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笙耀百科 >

专业课到底该怎么做笔记?哪些内容要整理?

专业课到底该怎么做笔记?哪些内容要整理?

8月已经是暑期的后期了,很多考生进入了倦怠期同时大家也是非常紧张的, 考生该如何调整呢?怎么面又紧张也倦怠的复习状态呢?今天跟随猎考考研小编一起了解一下文章中介绍的“专业课到底该怎么做笔记?哪些内容要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到小伙伴们。

专业课到底该怎么做笔记?哪些内容要整理?专业课到底该怎么做笔记?哪些内容要整理?


中医师承笔记怎么写?

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中医的传承,古时师传徒,父传子,还有一些传承的注意事项,古时的衣钵传承都是有很多要求的,不外传,必须拜师等。

2、现代的师承文化,包括学校的师承等等。

3、结合实际,具体分析一下中医的传承,可以写一些自己的感悟与感想。

中医自学笔记(一)

一、李东垣补中益气汤

《李东垣医方精要》一书中 ,补中益气汤的原方歌如下:

补中益气芪术陈,升柴参草当归身。

虚劳内伤功独擅,亦治阳虚外感因。

我有感于中医方之难背,将上述方歌修改为:

补中益气柴升芪,参草白术归陈皮。

虚劳内伤功独擅,阳虚外感服之宜。

第一句注释:柴,柴胡;升,升麻。柴胡、升麻皆属“辛凉解表”,李东垣用以升举阳气者也。芪,黄芪,其功效为“补气升阳,益胃固表,托毒生肌,利水消肿”。在本方中,三均用以升举阳气,故尽量归纳在一句内,以便于记忆。

第二句注释:参,参(或人参);草,甘草。人参、甘草、白术,即合剂局方“四君子汤”之三君子也,结补气者也,故尽量把他们归纳在一起。当归补血,陈皮理气,也归纳在第二句。

本人解说:《李东垣医方精要》一书中之“方论”有“本方所治证属中气不足,气虚发热或中气下陷。治宜益气升阳,调理脾胃。”本人的理解及解说如下:所谓“中气”,“清阳”等等皆阳气之同意词,在中焦腑脏谓之“中气”或“宗气“,在头部谓之“清阳”,在血谓之“血之帅“或”血气。从物质上将,阳气仍是 “五谷精微” ,是维持生命的原材料。然而,这些五谷精微一旦被人体利用就变成了废料,变成了“浊气”,这些“浊气”需要适当的机制排除。因此,“升清降浊”是人的生命的基本循环之一。升清者,将“五谷精微”等阳气之载体运送到每一个部位、每一个腑脏,每一个细胞也。降浊者,将作为生命代谢产物的废料“浊气”以适当的机制排除,特别之以二便之渠道排除。当然,中医也注意到了通过肺脏的功能,所以有“宣肺”之说;又注意到了“汗解”的排毒功能,所以有“解表”之说。至于李东垣本方,主要用了升阳和补气二类,另各加一种补血和理气,其意在于补充中气,并升举之以抵御外感也。或问,既然认为阳气载体仍是“五谷精微”,吃饭就行了,何用 参术苓草 等哉?答曰:参术草等之“补气”实际上主要在于“助运化”,是帮助人体将“五谷精微”运送到人体各处,当然也是帮助人体将用以治疗的物成分运送到人体各处,后也是次要的功能才是补充作为阳气载体之一部分之特殊物质。或问:既已补气,何又用“升阳”哉?答曰:补气虽能补中气,助运化,但其功能总是有限的,不是的。而解表有汗解之功,所以有帮助物被运送到皮肤及四肢等心脏远端之功,所以,加用解表,可助阳气之达表;反过来,参术草等补气又加强解表之达表也,是相须为用,相得益彰也。

中医基础理论-五脏-笔记

五脏

“藏”,是指藏于体内的脏腑组织器官,包括五脏、六腑和奇恒之腑。

“象”,是这五个生理病理系统的外在现象和比象。

藏象,指藏于体内脏腑及其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征象及与外界环境相通应的事物和现象。

