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笙耀百科 >

苏教版科学一年级上册_苏教版科学一年级上册教学总结

苏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

对世界上的一切学问与知识的掌握也并非难事,只要持之以恒地学习,努力掌握规律,达到熟悉的境地,就能融会贯通,运用自如。学习需要持之以恒。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一些 一年级数学 的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苏教版科学一年级上册_苏教版科学一年级上册教学总结苏教版科学一年级上册_苏教版科学一年级上册教学总结


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

第三单元

一、1——5的认识

1、1—5各数的含义:每个数都可以表示不同物体的数量。有几个物体就用几来表示。

2、1—5各数的数序

从前往后数:1、2、3、4、5。

从后往前数:5、4、3、2、1。

3、1—5各数的写法:根据每个数字的形状,按数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认真、工整地进行书写。

二、比大小

1、前面的数等于后面的数,用“=”表示,即3=3,读作3等于3。前面的数大于后面的数,用“>”表示,即3>2,读作3大于2。前面的数小于后面的数,用“<”表示,即3<4,读作3小于4。

2、填“>”或“<”时,开口对大数,尖角对小数。

三、第几

1、确定物体的排列顺序时,先确定数数的方向,然后从1开始点数,数到几,它的顺序就是“第几”。第几指的是其中的某一个。

2、区分“几个”和“第几”

“几个”表示物体的多少,而“第几”只表示其中的一个物体。

四、分与合

数的组成:一个数(1除外)分成几和几,先把这个数分成1和几,依次分到几和1为止。例如:5的组成有1和4,2和3,3和2,4和1。

把一个数分成几和几时,要有序地进行分解,防止重复或遗漏。

五、加法

1、加法的含义:把两部分合在一起,求一共有多少,用加法计算。

2、加法的计算 方法 :计算5以内数的加法,可以采用点数、接着数、数的组成等方法。其中用数的组成计算是最常用的方法。

六、减法

1、减法的含义:从总数里去掉(减掉)一部分,求还剩多少用减法计算。

2、减法的计算方法:计算减法时,可以用倒着数、数的分成、想加算减的方法来计算。

七、0

1、0的意义:0表示一个物体也没有,也表示起点。

2、0的读法:0读作:零

3、0的写法:写0时,要从上到下,从左到右,起笔处和收笔处要相连,并且要写圆滑,不能有棱角。

4、0的加、减法:任何数与0相加都得这个数,任何数与0相减都得这个数,相同的两个数相减等于0。

如:0+8=8、9-0=9、4-4=0

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

【第四单元《分类》】

(分类的含义和方法)

知识点:

1、使学生经历分类的过程,学会按一定标准或自定标准进行分类。

2、让学生懂得把物体按一定的标准放在一起就叫分类。

3、初步养成有条理地整理事物的习惯;在分类的活动中,培养学生观察力、判断力,动手操作能力。

(用不同标准进行分类)

知识点:

1、让学生经历整理分类的过程,体验整理分类的必要性。

2、让学生自主选择某种标准对事物进行比较、分类活动,体验分类结果在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让学生懂得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有不同的分类结果。

【第五单元《位置与顺序》】

(前后的位置关系)

1、注意用前、后等词语描述物体的顺序与描述物体的准确位置两者之间的区别。

2、鹿在最前面,谁在它的后面?这个答案不,不仅仅有一个松鼠,还有兔子、乌龟和蜗牛都在鹿的后面。

3、注意让学生会用前、后等词语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上下的位置关系)

1、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上下”的相对性。

2、能用语言表达实际情境中物体的“上下”位置关系。

(左右的位置关系)

1、能用语言描述物体的左右位置关系。

2、能在情境中体会左右位置的相对性。进一步再体会:两人如果面向同一方向,他们所看到的左右位置与顺序是一致的;如果面对着面,他们看到的左右位置与顺序是相反的。

一年级数学上册知识

认识图形:

1.位置:所在或所占的地方,有上下、前后、左右之分。

上:位置方位名词,例:汽车在马路的上面。

下:位置方位名词,例:船在桥的下面。

前:位置方位名词,例:张三在李四的前排,那么可以说张三在李四的前面。

后:位置方位名词,例:李四在张三的后排,那么可以说李四在张三的后面。

2.退位减:减法运算中必须向高位借位的减法运算。

20以内的数字之间的退位减法,例:12-9=3.

3.图形的拼组(作风车):

4.数一数:

5.读数:24读作“二十四”;169读作“一百六十九”。

6.比较数的大小:先比较高数位的数学,再按照数位的高低依次比较。

例:39和145比较大小,39百位数字为0,145百位数字为1,0小于1,所以39小于145

7.100以内数的认识:100读作“一百”,等于10个10相加;99读作“九十九”,等于100减去1.

