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笙耀百科 >

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教案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设计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

导语:许多古人,每见名山大川,必有所感怀。如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范仲淹临洞庭忧苍生,欧阳修游滁州而醉山水。他们心为山动,情为水发,锦文华章喷薄而出,留下许多千古绝唱。下面是我整理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欢迎大家阅读!更多相关信息请关注相关栏目!

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教案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设计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教案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设计


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教案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设计


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教案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设计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

教学目标:

1.把握本词“景、史、情”相融合的写作特色。

2.通过对语言的分析,把握内容,感受风格,领会思想。

难点重点分析

1 怎样正确理解《赤壁怀古》的思想内容?

《赤壁怀古》融写景、怀古、抒情为一体,从描绘古战场的雄奇景色入手,赞一代儒将周瑜的丰功伟绩,抒发作者个人的贬谪失意、功业无成的感慨。结尾处“人生入梦”的感慨是作者迅速从惆怅失意中排解出来,表达苏轼特有的旷达洒脱情怀。

2 作为豪放派代表词人的苏轼在写作上有什么特色?怎样理解《赤壁怀古》的艺术特色?

苏轼以诗为词,使词的内容不再拘于传统的离愁别绪,反映较广阔的生活,拓宽了词的题材;使词的形式不再为规定的宫调、身律所束缚,一扫词的柔弱气息,开创了豪放词派。苏词气势雄伟,一泻千里,提高了词的意境。《赤壁怀古》是豪放派宋词的代表作,词的主旋律感情激荡,气势雄壮。全词借古抒怀,将写景、咏史、抒情容为一体,借咏史抒发作者积极入世但年已半百仍功业无成的感慨。

[教学设想]联系余秋雨的《东破突围》,学生理解分析鉴赏《赤壁怀古》的思想内容,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发挥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积极性,加强课文背诵,通过读课文、看注解、议特点等方法,提高学生宋词阅读鉴赏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们在上节课学习了苏洵的《六国论》,看到苏洵啊,我想到了同志的一句话:“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峨眉共比高”这三父子指谁?(苏洵,苏轼,苏辙),这三父子中我们了解谁?(苏轼),我们在上册书学过他的什么文章?(《赤壁赋》),他是在什么情况下写下那千古奇文的?(乌台诗案,被贬黄州)

二,我们以正常人的心态去思考,当时的苏轼的内心是否很痛苦? (痛苦),在当时他的.内心是矛盾的,从入仕的角度讲,他渴望能够被世人看重,被朝廷看重,所以他有种人都具备的思想(学生当时居然在下面接了一句阿Q精神,的确是这样的),所以他塑造了一个伟大的英雄形象,谁啊?(曹)还能记得当时是怎样形容曹的么?(学生开始背诵: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呵呵,我们在以前讲过,他到黄州之后共写了三篇比较的文章,分别是前后《赤壁赋》和一首祠《念奴娇·赤壁怀古》,我们从词中又能发现什么呢?我们的教学目标是寻找英雄,那英雄在哪里呢?英雄和苏轼有什么关系呢?今天,我们来学习这首千古名篇。

板书《念奴娇·赤壁怀古》

三,学生朗读文章

A, 熟读文章,想,能否用恰当的语气把词的气势表现出来。(山东大汉,击节而歌)

B, 能否找出文中的英雄?

(说明,这个过程多放点时间,让他们自由朗读,尽情发挥,注意读音:了liao 三声,还hai 二声)

四,刚看到这首词的时候,我的脑海里突然闪现: 太熟悉了!想到什么词和它相似的么?(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有什么相似?(学生有点太兴奋了,不知道怎么回事,反正乱七八糟的,基本都能提到大江,英雄,只要说出英雄就好了)这一句词可以说是对《三国演义》里的人物作了一个总体上的评价,都是英雄。但在苏轼的眼里,有个人物更特殊,不用英雄来说,而是用“人物”,这是谁啊?他有什么特点?为什么苏轼不把它当作英雄,英雄和人物有什么区别?从词中能找出来么?

