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笙耀百科 >

姜夔踏莎行自沔东来借鉴了 踏沙行姜夔

关于姜夔的《踏莎行》

【年代】:宋

姜夔踏莎行自沔东来借鉴了 踏沙行姜夔姜夔踏莎行自沔东来借鉴了 踏沙行姜夔


【作者】:姜夔——《踏莎行》

【内容】

自沔东来,丁未元日至金陵,江上感梦而作。

燕燕轻盈,莺莺娇软。

分明又向华胥见。

夜长争得薄情知?

春初早被相思染。

别后书辞,别时针线。

离魂暗逐郎行远。

淮南皓月冷千山,冥冥归去无人管。

【鉴赏】:

白石二十多岁时,在合肥有过一段情缘,后来分手了,但白石对旧日情人始终恋恋不忘,这成为他心灵深处永远的悲哀和伤痛。所谓时间能冲淡一切的说法并不适用于至情至性之人,余于白石尤然。从此词看,白石所恋似是姊妹二人,句中出现“燕燕轻盈,莺莺娇软”。可证。其他词中也出现过“大乔小乔”,“桃根桃叶”二人连用的典故,亦可为证。淳熙十四年(1187丁未)元旦,姜夔从第二故乡汉阳(宋时沔州)东去湖州途中抵金陵时,梦见了往日的情人,写下此词。

上片写梦,哀怨之极。北宋时苏轼听说张先老人时已八十五岁买妾,作诗调侃道:“诗人老去莺莺在,公子归来燕燕忙。”这首词一开始即借“莺莺燕燕”字面称往日的情人,从称呼中流露出一种卿卿我我的缠绵情意。这里还有第二重含义,即比喻其人体态“轻盈”如燕,声音“娇软”如莺。这“燕燕轻盈,莺莺娇软”本以为是现实中的旖旎风光,读下句方知乃是词人梦中所见的情境。《列子。黄帝》载“黄帝昼寝而梦,游于华胥氏之国,”故词写好梦云“分明又向华胥见”。夜有所梦,乃是日有所思的缘故。以下又通过梦中情人的自述,体贴对方的相思之情。她含情脉脉道:在这迢迢春夜中,“薄情”人(此为昵称)啊,你知道我绵绵无尽的相思之苦吗?言下大有“换我心,为你心,始知相忆深”的意味。“染”字用得精妙,惟辛弃疾《鹧鸪天》“春风不染白髭须”可比。

过片写别后睹物思人,旧情难忘。“别后书辞”,是指情人寄来的书信,检阅犹新:“别时针线”,是指情人为自己所做衣服,仍有遗香。二句虽仅写出物件,而不直接言情,然读来皆情至之语这是托物言情的妙处。紧接着承上片梦见事,进一层写伊人之情。“离魂暗逐郎行远”,“郎行”即“郎边”,当时熟语,说她甚至连魂魄也脱离躯体,追逐我来到远方。比之韦应《木兰花》“千山万水不曾行,魂梦欲教何处觅”更多一层深情。然而魂魄飞越千山万水,寻觅情郎的结果却是“淮南皓月冷千山,冥冥归去无人管。”末二句写作者梦醒后深情想象情人魂魄归去的情景:在一片明月光下,淮南千山是如此清冷,她就这样独自归去无人照管。一种惜玉怜香之情,一种深切的惭愧负疚之感,洋溢于字里行间,感人至深。

这首词紧扣感梦之主题,以梦见情人开端,又以情人梦魂归去收尾,意象浑成,境界空灵清远。词的后半部分,尤见幽邃清冷。在构思上借鉴了唐传奇《离魂记》,记中倩娘居然能以出窍之灵魂追逐所爱者远游,着想奇妙。在意境与措语上,则又融合了杜诗《梦李白》“魂来枫林青,魂返关塞黑”、《咏怀古迹》“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句意。妙在自然天成,不著痕迹。王国维说:“白石之词,余所最爱者,亦仅二语,曰‘淮南皓月冷千山,冥冥归去无人管’。”(《人间词话》删稿)可见评价之高。白石的情词不惟写自己的相思寂寞之苦,而且照应双方,多从对方着眼,为对方设身处地地着想,亦可见白石之至情至性。

