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笙耀百科 >

中医内科知识点总结 中医内科常考知识点

常见病之肺痨及试题-2020中医内科学备考指导

执业医师考试过程中,中医内科学所占分值较高,肺痨又是比较重要的且有特色的一个疾病,考察的概率也比较多。所以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肺痨的知识点。

中医内科知识点总结 中医内科常考知识点中医内科知识点总结 中医内科常考知识点


一、基本概念

肺痨:是具有传染性的慢性虚弱疾患。

主要临床特点咳嗽,咯血,潮热,盗汗及身体逐渐消瘦。

二、肺痨病机

病机关键是痨虫蚀肺。

正虚是发病的基础。病理性质以阴虚火旺为主,并可导致气阴两虚,甚则阴损及阳。

病位在肺,久则可传脾肾,影响整体。

三、治疗原则

因肺痨是痨虫蚀肺所致,所以治疗应该以补虚培元和治痨杀虫为原则。

四、分证论治

1.肺阴亏损

辨证要点:干咳、咳声短促,痰中带有血丝且色鲜红,苔薄白,舌边尖红,脉细数。

治法:滋阴润肺。

代表方剂:月华丸。

2.虚火灼肺

辨证要点:呛咳气急,时时咯血且血色鲜红,午后潮热,骨蒸,五心烦热,颧红,盗汗。

治法:滋阴降火。

代表方剂:百合固金汤+秦艽鳖甲散。

3.气阴耗伤

辨证要点:咳嗽无力,咳痰偶或夹血,气短声低,午后潮热,自汗与盗汗可并见。

治法:益气养阴。

代表方剂:保真汤或参苓白术散。

4.阴阳虚损

辨证要点:咳逆喘息少气,咯痰色白有沫,自汗,盗汗,舌质光淡隐紫少津,脉微细而数,或虚大无力。

治法:滋阴补阳。

代表方剂:补天大造丸。

例题

患者女,34岁,近一个月呛咳气急,时时咯血且血色鲜红,午后潮热,骨蒸,五心烦热,颧红,盗汗,治疗应:

A.滋阴润肺 B.滋阴降火

C.益气养阴 D.益气养阴

E.培补脾肾

1.【答案】B。解析:(1)根据患者呛咳气急,午后潮热,骨蒸,五心烦热,颧红,盗汗,辨病为肺痨;时时咯血且血色鲜红,辨证为阴虚火旺证,治疗应滋阴降火。故答案选B。

中医常见病之感冒及试题-2020中医内科学备考指导

在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中,中医内科学的内容是考查的重点,更是考查的难点,关于肺系疾病中感冒的重要考点,的医疗专家讲师为大家进行了汇总,希望能帮助大家更好的掌握。

一、感冒的考点总结

1.概念:感受触冒风邪、邪犯卫表或者时行而引起肺卫功能失调,出现鼻塞、流涕、喷嚏、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脉浮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外感病证。

2.季节性:冬春两季多发。

3.病因:外感六、时行。

4.病机:卫表不和,肺气失宣。

5.病位:肺卫:主要在卫表。

6.诊断依据:卫表及鼻咽症状为主;时行感冒多呈流行性;病程一般3-7日。

7.鉴别诊断:

(1)时行感冒:呈流行性,传染性,突然起病,恶寒、发热(多高热),病情较普通感冒重。

(2)风温:初起症状与感冒相似,但病势急骤,热势高,咳嗽、胸痛、头痛较剧;传入营血可见神昏、谵语、惊厥。

8.辨证论治要点:首先辨普通、时行感冒;再辨虚实;实证辨风寒、风热、暑湿感冒;虚证辨气虚、阴虚感冒。

9.治疗原则:解表达邪。

10.治法:

(1)实证:

风寒束表证-辛温解表-荆防败毒散或荆防达表汤(恶寒重、发热轻、无汗,舌苔薄白而润,脉浮或浮紧)

风热犯表证-辛凉解表-银翘散或葱豉桔梗汤(身热著,微恶风,汗泻不畅,头胀痛,舌苔薄白微黄,舌边尖红,脉浮数)

暑湿伤表证-清暑祛湿解表-新加香薷饮(头昏重胀痛,舌苔薄黄而腻,脉濡数,舌苔薄黄而腻,脉濡数)

(2)虚证:

气虚感冒-益气解表-参苏饮(恶寒较甚,发热,无汗,舌淡苔白,脉浮无力+气虚症状)