五,学生从词中找出修饰周瑜的及作者的态度,并讨论这个对周瑜的形象是怎样的作用。

⒈周郎

⒉公瑾

⒊小乔初嫁

⒋羽扇纶巾

⒌谈笑间

总结:这是一个 的周瑜形象。

六,苏轼为何创造了这样一个刚柔并济,文武双全的近乎完美的人物? (历史上的周瑜其实是很难称为英雄的,缺乏英雄起码的胸怀,不然就不会出现三气周瑜的闹剧)

这个问题学生是很难回答的,放开让学生去闹吧,很多学生会想到和作者自身有关,二者是个对比,表现作者的什么什么等等。这个问题在于去和教师的个人看法。这个问题学生回答不出来,要的就是这个效果。趁机对他们进行批评教育,学生缺乏的是一种迁移。

七,既然想不出来,我们换一个问题: 这首词被称为豪放词的代表,他是豪放词么?老师认为它算不上豪放,特别是后一句,你们认为呢?

(学生议论纷纷,开始翻资料驳斥我了,调到了他们的积极性,我们轻松,他们也高兴,呵呵)

豪放表现在:⒈景物描写大气 学生特别喜欢举“乱石……”那句,应该指出,大气的是“穿,拍,卷”这些词展现的是一种无比的力量。而不是“乱石等”

⒉重点是表现出来的情感,把“人间如梦……”正确解释了,表现了苏轼的一种超脱

八,这首词表现了苏轼的超脱,什么文章还提到了他的超脱呢?

学生马上联系到了《赤壁赋》,后的劝客表现了苏轼的超脱,于是问题回到第七个。

苏轼的超脱是怎么得出来的?

曹是个英雄人物 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 寄情于山水中

曹是个英雄,比曹还要厉害的人物周瑜不也被“浪淘尽”了么,只留下了“故垒,乱石”,人的一生其实和梦一样,不必计较过多的,还是洒酒酬月吧。所以两篇文章的主旨是一致的。

那他羡慕英雄么?

并不羡慕,人都有自己的生活,人,应该活的旷达一些,超脱一些。

高二语文《念奴娇·赤壁怀古》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大家好!我是 号考生。

现在开始说课。我说课的课题是《念奴娇·赤壁怀古》,作者苏轼。我将从以下七个方面剖析本课。

《念奴娇·赤壁怀古》选自鲁人版高中语文必修四单元,本单元的主题是:历史坐标上的沉思。诗歌是苏轼被贬黄州游赤壁时所作,感情激荡、气势雄壮,是豪放派的代表作。学习本文有助于学生获得审美体验和精神陶冶。本课用时1课时。

高一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古诗词知识,但鉴赏能力还有待提高。

根据新课程标准和学生的认知特点,确立本课的三维学习目标为:

1.知识与技能——了解写作背景,学习借古抒怀的手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歌内容及表达技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歌的豪迈气势,学习作者面对人生挫折时的旷达情怀。

教学重点为:赏析语言,感受豪迈之情。教学难点为:评价作者“人生如梦”的复杂情感。

钱理群说过:传统文化根本上是一种感悟文化。古典诗词是表现力和画面感的.文学形式。为此,本课将采用情境教学,以情促读,以读促思的教学方法,在学法上学生采用诵读法、比较鉴赏法以及问题探究法完成学习目标。

为实现高效课堂,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微课视频。

在立德树人教育思想的指导下,拟定以下教学环节。

环节:激趣导入,用时约3分钟。

多媒体播放歌曲《滚滚长江东逝水》,为整节课奠定一个良好的感情基调。导入语:古之文人雅士,每当登高望远,必有所触动;每临名山大川,必有所感怀。苏东坡来到历经沧桑的赤壁古战场,同样情难自已,醉书一曲《念奴娇?赤壁怀古》,世人传唱。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感悟东坡豪放的词风。