苏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相关 文章 :

★ 苏教版一年级数学复习提纲资料

★ 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复习教案

★ 苏教版一年级数学期末复习重点

★ 江苏小学一年级数学复习试题

★ 苏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期中复习计划

★ 小学数学毕业总复习资料苏教版

★ 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期末试卷

★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期末复习知识点汇总

★ 苏教版初一数学知识点

★ 初一数学知识点上册苏教版

苏教版小学一年级科学银杏叶变黄的顺序

常常控制着孩子的一举一动,孩子在被动的状态下学习着数学,身边的每一样东西都可能成为他们手中的玩具。作为老师,爱做小动作小学低年级孩子在学习活动中,他们的注意力很不稳定,有时候为了让教学顺利地进行。他们常常无视课堂纪律的存在,一会儿弄橡皮,一会儿玩铅笔

苏教版: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期末测试卷

【 #一年级# 导语】数学是人们认识自然、认识社会的重要工具。它是一门古老而崭新的科学,是整个科学技术的基础。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变化,以及信息技术的发展,数学在社会各个方面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作用越来越重要。以下是 整理的《苏教版: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期末测试卷》,希望帮助到您。

苏教版: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期末测试卷篇一

一、直接写得数。

5+6=11-1=5+5=15-2=2+8=

14-10=9-4=6-5=9+9=6+9=

9+5=8+3=7+4=6+10=8+8=

2+5=12+2=3+9=10-8=9-6=

9+8=5-5=10+2=2+6=2+9=

0+7=6+3=6+6=3+7=1+8=

二、填空。

1、把下面各数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

8、6、10、5、0、20、17、14

2、13里面有()个十和()个一。2个一和1个十组成的数是()。

3、与16相邻的两个数是()和()。

4、()比7少1。12和()同样多。()比4多2。

5、一个加数是8,另一个加数是5,和是()。

6、减数是2,被减数是12,差是()。

三、按要求填空。

17、1、6、19、4、13、20、7

1、上面一共有()个数。从右边数,第3个数是()。

2、在这些数中,最小的一个数是(),的一个数是()。

四、计算下列各题。

1、计算

6+2+7=14+0-3=7+2-5=9+4-10=

3+4+1=10-6-3=11-10+6=4+3+6=

2、在○里填上、或=。

13○4+77+7○149+7○15

2○10-93+8○1216-6○10

3、填空。

7+()=17()+6=69-()=7

8-()=215-()=57+()=12

五、应用题。

1、小云做了9朵花,送给小朋友3朵,还剩多少朵?

2、爸爸买了11个苹果,妈妈又买了3个,一共买了多少个?

3、从树上先飞走8只小鸟,又飞走4只,两次飞走多少只?

4、小力要做10个五角星,做好了4个,还要做几个?

苏教版: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期末测试卷篇二

一、填空题。

1、50厘米=()分米

7吨=()千克

6000克=()千克

300分=()时

2分30秒=()秒

6毫米+24毫米=()毫米=()厘米

2、把一个圆平均分成5份,每份是这个圆的(),4份是这个圆的().

3、长方形的对边()并且(),四个角(),正方形的四条边(),四个角()。

4、在()里填上“一定”“不可能”“可能”

太阳()从东边升起;你()是三年级的学生;小猪()飞起来。

5、有两个同样的长方形,长是6厘米,宽是3厘米,把他们可以拼成一个(),它的周长是()厘米,也可以拼成一个(),它的周长是()厘米。

6、请你测量一下,这张试卷的长大约是()厘米,宽大约是()厘米。

7、中央电视台开始播放“新闻联播”时,钟面上的时针应该指向(),分针应该指向()。

8。口算8600-3400时,想:()个百-()个百=()个百=()。

9、()×7=7-7=()+0

10、用3、5、9三个数字分别排成不同的三位数,有()种不同的排法。这些数中,的是(),最小的是()。

11、根据“松树有36棵,柳树有85棵”,可以求出()。

12、正方形边长扩大2倍,周长()。

二、判断题。

1、正方形、长方形都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2、一只鸡大约重2克。()

3、6个相同的数相加的和等于这个数的6倍.()

4、0和任何数相乘还得任何数。()

5、一个三位数乘5,所得的积只能是三位数。()

6、比吨小的单位有千克、克、米、分米。()

7、将一个苹果分成4份,每份是这个苹果的()

8、在有余数的除法里,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三、选择题。

1、一辆卡车能装货()

A、4克B、4吨C、4千克

A、>B、

一年级科学这是谁的叶的课后反思

对于生活中常见的叶子学生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是这种认识不完整,也不够深刻。针对学生的情况,在设计本课时,我创造机会让学生去经历一个个观察、研究、认识的活动,把科学课变得更生动、更有趣,拉近学生与教材间的距离,使学生们喜欢上科学课。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836084111@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