五脏主藏精气,以藏为主,藏而不泄;六腑传化水谷,传化物而不藏。 奇恒之腑,虽名为腑,但其功能却有异于六腑,并有类似于五脏贮藏精气的作用,具有似脏非脏、似腑非腑的特点。

藏象学说的特点是

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观, 体现在以五脏为中心的人体自身整体性及五脏与外界环境的统一性两个方面。藏象学说中的脏腑,不单纯是一个解剖学的概念,更重要的是概括了人体五脏系统内外环境相参相应的生理和病理学概念。

五脏的生理功能与特性

一、心的生理功能与特性

1.生理功能

(1) 主血脉 指心有推动血在脉管内运行的作用。

心主血脉包含心主血和心主脉两个方面。

心主血脉,还包括心生血的作用。饮食物经过脾胃的消化吸收,将精微上输于心肺,经心肺的气化作用,奉心神化赤而形成血液。

(2)心主神明:又称心藏神,即心有主宰生命活动和主宰意识、思维、情志等精神活动的功能。

人体之神,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之神,是整个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和总体现;狭义之神,是指人的意识、思维、情感、性格等精神活动。心所藏之神,既是主宰人体生命活动的广义之神,又包括意识、思维、情感等狭义之神。

人体的脏腑、经络、形体、官窍,各有不同的生理机能,但都必须在心神的主宰和调节下分工合作,共同完成整体生命活动, 故称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

心包络, 简称心包。是包在心脏外面的包膜,为心脏的外围组织。心包的生理功能,具有保护心脏的作用。外邪侵袭于心,首先心包受病,称为心包 代心受邪 。如在温病学说中,将外感热病中所出现的神昏、谵语等病证,称之为“热入心包”。

2.生理特性

(1)心为 阳脏 而主阳气:心之阳气能推动心脏搏动,温通全身血脉,兴奋精神,以使生机不息。《素问·六节藏象论》说:“心为阳中之太阳。”

(2)心主通明:是指心脉以通畅为本,心神以清明为要。

(3)心气宜降:心火在心阴的作用下合而化为心气,下行以温肾,维持人体上下协调。

二、肺的生理功能与特性

1.生理功能

(1)主气司呼吸:包括主呼吸之气和主一身之气两个方面。

肺从自然界吸入清气,呼出体内的浊气,吐故纳新,使体内外的气体不断交换,从而保证了人体新陈代谢的正常进行,成为体内外气体交换的场所,吸入的清气与脾胃运化的水谷精气在肺相合生成宗气,贯心脉以行心血。肺气的升降出入运动对全身气机具有调节作用,故“诸气者,皆属于肺”。

(2)肺主宣发与肃降:

肺主宣发,指肺气具有向上、向外、升宣、发散的生理功能。肺通过宣发,排出体内浊气;将脾所转输的津液和水谷精微布散周身,外达皮毛;宣发卫气,调节腠理之开合,将代谢后的津液化为汗液,排出体外。肺主肃降,指肺气具有向下、向内、肃降、收敛的生理功能。肺通过肃降,吸入自然界清气,下纳于肾;将脾转输至肺的水谷精微向下布散于其他脏腑,并将津液下输于肾;清肃呼吸道的异物,保持呼吸道的通畅。肺气的宣发和肃降,是维持呼吸运动、水液代谢正常进行的基础。

(3)肺主通调水道:

肺气通过 宣发和肃降 对体内津液代谢具有疏通和调节的作用。

一是肺气宣发,将津液和水谷精微布散于周身,同时主司腠理开合,调节汗液。

二是肺气肃降,将体内的水液不断地向下输送,经肾和膀胱的气化作用,生成尿液而排出体外。故又称“肺为水之上源”和“肺主行水”等。

(4) 肺朝百脉,主治节:

肺朝百脉,是指全身的血液,都通过经脉而聚会于肺,通过肺的呼吸,进行气体的交换,然后再输布到全身,同时起到辅心行血的作用。

肺主治节,指肺气具有治理调节肺之呼吸及全身之气血津液的机能。主要表现如下:一是治理调节呼吸运动;二是治理调节一身之气的运动;三是治理调节血液的运行;四是治理调节津液的输布代谢。肺主治节,是对肺的主要生理功能的高度概括。