第二环节:初读品析,用时约10分钟,分三步展开。

1.学生借助课释和工具书,掌握字词、疏通文意,多媒体课件展示苏轼以及“乌台诗案”相关知识,帮助学生了解写作背景。

2.播放一段名家范读的微课视频,学生采用跟读、自由朗读等方式,体会作者感情。

3.整体感知。学生分析词作的结构。上阕着力描绘赤壁之景,下阕借写周瑜抒发感慨。以纵横之笔将写景、叙事、议论、抒情融为一体,意境开阔、气势磅礴。

第三环节:精读探究,用时约20分钟,分两步展开。

1.读中悟情,深入文本。问:你认为这首词中能体现作者豪迈气概的句子是哪句?小组交流讨论,适时加以。师生共同明确:“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豪迈之气。陡峭的山崖耸入云霄、汹涌的波涛搏击着江岸、滔滔的江水卷起澎湃的雪浪,生动地勾画出了古战场雄奇壮丽的图景,不仅表现了作者博大的胸襟和豪迈的气概,也为下阕怀古渲染了气氛。

2.以情促读,探究文本。问:有人认为“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含有消极情绪,也有人认为是从愤懑走向平静的自我排解,难掩豪放旷达,你怎么看?学生联系上文基调和写作背景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并结合之前学习过的《前赤壁赋》探讨“江月”这一意象在苏轼文学作品中的特殊意义。

第四环节:拓展升华,用时约5分钟。

给学生1-2分钟的时间消化吸收本节课的内容。

问:苏轼的一生,一度下狱,三度贬官,可谓命运多舛。然而他并没有像贾谊那样“抑郁而终”,也没有像陶潜那样“归隐田园”,林语堂也曾说苏轼是“秉性难改的乐天派”。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感受?学生认真思考,畅所欲言。

整堂课,落实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理念,以问题为导向,充分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完成课前预设,并促进课堂的精彩生成。

第五环节:布置作业

1.将本词扩写成一篇散文,发布到班级博客中,全班进行交流。

2.三国时代人物众多,作者为什么选取周瑜呢?自主探究,形成文字。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的板书设计如黑板所示。课后我将及时进行总结反思。

以上就是我说课的全部内容,再次感谢各位评委老师。

高一语文《念奴娇·赤壁怀古》说课稿模板

"说课"是教学改革中涌现出来的新生事物,是进行教学研究、教学交流和教学探讨的一种新的教学研究形式,也是集体备课的进一步发展,而说课稿则是为进行说课准备的文稿。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 高一语文 《念奴娇·赤壁怀古》说课稿,欢迎参考!

高一语文《念奴娇·赤壁怀古》说课稿模板

一. 教学理念

本课教学设计是以《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为依据,从知识和能力、过程与 方法 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出发来设计教学目标。同时本课也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人文功能以及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的思想来指导整个教学设计。

二. 教材分析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念奴娇·赤壁怀古》。这一单元的教学目标是鉴赏唐诗宋词,本词运用了烘托和映衬的表现技巧,用豪迈的情调抒写胸中块垒,表达词人对古代英雄的赞美和自己壮志未酬的感慨。

三. 学情分析

本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中一年级的学生。

四. 教学目标

鉴于以上的教学理念、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我设置了以下的三维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目标:诵读诗词,感悟本文的豪迈词风

2、 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教学重点)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词人丰富的思想感情和旷达豪放的意境,在词的艺术境界中提升自己的人格,净化自己的情怀,树立爱国、报国的宏大志向。 (教学难点)

五. 教学法

1诵读感悟法

2谈论归纳法

3合作探究法

六. 教学过程

一、渲染意境,激发兴趣

《滚滚长江东逝水》音乐导入,同时多媒体将展示赤壁的。在课堂上渲染一种旷达豪放的情境,让学生在影像的感染下进入新课的学习。

依据:诗歌是艺术创作的结晶,它追求情景交融的美妙意境。古诗教学中,以和音乐相配合的教学导入可以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创造出生动形象的艺术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整体感知,质疑释疑