阴虚感冒-滋阴解表-加减葳蕤汤(身热,微恶风寒,舌红少苔,脉细数+阴虚症状)

试题:患者女,35岁,以恶寒发热,鼻塞流涕,少汗身痛,痰稠色黄为主症,舌尖红,苔薄黄,脉浮数,辨证为:

A.风寒束表证 B.风热犯表证

C.暑湿伤表证 D.气虚感冒

E.阴虚感冒

【答案】B。解析:(1)该题考查的是中医内科学-第一章-感冒-辨证论治的知识点。(2)患者以恶寒发热,鼻塞流涕,少汗身痛,痰稠色黄为主症,舌尖红,苔薄黄,脉浮数,辨证为风热犯表证。

中医内科学重要知识点:癃闭

癃闭,中医病名。又称不通;尿闭。以量少,点滴而出,甚则闭塞不通为主症的一种疾患。病情轻者涓滴不利为癃,重者点滴皆无称为闭。

【概说】

一、概念:是以量少,排尿困难,甚则闭塞不通为主症的一种病证。其中不畅,点滴而短少,病势较缓者为癃;闭塞,点滴不通,病势较急者称为闭。

二、沿革:

1、癃闭病名早见于《内经》,称为“癃闭”或“闭癃”,并对其病因,病机、病位都作了较详细的论述。

2、张仲景《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为癃闭的'辨证论治奠定了基础。

3、隋唐至宋元时期,对癃闭的认识有了进一步的提高

巢元方《诸病源候论》中认为不通和难因于肾和膀胱有热。

孙思邈《千金要方》载有用导尿术治疗不通的方法,这是世界上早关于导尿术的记载。

三、讨论范围:尿潴留及无尿症,如神经性尿闭,膀胱括约肌痉挛、尿道结石、尿路肿瘤、尿道狭窄等

【病因病机】

1、 病因:外邪侵袭、饮食不节、情志内伤、瘀浊内停、体虚久病五种

2、 基本病机:膀胱气化功能失调

3、 病位主要在:膀胱与肾

★膀胱的生理功能为贮藏尿液,排尿则依靠其气化功能。但膀胱气化有赖于肺的通调,脾的转输,肾的气化来维持,又需要肝的疏泄来协调。故肺脾肾肝功能失调,亦可致癃闭。肾主水,与膀胱相表里,共司,体内水液的分布与,主要依赖肾的气化。此外膀胱的气化,亦受肾气所主。若肾阳不足,命门火衰,气化不及州都,则膀胱气化无权,可发生癃闭。此外,肺位上焦,为水之上源;脾居中焦,为水液升降之枢纽;肝主疏泄,协调三焦气机之通畅。如肺热壅盛,气不布津,通调失职,或热伤肺津,肾失滋源;又如湿热壅阻,膀胱或中气不足,升降失度;再若肝气郁结,疏泄不及;以及砂石、痰浊、瘀血阻塞尿路;上述情况均可导致膀胱气化失常,而成本病。

【诊查要点】

一、▲诊断依据

1、起病急骤或逐渐加重,主症为不利,点滴不畅,甚或闭塞,点滴全无,每日尿量明显减少。

2、触扣小腹部可发现膀胱明显膨隆等水蓄膀胱证候,或查膀胱内无尿液,甚或伴有水肿、头晕、喘促等肾元衰竭证候

3、多见于老年男性或产后妇女及腹部手术后患者,或患有水肿、淋证、消渴等病,迁延日久不愈之病人。

二、病证鉴别

1、癃闭与淋证。

相同点:均属膀胱气化不利,皆有排尿困难,点滴不畅的证候。不同点:癃闭无尿道刺痛,每日尿量少于正常,甚或无尿排出,而淋证则频数短涩,滴沥刺痛,欲出未尽,而每日排尿量正常。

2、癃闭和水肿

相同点:都表现为不利,量少;不同点:水肿是体内水液潴留,泛溢于肌肤,引起头面、眼睑、四肢浮肿,甚者伴有胸、腹水,并无水蓄膀胱之证候;癃闭多不伴有浮肿,部分患者还兼有小腹胀满膨隆,欲解不能,或点滴而出的水蓄膀胱之证。

