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笙耀百科 >

【每日一诗】题润州金山寺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感

题润州金山寺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感

题润州金山寺

【每日一诗】题润州金山寺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感【每日一诗】题润州金山寺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感


唐代:张祜

一宿金山寺,超然离世群。僧归夜船月,龙出晓堂云。

树色中流见,钟声两岸闻。翻思在朝市,终日醉醺醺。

从思想内容的角度,就可见这首诗真实地反映了中晚唐世俗化的进程,既反映出诗人对佛寺清静之地的羡慕之情,又突出了对尘世生活的厌恶,这正是张祜当时心境的真实写照。写这首诗的具体时间已无法确定,只知在他去杭州与徐凝争解元之前(824年)就已作此诗。《云溪友议》云:“又祜题金山寺诗曰:‘树影中流见,钟声两岸闻。’虽綦毋潜云:‘塔影挂清汉,钟声和白云。’此句未为佳也。”《唐摭言》也载有此事,两书至少说明张祜金山寺诗写作时间是823年以前,即张祜三十岁以前,那时的张祜倜傥,意气风发,有远大的抱负,很想有一番作为。作金山诗时正值次诸侯书荐失败归来,因为仕途的失意,张祜整日借酒浇愁,过着放荡不羁的生活。

苏轼《游金山寺》运用了哪些典故

苏轼《游金山寺》

1. 此诗是苏轼出任杭州通判,路过镇江金山时的游览之作,也是他七言古体诗的代表。通过描绘神奇莫测的江上景物,抒发了诗人羁旅行役之愁和怀乡归隐之情。

2. 全诗可分为三个层次。前八句写金山寺山水形胜,并点出思乡主旨。中间十句写登眺所见黄昏夕阳和深夜炬火的江景。末四句直抒感喟,总束全篇。

3. 此诗的艺术特点:

(1)首尾呼应,章法严谨,层次分明。此诗以“宦游”始,以“归田”终,中间又以“望乡国”句相绾系,有起有结,遥相呼应。全诗围绕长江着笔,以时间的推移来表现环境的变幻,笔势骞腾而层次井然。

(2)景物描写很有特色。本诗虽是写游金山寺,却对金山寺本身景观略而不写,着重写登眺所见之江景,可谓神思独运;在描绘景物时,抓住白天、傍晚、黑夜不同时辰的不同景象特征,予以生动细致地刻划,情景如绘,笔力矫健,意境开阔,兴象超妙;江上奇幻迷茫的景色同诗人浓郁诚挚的乡情交织在一起,既使人感到景之奇,又使人感到情之真。

(3)联想丰富,比喻新奇。诗人把万顷江波比作靴子上的细微皱纹,把江天晚霞比为鱼尾的赤红色,喻象新颖贴切。作者见巨石随波出没,联想到自己的宦海浮沉;见到江心怪火,又联想到江神的警告,想象奇警而又紧扣主旨。

并无典故

登赤壁矶 诗人的情感有哪些变化过程,结合全诗分析

首联写自己悠闲从容地登上赤壁矶,紧扣题目而起。

颔联怀念苏东坡,暗用苏轼《后赤壁赋》中的"攀栖鹘之危巢",冠以"岂有",和下句"亦无"配搭,表达了不见四十年前苏东坡留下的遗迹,只见沙鸥飞翔时的惆怅的心情。 诗人追慕前贤,也许从飞鸥中感悟到了什么,便产生了颈联"鸥盟",也就是隐逸的思想,也暗用苏东坡《游金山寺》诗意──"江山如此不归山,江神见怪惊我顽"。

以题诗江楼为结。一代诗豪尚且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自己能当百日太守,也就知足了。话是这样说的,实际上诗人将自己的命运和苏东坡联在了一起,抒发了贤才不遇的怨恨之情。因写得很含蓄,故不易察觉。

