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笙耀百科 >

战国七雄图片_战国七雄图片简笔画

下面的图片是动漫片里是图片吗? 是的话是什么动漫片

最后一张是《蔷薇少女》的翠星石

战国七雄图片_战国七雄图片简笔画战国七雄图片_战国七雄图片简笔画


1.蔷薇公主之吻 八麻本雅妮丝

2.只是壁纸 画师SAYORI笔下的猫耳萌娘系列画集

3龙与虎 大河

4蔷薇少女 翠星石

1.《蔷薇少女Kiss》

2.《Neko Bible》

3.《龙与虎》

4.《蔷薇少女》翠星石

第二幅是巧克力与香子兰,GL漫画,第一幅是什么,同问啊!

第三幅是龙与虎的女主大河

第二张

《巧克力与香子兰》

1 2不知道

3龙与虎

4蔷薇少女

第三张 龙与虎

因为只有想统一天下的秦敢灭周,其他诸侯国没有实力,当然不敢灭周了。

周朝分为西周和东周,东周又分为春秋和战国,从周武王姬发灭亡商纣王建立周朝的公元前1046年开始,到公元前256年周赧王病逝为止,周朝存在了790年。

周朝从西周中后期开始衰弱,到东周时,周王室就跟一个中小诸侯国实力相当,但是,在法理上,周王室是宗主国,而像楚国、秦国、齐国这样的诸侯国是宗主国分封之下的诸侯国,诸侯国应该奉周王室为自己的宗主国。

周朝靠的是周礼来维系宗主国与诸侯国之间的关系,虽然后期周王室衰弱得厉害,但是周王室仍然作为一个名义上的宗主国存在,没有诸侯国会想到来灭亡周王室,因为这是得不偿失的。

灭周王室总得有理由吧,要么想称霸天下,要么想抢周天子的城池、人口与土地,但是如果想灭亡周王室就会成为破坏周礼的出头鸟,同时也成为天下诸侯的敌人,而自己本身却得不到任何好处,周王室所属的地盘、城池和人口已经很小的。

周王室在春秋时期已经由实力强盛的诸侯国来担任霸主,这就是春秋五霸的故事,所谓的霸主其实就是代替周天子来管理天下,因为周王室实力不够,所以得实力强大的诸侯国来管,所有诸侯国打出的名义就是:尊王攘夷,也就是尊重周天子,打击外族。

当年楚庄王称霸时期,曾经到周王室问九鼎的情况,被周王室一口回绝,尽管楚庄王有称霸天下的意思,但是仍然不敢对周王室有非分之想,因为当时不只你一个楚国,如果楚国敢对周王室动手,就会引发很多诸侯国来保护周王攻打楚国,毕竟天下不止楚国一个诸侯国。

到了战国时期,诸侯国越来越少,到最后只剩下战国七雄来争霸,到了战国中后期,最强大的就是秦国,秦国的理想就是统一天下,其他诸侯国只是苟延残喘地活着,哪里还会去灭亡周王室,尽管他们有这个实力,但他们没有这个动力,也没有必要,其他诸侯国的敌人是秦国。

周王室到这个时候已经衰弱得只有一座王宫存在世上,而最后的周天子周赧王甚至要寄居在东周公国或者西周公国才能生存。而周王室最后一任天子周赧王去世后,周就自动灭亡了。

事实上秦国灭亡的是东周公国与西周公国这两个诸侯国,这是从周王室分封出来的诸侯国,西周公国是在公元前256年被秦国灭亡的,而东周公国是在公元前249年被秦国灭亡的。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经过十年的努力,采用分化瓦解、各个击破的策略,逐个消灭了韩、赵、魏、楚、燕、齐六国,统一了天下,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封建王朝。那么,秦国和其他六国相比有什么独特的优势使它能脱颖而出、独步天下呢?

秦一统天下

秦国所处的环境

《史记·货殖列传》记载:“关中自汧、雍以东至河、华,膏壤沃野千里,自虞夏之贡以为上田。”

秦国地处西北地区,占据关中和巴蜀两个地方。关中地区土质疏松,易于耕种。而巴蜀地区也是物产富饶之地。这两个地方给秦国提供了充足的粮草供应,强有力地支撑着秦国所有的对外战争。

秦国最初的经济结构是农业和畜牧业并存。农业真正得以发展是在秦文公打败西戎,取得岐山以西的地盘,接受了周朝的遗民后。周人好耕作,并以善于经营农业著称。而秦国自商鞅变法后,重农抑商,农业更是得到了巩固和发展。

郑国渠

秦王嬴政时郑国渠的修建,使秦国农业的发展又迈上了一个新台阶。郑国渠的灌溉使关中地区的可耕种面积迅速扩大。郑国渠流经的地方以前是一片盐碱地,渠修通后引泾水,泥沙含量大,水体富含营养物质。通过灌溉改善了盐碱地的土质,使以前的荒野变成了易于耕种的沃土。

秦国耕种面积扩大,粮食产量随之增多,由此奠定了秦国东进的经济基础,使秦国完全走上了富国强兵之路。

《史记·河渠书》记载:“渠就,用注填阏之水,溉泽卤之地四万馀顷,收皆亩一钟。於是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彊,卒并诸侯。”

几代国君的自强不息

秦国的发展过程是逐步地自西向东的一个过程。历代国君为了秦国更好更稳定的发展,也把国都不断地从西迁到东。秦国能最终实现统一与历代国君的艰苦奋斗、自强不息是完全分不开的。

秦九都八迁

《过秦论》中说:“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

这里的“六世”指的是秦孝公、秦惠文王、秦武王、秦昭襄王、秦孝文王、秦庄襄王。

秦国自秦孝公以来的历代君主,虽然对秦国的贡献各不相同,但是从没有出现过一个昏君或庸君。而反观关东六国尽管也出现了一些明君,但无一例外的在明君之后就会出现昏君和庸君,将前一代君主的功绩抹杀殆尽。

商鞅

秦孝公时任用商鞅变法,极大地增强了秦国的实力,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富国强兵。秦惠文王虽然一上台就处死了商鞅,但是在国家大局面前仍能继续贯彻执行商鞅之法,并且在六国合纵时,争取盟友能不争一时之土地,这在国君当中是很难能可贵的。