3、癃闭与关格

相同点:都有量少或闭塞不通,不同点:关格常有水肿、淋证、癃闭等经久不愈发展而来,是不通与呕吐并见的病证,常伴有皮肤瘙痒,口中尿味,四肢搐溺,甚或昏迷等症状。而癃闭不伴有呕吐,部分病人有水蓄膀胱之证候,但癃闭进一步恶化,可转变为关格。故癃闭病情轻于关格。

【辨证论治】

一、▲辩证要点:

癃闭的辨证首先要判别病之虚实。实证当辨湿热、浊瘀、肺热、肝郁之偏胜;虚证当辨脾、肾虚衰之不同,阴阳亏虚之别。其次要了解病情之缓急,病势之轻重。水蓄膀胱,闭塞不通为急病;量少,但点滴能出,无水蓄膀胱者为缓证。癃 闭 病势加重;闭 癃 病势减轻

二、治疗要点——应以“腑以通为用”为原则,但通利之法,又因证候、虚实之不同而异。实证者宜清邪热、利气机、散瘀结;虚证者宜补脾肾,助气化,不可不经辨证,滥用通利之法。对于水蓄膀胱之急症,应配合针灸、取嚏、探吐、导尿等法急通。

三、证治分类:

1、膀胱湿热证——点滴不畅,或量极少而短赤灼热,小腹胀满,口苦口黏,或口渴不欲饮,或不畅,舌红,苔黄腻,脉数

病机:湿热蕴结下焦,膀胱气化不利 治法:清利湿热,通利

代表方: 八正散

2、肺热壅盛证——不畅或点滴不通,咽干,烦渴欲饮,呼吸急促,或有咳嗽,舌红,苔薄黄,脉数

病机:肺热壅盛,失于肃降,不能通调水道,无以下输膀胱 治法:清泻肺热,通利水道

代表方:清肺饮加减(清肺饮方清水源,肺热癃闭需车前;云苓桑皮麦门冬,木通黄芩栀子寒)

3、肝郁气滞证——不通或通而不爽,情志抑郁,或多烦善怒,胁腹胀满,舌红,苔薄黄,脉弦

病机:肝气失于疏泄,三焦气机失宜,膀胱气化不利。 治法:疏利膀胱,通利

代表方:沉香散(沉香散出《金匮翼》,沉香石苇滑陈皮,冬葵芍归草留行,气淋实证此方医)

4、浊瘀阻塞证——点滴而下,或尿如细线,甚则阻塞不通,小腹胀满疼痛,舌紫暗,有瘀点,脉涩

病机:瘀血败精,阻塞尿道,水道不通 治法:行瘀散结,通利水道

代表方:代抵当丸(代抵挡可替抵当,形平和体不伤;归尾山甲与硝黄,生地桂心桃仁光。)

5、脾气不升证——小腹坠胀,时欲而不得出,或量少而不畅,神疲乏力,食欲不振,气短声低,舌淡,苔薄脉细。

病机:脾虚运化无力,升清降浊失职 治法:升清降浊,化气行水

代表方:补中益气汤+春泽汤(春泽汤=五苓散+人参)

6、肾阳衰惫证——不通或点滴不爽,排出无力,面色晄白,神气怯弱,畏寒肢冷,腰膝酸软无力,舌淡胖,苔薄白,脉沉细活弱

病机:肾中阳气虚衰,气化不及州都 治法:温补肾阳,化气利

代表方:济生肾气丸

2021医疗卫生中医学重点考点:中医内科学之脑系疾病

在执业医师考试中,中医内科学第三章这部分需要记忆和背诵的知识点比较多,涉及到的考点内容也比较多,重点考查内容头痛、中风。笔者把这部分的相关重要考点内容给大家进行了总结,方便大家进行记忆。

一、头痛

1.头痛的概念:

头痛是指患者自觉头部疼痛为主症的一类疾病。

2.诊断与病证鉴别:

①诊断依据:以头部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

②头痛的鉴别:

头痛与眩晕:相同点为单独或同时出现;不同点为头痛的病因有外感与内伤两方面,临床表现以头部疼痛为主且实证较多。眩晕病因以内伤为主,临床表现以眩晕为主虚证较多。

3.病因病机:

①病因:感受外邪、情志失调、饮食失节、房室不节、体虚劳倦、外伤、久病入络。

②病机:“不通则痛,不荣则痛”。

③病位:病位在脑,常涉及肝、脾、肾诸脏。

4.分经论治:

