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笙耀百科 >

1991年明斯克国际公约 第一次明斯克协议

我想知道前苏联的历史~

苏联是如何形成的

1991年明斯克国际公约 第一次明斯克协议1991年明斯克国际公约 第一次明斯克协议


上海/薛伟强

苏联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的简称,共有15个加盟共和国。但它不是一天建成的,这个过程至少经历了23年。成为加盟共和国的方式多种多样;有自愿,也有强迫;有升格,也有降格;有内部改组,也有外部侵略。

1922年12月,全俄第十次苏维埃代表大会召开,俄罗斯联邦、乌克兰、白俄罗斯及南高加索联邦等四个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的全权代表在联盟成立条约上签字,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正式成立。(南高加索格鲁吉亚、亚美尼亚和阿塞拜疆三国组成联邦是当时苏联政府强迫加入的,其简单粗暴的做法伤害了少数民族的自尊心,所以后来还要分开。)

1925年,中亚地区新建的土库曼和乌兹别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加入。

1929年,由于原属乌兹别克共和国的塔吉克自治共和国的经济迅速发展和人口的不断增加,被升格为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于1931年成为苏联的第七个成员国。

1936年苏联新宪法对加盟共和国的条件作了具体规定,共有三条:一、这个共和国一定处在边疆区,应同苏联的邻国有共同的边界;二、以自己的名称作为共和国名称的那个民族,在该共和国的人口应占半数以上;三、这个共和国人口总数应在一百万以上。

根据新宪法的规定,俄罗斯联邦的哈萨克自治共和国及吉尔吉斯自治共和国,南高加索联邦中的格鲁吉亚、亚美尼亚和阿塞拜疆都符合了加盟共和国的条件。上述五国于1936年12月5日新宪法生效之日,成为苏联的加盟共和国。南高加索联邦建制被取消。苏联的加盟共和国由7个发展到11个。

由于斯大林模式的制约作用,苏联社会主义联邦制从20世纪30年代起就落入有名无实和严重变形的尴尬境地,宪法中规定的加盟共和国“主权”和“自由分离权”被束之高阁。苏联政府把俄罗斯民族和俄罗斯联邦置于一个极其特殊的地位,高高地凌驾于其他民族之上。

二次大战爆发后,为了防御德国。早在德波战争期间,苏联即着手建立一条从波罗的海到黑海之间防备德国进攻的所谓东方战线,企图通过扩大西部疆域加强防御德国侵略的战略地位。

1939年11月苏联入侵芬兰。翌年3月苏芬和约将列宁格勒附近苏联国境线向北推移150千米,苏联将获取的4.1万平方千米领土并入俄罗斯联邦卡累利阿自治共和国,又将卡累利阿自治共和国升格为卡累利阿--芬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然后接收为第12个加盟共和国。

1940年6月,苏联以立陶宛政府违反苏立互助公约,与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组成反苏军事联盟为由,出兵占领波罗的海沿岸3国。8月初,三国被迫加入苏联。斯大林对当地民族不满者采取了罕见的“集体惩罚”措施,或流放或驱赶到国外,受害者达数十万人。苏联的加盟共和国由此从12个发展到15个。但此后数十年波罗的海沿岸三国始终存在谋求脱离苏联独立的斗争,使历代苏联领导人不安。它们在戈尔巴乔夫时期率先独立绝非偶然。

1940年6月,苏联以国际形势要求用最快速度解决历史遗留的领土问题为由,出兵占领罗马尼亚管辖的比萨拉比亚和北布科维纳。后将比萨拉比亚并入1924年建立的摩尔达维亚自治共和国,从而建立摩尔达维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成为苏联的第16个加盟共和国。