秦武王虽然仅在位四年,但是他积极推进秦国的扩张。有远大的政治目标,不仅要当诸侯盟主,更要统一天下,坐上周天子的宝座。在周举鼎就是展现自己,展现秦国的实力和秦国一统天下的决心。

秦昭襄王是秦国在位时间最长的一位君主,在位长达五十六年。他用了半个多世纪的时间,将秦国讨伐诸侯的战争全面展开,并且成功的削弱了各国的实力,特别是将强有力的竞争对手齐国和赵国打的再无还手之力。从此秦国一统天下的趋势不可逆转。

秦昭襄王

与关东六国相比,秦国的起步条件较差。中原国家很多都是周朝建立时,祖先要么是宗亲要么是功勋而受到分封建立的诸侯国,而秦国是因为祖先非子善于养马才得到周孝王的肯定,分给土地成为周的附庸,方圆不到五十里,地位次于诸侯。

秦灭东周王室是为了实现一统天下的大志,韩、赵、魏、楚、燕、齐六国并无统一天下的大志,况且东周王室仅剩下洛阳一地,实力弱小,对它们没有任何威胁,所以它们会允许东周王室的存在。

一,东周

春秋

西周灭亡后,周平王迁都洛阳,成为东周。周天子虽然在名义上仍是诸侯共主,但实际影响力大为下降。各诸侯国趁机崛起,逐渐不把周天子放在眼里。春秋时期诸侯争霸,春秋五霸为了名正言顺,在名义上还尊崇周天子。战国时期诸侯互相兼并,六国纷纷称王,在名义上与周天子都成了王,已经不把周天子放在眼里了。周赧王时期周天子仅剩洛阳一地,仅有西周公国与东周公国还尊奉天子,但周赧王手里已经没有一兵一卒,彻底成了光杆司令。

二,秦国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战国末期秦国实力强大,不断蚕食六国,一直以统一天下为大志。秦国要统一天下必须要消灭东周王室,只有消灭了东周王室,取得九鼎,秦国才能成为天下之主,取代东周王室的合法性,建立新的王朝。

三,六国

战国

韩国在六国中实力弱小,为了生存,不得不朝秦暮楚以求生存。战国末期韩国是六国中唯一与东周王室接壤的国家。韩国连自保都来不及,哪有空去消灭东周王室。

魏国在战国末期屡遭秦国打压,实力大损。虽然与东周王室离得近,但沦为弱国,也是朝秦暮楚以求生存。所以魏国不会去消灭东周王室。

赵国在战国后期是唯一可以与秦国相抗衡的国家,但与东周王室离得远,隔着韩魏。赵国要想灭东周王室,必须向韩魏借道。但秦国实力强大,一直是赵国最大的威胁,长平之战秦国更是给赵国以毁灭性打击。赵国连秦国都应付不过来,自然不会去消灭东周王室。

秦灭六国

楚国在战国后期中保留一定实力,但也与与东周王室离得远,隔着韩魏。楚国也面临秦国的巨大威胁,自然不会想着吞并东周王室。

齐国与东周王室隔着韩魏,在燕灭齐之战中遭受重大打击,所以一直是保存实力,与秦和好。齐国没有统一天下的大志,自然不会去消灭东周王室。

燕国是六国中离东周王室最远的国家,隔着韩赵魏,而且燕国实力较弱,一直与赵国死磕,自然不想着消灭东周王室。

周赧王

韩、赵、魏、楚、燕、齐六国曾多次合纵,对付秦国。六国合纵时为了出师有名,经常打着周天子的名义对付秦国,所以它们自然不会也不能去吞并东周王室。况且东周王室只是一个空架子,对它们构不成任何威胁,反倒是秦国一直在蚕食它们,所以它们一直想着要对抗秦国,自然不会去灭东周。

秦灭周,在当时可以说是一件极具有影响的大事件。为什么秦灭周这件这么重大的事情,在行进的过程中没有受到来自其他六国的奋力反抗就是一件值得推敲的事情。秦为何要灭周呢?其实秦国一开始并没有要灭周的打算的,甚至在西周王派出相国出使秦国之时,秦国和周国达成了友好的,秦灭周的根源在于,秦国的逐渐强大这种发展进程使周国感到了巨大的威胁,于是联合其他各国,书信邀请各国一起合纵对付强秦,但事与愿违,除了燕国、楚国外其余的国家几乎对西周王所发出的命令置若罔闻,齐国、赵国、魏国、韩国这四个国家是完全的袖手旁观,坐山观虎斗的心态,一则是因为他们的国家较大,一时间可能还不会有太大的波及,另外一个则是秦国太过于强大,他们怕引火烧身,导致发生对自己国家不利的事情。

秦国之所以能够成为统一称霸中国的国家,除却消灭战国六雄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那便是周国的消亡,毕竟周天子的影响是一个根深蒂固的概念,一直深入人心,只有周国消亡,秦国才能成为名正言顺的霸主。那么秦灭周的过程是怎样的呢?秦灭周的过程中都采取了哪些谋略呢?秦灭周的过程有怎么样的曲折呢?接下来一同去看看秦国如何走向霸主之路的。如果要说到秦灭周过程,就要从秦国强盛之时、周国开始衰弱之时开始看起,历史上普遍认为自秦惠文王开始,秦国开始不断地强盛,而那时周国也一直走向衰弱。在秦惠文王时,也就是公元前334年,作为周天子的周国将祭祀给文王的肉食特地送来给秦惠文王,代表着周国的示好,同时也是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秦国的强盛。

而后历史不断的推进,周国由周赧王继位,而秦国也由秦昭襄王继位,可以说这个时候的秦国已经达到了历史上最为强盛的水平,而在秦昭襄王之前是秦武王,众所周知,秦武王徒手举九鼎而吐血身亡,这件后世被诸国视为笑柄用来耻笑秦国,当秦昭襄王继位之后,决定要一血前耻,但是亲昭襄王并没有莽撞冲动,而是在寻找合适的时间。终于在公元前256年,秦国对韩国的阳城发动了进攻,并取得了胜利。这时候周国由于恐惧而做出了一个失误的决策,决定联合其他各国合力攻击秦国,但是结局却是只有两个国家赴约而来,秦国发动战争,西周彻底覆灭。在而后的七年时间内,秦庄襄王彻底又灭亡了东周,至此,秦灭周彻底完成。

战国时期在我国历史上的时间算是比较久远的,这段时间内七国鼎立,七国间的战争不断,各国也纷纷经历了或者由强到弱,或者由弱到强的过程。虽然这个时期内七国各自为政,但还存在着一个名义上的统治者,那便是周国的周天子。虽然周国早已丧失了霸主的实权,但在一定程度上各国之间的关系还有赖于周国的周旋。在秦国逐渐强大之后,周国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威胁,曾经一度邀请其他六国共同讨伐秦国,但结局却是也失败告终,周国也最终消亡于秦国之手。那么在历史上,秦灭周的过程是怎样的呢?秦灭周的意义又是如何呢?秦灭周的意义可以分为几个层次呢?