①阳明头痛:疼痛部位在前额部及眉棱骨,引经为葛根、白芷、知母。

②少阳头痛:疼痛部位在头之两侧并连及于耳,引经为柴胡、黄芪、川芎。

③太阳头痛:疼痛部位在头后部下连于颈,引经为羌活、蔓荆子、川芎。

④厥阴头痛:疼痛部位在颠顶部或连目系,引经为吴茱萸。

⑤少阴头痛:疼痛表现为疼痛连齿,引经为细辛、独活。

⑥太阴头痛:疼痛表现为全头重痛,引经为苍术。

5.辨证论治:

①风寒头痛——疏风散寒止痛——川芎茶调饮

②风热头痛——疏风清热和络——芎芷石膏汤

③风湿头痛——祛风胜湿通窍——羌活胜湿汤

④肝阳头痛——平肝潜阳息风——天麻钩藤饮

⑤血虚头痛——养血滋阴,活络止痛——加味四物汤

⑥痰浊头痛——健脾燥湿,化痰降逆——半夏白术天麻汤

⑦肾虚头痛——养阴补肾,填精生髓——大补元煎

⑧瘀血头痛——活血化瘀,通窍止痛——通窍活血汤

⑨气虚头痛——健脾益气升清——益气聪明汤

二、中风

1.中风的概念:

是指患者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口眼歪斜,半身不遂,言语謇涩为主症的病证。

2.鉴别诊断:

①诊断依据:突然昏扑,不省人事,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言语謇涩等;起病急,发展迅速;好发于40岁以上年龄,症状体征持续24小时以上。

②中风的鉴别:

口僻与中风:相同点,二者都会出现口眼歪斜的症状;口僻常伴外感表证或耳背疼痛,并无半身不遂、口舌歪斜等症,各年龄段皆有可能发病。

厥证与中风:相同点,二者都会出现突然昏扑的症状;厥证多伴有面色苍白、四肢逆冷,醒后无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不利等症。

3.病因病机:

①病因:内伤积损、情志过极、饮食不节、体态肥胖。

②病机:内风旋动,气血逆乱,横窜经脉,直冲犯脑。

③病位:病位在脑,与心、肝、肾相关。

④病理因素:风、火、痰、瘀、虚。

⑤病理性质:本虚标实,上盛下虚。

4.辨证论治:

中经络

①风痰瘀阻——祛风化痰,活血通络——半夏白术天麻汤合桃仁红花煎

②风痰上扰——平肝潜阳,活血通络——天麻钩藤饮

③阴虚风动——滋阴潜阳,息风通络——镇肝熄风汤

④痰热腑实——清热化痰,通腑泻浊——星蒌承气汤

⑤气虚血瘀——益气扶正,活血化瘀——补阳还五汤

中脏腑

①阳闭——清热化痰,开窍醒神——羚羊角汤合安宫牛黄丸

②阴闭——温阳化痰,开窍醒神——涤痰汤合苏合香丸

③脱证——回阳固脱——参附汤

2021医疗卫生中医学重点考点:中医内科学之肺系疾病

中医内科学是通过中医学理论和中医临床思维方法,阐述内科所属疾病的病因病机、辨证论治及预后康复规律的一门临床学科。在中医基础理论与临床各学科之间有着桥梁性的作用。中医基础理论知识只有在中医内科学的讲授和临床实习中,才能被深入理解和掌握;中医临床各学科则必须以中医内科学作基础,才能更好地熟悉本学科的特点和技能,从而更灵活地运用于临床。所以,中医内科学,在当前的考试中以及今后的临床上都是重中之重。

肺系病证在历年考试中所占分值约为16分,占比约为19%,多考查疾病的病因病机、历史沿革、辨证要点、辨病、辨证及治法方,相似证型之间的治法与方或相同疾病之间的鉴别。重点考查:咳嗽、哮病、喘证、肺痈。我们在此把重点疾病的重要知识点进行总结汇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感冒

1.宋·《仁斋直指方》首先提出“感冒”病名。

2.病因病机:病因以风邪为主,病机为肺卫不固,卫表失和。

3.病位:肺卫。

4.分证论治:

风寒束表——辛温解表————荆防达表汤或荆防败毒散;

风热犯表——辛凉解表————银翘散或葱豉桔梗汤;

暑湿伤表——清暑祛湿解表——新加香薷饮;

气虚感冒——益气解表————参苏饮;

阴虚感冒——滋阴解表————加减葳蕤汤;