这首词一开始即借“莺莺燕燕”字面称意中人,从称呼中流露出一种卿卿我我的缠绵情意。这里还有第二重含义,即比喻其人体态“轻盈”如燕,声音“娇软”如莺。可谓善于化用。这“燕燕轻盈,莺莺娇软”乃是词人梦中所见的情境。《列子》载黄帝曾梦游华青氏之国,故词写好梦云“分明又向华胥见”。夜有所梦,乃是日有所思的缘故。以下又通过梦中情人的自述,体贴对方的相思之情。她含情脉脉道:在这迢迢春夜中,“薄情”人(此为呢称)啊,你又怎能尽知我相思的深重呢?言下大有“换我心,为你心,始知相忆深”的意味。

过片写别后睹物思人,旧情难忘。“别后书辞”,是指情人寄来的书信,捡阅犹新;“别时针线”,是指情人为自己所做衣眼,尚著在体。二句虽仅写出物件,而不直接言情,然皆情至之语。紧接着承上片梦见事,进一层写伊人之情。“离魂暗逐郎行远”,“郎行”即“郎边”,当时熟语,说她甚至连魂魄也脱离躯体,追逐词人来到远方。末二句写作者梦醒后深情想象情人魂魄归去的情景:在一片明月光下,淮南千山是如此清冷,她就这样独自归去无人照管。一种借玉怜香之情,一种深切的负疚之感,洋溢于字里行间,感人至深。

这首词紧扣感梦之主题,以梦见情人开端,又以情人梦魂归去收尾,意境极浑成。词的后半部分,尤见幽绝奇绝。在构思上借鉴了唐传奇《离魂记》,记中倩娘居然能以出窍之灵魂追逐所爱者远游,着想奇妙。在意境与措语上,则又融合了杜诗《梦李白》“魂来枫林青,魂返关塞黑”、《咏怀古迹》“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句意。妙在自然浑融,不著痕迹。

《踏莎行闲游》

作者:刘将孙

原文:

水际轻烟,沙边微雨。

荷花芳草垂杨渡。

多情移徙忽成愁,

依稀恰是西湖路。

血染红笺,泪题锦句。

西湖岂忆相思苦?

只应幽梦解重来。

梦中不识从何去。

赏析:

词的起首三句,由远而近描绘了眼前景色。这样的写法基本上是排列名词,没有动词;让各种物象组成余味无穷的画面。并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的幽闲情致。

多情移徙忽成愁,依稀恰是西湖路两句,如奇峰突起。境界骤变。词人方才的闲游似云无心以出岫,至此顿生枨触,优游之情马上化成一腔悲恨。

这一转变也是有条件的:其一是客观上荷花芳草垂杨渡这些景物具有与西湖相似的特征;其二是主观上词人有见过西湖的印象和怀念临安的思想。因此当他在闲游中睁开双眼时,面前仿佛呈现出西湖的迷蒙景色,胸中立即泛起一股难以抑制的愁情。

下片三句,是全篇感情的高潮。红笺以血染,锦句用泪题,全是伤心之语,可见愁恨之深。下面他不说自己日日夜夜在怀念故都临安,却以反诘的语气遥问西湖是否还记得相思之苦。词人正是通过这样的诘问表达了忆念故国之情。

结尾二句,前后呼应,感情又深入一层。前面说眼前景色恰是西湖,然又不是真正的西湖。可见西湖之遥远。并不纯粹由于地理上的间阻,同时也是由于政治上的限隔。那么怎样才能重到真正的西湖呢?词人唯有托诸梦境。只应幽梦解重来是推想之辞,然亦反映了现实中重到西湖之不可能。接着梦中不识从何去一句,又推进一层,意谓西湖只有在梦中才能重到,可是即使到了梦中,他也不知从哪条路前去西湖。词人那种想见西湖又怕见西湖的矛盾心理以及在现实生活中莫知所从的迷惘心情都十分含蓄地流露出来,给人以回味的余地。

姜夔 踏莎行

《踏莎行》

姜夔

自沔东来。

丁未元日,

至金陵江上,

感梦而作。

燕燕轻盈,

莺莺娇软,

分明又向华胥见。

夜长争得薄情知?