1、听读

先听录音范读,接着学生再齐读三遍。同时请两位同学分别朗读,整体感悟全文的豪迈情怀。

依据:此环节运用了诵读感悟法,体现了知识与能力目标即诵读诗词,感悟本文的豪迈词风。诗歌是需要吟诵的。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现。作为中华 文化 瑰宝的宋词更是需要反复诵读,方能感悟其的魅力。通过诵读,激发学生的想象,并促进其会意、入境、动情。

2、质疑

在诵读的过程中让学生自己思考,并提出问题

3、释疑

老师把大家提出的问题归纳成几个方面,然后分组讨论,并选出代表发言。后老师点评 总结 。

依据:这两个环节的设置运用了讨论归纳的教学法,是为了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从无到有,从质疑到释疑,是阅读和思维能力的发展与提高。这也体现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和审美能力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三、自学探索,交流评议

在这个环节。我设置了三个问题。

1、本词的上下阕分别写的是景和人,这样写的目的何在。

2、如何理解“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3、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豪迈的词风,请你归纳。

依据 :设置的三个问题由浅到深,层层递进,符合学生的认知和接受心理。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学是交给学生借助已有的知识去获取新知的能力,使学习成为一种活动。施教之功贵在导学。本环节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在自己先前的知识积累的条件下思考新问题,探索新知识。