游镇江金山寺有感 作文

金山以绮丽著称,有名的胜迹是金山寺。据《金山志》载:“山有佛寺,始建于晋明帝时”,即公元323-325年间,初名泽心寺;唐时因开山得金,通称金山寺。宋真宗天禧年间,因梦游金山寺,赐名龙游寺,清康熙南巡时赐名江天禅寺。南朝梁武帝天监四年(505年),梁武帝令名僧宝志、僧佑在金山举行盛大水陆。成为举行水陆之始。金山寺也因此而驰名天下。正由于金山寺在史上的特殊地位,历代对它都倍加关注。唐代武则天的侄孙灵坦、相国裴休的儿子法海,都在出家后任金山寺方丈。宋神宗把高丽金钵赐给金山方丈作佛印。明代释澈法师任金山方丈时,曾为万人开堂传戒,赐锦襕袈裟一件。清代康熙和乾隆多次游金山寺,题字作诗,赠送藏经珍品。如今金山寺还珍藏着为的文物“金山四宝”:苏东坡的玉带、诸葛亮的战鼓、文徵明绘的金山图以及周鼎。

金山寺依山而建,从山脚到山顶,殿宇楼堂幢幢相衔,阶梯成叠,长廊蜿蜒,台阁相接,构成丹碧辉映,绚丽精巧的古建筑群:慈寿塔、江天一览亭耸立山巅,留玉阁、大小观音阁围绕山顶,七峰亭、妙高台、楞伽缀山腰,天王殿、藏经楼、紫竹林等庞大建筑傍依山根。通过曲廊、回檐、石级有机串连,形成楼上有楼,楼外有阁,阁中有亭的精巧建筑,把整个山密密地包裹起来。远望金山寺,只见金碧辉煌的寺庙建筑群和高耸入云的慈寿塔,却看不见山的原貌,因有“金山寺裹山”之称,成为一种盛极一时的建筑流派,北京颐和园的万寿山,承德避暑山庄的“天宇咸畅”,以及扬州瘦西湖的“小金山”等都借鉴了这“山被寺裹”、“塔拔山高”的建筑艺术。

车到金山,红瓦黄墙,寺庙宝塔都掩映在江南的轻烟薄雾中。顺着大道来到尽头,眼前出现“江天禅寺”四个大字。新建的大雄宝殿既保持了寺庙的建筑特色,又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歇山重檐,飞椽斗拱,雕梁画栋,坚固庄严。内外精美的彩绘,把殿堂内外装饰得金碧辉煌。、和师佛三尊大佛,仪态安详,端坐在正中的莲花座上。两边是十八罗汉像,神态各异,栩栩如生。大佛背后是巨大的海岛塑像,十方三世佛、菩萨、诸天隐现其间。海面上有十八尊者像,海岛观音独占,两侧侍立善财、龙女,法像庄严。大殿正中悬挂着赵朴初先生题写的“大雄宝殿”金字匾额。寺内还有天王殿、伽蓝殿、祖师殿、华藏楼、枕江楼、观澜堂、永安堂、海岳楼等主要殿堂,但引人注目的是金山之巅的慈寿塔。

慈寿塔早建于南朝齐梁时代,原为两座宝塔,南北相对而立,后倒坍。宋哲宗元符年间建成一座八角七层塔。明朝隆庆三年(1569年),明了法师重建。现存的塔是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修建,砖身木檐,仿楼阁式,七级八面,每级四面开门,每层有走廊和栏杆可凭栏远眺。王安石在《金山》诗中曾生动描绘了登塔感受:

数重楼枕层层石,四壁窗开面面风;

忽见鸟飞平地上。始惊身在半空中。

顺着楼梯盘旋而上,到达层才气喘吁地停了步,环眺四野,果真是风景如画:东面焦山如碧玉浮江,南面长山葱葱郁郁,西面的鱼池波光粼粼。北面的瓜洲古渡在烟波中若隐若现。头顶是一碧如洗的兰天,偶尔有几缕白云飘过,恍如轻纱雾葛;脚下是金山寺密密层层的殿宇楼阁,其规模,其气势,在国内也是少有其偶的了。更兼满寺香烟缭绕,佛声入耳,一派虔诚志佛的景象,除了祥和,就是安宁。不远处的长江波涛滚滚,那经久不息的涛声似乎是白娘子水漫金山余怒未息。

如此瑰丽的山光水色,引无数骚人墨客竞折腰。从帝王将相到白衣寒士,尽以一览金山胜景为乐。唐代诗人张祜、宋代大家王安石、大诗人苏东坡等都曾多次畅游金山并留下许多诗文,千古绝唱世人传诵。王安石有感于世事沧桑,有《题金山寺》诗云:

天日苍茫海气深,一船西去此登临;

