也。虽不能为禹,无害可以为禹。足可以遍行天下,然

而未尝有遍行天下者也。夫工匠农贾,未尝不可以相为事也,然而未尝能相为事也。用此观

之,然则可以为,未必能也;虽不能,无害可以为。然则能不能之与可不可,其不同远矣,

其不可以相为明矣。

尧问于舜曰:“人情何如?”舜对曰:“人情甚不美,又何问焉!妻子具而孝衰于亲,

嗜欲得而信衰于友,爵禄盈而忠衰于君。人之情乎!人之情乎!甚不美,又何问焉!唯贤者

为不然。”

有圣人之知者,有士君子之知者,有小人之知者,有役夫之知者。多言则文而类,终日

议其所以,言之千举万变,其统类一也:是圣人之知也。少言则径而省,论而法,若佚之以

绳:是士君子之知也。其言也谄,其行也悖,其举事多悔:是小人之知也。齐给便敏而无

类,杂能旁魄而无用,析速粹孰而不急,不恤是非,不论曲直,以期胜人为意,是役夫之知

也。

有上勇者,有中勇者,有下勇者。天下有中,敢直其身;先王有道,敢行其意;上不循

于乱世之君,下不俗于乱世之民;仁之所在无贫穷,仁之所亡无富贵;天下知之,则欲与天

下同苦乐之;天下不知之,则傀然独立天地之间而不畏:是上勇也。礼恭而意俭,大齐信

焉,而轻货财;贤者敢推而尚之,不肖者敢援而废之:是中勇也。轻身而重货,恬祸而广解

苟免,不恤是非然不然之情,以期胜人为意:是下勇也。

繁弱、钜黍古之良弓也;然而不得排檠则不能自正。桓公之葱,太公之阙,文王之录,

庄君之曶,阖闾之干将、莫邪、钜阙、辟闾,此皆古之良剑也;然而不加砥厉则不能利,不

得人力则不能断。骅骝、騹骥、纤离、绿耳,此皆古之良马也;然而必前有衔辔之制,后有

鞭策之威,加之以造父之驶,然后一日而致千里也。夫人虽有性质美而心辩知,必将求贤师

而事之,择良友而友之。得贤师而事之,则所闻者尧舜禹汤之道也;得良友而友之,则所见

者忠信敬让之行也。身日进于仁义而不自知也者,靡使然也。今与不善人处,则所闻者欺诬

诈伪也,所见者污漫淫邪贪利之行也,身且加于刑戮而不自知者,靡使然也。传曰:“不知

其子视其友,不知其君视其左右。”靡而已矣!靡而已矣!

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义之道,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用此观之,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

“人之初,性本恶”是荀子的思想。荀子的性恶论的思想在先秦百家关于人性的论断中独树一帜,他的思想对后世今天的意义都是值得我们去思考的。性恶论以人性有恶,强调道德教育的必要性。

荀子认为人性只限于食色、喜怒、好恶、利欲等情绪欲望,不论“君子”“小人”都一样。所以荀子说:“人之生也固小人。”“人之生也固小人”就叫作“性恶”。至于仁义,则是由后天所学、所行、所为而获得的。

扩展资料社会影响:

1、性恶论在名声上自然没有性善论那么入耳。性恶之恶就其本义而言,是指人类作为一种生物,所本来具有的生存本能。是生物就要生存,就一定要求生。既然一定要求生,也就没有必要否定它,回避它。荀子的做法只是没有回避它而已。

2、从这一点来看,荀子直指人的本性,较之孟子的多方论辩更具有“因人情”的一面。孟子的学说是以性善论作为开端的,但是却以诋距杨墨作为结束。荀子背负性恶的恶名,但却具有更多的合理性。性恶论并非一定会给社会带来不好的影响。

参考资料来源: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836084111@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