四、温故知新,布置作业

结合以前的学习以及课后收集的资料,请同学们谈谈“我心中的苏轼”,文体不限,课后写一篇 随笔 。

苏轼 念奴娇赤壁怀古 的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感受苏词豪放的风格; 2.能力目标: 培养鉴赏古诗词的能力; 3.教养目标 进行人生观的教育,树立远大的理想和抱负。 二、教学重点 1.对本词豪放风格的感受; 2.通过解读词中的景物描绘和人物刻画,理解词人的感情。 三、教学难点 1.作者通过景物描绘和人物刻画所要表达的感情; 2.苏词豪放风格的体现。 四、教学设想 苏轼是一位学生比较熟悉的古代作家,上学期已接触过他的《石钟山记》,因此本课的重点不放在知识的学习上,而着重通过对词境的感受了解词人的创作风格和培养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 拟用一课时完成教学,侧重点放在对景物描写和人物刻画的鉴赏上,通过二者了解苏词的豪放风格。 五、教学时数 1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用苏轼词《水调歌头》的乐曲导入。(调动学生一起唱,从而体会苏词的旷远风格。) (二).复习有关词人的知识 (投影苏轼像、。) (三).讲授新课 1.听课文朗读,注意用审美的眼光体会词境,重视自己的初感印象,领略全词的壮阔豪迈的基调; 2.请学生谈谈对本词的初步的感受; 3.联系学生的感受、提示阅读课解,介绍写作背景; 北宋元丰五年七月,苏轼被贬任黄州团练副使。他怀着抑郁的心情游览黄州城西的赤鼻矶,创作了这首词。赤鼻矶被称为黄冈赤壁,并非赤壁之战的古战场所在。苏轼见景生情,兴起对往昔英雄人物的无限怀念,借以抒写胸中块垒。 4.学生带着下列问题朗读课文: (投影)1.句在全词中起什么作用? 2.词的上片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象? 3.词的下片刻画了谁的形象? 4.词的后一句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 5.诗歌鉴赏 (1).关于诗歌的意境 诗歌的诗味是通过意境来展现的,主题往往是借助意境来表达。 意境是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描绘的生活图景融合而成的一种艺术境界。体味意境的方法是抓住画面和气氛,去理解、感受“此时”“此景”中“此人”的“此情”是什么。 (2).联系意境,分析首句作用 “大江东去”是赤壁之战的衬景,“浪淘尽,千古人物”是“怀古”的点题。这一句泛写作者凭高远眺,所见所感,是全词起兴之笔,词一开头就浓缩了浩瀚的时空,把江水、浪花、千古人物融成一片,创造了一个旷远、深沉的意境,为“周郎”出场造成声势。 (3).讨论和思考: (投影)你欣赏哪些字眼或词句?为什么?(学生先四人小组讨论,再推举出本小组的一位同学发言。)(注意学生向景物描写和人物刻画方面分析。) (4).景物描写分析 (投影)“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描绘了怎样的一幅画面? 乱石壁立,高耸入云,怒涛澎湃,雪浪千迭。这首词正面描写赤壁江山胜景勾勒古战场景象。先写江岸,后写江水。“乱”写群峰壁立,山崖陡峭;“穿空”形容山岩高耸入云的动势,“惊”字拟人,写巨浪声势;“拍”写江涛力度,拍击江岸,澎湃有声;“卷”写雪浪汹涌,形象真切;“千堆雪”,运用借喻描绘浪花千层,绘形绘色,蔚为壮观。 (5).人物形象分析 (投影)词中周瑜的形象有什么特点?为什么“小乔初嫁了”一语?在对周瑜形象的刻画中,作者寄寓了什么感情? 周瑜儒将,从容潇洒,指挥若定。插写小乔突出周瑜少年英雄,气宇不凡。诗人赞颂周瑜非凡的胆略,意在抒发自己年将半百而功业无成的感慨。 (6).作者感情分析 (投影)“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 (联系苏轼此时的际遇、余秋雨评语分析)(补充苏词《定风波》作证。) 一般认为结尾消极,但诗人未想到隐退或表现及时行乐。诗人只是以“人生如梦”,并不甘于消极。他遥想公瑾当年,感叹壮志难酬,表现他不忘世情的用世精神。 (7).豪放词风格介绍 ①.(投影)东坡在玉堂(官署名)曰,有幕士善歌,(苏轼)因问:“我词何如柳七(柳永)?”对曰:“柳郎中(柳永)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苏轼)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东坡为之绝倒。 ——俞文豹《吹剑续录》 ②.和柳永的《雨霖铃》作对比,从情景、情事、情感方面比较两种词风的不同特点。 (四).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苏轼豪放词的代表作《念奴娇 赤壁怀古》,希望通过本课的学习,大家对豪放派词风有进一步的了解,同时也要注意苏轼在本词中通过景物描写和人物刻画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五).拓展赏析练习 自古以来,对三国的历史人们有很多的感慨和评论。在《三国演义》中就有这样一首词: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高一语文《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设计

教案包括教材简析和学生分析、教学目的、重难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及练习设计等。下面是我整理的高一语文《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设计,欢迎阅读参考!

教学课题

念奴娇赤壁怀古

课 时

2课时

教学目 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苏轼的生平和思想,了解词的写作背景。

2、初步掌握赏析诗词的步骤和方法,提高理解和鉴赏能力。

过程与方法

1、理解词中写景、咏史、抒情融为一体的写作手法。

2、多角色、多种形式的朗诵这首词,以达到熟读成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作者渴望为国效力的思想与壮志未酬的苦闷。

自主学习检查内容和方法

一、导入

古代许多文人,每见名山大川,必有所感怀。如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范仲淹临洞庭忧苍生,柳宗元游西山而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他们心为山动,情为水发,锦文华章喷薄而出,留下许多千古绝唱。今天,我们就通过品味苏轼的一首《念奴娇·赤壁怀古》来领略东坡居士的人生境界。

二、检查自主学习效果

1.对苏轼你了解多少?

知人论世:见《新新学案》第24页“作者名片”。

2.你知道多少关于宋词的“豪放派”的知识?

文学常识:见《新新学案》第24页“相关知识”。

3.本首词的写作背景吗?