战国时期在我国历史上的时间算是比较久远的,这段时间内七国鼎立,七国间的战争不断,各国也纷纷经历了或者由强到弱,或者由弱到强的过程。虽然这个时期内七国各自为政,但还存在着一个名义上的统治者,那便是周国的周天子。虽然周国早已丧失了霸主的实权,但在一定程度上各国之间的关系还有赖于周国的周旋。在秦国逐渐强大之后,周国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威胁,曾经一度邀请其他六国共同讨伐秦国,但结局却是也失败告终,周国也最终消亡于秦国之手。那么在历史上,秦灭周的过程是怎样的呢?秦灭周的意义又是如何呢?秦灭周的意义可以分为几个层次呢?

在历史之上,秦灭周是一场必然之战,也是秦国实现统一的基本前提,虽然周国早已没有实权,七国也是只有利益关系纠葛之时,才会想到周国,但它的名义之地位,就已经让秦国感觉到了威胁。秦灭周的意义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看待:第一、秦灭周是有利于秦国大业的统一,只有推翻了周天子之号令,才能为征伐其他六国提供一个名正言顺的出师之名,可以说秦灭周是一场必然且必须发生的战争;第二、秦灭周这场战争中,可以窥得其他六国之意图,周天子联合的六国中并没有全部到位,仅有楚国、燕国两个国家前来支援周天子,从各国中的出兵情况便可以看出它们对待强秦的态度,也会秦国灭六国的顺序埋下了一定的伏笔。

秦灭的周是西周公国和东周公国,并不是周王朝。这两个公国是从周室分裂而出,地位类似于春秋初期的郑国。虽然这两个公国几乎囊括了周室所有直属领地,实际代表着周室,但和周王朝还是有一定区别的,周王朝名义上的代表是末代君主周赧王。解释完毕,先来捋一下秦国灭周的具体时间线。公元前307年,周赧王因周鼎事件得罪了秦武王,秦人将他赶出了位于东周国的王宫,后被西周国收留,从此寓居在西周的王城。公元前256年,因西周国参与合纵抗秦,秦昭襄王派兵灭西周国。王城并入秦国,周赧王再次失去居所,并与同年病逝,周王朝正式覆灭。

此时周室的代表只剩东周国。公元前249年,秦相吕不韦以东周国参与反秦为由,出兵占领东周,东周国灭。从上面三个关键时间节点就可以看出,秦国攻周的理由是周人不奉秦,甚至阴谋反秦,秦人这才灭周。当然这只是官方说法,实际上秦国是看上了周王室的无上地位,试图通过贬低周王室以取而代之。秦国灭周行动肇始于秦武王,彼时秦国已显现出了独步天下的实力,出现了一超多强格局的雏形。秦人迫不及待地想巩固强化这种地位,最直接的方式无疑是征服周天子。秦武王恰好是个标准的鹰派君主,这才有了周鼎闹剧。当然秦人驱逐周赧王并完全是为名,更重要的是看中了周天子脚下的这块战略要地。

周王室的直属领地在现今洛阳至郑州一线,面积虽不大,但可谓天下之中的正中。秦国如果占有了这里,便可随时威胁周围韩魏,还可向东制衡齐国,向南攻击楚国。只是随着秦武王的意外去世,这一战略计划才被搁置。针对以上两个原因,维护周室既可以压制秦国,又可以成为抵住秦人东出的屏障,所以山东六国才不会希望周室消失。随着秦国越来越势大,这种需求越来越迫切。当然,在周天子看来,山东六国也并不是什么好鸟。他们对周王朝造成的损害并不比秦国小多少。诸侯中首先背叛周室的是魏国和齐国。周王朝最高称号就是王,称王无疑是背叛。公元前334年,魏惠王和齐威王在徐州一起称王,正式自立门户,断绝了和周室的藩属关系。

九年后,秦国才称王。魏国从跟上来说,和周王室同姓,结果最先自立,将周王国变成了普通的诸侯。周王室灭亡前受到的最严重打击无疑是东西周的分裂,而始作俑者是赵国和韩国。公元前367年,赵成侯和韩共侯策动王室成员姬根自立,将东周国从西周国中剥离,并趁机削减王室直属领地。周王朝从此彻底没了微信而言。周王室本有很多姬姓国作为屏障,但大多被山东六国消灭。公元前403年,最强大的姬姓国晋国被魏赵韩三家瓜分;公元前375年,与周室关系最近的姬姓国郑国被韩国吞并;公元前256年,西周国亡国的同一年,最老牌的姬姓国鲁国被楚国占领;公元前249年,鲁国和东周国一同正式灭亡;另一重要姬姓国卫国早早成为魏国的附属国,侥幸活到了最后。

晋郑鲁卫四大姬姓国中除了分量最轻的卫国,全都亡于山东六国之手,周王朝能够延续的基础就此摧毁。周王朝的覆灭绝不是简单一句“秦人灭之”所能概括的,所谓战国七雄其实都有份儿,只不过秦人走在了最前头。

以夏商周为代表的的奴隶社会结束,天下开始转变为封建社会,社会制度的转变,势必会随着纷争的战火。春秋战国时期,诸侯王争霸。而秦国,先灭西周公国,再由吕不韦带兵灭了东周公国。

也就是说,从历史大轮廓来看,战国七雄中,唯独只有秦对周室“动了手”,而其他诸侯国,大都常处“按兵不动”的姿态。这是为何?