阳虚感冒——助阳解表————麻黄附子细辛汤。

二、咳嗽

1.张景岳在《景岳全书》中将咳嗽归纳为外感、内伤两大类。

2.外因:外感风寒或风热之邪,或因吸入烟尘、花粉、动物毛屑、异味气体等。

3.内因:饮食不当,过食生冷,或嗜食酸咸甘肥,或进食海膻发物;情志;体质虚弱(多以肾为主),或病后体弱(多以肺为主)。

4.病机:邪犯于肺,肺失宣肃,肺气上逆。

5.病位:肺,与肝、脾有关,久则及肾。

6.治疗原则:外感咳嗽治应祛邪利肺为主,邪去则正安。用宜轻扬,当因势利导以宣畅肺气。外感咳嗽一般忌敛邪留寇,不宜过早使用固涩物。注意化痰顺气,痰清则气顺。

7.分证论治:风寒袭肺——疏风散寒,宣肺止咳——三拗汤合止嗽散;

风热犯肺——疏风清热,宣肺止咳——桑菊饮;

风燥伤肺——疏风清肺,润燥止咳——桑杏汤或杏苏散;

痰湿蕴肺——燥湿化痰,理气止咳——二陈平胃散合三子养亲汤;

痰热郁肺——清热肃肺,豁痰止咳——清金化痰汤;

肝火犯肺——清肺泻肝,化痰止咳——黛蛤散合黄芩泻白散;

肺阴亏虚——滋阴润肺,化痰止咳——沙参麦冬汤。

三、哮病

1.朱丹溪首创哮喘病名。提出“未发以扶正气为主,既发以攻邪气为急”。

2.病机:痰为夙根,痰阻气道,肺失宣降。

3.病位:主要在肺,与脾肾密切相关。

4.病理因素:以痰为主,宿痰内伏于肺。

5.诱因:如气候、饮食、情志、劳累等,其中尤以气候变化为主。清代李中梓在《证治汇补》中把哮病病因要点概括为“外有非时之感、内有壅塞之气、膈有胶固之痰”。

6.鉴别:哮指声响言,发作时喉中哮鸣有声;喘指气息言,以呼吸气促困难为主。哮必兼喘,但喘未必兼哮。

7.分证论治:

【发作期】

冷哮————宣肺散寒,化痰平喘——射干麻黄汤或小青龙汤;

热哮————清热宣肺,化痰定喘——定喘汤或越婢加半夏汤;

寒包热哮——解表散寒,清化痰热——小青龙加石膏汤或厚朴麻黄汤;

风痰哮———祛风涤痰,降气平喘——三子养亲汤;

虚哮————补肺纳肾,降气化痰——平喘固本汤;

喘脱危证——补肺纳肾,扶正固脱——回阳急救汤或生脉饮;

【缓解期】

肺脾气虚——健脾益气,补土生金——六君子汤;

肺肾两虚——补肺益肾——————生脉地黄汤合金水六君煎。

四、喘证

1.《景岳全书》把喘证归纳成虚实两大证,提出了喘证的辨证纲领。“实喘者有邪,邪气实也;虚喘者无邪,元气虚也。”

2.病位:主要在肺和肾,涉及肝脾。

3.病理性质:实喘在肺,虚喘责之肺、肾。

4.喘证的严重阶段,不但肺肾俱虚,在孤阳欲脱之时,常累及到心。出现面、唇、指甲 青紫,甚至喘汗致脱,亡阴、亡阳等危重局面。

5.治疗:实喘治肺,以祛邪利气为主;虚喘治在肺肾,以培补摄纳为主。

6.分证论治:

【实喘】

风寒壅肺——宣肺散寒———————麻黄汤合华盖散;

表寒肺热——解表清里,化痰平喘——麻杏石甘汤;

痰热郁肺——清热化痰,宣肺平喘——桑白皮汤;

痰浊阻肺——祛痰降逆,宣肺平喘——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

肺气郁痹——开郁降气,平喘————五磨饮子;

水饮凌心——温阳利水,泻肺平喘——真武汤合葶苈大枣泻肺汤;

【虚喘】

肺气虚耗——补肺益气养阴—————生脉散合补肺汤;

肾虚不纳——补肾纳气———————金匮肾气丸合参蛤散;