2.肺的生理特性

(1)肺为 娇脏 :肺为清虚之体,外合皮毛,开窍于鼻,与天气直接相通,故六等外邪侵袭机体,无论从口鼻还是从皮毛而入,均易犯肺而致病。此外,肺居高位,为 华盖 而覆盖诸脏,又为百脉之所朝,凡其他脏腑的病变,易上及于肺。又因肺不耐寒热,易受邪侵,无论外感、内伤或是他脏病变,多侵袭或累及于肺而为病,故称之为“娇脏”。

(2) 肺气以降为顺 :肺为阳中之阴脏,通于秋气,其性收敛下降;肺居位高以覆诸脏,称之为华盖;肺气以降为顺,顺则五脏六腑之气亦顺,故有“肺为脏之长”之说。肺气降,则一身气血津液上升至肺,必归于升已而降,与下焦肾气之降已而升遥相呼应,构成气血津液升降相因的循行模式。

(3) 肺喜润恶燥 :肺为清虚之体,性喜清润而恶燥。在病理上,燥邪易灼伤肺津,甚化火耗阴,肺失滋润,致肃降无权,故喜润恶燥是肺的特性。

三、脾的生理功能与特性

1.生理功能

(1)主运化:包括运化食物和运化水液两个方面:

运化水谷精微,是脾对饮食物的消化,水谷精微的吸收、转输、布散的作用。饮食物由胃受纳腐熟,必须依赖于脾的运化功能,才能将水谷转化为精微物质,转输到心肺,布散于全身,从而使各个脏腑、组织、器官得到充足的营养,并通过心肺的作用化生气血,故 “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运化水液,指脾对水液的吸收、转输和布散作用。

(2)脾主统血

脾主统血,是指脾能统摄、控制血循行于脉内,而不逸出脉外。脾统血的机理,是与气对血液的固摄作用密切相关。脾的运化功能健旺,气血充盈,固摄作用正常,则能统摄血液,使血液循行于脉内,不逸出脉外。

(3)脾主升:

一是指升清 ,指脾气将精微上输心肺、头目,以化生气血,滋养清窍,营养周身。《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清气在下,则生飧泄。” 二是指升举,脾气上升对内脏起着升托作用,使其恒定在相应位置。 如果脾气虚损升托作用减退,易致下坠感或内脏下垂,如胃下垂、肾下垂、脱垂(也称为阴挺)和直肠脱垂(也称为脱肛)等症,此称之为“脾气下陷”或“中气下陷”。

2.脾的生理特性

(1)脾宜升则健:脾的气机运动特点以上升为主。脾胃居中, 脾气宜升,胃气宜降, 为 气机升降之枢纽 。对维持人体气机升降出入的整体协调,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脾能升清,则运化水谷精微的功能正常,气血生化有源,故说“脾宜升则健”(《临证指南医案·卷二》)。

(2)脾喜燥恶湿:脾胃在五行中属土,根据阴阳属性分类,脾为太阴湿土之脏,胃为阳明燥土之腑。脾主运化水液,以调节体内水液代谢的平衡。脾虚不运则易生湿,而湿邪过多又易困脾。如《临证指南医案》说:“湿喜归脾者,与其同气相感故也。”故称脾 “喜燥恶湿” 。

四、肝的生理功能与特性

1.生理功能

(1)肝主疏泄:指肝气具有疏通、畅达全身气机,进而调畅精血津液的运行输布、脾胃之气的升降、胆汁的分泌及情志活动等作用,其中心环节是

调畅全身气机。 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①促进血液与津液的输布代谢;

②促进脾胃运化和胆汁分泌;

③调畅情志;