写作背景:见《新新学案》第24页“背景资料”。

4.你能准确朗读这首词吗?

检查朗读,看同学们能否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三、明确教学重点与难点

1. 了解豪放派宋词的特点,提高古典诗词阅读鉴赏能力。

2.理解词中写景、咏史、抒情融为一体的写作手法。

3.感受苏轼豪放的词风,体会作者渴望为国效力的思想与壮志未酬的苦闷,学习他的旷达胸襟和进取精神。

根据学生的问题整理的。

四、合作探究分析文本

上阕:

1.词章写了什么内容?上阕着重是在写什么?

明确:以长江为背景,着重在写赤壁的壮丽景色,并称颂当时的英雄人物。

2. 开头三句历来被人们称道,原因是什么?

词一开篇,江山、历史、人物逐一奔入眼底,引起怀古思绪。境界开阔,气势恢宏,豪放之气笼罩全词。由江水的流逝想到岁月的无情,引发历史的想象。写景和抒情结合自然,给人以强烈的感情冲击,并产生对历史和人生的思索。

3.作者描写赤壁景色,为什么用“人道是”三字?

以此点明这里并非一定是赤壁之战的所在地,只是借此怀古抒发自己的感情。

4、上片又具体写了那些景?请从词中找出?

明确:大江,故垒,乱石,惊涛,千堆雪

5.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这三句中哪几个字用得非常妙,思考作者为什么极力描绘这些景象?

“乱”——写出岸边岩石山崖之险怪

“穿”——写出陡峭山崖直插云霄的高峻

“惊”——本意为马受惊狂奔,写出了江水的汹涌

“拍”——突出了惊涛骇浪与江岸搏击的力度

“卷”——波涛力量之浩大

这三句运用拟人、比喻、夸张、对偶等修辞手法,从声音、色彩、姿态、气势等方面描绘赤壁的奇景和长江的气势,也暗写下阕赤壁之战惊心动魄的场面和英雄人物的英姿,表现作者的豪迈奋发意气,渲染了环境气氛。

6.“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两句在全词起什么作用?

明确:这两句承上启下。“江山如画” 表达了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又由写景过渡到写人,总结上阕,引起下阕。

7.学生自读上阕,体会景中之情,总结上阕内容。

小结上阕:作者先以波澜壮阔的长江为背景,点出赤壁战场之所在,然后写它的险要地势,对当时众多的英雄人物称颂缅怀,充溢着对建功立业的渴望。

下阕:

1.下阕写词人的回忆和感慨,他回忆什么?感慨什么?

前五句:所忆——周郎雄姿英发,潇洒,才华横溢;

后五句:所感——自己功业无成 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

下阕先着力塑造周瑜的英雄形象,描述火烧曹营的历史,后借对周瑜的仰慕,抒发自己功业无成的感慨。

2.下阕中周瑜的形象有何特点?为何要插入“小乔初嫁了”这一细节?

明确:周瑜雄姿勃发,儒将,从容闲雅,指挥若定。

苏轼词中插入“小乔初嫁了”这一细节的深刻含义在于:

一是借周瑜娶小乔的事实,说明周瑜在指挥赤壁之战时,年纪很轻,很有作为。二是以美人烘托英雄,更能衬托周瑜潇洒的风姿,英雄美人,相得益彰。三是小乔之姊大乔系孙策之妻,所以周瑜跟孙权外托君臣之义,内有葭莩之亲,能取得孙权的信任,这是他能够建功立业的一个重要条件。以上这些正是作者所没有的,又是他十分渴望的。

3.词人为什么只写周瑜,对周瑜形象的刻画,又寄寓了词人怎样的情感?