正虚喘脱——扶阳固脱,镇摄肾气——参附汤送服黑锡丹合蛤蚧粉。

五、肺胀

1.概念:肺胀是多种慢性肺系疾患反复发作,迁延不愈,导致肺气胀满,不能敛降的一种病证。临床表现为胸部膨满,憋闷如塞,喘息上气,咳嗽痰多,烦躁,心悸,面色晦暗,或唇甲紫绀,脘腹胀满,肢体浮肿等。严重者可出现神昏、惊厥、出血、喘脱等危重证候。

2.基本病机:本虚标实,肺、肾、心、脾脏气亏虚为本,痰浊、水饮、血瘀互结为标,二者彼此影响,互为因果,复感外邪诱发,致气道壅塞,肺气胀满,不能敛降,发为肺胀。关键是肺叶胀满,不能敛降。日久累及脾肾,后期病及于心。

3.分证论治:

外寒内饮——温肺散寒,降逆涤痰——小青龙汤;

痰浊壅肺——化痰降气,健脾益肺——苏子降气汤合三子养亲汤;

痰热郁肺——清肺化痰,降逆平喘——越婢加半夏汤或桑白皮汤;

痰蒙神窍——涤痰,开窍,息风———涤痰汤合安宫牛黄丸或至宝丹;

痰瘀阻肺——涤痰祛瘀,泻肺平喘——葶苈大枣泻肺汤合桂枝茯苓丸;

阳虚水泛——温肾健脾,化饮利水——真武汤合五苓散;

肺肾气虚——补肺纳肾,降气平喘——参蛤散合补虚汤或平喘固本汤合补肺汤。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内科学》知识点:鼓胀

【概述】

一、概念:是指腹部胀大如鼓的一类病证,临床上以腹大胀满,绷急如鼓,皮色苍黄,脉络显露为特征。

二、历史沿革:

1、《内经》首提本病病名。

2、《金匮要略·水气病》篇之肝水、脾水、肾水,均以腹大胀满为主要表现,与臌胀类似。

3、《诸病源候论》认为发病与感受“水毒”有关。

4、《丹溪心法》提出了臌胀的主要病因病机。

5、《证治要决》称之为“膨脝”、“蜘蛛病”。

6、《景岳全书》又称本病为“单腹胀”。

7、《医门法律》认识到症积日久可致臌胀。

8、《血证论》认为“血臌”的发病与接触河中疫水,感染“水毒”有关。

三、讨论范围:根据本病的临床表现,类似西医学所指的肝硬化腹水,包括血吸虫病,胆汁性、营养不良性等多种原因导致的旰硬化腹水形成期。至于其它疾病出现腹水,如结核性腹膜炎腹水,丝虫病乳糜腹水,腹腔内晚期恶性肿瘤,心肾疾病等,表现臌胀特征者,亦当按本篇内容辨证施治,同时结合辨病处理。

【病因病机】

1、病位主要在于肝脾,久则及肾:

2、病理变化为气血水互结:气滞、血瘀、水湿内停,而致形成臌胀

3、病理性质总属本虚标实,初期以实为多,后期以虚为主;本虚指肝脾肾三脏的.损伤;邪实指气血水的壅结。一般初起,多为肝脾功能失调,此时正气损伤不著,病势较轻,以标实为多。后期肝脾损伤日渐明显,进而肾气亦虚。肾阳衰微,则蒸化无力,开合不利,肾阴不足,阳无以化,则水津失布,故以本虚为主。然本虚标实往往错杂互见。

如何理解鼓胀“阳虚易治,阴虚难调”?

水为阴邪,得阳则化,故阳虚患者使用温阳利水物,腹水较易消退。若是阴虚型鼓胀,温阳易伤阴,滋阴又助湿,治疗颇为棘手。临证可选用甘寒淡渗之品(如沙参、麦冬、干地黄、芦根、茯苓等),以达到滋阴生津而不粘腻助湿的效果。此外,在滋阴中少佐温化之品(如小量桂枝或附子),既有助于通阳化气,又可防止滋腻太过