④通调男子排精与女子排卵行经。

(2)肝主藏血

指肝脏具有贮藏血液、调节血量及防止出血的功能。

一是肝为血海,能贮存一定的血量,以制约肝的阳气升腾,以维护肝的疏泄功能,使之冲和条达。

二是调节血量。

三是防止出血。

四是濡养肝及筋目。

五是为经血之源。肝贮藏充足的血液,为女子月经来潮的重要保证。

2.肝的生理特性

(1)体阴而用阳:肝“体阴”,一是肝与肾同居下焦,故属阴;二是肝藏血,血属阴。肝为刚脏,非柔润而不和调,必赖阴血之滋养方能发挥其正常的生理作用。肝“用阳”,一是肝主疏泄,其气主升主动,性喜条达,内寄相火,其性属阳;二是肝阳易亢,肝风易动而形成肝阳上亢、肝风内动,临床表现为眩晕、肢麻、震颤、抽搐等症状。故曰肝 “体阴而用阳” 。

(2)肝为刚脏:肝为将军之官,是指肝内寄相火,其性刚烈,具有易亢、易逆、好动的特点。肝之体阴常不足,肝主疏泄阳易亢。病理上肝气易逆,肝阳易亢,化火生风,常见眩晕、头胀、头痛甚抽搐、震颤等症。

(3)肝主升发:肝在五行属木,通于春气,春天阳气始发,内蕴生升之机,推动自然万物的生长变化。

(4)肝性喜条达而恶抑郁:肝属木气,应自然界春生之气,宜保持柔和、舒畅、升发、条达,既不抑郁也不亢奋的冲和之象,才能维持肝的疏泄功能正常。暴怒可致肝气亢奋,出现面红目赤、头胀头痛、心烦易怒等症,思虑抑郁则可致肝气郁结,出现郁郁寡欢、多疑善虑甚或悲伤欲哭等。

五、肾的生理功能与特性

1.生理功能

(1) 藏精 ,主生长发育与脏腑气化。

肾藏精,是指肾对精气具有封藏作用。 肾藏的精包括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素问·六节藏象论》说:“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

肾藏精的生理效应:

一是主生长、发育。 肾中精气的盛衰,主导着人体的生、长、壮、老、已的生命过程。

二是主。 其一,肾藏先天之精,其携带遗传物质,促进人体胚胎发育,是生命起源的物质基础;其二,肾精能化生“天癸”。所谓“天癸”,随着肾中精气不断充盈,所产生的具有促进人体器官发育成熟和维持人体功能作用的精微物质。随“天癸”的发生、发展和衰减,人体的器官和功能出现发育、成熟及衰退的同步变化。

肾精还具有推动和调节脏腑气化作用。肾精化生肾气,肾气包括肾阴、肾阳。肾阴、肾阳又称为元阴和元阳、真阴和真阳。肾阴,对机体各脏腑起着滋养和濡润作用;肾阳,对机体各脏腑起着温煦和推动作用。二者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维持着脏腑阴阳的相对平衡,是各脏阴阳的根本,推动和调控着脏腑气化。

(2)肾主水

指肾的气化功能,对津液的输布和,维持津液代谢平衡,起着极为重要的调节作用。肾阳蒸腾气化,使水液中清者上升,即含有营养物质的津液,在肾阳的蒸腾作用下,经三焦水道而上升,复归于肺,布散周身;浊者下降,即经过代谢后多余的水液,在肾的气化作用下,注于膀胱而为尿。尿液的生成和,为维持体内津液代谢的平衡起着极其关键的作用。

(3)肾主纳气

指肾气有摄纳肺所吸入的自然界清气,保持吸气的深度,防止呼吸表浅的作用。 人体的呼吸功能,由肺所主,但吸入的清气,由肺气的肃降下达于肾,必须再经肾气的摄纳潜藏,使其维持一定的深度,以利于气体的交换。故《难经·四难》说:“呼出心与肺,吸入肾与肝。”《类证治裁·喘证》说: “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 呼吸表浅,或呼多吸少,动则气短。(肾不纳气)

2.肾的生理特性

(1)肾为封藏之本:肾的封藏、固摄作用,可以防止精、气、血、津液的过量与亡失。《素问·六节藏象论》说:“肾者主蛰,封藏之本。”同时,还可以维持呼吸运动的平稳和深沉。