1956年,苏联政府以“以卡累利阿--芬兰共和国形式出现的我们共和国的目前结构已不符合居民人口的民族构成”为根据,将其降格并入俄罗斯联邦。但造成当地民族构成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苏联政府20世纪40年代初开始的毫无限制地鼓励向少数民族地区大规模移入俄罗斯民族的政策。卡累利阿--芬兰共和国被降格和并入俄罗斯联邦是苏联共产党和苏联政府不尊重当地民族意愿和违背民族自决权原则的表现。它实际上是在当地居民对此事不甚了解或根本不了解的情况下作出的决定。这一行动不仅损害了卡累利亚民族的自主权,而且在其他少数民族中造成了很不良的影响。其他民族担心会在某个时候遭到和卡累利亚族同样的命运,从而增强了它们对联盟中央的离心倾向。至此,苏联加盟共和国的数量固定为15个。

第一节 教育事业状况与政策

一、十月革命前教育简况

十月革命前,中亚地区教育非常落后,没有一所高等学校和中等专业学校。当时该地区教育有以下特点:1、居民受教育程度极低,文盲充斥。1897年,在9-49岁居民中,吉尔吉斯人识字者仅占0.6%、土库曼人占0.7%、塔吉克人占0.5%、乌兹别克人占1.6%、哈萨克人占2%。 1913年,乌兹别克斯坦识字人口占2%、塔吉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识字人口分别占1.5%、2-3%。 2、伊斯兰教在社会生活中占统治地位。当时的教育主要是一种宗教教育,学校与宗教合一。早在八世纪,在现今中亚的乌兹别克斯坦就出现了伊斯兰教经文学校,学生主要通过背诵阿拉伯文经文学习文化。中世纪,在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塔吉克斯坦等地,清真寺创办了初等和中等宗教学校,讲授阿拉伯语和伊斯兰教义,培养职业宗教人员。学生大都为官吏和富豪子弟。3、受俄罗斯的影响较大。沙俄时期,当局出于政治统治和经济利益的需要,创办了俄罗斯学校和当地民族混合学校,讲授俄语和实用知识。在哈萨克斯坦创办了俄语哈语学校、男女生混合学校。1911年,在现今中亚除哈萨克斯坦外的四国中共有63所这类学校,在校生4000余人, 在塔吉克斯坦还开办了10所培养低级官吏的学校。

二、苏联时期的教育政策与教育状况

1、苏联教育政策及在中亚地区的体现

苏维埃政权建立后,苏联党和政府把发展教育事业视为国民经济建设中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在全国推行义务教育。当局十分重视发展少数民族共和国的国民教育事业,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1、为中亚五国制定和改革文字。在20-30年代,苏联政府将中亚地区使用的阿拉伯字母先改成拉丁字母,后又改为吉里尔字母,即俄文字母。如果说将阿拉伯字母改成拉丁字母使学生易学,那么改成俄文字母则明显使其向俄文*拢,便于俄罗斯化。在不到十年期间两次改文字,对该地区教育发展起了一定的阻碍作用。2、采取空前未有的大规模扫盲运动,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为推动扫盲运动的开展,苏联用各民族文字出版了大量识字课本、教科书和直观教材等。中亚五国广泛开办了成年扫盲学校和扫盲班。例如,塔吉克斯坦,1926-1932年,各类扫盲点由63个发展到3300个,脱盲人数达13万多,其中妇女2万多,1940年顺利完成了扫盲工作。 1932年,中亚五国识字人口已超过60%。 到50年代后期,中亚五国基本上扫除了文盲。3、确保教育世俗化,使教会同国家分离,学校同教会分离。4、大幅度增加对教育的预算拨款,普通学校获得大发展,如,1937年对普通学校的拨款比1932年增加了3倍多。1933-1937年,塔吉克斯坦学生人数几乎增加一半,乌兹别克斯坦增加了3.5倍,吉尔吉斯坦增加2.5倍,土库曼斯坦增加0.8倍,哈萨克斯坦增加0.7倍。 1940年,苏联对哈萨克斯坦的教育拨款为6.86亿卢布,到50年代初则增加到13.6亿卢布,增长了1倍。1940-1941学年与1914-1915学年相比,乌兹别克斯坦普通学校的学生增加74倍,普通学校为4838所,在校生126万多人,教师人数达3.6万人。塔吉克斯坦普通学校的学生增加853倍,吉尔吉斯斯坦增加46倍,土库曼斯坦增加36倍。学校种类和级别也增加,各共和国陆续建立起一批高等学校和中等专业学校。在卫国战争最困难年代,苏联政府还拨出大量经费用于发展民族共和国的高等和中等专业教育。对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高等学校的大部分本地民族学生,政府规定免收他们的学费,并为穷苦学生提供食宿。在战争年代高校学生人数显著减少,但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等共和国的大学生名额却有很大增长。土库曼斯坦共和国的中等技术学校的学生人数也有所增加。1976年,苏联已普及了十年义务教育。1940-1978年,全苏大学生总数增长了5.3倍,而土库曼斯坦则增长了10.1倍,乌兹别克斯坦增长了13倍,吉尔吉斯斯坦增长了16.1倍,哈萨克斯坦增长了22.2倍,塔吉克斯坦增长了22.6倍。5、在教育方面也推行缩小或拉平与全苏水平差距的政策。正是由于苏联当局在教育方面所采取的措施,使中亚五国教育状况明显改善。据1979年苏联人口统计资料,原来文化教育落后的中亚地区,每千人中具有中等和高等教育程度者617人,与全苏水平638人相比已十分接近。