丹楼碧阁皆时事,只有江山到古今。

与他同时的大诗人苏东坡还给金山寺题了一首回文体诗,描写了金山寺的迷人风光:

潮随暗浪雪山倾,远浦渔舟钓月明。

桥对寺门松径小,槛当泉眼石波清。

迢迢绿树江天晓;霭霭红霞晚日晴。

遥望四边云接水,碧峰千点数鸥轻。

诗是回文体的,自然可以倒读:

明月钓舟渔浦远,倾山雪浪暗随潮。

清波石眼泉当槛,小径松门寺对桥。

晴日晚霞红霭霭,晓天江树绿迢迢。

轻鸥数点千峰碧,水接云边四望遥。

不论顺读倒读,展现在眼前的都是迷人的佳景,诗奇,景更奇。

游金山寺译文 | 注释 | 赏析

游金山寺 [宋代] 苏轼 我家江水初发源,宦游直送江入海。闻道潮头一丈高,天寒尚有沙痕在。中泠南畔石盘陀,古来出没随涛波。试登绝顶望乡国,江南江北青山多。羁愁畏晚寻归楫,山僧苦留看落日。微风万顷靴文细,断霞半空鱼尾赤。是时江月初生魄,二更月落天深黑。江心似有炬火明,飞焰照山栖鸟惊。怅然归卧心莫识,非鬼非人竟何物?江山如此不归山,江神见怪惊我顽。我谢江神岂得已,有田不归如江水。

抒情,思乡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我的家乡地处长江初始发生之源头,为官出游却随江水滚滚飘然东入海。听说此地大潮打起浪头足足一丈高,即使天寒地冻还有沙痕印迹之存在。中泠泉畔南面巨大石山名号称盘陀,自古以来出没水中追随浪涛和江波。尝试登上绝高山顶遥望万里外家园,无论江南江北看看都是青山格外多。羁旅在外乡愁只恐难寻回家之归舟,山上圣僧苦苦挽留欣赏山中之落日。

微微风里波涛万顷阵阵荡漾起细鳞,半天晚霞空中恰似排排鱼尾血样红。正当此时江中月亮刚刚还在初升起,二更时辰月儿下山天空一片深漆黑。静静长江江心好似有着一炬火大明,飞腾火焰照得山中栖息鸟儿纷纷惊。惆怅失然归卧僧舍心中也莫能辨识,不是鬼魂不是生人究竟何处之事物。江山弥幻而今如此为何还不回家园,江神莫非责怪我的脾性警示太顽固。

赏析

这首诗分为三段:

头八句“我家江水初发源”至“江南江北青山多”,写登高远眺,触景生情,勾起乡思,中间八句“羁愁畏晚寻归楫”至“飞焰照山栖鸟惊”,描绘傍晚和夜间江上的景色,末六句“怅然归卧心莫识”至“有田不归如江水”,阐发辞官归田的意愿。这三段分别写游金山寺的所思、所见、所感,表达了诗人对于故乡的思念,对于仕途奔波的厌倦和立意辞官归隐的决心。

该诗以“江水”贯穿首尾作为线索,“乡思”是极力渲染的内容。诗人笔势矫健,全篇舒展自如,写景咏怀,融为一体,波澜浩大,才情横溢。 创作背景

求 苏轼<<题金山寺>>一诗的解释赏析

宋神宗熙宁初年,苏轼由于写了《上神宗书》、《拟进士对御试策》等批评新法的文章,受到诬陷,不安于在京任职,乃自请外放。于是被任命为杭州通判。这首诗即是他在熙宁四年(1070)赴任时经过镇江金山寺所作。