原因其实在两个词与四个字“强大”和“牵制”。

1、西周公国和东周公国明面上的敌手:秦国喜欢看《大秦赋》的朋友也可以从其中洞见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

《大秦赋》虽然在细节上有所丰富和改进,但是大体脉络还是根据历史来的。

无论是历史上,还是《大秦赋》中,嬴异人的爷爷秦昭襄王在世时,先后战胜三晋、齐国、楚国,然后又成功拿下魏国的河东郡和南阳郡,之后又将楚国的黔中郡和郢都收入囊中。在长平之战中,秦国打败赵军。

也就是说,从秦国秦昭襄王那一代开始,秦国的“强大”让他们战无不胜,战国群雄大多都吃过“秦国”的亏。

因为秦国太过强大,天下凝一的野心越来越明显,为了巩固自己的权位,周赧王派人向赵国等国集结兵马,讨伐秦国,这便惹怒了秦昭襄王。

而秦国这边断定诸侯国之间都有各自的心思,了解到即便周赧王征得赵国等诸侯国出兵,但是他们也未必愿意真心相助。

于此,凭借自己的虎狼之师,秦国攻陷东周王都洛邑,并且让周赧王成了俘虏。

这还不算,乘着势头,秦王稷逼周赧王将象征王权的九鼎交出,并将九鼎迁到秦国的咸阳。

鼎的迁出,则象征着周朝八百年的统治正式结束。

但是真正将周室土地收入囊中的时期,是嬴异人为秦王、吕不韦为宰相的时期。

于此,我们不难看出,西周公国也好,东周公国也罢,明面上的敌人一直是“秦国”,而当西周和东周命悬一线的时候,他们总是会火急火燎地请其他诸侯国出兵救援。

于是,这种局面就类似:“和周室作对的,一直是秦国,而其他诸侯国是允许周室存在的。”

为何会造成这种局面?除了秦以外的诸侯国真的没有觊觎周室土地吗?

请各位和颜小二一起继续往下看。

2、秦国的野心与强大,让其敢于周室为敌,其它诸侯国因牵制而默认周室春秋战国时期,秦国从不起眼的蛮夷之地,通过法家思想改革,变得非常强大,包括后来稷下学宫的荀子都说,秦国虽然是边塞之地,但是山林河流、自然资源都在别国之上,同时,秦国通过改革,面貌焕然一新。

荀子眼里的秦国,百姓朴实,音乐不卑污,而他们的穿“得体”,并不轻佻妖艳,人们害怕并臣服于官吏,朝廷做事效率高,忠诚守信而不粗疏草率。

这样的国,如何会不强大呢?

也就是说,一开始被诸侯国成为蛮夷之地的秦国,因为地理位置、风俗原因,屡遭排斥,也正是这一点,恰好让他们的民风在各诸侯国“音乐卑污、衣着轻佻”的时代,成为一缕“清流”。

而后,加上法家思想家商鞅、韩非、李斯等的推波助澜,政治清明的秦国,便在各诸侯国的大乱斗中脱颖而出,无论是军事实力,还是国力上,都强于其他诸侯国太多。

因为太过强悍,同时“秦人虎狼”名声在外,而秦国确实也在实际行动上向外扩张,这让周室十分忌惮。

而各诸侯国因为之间存在竞争关系,谁都不愿也不敢轻举妄动,更期待坐山观虎斗,好坐收渔翁之利,以至于秦国向外扩张显得太过“容易”。毕竟心不齐的所谓“联军”,一打就散。

也就是说,看上去似乎是秦国属周室的“敌人”,其实周室从周天子迁都没落开始,就基本上没有所谓的“朋友”或者“忠心臣下”了。

因为有一个强大的“秦国”在东征西讨,诸侯国与周室的目标一致,才可能组成“散漫的军队”一致抗秦。

看上去是除了秦以外的诸侯国臣服于周室,实际上,他们不过是互相牵制的关系,共同抵御强大“外敌”而已。

也就是说,秦国的野心与强大,让其敢与周室为敌,而其它诸侯国因牵制,对周室持“默认”态度。

3、总结:比起“吃掉”周室土地,先驯服“秦国”这头“狼”,才是当务之急当然,上面只是颜小二对秦国与周室与其他六国相互对峙的情形,做了一个简单而笼统的概括和讨论,里面还有更多可以挖掘的精彩,我们细细说说为什么独独秦国对周室紧追不舍?而其他六国则可以容得下周室?

难道真的是外界传闻,因为“秦人虎狼”、蛮夷之地的蛮夷之人不念“旧恩”,不守规矩吗?不会是这个原因。

秦人属于周室明面上的敌人,是因为他们的强大可以让他们如此“直接”。

而其他六国看上去“默认”周室,实际上是忌惮诸侯国之间的力量抗衡,同时也觊觎周王室的土地和人口,只可惜实力没有秦国强大,而秦国的攻击性又太强,难免太“吸引目光”。

或许比起“吃掉”周室土地,先驯服“秦国”这头“狼”,对于秦以外的诸侯国来说,才是当务之急。

【本文为颜小二述哲文原创且独家发布,搬运、抄袭等任何侵权行为,发现必究】

实力与需要决定秦灭东周思白生认为,这个问题可以从两方面去回答。

一方面,只有秦国有实力在灭周后统一天下;另一方面,秦国灭周是“挑软柿子捏”,抱着给山东六国立威的目的。

秦兵马俑

为什么说只有秦国有实力灭周?首先从第一方面展开叙述。

周王室作为当时的天下共主,灭周意味着什么是不言而喻的。

那么,为什么说战国七雄中只有秦国有实力统一天下呢?

首先,从人口出发。在秦昭襄王之后,经过数代的发展,秦国的人口达到了五百多万,人口数量甚至超过当时的山东六国总和!

秦人面部

其次,从军事力量出发。当时的七国,以山东六国在东,秦国在西。山东六国依靠苏秦张仪合纵连横,勉强抵挡住了秦国东出的态势。

但是究其军事力量而言,秦国是七国中最强的!

在电视剧《大秦赋》中,李斯甚至有“秦国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说法。而这都离不开秦国独特的斩首记功体系,秦国商鞅变法后,为普通士兵开放了一条跻身权贵的全新途径。

通过斩首敌人,普通士兵可以积攒军功,进行理论上几乎无上限的加官进爵!