根据1973年生效的苏联和各加盟共和国国民教育立法纲要,中亚五国在教育体制等方面除与俄罗斯保持一致外,还享有同其他加盟共和国同等的在制定本国国民教育政策方面的权限。80年代,在哈萨克斯坦出现了高等学校录取新生当地主体民族优先的规定。

30年代以后,由于苏联民族政策存在错误,人为地加速民族接近和融合的过程,使中亚五国的教育失去自己的特点,完全成为俄罗斯教育的翻版,教学语言也逐渐改用俄语。这对独立后中亚五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产生消极后果。

2、苏联时期各类教育状况

苏联时期,中亚五国的国民教育事业发生了根本性变化,逐步建立并形成了较完备的现代教育体系:学前教育、普通中等教育、校外教育、职业技术教育、中等专业教育和高等教育。

 各类教育简况

学前教育。这是在十月革命后逐步形成的教育形式。20年代起地方和企事业单位开始设立学前儿童教育机构。1990年,乌兹别克斯坦常设学前教育机构为9700个,入托受教育儿童为130万名。哈萨克斯坦分别为8700个和120万名。中亚其他三国学前教育机构也有较大发展。

普通教育。苏联时期,普通教育发展迅速,实现了普及十年制义务教育。在教育体制方面各共和国相似,皆采用统一的教学大纲,以保证整个普通教育的连惯性。中亚五国普通教育的发展有个过程。例如,1956年乌兹别克斯坦基本完成普及七年制义务教育,1959年开始普及八年制教育。塔吉克斯坦1950年就完成了普及七年制义务教育,1962年完成了普及八年制义务教育。中亚五国普通学校发展情况见下表。

回答者:QQ66723 - 童生 一级 12-4 20:18

--------------------------------------------------------------------------------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俄罗斯帝国爆发二月革命,导致沙皇下台,俄罗斯帝国解体注1。出现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和工兵代表苏维埃(俄语意为"大会")并存的局面。最后以列宁为首的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左翼(布尔什维克)联合其它左翼政党在圣彼得堡发动起义,从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手中夺取政权,史称十月革命。革命后改国名为苏维埃社会主义俄国,简称苏俄,其后与德国及其盟国签订和约,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英国、法国、日本、波兰等国因不满苏俄单方面退出对德战争,以及沙皇俄国债务等问题,对俄国革命进行了武装干涉。国内忠于沙皇的势力以及富农、地主和资产阶级力量不敢心失败,组织白军发动了反对苏维埃政权的叛乱。经过国内战争,苏俄红军击败了白军和众多国家的联合武装干涉,巩固了政权。