程千帆师在《宋诗精选》中对这首诗的艺术有一段精辟的评价:“诗题为游寺,通篇寓景于情。其写蜀人远宦,写冬季来游,写金山特色,写登山望乡,都很分明。以下转入山僧留看落日,但以‘微风’二句略作形容后,便将难见之江中炬火代替了常见之江干落日,从而抒其所见所感。至于炬火是否江神示意,则更不加以说明,留供读者推想。起结遥相呼应,不可移易地写出了蜀士之远游,而中间由泛述金山,而进写傍晚江干断霞,深夜江中炬火。笔次骞腾,兴象超妙,而依然层次分明。”还应该指出的是此诗的表现角度。汪师韩《苏诗选评笺释》评道:“一往作缥缈之音,觉自来赋金山者,极意着题,正无从得此远韵。”我们不妨举两首。张祜《题润州金山寺》:“一宿金山寺,超然离世群。僧归夜船月,龙出晓堂云。树色中流见,钟声两岸闻。翻思在朝市,终日醉醺醺。”许棠《题金山寺》:“四面波涛匝,中楼日月邻。上穷如出世,下瞰忽惊神。刹碍长空鸟,船通外国人。房房皆叠石,风扫永无尘。”虽然也有佳处,但未免“极意着题”,笔势放不开。此诗则略去对寺景的刻画模写,着重写登高眺远之景,将古与今,虚与实,情与景融为一体。尤其是在对景物的刻画中,渗透着浓郁的乡情,特别真挚动人(如“绝顶望乡国”而错怨江南北之多山,就是痴人痴语)。同时,诗人所表达的归隐之志,又与他的足迹来到金山寺这个圣地密切相关。通篇既放得开,又收得住,充分反映出苏轼的七古波澜壮阔,开阖自如的特色。

末尾四句,带有他在上不得意的牢骚苦闷。

游金山寺①

苏轼

我家江水初发源,宦游直送江入海②。

闻道潮头一丈高,天寒尚有沙痕在③。

中泠南畔石盘陀④,古来出没随波涛。

试登绝顶望乡国,江南江北青山多。

羁愁畏晚寻归楫⑤,山僧苦留看落日。

微风万顷靴纹细,断霞半空鱼尾赤⑥。

是时江月初生魄⑦,二更月落天深黑。

江中似有炬火明⑧,飞焰照山栖鸟惊。

怅然归卧心莫识,非鬼非人竟何物?

江山如此不归山,江神见怪警我顽。

我谢江神岂得已⑨,有田不归如江水。

注释

①金山寺:在今江苏镇江西北的长江边的金山上,宋时山在江心。

②古人认为长江的源头是岷山,苏轼的家乡眉山正在岷江边。镇江一带的江面较宽,古称海门,所以说“直送江入海”。

③苏轼登寺在冬天,水位下降,所以他写曾听人说长江涨潮时潮头有一丈多高,而岸边沙滩上的浪痕,也令人想见那种情形。

④中泠:泉名,在金山西。石盘陀:形容石块巨大。

⑤归楫:从金山回去的船。楫原是船桨,这里以部分代整体。

⑥这两句的意思是:微风吹皱水面,泛起的波纹像靴子上的细纹,落霞映在水里,如金鱼重叠的红鳞。

⑦初生魄:新月初生。苏轼游金山在农历十一月初三,所以这么说。

⑧江中炬火:或指江中能发光的某些水生动物(古人亦曾有记载,如木华《海赋》:“阴火潜然。”曹唐《南游》:“涨海潮生阴火灭。”)或只是月光下诗人看到的幻象。原注:“是夜所见如此。”

⑨谢:告诉。如江水:古人发誓的一种方式。如《左传》僖公二十四年,晋公子重耳对子犯说:“所不与舅氏同心者,有如白水!”《晋书·祖逖传》载祖逖“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苏轼认为江中的炬火是江神在向他,所以他说,自己如果有了田产而不归隐,就“有如江水”。由此可见,现在未能弃官还乡,实在是不得已的事。

今译:

我的家乡地处长江初始发生之源头,

为官出游却随江水滚滚飘然东入海。

听说此地大潮打起浪头足足一丈高,

即使天寒地冻还有沙痕印迹之存在。

中泠泉畔南面巨大石山名号称盘陀,

自古以来出没水中追随浪涛和江波。

尝试登上绝高山顶遥望万里外家园,

无论江南江北看看都是青山格外多。

羁旅在外乡愁只恐难寻回家之归舟,

山上圣僧苦苦挽留欣赏山中之落日。

微微风里波涛万顷阵阵荡漾起细鳞,

半天晚霞空中恰似排排鱼尾血样红。

正当此时江中月亮刚刚还在初升起,

二更时辰月儿下山天空一片深漆黑。

静静长江江心好似有着一炬火大明,

飞腾火焰照得山中栖息鸟儿纷纷惊。

惆怅失然归卧僧舍心中也莫能辨识,

不是鬼魂不是生人究竟何处之事物。

江山弥幻而今如此为何还不回家园,

江神莫非责怪我的脾性警示太顽固。

感谢江神我得提醒但是实在不得已,

家中如有田地不回宁如奔逝之江水。

赏析

宋神宗熙宁初年,苏轼由于写了《上神宗书》、《拟进士对御试策》等批评新法的文章,受到诬陷,不安于在京任职,乃自请外放。于是被任命为杭州通判。这首诗即是他在熙宁四年(1070)赴任时经过镇江金山寺所作。