人物 周瑜 苏轼

年龄 34岁 47岁

婚姻 幸福美满 三十丧妻

外貌 英俊儒雅 早生华发

职务 东吴都督(2 4岁) 团练副使

际遇 功成名就 功业未成

通过周瑜少年英雄的形象,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感慨。周瑜年仅34岁就在赤壁之战中取得胜利,成为一时之英雄。而自己年将半百,却身遭贬谪,功业无成,怎能不在感慨万分中生发仰慕之情呢? 苏轼对周瑜“赞扬”的同时又是在慨叹自己。词人刻画周瑜的“雄姿英发、叱咤风云”与自己的“待罪黄州、早生华发”相互映衬,怀古思今,对比反强烈,既显出周瑜的少年得志,又显出自己的壮志未酬,意在感慨自己报国无门,渴望能够建功立业。

4. 下阕后五句作者是怎样抒发人生感慨的?

明确:“故国神游”承接上文,道出了对英雄时代、英雄人物的热诚向往。但想到自己头发斑白,空有才华,一事无成,作者用自嘲的方式表现自己的伤感,终发出“人生如梦”的感慨,以呼应首三句。英雄人物与丰功伟绩,全都是过眼烟云,所以后诗人以酒酹月,表现自己的伤感。

5.下阕中“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一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感慨?

明确: 这首词表现了苏轼复杂的思想感情。从情感上看具有激奋和伤感的双重色彩。词中对壮丽河山的描绘,对英雄人物的尽情赞颂,表现了作者渴望建功立业的积极进取精神和奋发乐观的人生态度;而“人生如梦”的感慨,则反映了诗人内心的郁闷和忧愤。但从全诗主题看,苏轼的感伤是由于建功立业的激切热望不能实现而萌发的,是诗人壮志未酬的无奈情绪的流露。因而不能孤立地看成是诗人悲观失望的自白。我们应该更多地体味作者对事业对人生的和追求。从词的意境和语言分析,这首词感情热烈,富于,意境壮阔,风格豪放,反映了苏轼的宽阔胸怀。因此 “人生如梦”反过来也可以激发我们对人生的追求,这也是《赤壁怀古》的理趣所在。

6.朗读下阕,总结下阕内容。

下阕层描写周瑜形象,第二层抒发对身世的感叹,咏史、抒情自然结合。

板书:

对重点难点进行点拨或精讲

五.内容探究:

俞文豹《吹剑录》中有这样一个故事:东坡在玉堂(翰林院),有幕士善歌,(苏轼)因问:“我词何如柳七(柳永)?”对曰:“柳郎中(柳永)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苏轼)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 苏东坡豪放词的风格可见一斑。 《念奴娇赤壁怀古》是公认的豪放派代表作,其“豪放”表现在哪些方面?

明确:①.描绘壮丽之景。不仅写出了长江的非凡气势,而且融合概括了千古英雄的非凡业绩,将江山形胜与怀古之情融为一体,引发读者的历史联想。②.刻画豪迈之人。上片将“周郎”与“赤壁”并称,肯定周瑜在赤壁之战中的关键作用,下片着力写他的才华和功勋,塑造一个指挥若定而从容闲雅的儒将形象,借称颂周瑜来抒发建功立业的壮志豪情。③.抒发壮志豪情。全词借称颂周瑜来抒发建功立业的壮志豪情。

六.课堂小结:

这首词把写景、咏史、议论、抒情融为一体,豪迈奔放,一泻千里。在对赤壁景物的描写上和对周瑜形象的塑造上,都体现了豪壮的情调。用烘托和映衬的手法,抒发了自己的感慨。更可贵的是,这首词还留给我们无尽的人生启示:每个人的一生都必然遇到种种挫折和磨难,你将如何应对呢?每个人的一生也必然面临许多选择和考验,你将如何处理呢?从苏轼和他的作品中,或许我们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需要的。

板书:

课堂练习检测设计

七、教学小结及练习反馈

1.课堂练习:活页卷“基础能力测评A”以及学案精研文本部分。

2.课后作业:背诵本首词;活页卷“能力提升层次B”。

教学

反思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836084111@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