当时秦国的上将军蒙骜,本不是秦人,依靠着卓越的军功一样位极人臣!这点在电视剧《大秦赋》中也有所体现。

《大秦赋》——蒙骜

最后,从地利出发。在电视剧《大秦赋》中,李斯曾有言,秦国坐拥地利之变,地势奇险,易守难攻,故而战未尝不胜!

虽说不能以偏概全,但是秦国确实占尽地利,不过这也离不开历代秦国君主的励精图治。

一方面,秦国在平定西戎十二国,并逼着晋国接收了戎人中唯一啃不下的“硬骨头”陆浑戎东迁后,原本的西方战线瞬间变成了稳固的大后方。

而且,当时秦国还占据了富庶的巴蜀之地。本来地处偏僻的巴蜀在秦国手中一跃而成为“天府之国”,为秦国的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物资。

巴蜀之地

另一方面,秦国在东方与山东六国的崤函战线也极具优势。从秦孝公夺得魏国崤函之地后,便在当地建立了函谷关。

从此,潼关到函谷关之间长达百里的险峻峡谷尽入秦国指掌之中。以这道天险,秦国甚至可以大开函谷关之门,迎战山东六国而使之望而却步!

贾谊的过秦论曾言,“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可不是空谈!

大开城门敌人都不敢进,这也不是诸葛亮的空城计!而是山东联军内心明白,百里天险面前,百万雄兵也无可奈何!

秦国占尽地利人和,加上懂得适应天时,它不灭周,谁来灭周?

函谷关

秦灭周是特种作战而且,秦国灭周的另一方面原因是,秦国是带着特殊目的打这场战争的。

秦国灭周是丝毫不费力气的。在电视剧《大秦赋》中,一向以数十万数目出征的秦军,只以五万兵马,由吕不韦统率前去讨伐东周君。

这种赤裸裸的瞧不起,隔着屏幕思白生都能一览无余!

以当时秦国独霸天下,山东六国合纵连横才能勉强抵挡秦国的形势来看,秦国完全有自傲的资本。

而且战国末年,秦国一统天下之势已成,天下有识之士皆知。

吕不韦

秦灭东周,只不过是走一个过场。一方面向天下之人展示秦统一天下的决心,二方面也存着向天下人证明自承天命的意图。

古人较为迷信,相信一切有上天注定。若是秦灭东周,则可理解为是天意让秦取代周王朝。

对内可以激励士气,对外可以打击敌人,何乐而不为?

大家可千万不要小瞧士气的作用!

古代作战中,士气极为重要。

士气十足的秦车马

举个秦穆公与晋惠公时期的战争作为例子。

秦穆公时期,为了扶持形成自己的势力,秦国屡屡对晋国施以援手。不仅晋惠公是逃亡国外由秦穆公送回国内即位的,晋惠公时期的晋国灾荒中,秦穆公也仗义疏财,积极输送物资救助晋国灾民。

但是,在之后的秦国灾荒中,晋惠公不只不施以援手,反而借机攻打秦国。

灾荒过后,秦穆公大怒之下大军攻打晋国。晋国士兵因为受秦国恩惠过多,见到秦军攻来,纷纷羞惭不已地放下兵器,不与秦军作战,使得秦国不费吹灰之力便获得了晋国的大片领土。这个故事在史书中也多有记载。

这就是士气的重要性!

山西晋城

所以说,秦灭东周不只是实力的展现,也对继续向东作战有着长远的影响。

公元前256年,周赧王59年,秦昭王51年,两人都能活,这一年是东周灭亡的一年,也是周天子名义上最后发挥作用的一年。当然,发挥作用的结果是周朝之间灭亡。

在三家分晋之后,周天子已经完全名存实亡,控制区域仅限于王畿,但是依托分封制之下的制度,周朝仅能控制的区域也被分成东周国和西周国两个地方,寄居在韩国,成为国中之国。

到了末代天子周赧王时候,不仅战国七雄不拿周天子当回事,就是东周国和西周国都不拿天子当回事,力不如人的周天子也认清了这种现实,倒是过得还勉强过得去,毕竟这种名义上的天子谁都不能招惹。

即使强大的秦国也敬而远之,屡次攻打其他诸侯国,对东周、西周都不理不睬,一来这里是名义上的天子,一来他们的地盘人口有限,打下来没啥好处。

长平之战后,赵国的军事力量损失惨重,自此秦国的各方面都没有制衡对手,从这时候起,统一天下成为可能,在休整之后,秦军攻邯郸失利,但是没多久又派赵摎秦军进攻韩国,秦昭王的战略意图很明显。

他的目的是对三晋持之以恒的用兵,使他们没有休养生息的时间和机会,韩国阳城、负黍都被秦军攻破,西周国君惊恐万分,生怕秦国攻打自己,这时候脑门一亮,想出了一个千古无二的的计策。

他的好计策就是,让周赧王以天子的名义号召诸侯勤王讨伐秦国。虽然周赧王是天子,但是500年前就有人不服气了,现在连他自己都不在乎这个天子,这时候突然想着用天子的名义来讨伐秦国,不仅仅是可笑,而且还很可悲。

当然,虽然看起来可笑,周天子依然郑重其事的颁布诏令,号召天下的诸侯勤王,在周天子的号召下,实际上是其他六国有意合纵,联军组织起来了,为了这个事情,已经穷得叮当响的周赧王想国人借钱,承诺胜利之后用战利品偿还。

六国组织了一支规模浩大的联军,出伊阙塞去攻打秦国,但是还没有接近秦国,联军就因为内部重重的矛盾而解散,各回各家,跑得慢的还被秦军追着屁股打了一路。

周天子号召的联军伐秦没有胜利,自然没有战利品,国人的债就没办法还,欠债还钱,天经地义,这时候国人可不管什么天子了,于是包围王宫,一个个拿着借条要求还钱,吵吵闹闹好不凡人。

穷得身无分文的周赧王,无计可施,只好在王宫建了个高台,自己躲上去,眼不见,而不闻,反正装死就对了。为此衍生出一个债台高筑的成语,国人虽然要钱,但是没办法进入王宫,也是没办法干瞪眼。