程千帆师在《宋诗精选》中对这首诗的艺术有一段精辟的评价:“诗题为游寺,通篇寓景于情。其写蜀人远宦,写冬季来游,写金山特色,写登山望乡,都很分明。以下转入山僧留看落日,但以‘微风’二句略作形容后,便将难见之江中炬火代替了常见之江干落日,从而抒其所见所感。至于炬火是否江神示意,则更不加以说明,留供读者推想。起结遥相呼应,不可移易地写出了蜀士之远游,而中间由泛述金山,而进写傍晚江干断霞,深夜江中炬火。笔次骞腾,兴象超妙,而依然层次分明。”还应该指出的是此诗的表现角度。汪师韩《苏诗选评笺释》评道:“一往作缥缈之音,觉自来赋金山者,极意着题,正无从得此远韵。”我们不妨举两首。张祜《题润州金山寺》:“一宿金山寺,超然离世群。僧归夜船月,龙出晓堂云。树色中流见,钟声两岸闻。翻思在朝市,终日醉醺醺。”许棠《题金山寺》:“四面波涛匝,中楼日月邻。上穷如出世,下瞰忽惊神。刹碍长空鸟,船通外国人。房房皆叠石,风扫永无尘。”虽然也有佳处,但未免“极意着题”,笔势放不开。此诗则略去对寺景的刻画模写,着重写登高眺远之景,将古与今,虚与实,情与景融为一体。尤其是在对景物的刻画中,渗透着浓郁的乡情,特别真挚动人(如“绝顶望乡国”而错怨江南北之多山,就是痴人痴语)。同时,诗人所表达的归隐之志,又与他的足迹来到金山寺这个圣地密切相关。通篇既放得开,又收得住,充分反映出苏轼的七古波澜壮阔,开阖自如的特色。

末尾四句,带有他在上不得意的牢骚苦闷。

"潮随暗浪雪山倾,远浦渔舟钓月明。"给人一种朦胧的感觉。用夸张的手法让人有一中在做梦的感觉。

题金山寺

苏轼

潮随暗浪雪山倾,远浦渔舟钓月明。桥对寺门松径小,槛当泉眼石波清。

迢迢绿树江天晓,霭霭红霞海日睛。遥望四边云接水,碧峰千点数鸿轻。

轻鸿数点千峰碧,水接云边四望遥。晴日海霞红霭霭,晓天江树绿迢迢。

清波石眼泉当槛,小径松门寺对桥。明月钓舟渔浦远,倾山雪浪暗随潮。

《游金山寺》的艺术特点?

《游金山寺》以望乡怀归为主旨,写景也好,抒情也好,想象也好,用典也好,都为阐发这一主旨服务,因而韵味深长,颇有特色。这是一首以文为诗,雄健非凡的作品。全诗除“微风万顷靴文细,断霞半空鱼尾赤”两句一联是对偶句外,其余全是散文句式。故“他人抄袭不得”。

金山寺两句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

张祜诗中所反映的尘世生活,并不是一味地追求个人享受或功名利禄的,而更多地是为国报效的理想以及才华得不到重用、抱负得不到施展时的苦闷,以及尘世生活的郁郁不得其志,迫使他去寻找栖息心灵的港湾,于是他纵游名山大川,广与僧人交往,借以寄托自己苦闷的情怀。所以,才有尾联“翻思在朝市,终日醉醺醺”。这也是诗人生活那个时代与其有相似经历的底层普通民众的真实心态的描写。

对张祜《题润州金山寺》的评价历来褒贬不一,贬者多站在艺术的角度批评张祜《题润州金山寺》尾联“翻思在朝市,终日醉醺醺”打破全诗意境的和谐,落入张打油、胡钉铰之流。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836084111@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