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笙耀百科 >

三顾茅庐故事大意(三顾茅庐故事大意简短)

三顾茅庐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关于诸葛亮的三个故事的名字是:

三顾茅庐故事大意(三顾茅庐故事大意简短)三顾茅庐故事大意(三顾茅庐故事大意简短)


1、草船借箭:

周瑜十分妒忌诸葛亮的才干。一天周瑜在商议军事时提出让诸葛亮赶制10万支箭。诸葛亮答应三天造好,立下了军令状。诸葛亮事后请鲁肃帮他借船、军士和草把子。

第三天,诸葛亮请鲁肃一起去取箭。这天,大雾漫天,对面看不清人。天还不亮,诸葛亮下令开船,并让军士擂鼓呐喊。曹操只叫手朝来船射箭。船两边都插满了箭。诸葛亮下令回师,这时曹操想追也来不及了。10万支箭“借”到了手。周瑜得知借箭的经过后长叹一声:我真不如他。

2、孔明择妇:

荆州名士黄承彦听闻诸葛亮想要结婚,就去找诸葛亮对他说:“听说你要选妻,我家中有一丑女,虽头发黄、皮肤黑,但是其才华可与你相配。”于是诸葛亮便答应了这门亲事,迎娶黄承彦之女为妻。

诸葛亮娶丑妻的事情遭受到了当时人的嘲笑,并因此流传说一句谚语,叫作:“莫作孔明择妇,正得阿承丑女”。

3、空城计:

马谡违背诸葛亮的指示失了街亭之后,司马懿带领大兵来攻打诸葛亮驻扎的西城。当时诸葛亮身边没有兵将,只得以空城为计,大开城门故弄玄虚。司马懿到了一看,唯恐内有埋伏,因而撤兵。

三顾茅庐的主要内容

《三顾茅庐》故事:刘备为了请诸亮亮帮自己打天下,就同关羽、张飞一起请他出山。可是诸葛亮不在家,刘备只好留下姓名离开了。

隔了几天,刘备打听到诸葛亮回来了,又带着关羽、张飞冒着风雪前去,哪知诸葛亮又出门去了,刘备他们又空走一趟。

刘备第三次去隆中,终于见到了诸葛亮。在交谈中,诸葛亮对天下形势作了非常精辟的分析,刘备十分叹服。刘备三顾茅庐,使诸葛亮非常感动,答应出山相助。

三顾茅庐的道理

“坚持就是胜利!”这是许多人在遭遇挫折时给自己的暗示。不可否认,这种心理鼓励法确实缓解了困境中的一些不安,它让人们在困难中勇敢坚持,从而取得了辉煌的人生成就。刘备就是坚信了这一点,才终请出了诸葛亮。

其实,成功的取得,实质上就是不断战胜失败的过程。因为任何一项大小事业要想取得相当的成就,都会遇到困难,每人都难免遭受挫折和失败,只有具有坚持不懈、放弃的心态,才有成功的那一天。一个人做一点事并不难,难的是能之以恒。

《三顾茅庐》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三顾茅庐》的主要内容是汉末刘备三次拜访诸葛亮的故事。

汉末,黄巾事起,天下大乱,曹操坐据朝廷,孙权拥兵东吴。一次,刘备在中原吃了败仗,只得逃往荆州,依附刘表。为了能够复兴汉室,夺取天下,刘备到处招纳人才。徐庶和司马徽见他一心爱才,就向他举荐一个人,此人就是人称“卧龙”的诸葛亮。诸葛亮不仅很有学识,又有才能,于是刘备就和关羽、张飞带着礼物到隆中卧龙岗去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

第一回不料诸葛亮又出外闲游去了。张飞本不愿意再来,见诸葛亮不在家,就催着要回去。刘备只得留下一封信,表达自己对诸葛亮的敬佩和请他出来帮助自己挽救危险局面的意思过了一些时候,刘备吃了三天素,准备再去请诸葛亮。

关羽说诸葛亮也许是徒有一个虚名,未必有此真才实学,不用去了。张飞却主张由他一个人去叫,如他不来,就用绳子把他捆来。刘备把张飞责备了一顿,又和他俩第三次访诸葛亮。到时,诸葛亮正在睡觉。刘备不敢惊动他,一直站到诸葛亮自己醒来,才彼此坐下谈话。

成语寓意

“三人行,必有我师”,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都有可以学习的地方。向别人请教问题,或者有求于人,态度一定要真诚,并且要有耐心。不能一遇到困难就打退堂鼓,就像刘备一样,不因此而鄙视诸葛亮,因而蜀汉皇朝才有了更进一步的辉煌。假设刘备无礼节,诸葛亮肯定不会出山相助;假设没有诸葛亮相助,刘备很难建立蜀汉政权。其实,“三顾茅庐”的背后,是求贤若渴。

三顾茅庐的梗概是什么?

“三顾茅庐”是古代历史上的典故,其梗概如下:

三国时期,蜀汉的刘备想要请诸葛亮为自己效力,但诸葛亮当时正隐居在草庐之中,不愿意出来为他效劳。于是,刘备三次前去拜访,不断请求诸葛亮加入自己的阵营。第三次拜访时,诸葛亮终于答应了刘备的请求,一起为蜀汉事业而奋斗,终在赤壁之战中为蜀汉立下了汗马功劳。

“三顾茅庐”成为一个典故,是因为它传递了一种深刻的情感,表达了刘备对诸葛亮的真诚和坚定的信念,同时也表现了诸葛亮的才华和聪明智慧。这个故事也被用来形容一个人追求某个目标时不屈不挠的精神和毫不放弃的决心。

三顾茅庐的梗概是:刘备屯住新野,徐庶和司马徽前来投奔刘备,刘备很器重他们,三人讨论天下大事时,司马徽说诸葛亮很有才能,刘备问诸葛亮在做什么,司马徽说诸葛亮在隆中耕作,刘备决定亲自去拜访他。

三顾茅庐主要讲了什么故事?