(2)肾为水火之宅:肾为五脏六腑之本,主一身阴阳,为水火之宅,寓真阴(命门之水)而含真阳(命门之火)。五脏六腑之阴,非肾阴不能滋养;五脏六腑之阳,非肾阳不能温煦。肾阴,为人体阴液之根本,谓之命门之水;肾阳,为人体阳气之根本,谓之命门之火。肾阴与肾阳,同居肾中,二者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相互为用,共同维持着人体生理上的动态平衡,故称肾为水火之宅。

(3)肾恶燥:《素问·宣明五气》曰:“五脏所恶……肾恶燥。”肾之所以恶燥,因为肾为水脏,主藏,司津液之气化,燥邪易伤津液,久则肾精耗损,甚则骨髓枯竭,所以说肾恶燥。

五脏之间的关系

一、心与肺:血液运行于呼吸吐纳之间的协同关系

二、心与脾:血液生成方面的相互为用,血液运行方面的相互协调

三、心与肝:行血与藏血以及精神调节

四、心与肾:水火既济、精神互用、君相安位

五、肺与脾:气的生成和水液代谢

六、肺与肝:气机升降

七、肺与肾:水液代谢、呼吸运动、阴阳互资

八、肝与脾:疏泄与运化的相互为用,藏血与统血的相互协调

九、肝与肾:精血同源、藏泄互用、阴阳互资互制

十、脾与肾:先天与后天的互促互助、水液代谢

学点中医:调理膝关节水肿笔记整理

调理膝关节水肿笔记整理

病症:不舒服的身体部位

堵点:病症在特定位置的反应点(膝关节病症的堵点在踝关节)

气道口:相当于排污口,是病症的排出口

操作方法,第1步:找堵点

根据关节对应法则,膝关节存在的不适症状,在踝关节找堵点(病症点在膝关节外侧——在踝关节外侧骨突前方找堵点;病症点在膝关节内侧——在踝关节内侧骨突前方找堵点;内找内,外找外)

第2步:找气道口,共4个

第1个:足3、4趾之间趾蹼缘往中趾方向施力痛的点

第2个:足2、3趾之间趾蹼缘往中趾方向施力痛的点

第3个:外踝骨突前方堵点垂直之下至脚掌骨缘的点

第4个:内踝骨突前方堵点垂直之下至脚掌骨缘的点

注意:点按气道口时一定要注意力道轻柔(打开气道口的方法:点3秒停1秒)点按第1、2个气道口的时候都要往中趾方向施力,点按20-30次;点按第3个气道口要避开骨头操作,点对点,面对面