在赶跑联军之后,秦国愤怒不已,秦昭王正愁着没由头出兵,立即派遣大将带兵攻打西周国,只有一个城池的西周君吓了个半死,直接跑到秦国投降,把西周国献给秦国,秦军控制西周之后,把周朝九鼎迁回秦国,周赧王也俘虏到秦国,后来又放回去。

回去没多久,就在悔恨羞愧之中病逝,死后没有新王继位,周朝彻底灭亡,七年后,秦庄王派兵攻灭东周国,周朝彻底灭亡。

歪史以为,如果周赧王没有不自量力,号召诸侯伐秦,秦人在没有绝对把握的时候还是不会攻打周天子的,但是正因为周赧王的无知,自己招揽祸水,导致周朝灭亡。

战国七雄都是周天子的诸侯国,东周王朝是他们的中央政府,战国时期是争取封建统一战争,秦国要统一六国,当然要灭掉东周中央政府了。周朝到了东周时期周天子已被诸侯国架空了。

1.战国七雄都是东周中央政府封分的

以春秋与战国分界三家分晋为例,尽管魏斯、赵籍、韩虔打败了智伯瑶架空了晋国国君。但是必须得到国际社会的承认,否则是没有名分的,这时周威烈王于二十三年即公元前403年,正式任命晋国的大夫魏斯、赵籍、韩虔为诸侯国国君,获得东周中央政府认可,这样就合法了,魏斯、赵籍、韩虔与原来的晋国国君是同一级别了。

2.东周中央政府的级别划分

中国周朝时期的封建则是一种政治组织,由一个王室,如西周,来分封鲁、齐、晋、卫诸国出去,上面有一个中央政府,有一个周天子,

中国的封建,是一个大一统的政治体系。由天子分封级别为公。侯、伯、子、男各等爵到外面去,面向中心共戴天子,成一政治组织。所以称为“王”者,王便是一个统一政府,此之谓“一王”

3.秦取九鼎。东周灭亡

东周最后一个王是周赧王,秦国秦昭襄王时期日益强大,南攻楚国,东击韩、赵、魏三国,各国势力被大大削弱,趋于灭亡。这时,战争的胜利以及国土的扩大也让秦国的野心越来越大,想要取周王朝而代之,周赧王姬延怕秦国威胁到自己的天子地位,便派兵攻打秦国,战争的结果是周赧王姬延的军队被秦国打败。

最终,周赧王姬延向秦国认罪,并献上所属的全部人口与土地,周赧王姬延于公元前256年郁愤而死。

纬度最低的是南方的楚国 最高的是北方的燕国 经度最大的是西方的秦国 最小的是东方的齐国

这个问题看这个图片就知道了。

燕秦 赵 齐

韩魏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华历史上较为璀璨而又混乱的时期,各个诸侯政权并起,天下大乱。也正是因为这大乱之世,才造就了各种各样的文化进步,也让后人对这段时期的历史更加有兴趣。

相比于春秋时期的百家争鸣,战国时期反而显得比较单调,主要便是七国混战争霸,这七国正是后世所说的“战国七雄”。

《史记索隐》中记载:“六国者,韩、魏、赵、燕、楚、齐是也。与秦为七国”。也就是说秦楚齐燕赵魏韩这七国并称为“战国七雄”。然而,战国时期并不是只有这七国,还有宋,卫,中山,鲁,巴蜀等,甚至还有春秋时期的小霸郑国。

七雄之中,大部分都在青史上留下赫赫威名,甚至都曾是战国最强之国。像齐楚两国,从春秋到战国一直是大国的存在。像魏赵两国,前者魏国,战国第一个变法崛起的国家,甚至把秦国都打到函谷关内不敢东出,赵国也有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建立最早的军事化改革体系。像秦国更不用说了,横扫六合统一中原。这六国都在战国时期强大辉煌过,偏偏其中的韩国,仅有一个“劲韩”之称,并没有什么其他建树,为什么也能被称为战国七雄呢?

公元前453年,晋国上大夫之一韩康子韩虎与赵,魏三家联手,灭智家智伯瑶,三分智地。大概50年后,韩康子的孙子韩虔被周威烈王册封为诸侯,史称“韩景侯”。就此拉开了战国的序幕,也因此韩国登上了战国历史的舞台。

1. 灭郑奠基础

战国时期最早一批被兼并的各个小国中,郑国可谓是最耀眼有名的,在之前春秋时期可谓是一大‘小霸主’。还在三家分晋时,韩康子韩虎的谋士段规就曾献言:未来三家分地,望主公必取成皋。而这个成皋在当时并不是所谓的富饶之地,取成皋的最终目的就是以此为跳板,灭郑。

由此可见,韩国早就有了灭郑之心。公元前423年,郑国当时的君主郑共公去世,韩康子的儿子韩武子贯彻“趁你病要你命”的思想,发难郑国,杀郑幽公,拥立了个傀儡君王。郑国就此失去了往日的小霸主的威风,逐渐落魄。

韩景侯韩虔继位之后,不满足于仅仅是挟持一个傀儡郑国,直接把灭掉郑国定为国家的头等大事。但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即使是没落的郑国在最后落山之前也是‘光芒四射’的。在最后的挣扎之下,公元前375年,历经四代的努力,韩哀侯终于成功灭郑,韩国携灭郑之风,迁都新郑,奠定了战国时期的大国基础。

2. 继承过来的家底雄厚--铁矿资源

韩国得地得位来自于晋国,晋国可是真正的春秋霸主之一,不像前面说的郑国,郑国只是一个小霸,还没有到达霸主的地位。

然而晋国可不一样,晋国先祖是西周开国之君姬发与开国重臣姜子牙之女的儿子,周成王的弟弟,在西周春秋那个重礼仪的时代,可谓是身世显赫。在春秋时,更是依靠打败一代霸主楚国,秦国登上霸主之位的。甚至后世学者全祖望评春秋五霸时,晋国就占了四席,分别是晋文公、晋襄公、晋景公、晋悼公。可见晋国的强大程度。

魏赵韩三国瓜分晋国之后,可谓是继承了晋国的全部家底。韩国所分之地坐拥着当时最大的铁矿产地---宜阳铁山。

战国时期,可以说是青铜到铁器过渡的重要时期,大多数诸侯国的兵器制作都是用青铜作为原材料。青铜虽然色泽光鲜,耐摩擦,但是比较脆弱,所铸兵器大多数不能过长,易折。但是铁就不一样了,坚硬锐利,若是有较先进的冶铁技术和足够的铁矿资源,可谓是轻松打造一支强劲的军队。然而这两点,韩国偏偏都坐拥了。