三顾茅庐的主要内容:

官渡大战后,曹操打败了刘备。刘备只得投靠刘表。曹操为得到刘备的谋士徐庶,就谎称徐庶的母亲病了,让徐庶立刻去许都。徐庶临走时告诉刘备,南阳邓县隆中有个奇才叫诸葛亮,如果能得到他的帮助,就可以得到天下了。

第二天,刘备就和关羽、张飞带着礼物,去南阳邓县隆中拜访诸葛亮。谁知诸葛亮刚好出游去了,书童也说不知什么时候回来。刘备只好回去了。

过了几天,刘备和关羽、张飞冒着大雪又来到诸葛亮的家。刘备看见一个青年正在读书,急忙过去行礼。可那个青年是诸葛亮的弟弟。他告诉刘备,哥哥被朋友邀走了。刘备非常失望,只好留下一封信,说渴望得到诸葛亮的帮助,平定天下。

转眼过了新年,刘备选了个好日子,又一次来到隆中。这次,诸葛亮正好在睡觉。刘备让关羽、张飞在门外等候,自己在台阶下静静地站着。过了很长时间,诸葛亮才醒来,刘备向他请教平定天下的办法。

诸葛亮给刘备分析了天下的形势,说:“北让曹操占天时,南让孙权占地利,将军可占人和,拿下西川成大业,和曹、孙成三足鼎立之势。”刘备一听,非常佩服,请求他相助。诸葛亮答应了。那年诸葛亮才27岁。

扩展资料:诸葛亮在登上舞台之初,为刘备奉献草庐对策,为刘备描述出一个战略远景。“三分天下”的《隆中对》受到刘备推崇,正是在这一战略决策指导下,刘备建立蜀汉政权,与孙吴和曹魏两大政权成三国鼎立之势。

后《隆中对》成为千古名篇佳作,成为和军事谋略的代表作品,在古代的战略思想中,《隆中对》具有价值。《草庐对》被誉为历史上伟大的战略构想之一,在谋略和战略学上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参考资料:

三顾茅庐主要讲了什么故事?

三顾茅庐简要概括20字是:刘备三次拜访诸葛亮,诸葛亮终于同意协助他。

故事讲的是:三国时期,一天,徐庶向刘备了一位天下奇才诸葛亮。第二天,刘备和张飞、关羽一齐来到诸葛亮的茅庐前,书童说诸葛亮不在家,刘备只好回去。

第二次,刘备又选了一个好日子,和张飞、关羽又来到诸葛亮的房子前,诸葛亮的弟弟说诸葛亮出去了,刘备明白后并没有生气,又回去了。

第三次来的时候,诸葛亮正在睡觉,刘备没有叫醒他,一向等诸葛亮醒来,诸葛亮见刘备这样有诚心,决定帮忙刘备,终刘备成就了一番事业。

三顾茅庐的人物形象

1、诸葛亮:少有大才,自比管仲,乐毅,谋定而思动,希望自己闻达于诸侯、留名在青史,于茅庐中等待刘备,终两个达成协议双双把家还。

2、刘备:当时曹操基本已经统一了北方,剑指荆州,刘备能三顾茅庐其实也是迫不得已,但其人善忍又有谋略,在荆州呆了六年听了别人的意见放下皇叔的身份去茅庐中以师带之三寻看见。刘备比较爱才,为了找到一个好的谋臣,不惜三顾茅庐,给当时的他留下了很好的名声,是个爱才的君主,为以后人才的归顺打好了基础。

3、关羽:三顾茅庐中关羽虽然很不屑诸葛亮,又为刘备而感到气愤和无奈,但却一直隐忍下来,不像张飞那样抓狂,这说明了关羽高傲却顾大局。

4、张飞:从当时的话“量此村夫,何足为大贤;今番不须哥哥去;他如不来,我只用一条麻绳缚将来”就可以看出是一个莽撞之人。

三顾茅庐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讲的是刘备、张飞、关羽三人第一次去卧龙岗请诸葛亮出山,恰巧他出门了;三人第二次去请,诸葛亮又外出闲游去了;第三次再去请诸葛亮时,他正在睡觉,刘备等到诸葛亮醒来,才彼此坐下来谈话的故事。

《三顾茅庐》的故事

刘备被曹操打败之后,想要诸葛亮辅助自己东山再起。于是他立马就和关羽、张飞带着礼物到隆中去拜见诸葛亮,但是恰巧这天诸葛亮出去了,刘备只能失望而归。

不久,刘备和关羽、张飞顶着风雪第二次去请诸葛亮。不巧的是诸葛亮又出外闲游去了。刘备便留下一封书信,表达自己敬仰求见的心情。

三人第三次拜访诸葛亮的时候,诸葛亮正在睡觉,刘备等到诸葛亮醒来之后,才彼此坐下谈话。诸葛亮谈起天下局势,刘备大为叹服,而诸葛亮见到刘备有志替做事,而且诚恳地请他帮助,也愿意出山帮助刘备建立蜀汉皇朝。

《三顾茅庐》的启示

书中我们得知刘备求贤若渴,有鸿鹄之志,为了请诸葛亮出山多次上门拜访;诸葛亮则是一个满腹经纶,做事十分谨慎的人。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事情要持之以恒,有毅力和耐心才能成功。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836084111@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