1922年12月30日,由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和南高加索联邦共同组成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简称苏联)正式成立。

1991年解体,原因是长期的经济落后导致苏共中央对各加盟共和国的影响越来越小,各国都认为苏联解体后本国情况会有所改变。分裂为13个国家。

明斯克的网络解释明斯克的网络解释是什么

明斯克的网络解释是:明斯克(白俄罗斯首都、明斯克州首府)明斯克市(Minsk,Минск)是白俄罗斯首都,是白俄罗斯的政治、经济、科技和文化中心,明斯克州首府,现是独联体总部所在地,还是苏联宣布解体的地方。1991年12月,苏联3个发起国首脑俄罗斯总统叶利钦、乌克兰总统克拉夫丘克和白俄罗斯最高苏维埃主席舒什克维奇在明斯克以西的别洛韦日森林聚会,决定签署别洛韦日协议,解体苏联,并给美国总统老布什打电话宣布这一震惊世界的决定。以白俄罗斯诗人命名的斯科里纳大街长达11公里,广场上立有伟大卫国战争阵亡烈士纪念碑,高40米,碑身前有体现烈士不朽精神的长明火,到访的外国领导人一般都要来此瞻仰,也是人们举行婚礼时敬献鲜花的地方。明斯克位于欧洲东部、第聂伯河上游支流斯维斯洛奇河畔,白俄罗斯丘陵明斯克高地南部。面积约349平方千米。人口1,941,000(2015年1月)。地形较为平坦,间有丘陵和高地。属温和的大陆性气候。明斯克工业产值占白俄罗斯的1/4以上。主要工业部门为机械制造业、轻工业和食品工业,其中以汽车(载重车和自卸车)、轮式拖拉机、精密机床制造最为突出。木材加工、建材工业亦发达。重要铁路、空运枢纽,公路通往多个城市。市内设有白俄罗斯科学院、白俄罗斯大学等高等院校以及数座博物馆,此外还有著名的马戏团、歌剧院和芭蕾舞院。市中心为行政、文化、商业区,东部为工厂区并有文教和科研机构。西南部为铁路枢纽和轻工业区。

明斯克的网络解释是:明斯克(白俄罗斯首都、明斯克州首府)明斯克市(Minsk,Минск)是白俄罗斯首都,是白俄罗斯的政治、经济、科技和文化中心,明斯克州首府,现是独联体总部所在地,还是苏联宣布解体的地方。1991年12月,苏联3个发起国首脑俄罗斯总统叶利钦、乌克兰总统克拉夫丘克和白俄罗斯最高苏维埃主席舒什克维奇在明斯克以西的别洛韦日森林聚会,决定签署别洛韦日协议,解体苏联,并给美国总统老布什打电话宣布这一震惊世界的决定。以白俄罗斯诗人命名的斯科里纳大街长达11公里,广场上立有伟大卫国战争阵亡烈士纪念碑,高40米,碑身前有体现烈士不朽精神的长明火,到访的外国领导人一般都要来此瞻仰,也是人们举行婚礼时敬献鲜花的地方。明斯克位于欧洲东部、第聂伯河上游支流斯维斯洛奇河畔,白俄罗斯丘陵明斯克高地南部。面积约349平方千米。人口1,941,000(2015年1月)。地形较为平坦,间有丘陵和高地。属温和的大陆性气候。明斯克工业产值占白俄罗斯的1/4以上。主要工业部门为机械制造业、轻工业和食品工业,其中以汽车(载重车和自卸车)、轮式拖拉机、精密机床制造最为突出。木材加工、建材工业亦发达。重要铁路、空运枢纽,公路通往多个城市。市内设有白俄罗斯科学院、白俄罗斯大学等高等院校以及数座博物馆,此外还有著名的马戏团、歌剧院和芭蕾舞院。市中心为行政、文化、商业区,东部为工厂区并有文教和科研机构。西南部为铁路枢纽和轻工业区。词性是:名词。注音是:ㄇ一ㄥ_ㄙㄎㄜ_。拼音是:míngsīkè。结构是:明(左右结构)斯(左右结构)克(上下结构)。