战国著名的纵横谋略家苏秦曾说:“韩地方九百馀里,带甲数十万,天下之强弓、劲弩、利剑皆从韩出。” 由此可见,一手握着宜阳铁矿,一手掌控先进冶铁技术的韩国可以说是天下的兵工厂,备受推崇。况且有材料说明:当时的韩弩最大的射程达到了六百步,而后世宋代的“神臂弩”的射程也才达到这个地步,远超当时以强弩著称的秦国。

强弩带来的就是强兵,《战国策》中曾概括性的描述韩国的军力“精兵二十万,厮屠十万。”由此可以看出,韩国实际的军兵作战能力可谓是不弱于其他七雄之国。

3. 继承过来的家底雄厚--地理位置

韩国继承的“家产”不仅有富饶的铁矿和先进的冶铁技术,还有地理位置。韩国所分土地之下,最著名的莫过于上党高地。

上党是由群山包围起来的一座高地,地势险要,境内还有长治,晋城两座盆地,不仅易守难攻,还比较富饶,在韩国境内担当了屏障加粮仓的重大责任。

但是韩国的地理位置却有一些尴尬,但是正好是这尴尬之地,使韩国更有了一些些资本。

韩国属于四战之地,北西临魏国,东濒秦国,南接楚国,而这三大国,均是虎狼强国,战国最爱战争的三国都于韩国接壤。一旦发生争霸中原的重要战争,必定波及韩国之地。

乍一看韩国地理位置极其不好,可以说是日夜担惊受怕,不得安宁。但是仔细一想,正是这样的地理位置,造就了韩国的七雄地位。

战国中后期,由于秦国的强势崛起,齐秦两国东西互相对峙,其余五国为求生存,时而联合秦国对抗齐国,时而联合齐国对抗秦国,而最喜欢干这事的就是魏韩赵三国。韩国占据着四战之地,由此不管是联齐还是联秦,都需要经过韩地。再加上韩国的兵工厂地位和诸国之间勾心斗角,所以没人胆敢灭韩,直到秦始皇霸气登场,横扫六合时,韩国才被灭亡。

4. 勉强的变法强国--申不害变法

战国时期最著名的就是变法强国,“变法”是战国七雄中共通点,可以说是当时的潮流,未经变法之国都被早早灭国,更别提挂上“战国七雄”的威名了。

公元前355年,韩昭侯任命申不害变法,申不害以“术”治国,在变法的短短十几年时间里,韩国国家太平,百姓安居乐业,兵力也依托变法和铁矿资源变得更加强盛,足以拥有扩张土地的实力。

即使申不害的变法最后失败了,但是也将韩国带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使韩国没像其他诸侯国一样在战国车轮的碾压下灰飞烟灭。

诸如如上四点,韩国虽然没逃脱秦始皇的一统之剑,但是凭借着各种微末的优势再加上不停的依靠合纵连横,转移六国注意力,得以撑到最后一批被消灭的诸侯国,更是登上了“战国七雄”的榜单。

说到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许多人对春秋五霸、战国七雄都耳熟能详。然而,真正的历史上所谓的战国七雄指的:齐国、楚国、秦国、魏国、赵国、燕国、韩国。为什么把韩国排在最后一名呢?

图片来源网络

因为三家分晋以后,晋国被瓜分为三个诸侯国:魏国、赵国、韩国。史称三家分晋。三晋之中魏国最强大、赵国次之,韩国是最弱小的。我们在看战国地图的时候可以发现,无论是国土面积、人口、城池数量韩国都是排在战国七雄倒数第一的,连燕国都不如。

图片来源网络

韩国还被魏国、赵国、秦国所包围,夹在中间处于四面受敌的境地。那么,韩国为何被一些人称为战国七雄之一呢?周震坤认为:可能和战国时期,韩国申不害变法,曾经让韩国在短时间内打过几场胜仗,灭掉了郑国威名远播。申不害在韩国变法改革,第一步就是整顿吏治,同时加强君主集权。当时,韩昭侯的支持下,首先拿挟封地自重的侠氏、公厘和段氏三大强族试刀。韩国君子雷厉风行地收回其特权,坚决摧毁其城堡,没收其府库财富充盈国库,申不害的这些举措都让韩国在短时间成为一颗“耀眼”的战国“明星”诸侯。

而且,韩国原本是晋国分出来的,因为晋国的缘故,所以韩国被人们推崇为战国七雄之一。然而,真实的历史上,战国时期也不是只有七个诸侯国,还有一些小国例如宋国、鲁国、越国、巴国、蜀国等。

图片来源网络

这样看来,韩国确实算不上战国七雄,战国七雄或许应该说是战国六雄更符合史实。最后,另外,韩国不仅是战国七雄中最弱小的国家,也是最先被秦国消灭的。公元前230年,秦国正式消灭韩国,促使韩国成为山东六国中第一个被消灭的诸侯国。由此,对于后世的王朝和国家来说,自然不愿意以韩国作为国号了,毕竟谁也不想最先被灭亡。并且,在历史上,很多王朝和国家的国号,是来自于之前的封爵,比如曹操、曹丕之前曾被封为魏王,司马炎之前是晋王,李渊之前是唐国公,所以这些人建立的朝代和国家分别是魏国、晋朝、唐朝。与此相对应的是,在中国古代历史上,虽然有不少人被朝廷封为“韩国公”,但是这些人都没有建立朝代或者割据势力,自然也就没有以“韩”命名的国号了。

韩国最后的贡献就是韩非子,韩国派出韩非子去韩国执行“存韩”的任务,结果遭遇了自己的同学李斯,很遗憾韩非子落败了。李斯担心韩非子如果得到重用会成为自己的劲敌,匆忙将韩非子杀死在狱中。等到秦王嬴政想要起用韩非子的时候,已经来不及了,韩非子在狱中写成《韩非子》五十五篇流传后世。当然,这仅仅是个人看法,也许有不同的观点认为韩国就是战国七雄之一。

说到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许多人对春秋五霸、战国七雄都耳熟能详。然而,真正的历史上所谓的战国七雄指的:齐国、楚国、秦国、魏国、赵国、燕国、韩国。为什么把韩国排在最后一名呢?