整个膝关节都难受可以把三个堵点、四个气道口都进行操作

第三步:验证,验证气道口是否打开

操作完气道口之后,重新去点按堵点,观察堵点的变化,堵点有所减轻说明气道口打开正确,如果无明显变化,考虑气道口没有完全打开

第四步:简单的事情重复做,重复做3次,重复操作堵点和气道口

心的气道口位于腕横纹线上心经痛的点,打开气道口,沿着骨缘走,遇痛慢慢点,调心是关键

中医诊断学-脉诊笔记

脉诊概说

(一)寸口三部九候的概念

寸口脉分为寸、关、尺三部。三部中每部又可分别施行浮、中、沉三候,故一手的寸、关、尺三部共有九候,所以,将此称为寸口的“三部九候”。

(二)寸口三部分候脏腑

(三)切脉指法

1.选指

医生选用左手或右手的食指、中指和无名指三个手指指目,手指指端平齐,手指略呈弓形倾斜,与受诊者体表约呈45°角为宜。

2.布指

医生下指时,先用中指按在高骨(桡骨茎突)内侧的桡动脉处定关位,再用食指按在关前(腕侧)以定寸位,用无名指按在关后(肘侧)以定尺位。

布指要依据病人高矮、手臂长短和医生的手指粗细,做适当疏密的调整。对于小儿,因其寸口较短,一般多用拇指一指定三关,不必细分寸、关、尺三部。

3.运指

(1)举法:指医生用轻指力按在寸口脉搏跳动部位以体察脉象的方法,故又称为 浮取 。

(2)按法:指医生用重指力按至筋骨间以体察脉象的方法,故又称为 沉取 。

(3)寻法:指医生指力不轻不重,按至肌肉,并调节适当指力,或前后左右推寻,以细细体察脉象的方法,故又称为 中取 。

(4)总按:三个手指同时用大小相等的指力诊脉的方法。是从总体辨别脉象。

(5)单按:用一个手指诊察寸、关、尺的某一部脉象的方法。主要用来重点判别各部脉象的形态特征。

正常脉象

(一)正常脉象的特征

正常脉象,又称平脉或常脉,其特征是:寸、关、尺三部皆有脉,不浮不沉,不大不小,不快不慢,一息四五至(相当于60~90次/分钟,成年人),节律均匀而无间歇,从容和缓,柔和有力,尺脉沉取应指有力,即 有胃、有神、有根 ,是正常脉象的特征。

(二)

正常脉象的特点(胃、神、根)

1.胃脉有胃气的基本特征是脉象从容、和缓、流利。

2.神脉之有神的主要表现是柔和有力、节律整齐。

3.根脉之有根主要表现在尺脉有力、沉取不绝两个方面。

常见病脉

1.浮脉

轻取即得,重按稍减而不空,脉动显现部位浅表。

主表证。 脉浮有力,主表证。

脉浮紧,主风寒表证。

脉浮数,主风热表证。

脉浮无力,主虚人外感,或邪盛正虚证。

2.沉脉

轻取不应,重按始得,脉动显现的部位较深。

主里证,也可见于正常人。

脉沉有力,主里实证。

脉沉无力,主里虚证。

3.迟脉

脉来迟缓,一息不足四至(每分钟脉动60次以下)。

主寒证,亦可见于邪热结聚之实热证。 脉迟有力,主实寒证。脉迟无力,主虚寒证。

脉迟有力,兼壮热,腹满胀硬痛,秘结,舌红苔黄燥者,属肠热腑实证。

运动员或经常体育锻炼,在静息状态下脉来迟而和缓;正常人入睡后,脉率较慢,都属生理性迟脉。

4.数脉

脉来急促,一息脉来五六至(每分钟脉动90~120次之间)。

主热证,亦见于里虚证。 脉数有力,主实热证。

脉数无力,主虚热证。

脉数无力,兼面白无华,神疲乏力,心悸气短,唇舌淡白者,属气血不足证。

5.滑脉

往来流利,应指圆滑,如珠走盘。

主痰饮、食滞、实热。青壮年及妇女妊娠可见滑脉。 6.涩脉

形细而行迟,往来艰涩不畅,脉势不匀。

主精伤、血少、气滞、血瘀。 脉涩无力,为精伤血亏,津液耗伤所致,属虚证。脉涩有力,为气滞血瘀所致,属实证。

7.洪脉

脉体宽大,充实有力,来盛去衰,状若波涛汹涌。主 热盛 。

8.细脉

脉细如线,但应指明显。主 气血两虚证、阴血虚证、湿证。

脉细无力,属虚证。

脉细小而缓,为湿邪阻遏脉道所致,属实证。

9.弦脉

端直而长,如按琴弦。

主肝胆病、痛证、痰饮证等,或为胃气衰败者。亦见于老年健康者。

10.紧脉

脉来绷急,左右弹指,状如牵绳转索。

主寒证、痛证和食积证。

11.濡脉

浮细无力而软。主 虚证、湿困。

12.微脉

极细极软,按之欲绝,若有若无。主气血大虚,阳气衰微。

久病见之为正气将绝,新病见之为阳气暴脱。

13.结脉

脉来缓慢,时有中止,止无定数。

主阴盛气结、寒痰血瘀、气血虚衰。 脉结有力,主寒证、痰证、瘀血证。

脉结无力,主气血不足证。

14.代脉

脉来一止,止有定数,良久方还。主 脏气衰微,跌打损伤、惊恐、痛症。

脉代无力,为脏气衰微。脉代有力,为跌打损伤、惊恐、疼痛。

15.促脉

脉来急数,时有中止,止无定数。

主阳盛实热、气血痰食停滞,亦见于脏气衰败。 脉促有力,主阳热亢盛、气滞血瘀、痰饮、食积等证。脉促无力,主脏气虚弱,阴血衰少。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836084111@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