明斯克的具体解释是什么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您介绍:

一、词语解释【点此查看计划详细内容】

白俄罗斯首都。人口170_6万(1996年)。主要工业有机械制造、纺织、化工、食品加工等。国际铁路和空运枢纽。市内有科学院、多所大学及卫国战争历史纪念馆等。

关于明斯克的单词

Minsk

关于明斯克的成语

歌于斯,哭于斯斯抬斯敬朝斯夕斯克逮克容克绍箕裘克爱克威刚克消亡克勤克俭克肩一心克俭克勤

关于明斯克的词语

克肩一心刚克消亡克绍箕裘惟明克允

点此查看更多关于明斯克的详细信息

苏联建立前是十几个国家`联合在一起成的吗??那些国家以前都是属于沙俄的吗?

苏联全称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包括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格鲁吉亚、阿塞拜疆、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土库曼斯坦、亚美尼亚、摩尔多瓦、立陶宛、爱沙尼亚、拉脱维亚15个社会主义加盟共和国,巴什基尔、布里亚特、达格斯坦、卡巴尔达-巴尔卡尔,卡尔梅茨达、卡累利阿、科米 、马里 、莫尔多瓦、北奥塞梯、鞑靼、图瓦 、乌德穆尔特 、切切诺-印古什、楚瓦什、雅库特、阿布哈兹、阿扎尔、卡拉卡尔帕克、纳希切凡20个自治共和国,8个自治州,10个自治区和129个边疆区或州。

根据苏联《宪法》,苏联是联邦制国家,由15个平等权利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苏联加盟共和国)按照自愿联合的原则组成。首都为莫斯科。国家元首为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1990年后为苏联总统。政府首脑为部长会议主席,1990年后为苏联总理。

1917年以列宁为首的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左翼(布尔什维克)联合其它左翼政党在圣彼得堡发动起义,从临时政府手中夺取政权,史称十月革命。革命后改国名为苏维埃社会主义俄国,简称苏俄,1922年12月30日,由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和南高加索联邦共同组成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简称苏联)正式成立。二战爆发后,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被强行并入苏联,1989年东欧剧变后,苏联的加盟共和国政府也纷纷效法东欧诸国,意图脱离苏联而独立。1991年8月24日,苏联第二大加盟共和国乌克兰宣布独立。苏联开始走向解体。1991年年底,俄罗斯总统叶利钦联同白俄罗斯及乌克兰的总统在白俄罗斯的首府明斯克签约,成立独立国家联合体,从建立一个类似英联邦的架构来取代苏联。苏联其他加盟国纷纷响应,离开苏联,苏联在此时已经名存实亡。1991年12月25日,苏联总统戈尔巴契夫宣布辞职,将国家权力移交给俄罗斯总统叶利钦。12月25日晚,苏联国旗从克里姆林宫上空缓缓降下。12月26日,最高苏维埃自我解散,标志著苏联不再存在。而苏联的解体,标志着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的瓦解。

苏联

纳戈尔诺-卡拉巴赫的历史沿革

纳戈尔诺-卡拉巴赫自治州多数为亚美尼亚人,信奉基督教。此外还有信奉伊斯兰教的阿塞拜疆人,以及信奉东正教的俄罗斯人和格鲁吉亚人。1923年以前,该地区属亚美尼亚管辖。1923年7月7日,该地区成立自治州,并由联盟中央政府决定,划归阿塞拜疆管辖。对此,亚美尼亚一直十分不满,一有机会就要求联盟中央“纠正”。为此,亚美尼亚不少领导人在斯大林当政年代被作为“民族主义分子”,惨遭不幸。

江苏那艘停了4年的航空母舰,到底是用来干嘛的?