因为三家分晋以后,晋国被瓜分为三个诸侯国:魏国、赵国、韩国。史称三家分晋。三晋之中魏国最强大、赵国次之,韩国是最弱小的。我们在看战国地图的时候可以发现,无论是国土面积、人口、城池数量韩国都是排在战国七雄倒数第一的,连燕国都不如。

在今天看来,高中历史老师周震坤认为:战国七雄,其实是战国六雄。根据史料记载,韩国制造的弓弩虽然很厉害,韩国的步兵作战也很厉害。然而,毕竟韩国的综合实力远远不能和魏国、赵国、齐国、楚国相提并论。

韩国还被魏国、赵国、秦国所包围,夹在中间处于四面受敌的境地。那么,韩国为何被一些人称为战国七雄之一呢?周震坤认为:可能和战国时期,韩国申不害变法,曾经让韩国在短时间内打过几场胜仗,灭掉了郑国威名远播。申不害在韩国变法改革,第一步就是整顿吏治,同时加强君主集权。当时,韩昭侯的支持下,首先拿挟封地自重的侠氏、公厘和段氏三大强族试刀。韩国君子雷厉风行地收回其特权,坚决摧毁其城堡,没收其府库财富充盈国库,申不害的这些举措都让韩国在短时间成为一颗“耀眼”的战国“明星”诸侯。

而且,韩国原本是晋国分出来的,因为晋国的缘故,所以韩国被人们推崇为战国七雄之一。然而,真实的历史上,战国时期也不是只有七个诸侯国,还有一些小国例如宋国、鲁国、越国、巴国、蜀国等。其实战国时期的韩国总体实力和鲁国、宋国差不多。

为何偏偏韩国被列为战国七雄呢?周震坤认为:可能是申不害变法,实行富国强兵的战略,而且韩国比较彪悍的一个诸侯,韩国在战国七雄里面打仗是最拼命的。

我们在查阅相关史料的时候发现,韩国只是短暂辉煌了十几年,接下来的时间基本上是处于挨打的境地。韩国也是在战国七雄里面,经常派遣使者送礼物讨好强国,换取退兵。韩国也是秦国统一天下过程中第一个被灭掉的关东诸侯国。韩国在战国诸侯兼并中能够存活那么久,已实属不易!

这样看来,韩国确实算不上战国七雄,战国七雄或许应该说是战国六雄更符合史实。当然,这仅仅是个人看法,也许有不同的观点认为韩国就是战国七雄之一。那么,我们希望持这样观点的朋友可以给我们找出更有说服力的证据,证明韩国是当之无愧的战国七雄。欢迎留言区讨论。

战国是一个你方唱罢我登台的历史,在战国的初期,魏国一家独大。到了战国中期,秦楚齐三国并驾齐驱。到了战国后期,秦国与赵国争霸。就连北方的燕国,也曾经异军突起,险些灭掉了齐国。只有韩国在打酱油,纵观战国历史,韩国始终没有崛起的机会。那么,作为战国七雄之一,为何只有韩国没有机会?其实,韩国自身的原因很多。

在中国历史中,其他六个国家的国号,都曾出现过。比如前秦、北齐、张楚、北燕、后赵、曹魏等等,但唯独韩国的国号,在历史中再也没有出现过。由此可见,就连后人也十分嫌弃这个国家。其实这也和韩国自身的国力太差有关系。虽说,韩国是战国七雄之一,但国力仅仅比宋国、鲁国、中山国这样的二线国家强一点。韩国周围的邻居都比自己强得多,南方的楚国和北方的魏国,是绝对惹不起的。建立曾经荒蛮的秦国,也成了巨无霸。

首先要从韩国自身找原因,从具体情况来说,韩国军队的武器质量非常好。因为韩国拥有大量的铁矿,在武器水平上是各国第一。但是韩国的军队不行,韩国军队的战斗力正是不敢恭维。除了指挥的问题之外,与日常训练也有关系。说来也怪,整个战国的历史中,韩国没有出现一位拿得出手的大将。很有可能是韩国君臣不知人才,以至于韩国的人才白白凋零。在军队方面韩国不行,在地理方面,韩国更是倒霉。

韩国的地理位置非常好,大概就是今天的河南省郑州、许昌等地,众所周知,这里都是平原地区。得中原者得天下,正是由于韩国的地理位置太好,以至于楚国、魏国、秦国都想染指。韩国完全是疲于应付,根本无力发展自身的经济,从而壮大国力。从韩国的君主来说,韩国也没有出现特别雄才大略的君主。要知道,在那个时代,君主的水平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国家的发展。比如楚威王、秦惠文王、赵武灵王等,都是当时杰出的君主。

还有一个问题需要注意,韩国一直没有清晰的发展战略。与韩国相比,秦国有清晰的战略,一代代君王都是根据发展战略,一步步实现雄图霸业。而韩国则经常趁火打劫,东方各国进攻秦国时,韩国积极参加。到了秦国东出之后,韩国又积极配合秦国。朝秦暮楚这个成语,起初就是形容韩国的。由于韩国不将什么信用,以至于周边各国都不怎么喜欢韩国。

面对秦国的大举进攻,招架不住的韩国,把上党地区移交给了赵国。对于赵国来说,这也是一块烫手的山芋。如果不打,这块山芋实在诱人。如果打,又怕打不过秦国。就是在这样两难的情况下,赵国与秦国之间爆发了著名的长平之战。结果,赵国丧失了40多万有生力量。东方六国再也无力有效的阻止秦国东进,对于各国来说,都仅仅是时间问题。秦王嬴政继位之后,首先消灭的就是韩国。

这是因为当时韩国综合国力非常的弱小,而且国家的疆域也非常的狭小,和其他6个国家相比不值一提,所以不能称为一雄。

因为战国七雄当中,韩国的国力最为弱小,谁都可以欺负他,并且最先灭亡,所以不能称雄。

韩国太弱了,韩国一直都是六国随意欺负的对象,没有强大的实力能够称雄。

因为韩国在整体的土地,人口,军事实力方面都不能与其他六国相提并论,而且几乎没有胜仗,从始至终一直在割地求和。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836084111@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