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笙耀百科 >

《中华保守秘密法》定密的依据是什么?

定密的依据包括什么法

定密的根本依据是保密法。

《中华保守秘密法》定密的依据是什么?《中华保守秘密法》定密的依据是什么?


拓展资料:

保密法:

中华保守秘密法于1988年9月5日,第七届全国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次会议通过。2010年4月29日,第十一届全国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修订。

修订信息:

《中华保守秘密法》于1988年9月5日第七届全国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次会议通过,2010年4月29日第十一届全国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修订通过,现将修订后的《中华保守秘密法》公布,自2010年10月1日起施行。

定密:

定密,读音为dìng mì,狭义的定密,就是把关系安全和利益,在一定时间内只限一定范围的人员知悉的每一具体秘密事项,按照划定的“绝密、机密、秘密”三个等级,依照法定程序确定下来,并通过相应的法规制度予以保护,从而达到维护安全和利益的目的。

广义的定密,不仅包括秘密的确定,还包括秘密的变更和解除。

权限分级:

《保密法》、《实施办法》规定:各机关、单位对所产生的秘密事项,应当按照秘密及其密级具体范围的规定确定密级。确定秘密的密级和保密期限的基本权限应限定在县团级以上机关、单位。

对不直接对外交往或不享有相应确定秘密及其密级权的单位和个体,对其产生的属于秘密范围规定的事项,应当及时报请享有确定秘密具体事项及其密级权的业务对口的机关单位依法确定。

定密的方式和方法:

依照法律规定,政机关和涉密单位的定密通常采取两种方式:

1、直接确定。俗称“对号入座”。其具体方法是:如在保密具体范围中有具体的条款规定的,或相关涉密载体已标识密级,或涉密事项已告之的,可依据其直接确定密级。这是定密的主要方法。

2、申报确定。属于不明确事项(即保密范围没有,无“号”可对的),或有争议事项,认为应当定密的,可先行拟定密级,并在10日内向主管部门或有确定权的保密部门申报确定。

机关、单位定密的直接依据是()。

机关、单位定密的直接依据是()。

A.保守秘密法

C.保密事项范围

B.保守秘密法实施条例

D.机关、单位内部规定

正确答案:C

机关单位定密的直接依据是什么

法律分析:

法定的定密责任人,是指法律明确规定作为定密责任人的人员,即机关、单位负责人。这里的机关、单位负责人一般是指机关、单位的正职负责人,即通常所说的一把手。机关、单位负责人一经任命,即为法定的定密责任人,不需履行确定程序。暂行规定明确提出,法定的定密责任人,对机关、单位定密工作负总责。

法律依据:

《秘密定密管理暂行规定》 第十四条 机关、单位负责人为本机关、本单位的定密责任人,对定密工作负总责。根据工作需要,机关、单位负责人可以指定本机关、本单位其他负责人、内设机构负责人或者其他工作人员为定密责任人,并明确相应的定密权限。机关、单位指定的定密责任人应当熟悉涉密业务工作,符合在涉密岗位工作的基本条件。

机关单位定密工作的直接依据是?

保密事项范围。机关单位定密工作的直接依据是秘密及其密级的具体范围。保密法第十四条规定,机关、单位对所产生的秘密事项,应当按照秘密及其密级的具体范围的规定确定密级,同时确定保密期限和知悉范围。

机关单位定密的直接依据是什么

保密事项范围是定密的直接依据。

《保密法》及其《实施办法》第二章规定的内容,是确定密级、变更密级、解除密级总的依据和程序。

保密法第十四条规定,机关、单位对所产生的秘密事项,应当按照秘密及其密级的具体范围的规定确定密级,同时确定保密期限和知悉范围。

根据保密法第十一条的规定,保密事项范围由保密行政管理部门分别会同有关机关,分行业、领域作出具体规定。

目前,保密局已会同有关机关制定实施了90多个保密事项范围,涉及国防、外交、科技、金融等各个行业、领域工作中的秘密事项,并对其保密期限、知悉范围作出了明确规定。

机关单位定密的依据是什么

法律分析:机关、单位对所产生的秘密事项,应当按照秘密及其密级的具体范围的规定确定密级。

法律依据:《中华保密法》第十四条 机关、单位对所产生的秘密事项,应当按照秘密及其密级的具体范围的规定确定密级,同时确定保密期限和知悉范围。

机关单位定密工作的直接依据是什么

机关单位定密工作的直接依据是《中华保守秘密法》。该法规定了秘密的范围、分类和保密等级的标准,明确了机关单位对涉密信息的管理和保护责任,以及定密的程序和权限。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836084111@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