这艘航母叫做明斯克航空母舰,是前苏联第二代航空母舰基辅级成员,它曾是世界第五大航空母舰,也目前是我国唯二可以参观的航空母舰。 明斯克航空母舰曾是前苏联风光无限的航空母舰,在1995年的时候,被卖给韩国一家公司,在2000年5月份的时候,明克斯航空母舰出现在深圳大鹏湾沙头角,成了世界上罕见的四万吨级航母改造的主题公园,这也是国内罕见的航空母舰主题公园。

是被一位富豪买走了,用来建设航母主题公园的,由于我国航母建设发展快速,大家也对明斯克号神秘性失去了探索的兴趣。

依然放置着以备不时之需,还有就是研究人员对它进行不断的完善,让它保持应有的价值。

当初购买者是想将它打造成航母主题公园,但是由于资金的短缺,所以一直搁置在那里,不过目前已经开始动工了。

询问独联体是什么意思?

独联体是独立国家联合体 (Commonwealth of Independent States -- CIS) 的简称。

独联体现有阿塞拜疆、亚美尼亚、白俄罗斯、格鲁吉亚、吉尔吉斯斯坦、摩尔多瓦、哈萨克斯坦、俄罗斯、乌兹别克斯坦、乌克兰、塔吉克斯坦、土库曼斯坦12个成员国。

独联体(俄语:СНГ)是独立国家联合体(俄语:Содружество Независимых Государств)的简称,是前苏联解体的产物。1991年12月8日,前苏联的俄罗斯总统叶利钦、乌克兰总统克拉夫丘克和白俄罗斯最高苏维埃主席舒什克维奇在白俄罗斯的别洛韦日会晤,签署了一项关于建立独立国家联合体的协定,宣布"苏联作为国际法主体和地缘政治现实将停止其存在";建立独立国家联合体(独联体),其协调机构设在白俄罗斯首都明斯克;前苏联的加盟共和国和其它赞同独联体宗旨的国家均可参加独联体。同年12月12日,前苏联的哈萨克斯坦等五个中亚加盟共和国的领导人在土库曼首都阿什哈巴德会晤并发表声明,表示愿意作为"平等的创始国"参加独联体。12月21日,前苏联的阿塞拜疆、亚美尼亚、白俄罗斯、吉尔吉斯斯坦、摩尔多瓦、哈萨克斯坦、俄罗斯、乌兹别克斯坦、乌克兰、塔吉克斯坦、土库曼斯坦11国领导人在阿拉木图会晤,通过了《阿拉木图宣言》和《关于武装力量的议定书》等文件,宣告成立独立国家联合体及苏联停止存在。格鲁吉亚派代表以观察员身份与会。

目前,除波罗的海三国外,前苏联其它12个加盟共和国阿塞拜疆、亚美尼亚、白俄罗斯、格鲁吉亚(1993年12月起)、吉尔吉斯斯坦、摩尔多瓦(1994年4月起)、哈萨克斯坦、俄罗斯、乌兹别克斯坦、乌克兰、塔吉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均为独联体正式成员国。土库曼斯坦于2005年8月退出独联体,格鲁吉亚于2006年2月退出独联体。

独立国家联合体(俄语:Содружество Независимых Государств),简称独联体(俄语:СНГ),

独联体是独立国家联合体 (英语:Commonwealth of Independent States -- CIS) ,简称独联体

原苏联解体后由各加盟共和国协调成立的一个国家联盟,属国际组织,总部设在白俄罗斯明斯克。

1991年苏联几乎解体的同时,由原苏联加盟共和国俄罗斯、白俄罗斯和乌克兰于1991年12月8日在白俄罗斯的首都明斯克签署协议成立。至1991年12月22日为止,有11个原苏联加盟共和国加入独联体,分别是阿塞拜疆、亚美尼亚、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摩尔多瓦、俄罗斯、塔吉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已于2005年8月26日在喀山会议上宣布退出)、乌兹别克斯坦和乌克兰。而格鲁吉亚则于1993年12月加入。所有的前苏联加盟共和国中,只有属于波罗的海国家,俗称为波罗的海三小国的立陶宛、拉脱维亚和爱沙尼亚拒绝加入此组织。