4、本病预后一般较,治疗颇为棘手。病在早期——适当调治,尚可收效。延至晚期——邪实正虚,若复感外邪,病情可致恶化——见神昏谵语、痉厥等严重征象。

5、中医四大难症:风、痨、臌、膈

【诊查要点】

一、诊断依据

1、初起脘腹作胀,食后尤甚。继而腹部胀满如鼓,重者腹壁青筋显露,脐孔突起。

2、常伴乏力、纳、尿少及齿衄、鼻衄、皮肤紫斑等出血现象,可见面色萎黄、黄疸、手掌殷红、面颈胸部红丝赤缕、血痣及蟹爪纹。

3、本病常有酒食不节、情志内伤、虫毒感染或黄疸、胁痛、症积等病史。

二、病证鉴别

1、臌胀与水肿的鉴别

臌胀主要为肝脾肾受损、气血水互结于腹中。以腹部胀大为主,四肢肿不甚明显。晚期方伴肢体浮肿,每兼见面色青晦,面颈部有血痣赤缕,胁下症积坚硬,腹皮青筋显露等。

水肿主要为肺、脾、肾功能失调,水湿泛溢肌肤。其浮肿多从眼睑开始,继则延及头面及肢体。或下肢先肿,后及全身,每见面色白光 白,腰酸倦怠等,水肿较甚者亦可伴见腹水。

2、气臌、水臌、血臌的鉴别

腹部膨隆,嗳气或矢气则舒,腹部按之空空然,叩之如鼓,是为“气臌”,多属肝郁气滞;

腹部胀满膨大,或状如蛙腹,按之如囊裹水,常伴下肢浮肿,是为“水臌”,多属阳气不振,水湿内停;脘腹坚满,青筋显露,腹内积块痛如,面颈部赤丝血缕,是为“血臌”,多属肝脾血瘀水停。

【辨证论治】

一、 辨证要点:辨虚实、标本之主次。标实当辨气滞,血瘀,水湿

初起——肝脾失调——以邪气盛实为主,正气亏虚不甚明显,病程相对较短。

久病——肝脾肾损伤——正虚为主。

二、治疗要点:标实者,分别采用行气、活血、利水或攻逐等法;本虚者,用温补脾肾或滋养肝肾法;本虚标实,错杂并见者,当攻补兼施。

三、证治分类

1、气滞湿阻证——主症: 腹胀按之不坚,胁下胀满或疼痛 兼症 :饮食减少,食后胀甚,得嗳气、矢气稍减,短少, 舌脉:舌苔薄白腻,脉弦。

病机:肝郁气滞,脾运不健,湿浊中阻。 治法: 疏肝理气,运睥利湿。

代表方:柴胡疏肝散+胃苓汤加减。

2、水湿困脾证——主症:腹大胀满,按之如囊裹水, 兼症:颜面微浮,下肢浮肿,脘担痞胀,得热则舒,精神困倦,怯寒懒动,少,溏, 舌脉:舌苔白腻,脉缓。

病机:湿邪困遏,脾阳不振,寒水内停。 治法:温中健脾,行气利水。

代表方:实脾饮加减。

3、水热蕴结证——主症: 腹大坚满,脘腹胀急, 兼症: 烦热口苦,渴不欲饮,或有面目皮肤发黄,赤涩,秘结或溏垢, 舌脉: 舌边尖红、苔黄腻或兼灰黑,脉象弦数。

病机:湿热壅盛,蕴结中焦,浊水内停。 治法:清热利湿,攻下逐水。

代表方:中满分消丸+茵陈蒿汤加减。

4、瘀结水留证——主症: 脘腹坚满,青筋显露,胁下结痛如,兼症: 面色晦暗黧黑,或见赤丝血缕,面颈胸臂出现血痣,口干不欲饮水,或见色黑,舌脉:舌质紫黯,或有紫斑,脉细涩或芤。

病机:肝脾瘀结,络脉滞涩,水气停留。 治法:活血化瘀、行气利水。

代表方:调营饮加减

5、阳虚水盛证——主症:腹大胀满,形似蛙腹,朝宽暮急, 兼症:面色苍黄,或呈胱白,脘闷纳呆,神倦怯寒,肢冷浮肿,短少不利, 舌脉:舌体胖、质紫、苔淡白,脉沉细无力。

病机:脾肾阳虚,不能温运,水湿内聚。 治法:温补脾肾,化气利水。

代表方:附于理苓汤或济生肾气丸加减。

6、阴虚水停证——主症:腹大胀满,或见青筋暴露, 兼症 :面色晦滞、唇紫,口干而燥,心烦失眠,时或鼻衄,牙龈出血,短少, 舌脉: 舌质红绛少津、苔少或光剥,脉弦细数。

病机:肝肾阴虚,津液失布,水湿内停。 治法:滋肾柔肝,养阴利水。

方:六味地黄丸+一贯煎加减。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836084111@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