东欧独联体:俄罗斯、白俄罗斯、乌克兰、立陶宛、摩尔多瓦、亚美尼亚、格鲁吉亚、爱沙尼亚、拉脱维亚、阿塞拜疆、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

共15国。

独联体是独立国家联合体 (Commonwealth of Independent States -- CIS) 的简称。1991年12月8日,原苏联的三个加盟共和国——白俄罗斯、俄罗斯、乌克兰的领导人在白俄罗斯的别洛韦日签署了一项关于成立独立国家联合体的协定。21日,除波罗的海三国和格鲁吉亚外的原苏联的11个加盟共和国领导人在哈萨克斯坦当时的首都阿拉木图会晤,通过了《阿拉木图宣言》和《关于武装力量的议定书》等文件,宣告成立独立国家联合体和苏联不复存在。25日,戈尔巴乔夫发表电视讲话,辞去苏联总统职务。苏联正式解体。

独联体是独立主权国家的协调组织,以主权平等为基础。它的宗旨是为各成员国进一步发展和加强友好、睦邻、信任、谅解和互利合作服务;为各成员国在国际安全、裁军、军备监督和军队建设方面协调政策。

2004年9月,独联体国家首脑会议在阿斯塔纳举行

独联体的主要机构有独联体国家元首理事会、政府首脑理事会、跨国议会大会、协调协商委员会等。总部设在白俄罗斯首都明斯克。独联体的工作语言为俄语。

独联体现有阿塞拜疆、亚美尼亚、白俄罗斯、格鲁吉亚、吉尔吉斯斯坦、摩尔多瓦、哈萨克斯坦、俄罗斯、乌兹别克斯坦、乌克兰、塔吉克斯坦、土库曼斯坦12个成员国。

独联体国家首脑会议是独联体的最高协商机构,系指独联体国家元首理事会和政府首脑理事会分别举行的会议或两者联席会议。2003年1月29日,乌克兰总统库奇马在基辅举行的独联体首脑非正式会议上当选为独联体国家元首理事会主席。这是该理事会成立10多年来首次由俄罗斯总统以外的国家元首担任主席一职。

独联体集体安全条约组织

1992年5月15日,独联体国家首脑在乌兹别克斯坦首都塔什干会晤时签署了集体安全条约。在条约上签字的有俄罗斯、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亚美尼亚和吉尔吉斯斯坦。1993年格鲁吉亚、阿塞拜疆和白俄罗斯加入此条约。条约于1994年正式生效,有效期5年。条约的宗旨是建立独联体国家集体防御空间和提高联合防御能力,防止并调解独联体国家内部及独联体地区性武力争端。

1999年,条约第一个5年期限刚满,阿塞拜疆、格鲁吉亚和乌兹别克斯坦三国宣布退出。

独联体集体安全条约组织是由独联体集体安全条约演变而来的。2002年5月14日,独联体集体安全条约理事会会议通过决议,将“独联体集体安全条约”改为“独联体集体安全条约组织”。 俄罗斯总统普京主持了会议。集体安全条约的全部6个成员国总统出席了会议。同年10月7日,独联体国家首脑会议在摩尔多瓦首都基希讷乌举行。会议期间,独联体集体安全条约组织成员国总统签署了条约组织章程以及有关该组织法律地位的协议。

2003年4月,独联体集体安全条约组织首脑会议在塔吉克斯坦首都杜尚别举行。与会各国一致决定成立集体安全条约组织联合司令部和快速反应部队,以应对在中亚增长的安全威胁。联合司令部于2004年1月开始运作。

2004年8月3日至6日,独联体集体安全条约组织在吉尔吉斯斯坦北部伊塞克湖州的埃杰利韦斯军事演习场举行“防线-2004”军事演习。主要目的是检验集体安全条约组织应对恐怖袭击、制定先发制人的措施、跨越国境调遣部队以及采取快速行动的能力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836084111@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