春初早被相思染。

别后书辞,

别时针线,

离魂暗逐郎行远。

淮南皓月冷千山,

冥冥归去无人管。

赏析:

淳熙十四年元旦,姜夔从故乡汉阳东去湖州途中,到达金陵,在船上梦见了远别的恋人,写下了这首词。上片为感梦思人。首二句写梦中目睹耳闻玉人前来,像飞燕般体态轻盈,像黄莺般话语娇软,分明又在白日梦境中跟你相见。夜长二句是无奈、琐屑而颇具悲剧力量的对话,你说长夜漫漫,薄情人怎知我辗转难眠?春天初到,我便早被相思病苦感染。下片写睹物思人,写别后的难忘旧情。离魂句暗用唐传奇《离魂记》中倩女离魂的故事,推进一层写恋人的深情,最后两句以景作结,在淮南千山清冷的月光下,恋人的梦魂飘然而去,更衬托出词人凄苦的心境。这里着一冷字,使自然界的静态物景与词人缠绵悱恻的情意相合,尤见词境凄冷奇绝。

秦观 踏莎行·郴州旅舍

《踏莎行郴州旅舍》

作者:秦观

原文: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

桃源望断无寻处。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

砌成此恨无重数。

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注释:

1、踏莎行:词牌名。

2、郴(chēn)州:今属湖南。

3、雾失楼台:暮霭沉沉,楼台消失在浓雾中。

4、月迷津渡:月色朦胧,渡口迷失不见。

5、桃源望断无寻处:拼命寻找也看不见理想的桃花源。桃源:语出晋陶渊明《桃花源记》,指生活安乐、合乎理想的地方。无寻处:找不到。

6、可堪:怎堪,哪堪,受不住。

7、杜鹃:鸟名,相传其鸣叫声像人言不如归去,容易勾起人的思乡之情。

8、驿寄梅花:陆凯在《赠范晔诗》: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寄一枝春。这里作者是将自己比作范晔,表示收到了来自远方的问候。

9、鱼传尺素:东汉蔡邕的《饮马长城窟行》中有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另外,古时舟车劳顿,信件很容易损坏,古人便将信件放入匣子中,再将信匣刻成鱼形,美观而又方便携带。鱼传尺素成了传递书信的又一个代名词。这里也表示接到朋友问候的意思。

10、砌:堆积。无重数:数不尽。

11、郴江: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湖广》载:郴水在州东一里,一名郴江,源发黄岑山,北流经此下流会来水及自豹水入湘江。幸自:本自,本来是。

12、为谁流下潇湘去:为什么要流到潇湘去呢?意思是连郴江都耐不住寂寞何况人呢?为谁:为什么。潇湘,潇水和湘水,是湖南境内的两条河流,合流后称湘江,又称潇湘。

翻译:

雾迷蒙,楼台依稀难辨,

月色朦胧,渡口也隐匿不见。

望尽天涯,理想中的桃花源,

无处觅寻。

怎能忍受得了独居在孤寂的客馆,

春寒料峭,斜阳西下,

杜鹃声声哀鸣!

远方的友人的音信,

寄来了温暖的关心和嘱咐,

却平添了我深深的别恨离愁。

郴江啊,你就绕着你的郴山流得了,

为什么偏偏要流到潇湘去呢?

赏析:

上片写谪居中寂寞凄冷的环境。开头三句,缘情写景,劈面推开一幅凄楚迷茫、黯然销魂的画面:漫天迷雾隐去了楼台,月色朦胧中,渡口显得迷茫难辨。雾失楼台,月迷津渡。互文见义,不仅对句工整,也不只是状写景物,而是情景交融的佳句。失、迷二字,既准确地勾勒出月下雾中楼台、津渡的模糊,又恰切地写出了作者无限凄迷的意绪。雾失、月迷,皆为下句望断出力。桃源望断无寻处。词人站在旅舍观望应该已经很久了,他目寻当年陶渊明笔下的那块世外桃源。桃源,其地在武陵(今湖南常德),离郴州不远。词人由此生联想:即是望断,亦为枉然。着一断字,让人体味出词人久伫苦寻幻想境界的怅惘目光及其失望痛苦心情。他的《点绛唇桃源》词中尘缘相误,无计花间住。写的当是同样的心情。桃源是陶渊明心目中的避乱胜地,也是词人心中的理想乐土,千古关情,异代同心。而雾、月则是不可克服的现实阻碍,它们以其本身的虚无缥缈呈现出其不可言喻的象征意义。而楼台、津渡,在中国文人的心目中,同样被赋予了文化精神上的蕴涵,它们是精神空间的向上与超越的拓展。词人希望借此寻出一条通向桃源的秘道。然而他只有失望而已。一失一迷,现实回报他的是这片雾笼烟锁的景象。适彼乐土《诗经魏风硕鼠》之不能,旨在引出现实之不堪。于是放纵的目光开始内收,逗出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桃源无觅,又谪居远离家乡的郴州这个湘南小城的客舍里,本自容易滋生思乡之情,更何况不是宦游他乡,而是天涯沦落啊。这两句正是意在渲染这个贬所的凄清冷寞。春寒料峭时节,独处客馆,念往事烟霭纷纷,瞻前景不寒而栗。一个闭字,锁住了料峭春寒中的馆门,也锁住了那颗欲求拓展的心灵。更有杜鹃声声,催人不如归去,勾起旅人愁思;斜阳沉沉,正坠西土,怎能不触动一腔身世凄凉之感。词人连用孤馆、春寒、杜鹃、斜阳等引人感发,令人生悲伤心景物于一境,即把自己的心情融入景物,创造有我之境。又以可堪二字领起一种强烈的凄冷气氛,好像他整个的身心都被吞噬在这片充斥天宇的惨淡愁云之中。前人多病其斜阳后再着一暮字,以为重累。其实不然,这三字表明着时间的推移,为望断作注。夕阳偏西,是日斜之时,慢慢沉落,始开暮色。暮,为日沉之时,这时间顺序,蕴含着词人因孤寂而担心夜晚来临更添寂寞难耐的心情。这是处境顺利、生活充实的人所未曾体验到的愁人心绪。因此,斜阳暮三字,正大大加重了感情色彩。

下片由叙实开始,写远方友人殷勤致意、安慰。驿寄梅花,鱼传尺素。连用两则有关友人投寄书信的典故,分见于《荆州记》和古诗《饮马长城窟行》。寄梅传素,远方的亲友送来安慰的信息,按理应该欣喜为是,但身为贬谪之词人,北归无望,却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每一封裹寄着亲友慰安的书信,触动的总是词人那根敏感的心弦,奏响的是对往昔生活的追忆和痛省今时困苦处境的一曲曲凄伤哀婉的歌。每一封信来,词人就历经一次这个心灵挣扎的历程,添其此恨绵绵。故于第三句急转,砌成此恨无重数。一切安慰均无济于事。离恨犹如恨墙高砌,使人不胜负担。一个砌字,将那无形的伤感形象化,好像还可以重重累积,终如砖石垒墙般筑起一道高无重数、沉重坚实的恨墙。恨谁,恨什么,身处逆境的词人没有明说。联系他在《自挽词》中所说:一朝奇祸作,漂零至于是。可知他的恨,与飘零有关,他的飘零与党祸相联。在词史上,作为婉约派代表词人,秦观正是以这堵心中的恨墙表明他对现实的抗争。他何尝不欲将心中的悲愤一吐为快?但他忧谗畏讥,不能说透。于是化实为虚,作宕开之笔,借眼前山水作痴痴一问: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无理有情,无理而妙。好像词人在对郴江说:郴江啊,你本来是围绕着郴山而流的,为什么却要老远地北流向潇湘而去呢?关于这两句的蕴意,或以为:郴江也不耐山城的寂寞,流到远方去了,可是自己还得呆在这里,得不到自由。(胡云翼《宋词选》)或以为词人反躬自问,慨叹身世:自己好端端一个读书人,本想出来为朝廷做一番事业,正如郴江原本是绕着郴山而转的呀,谁会想到如今竟被卷入一切政治斗争漩涡中去呢?(《唐宋词鉴赏辞典》)见仁见智。依笔者拙意,对这两句蕴意的把握,或可空灵一些。词人在幻想、希望与失望、展望的感情挣扎中,面对眼前无言而各得其所的山水,也许他悄然地获得了一种人生感悟:生活本身充满了各种解释,有不同的发展趋势,生活并不是从一开始便固定了的故事,就像这绕着郴山的郴江,它自己也是不由自己地向北奔流向潇湘而去。生活的洪流,依着惯性,滚滚向前,它总是把人带到深不可测的远方。与秦观悲剧性一生同升而并黜的苏轼,同病相怜更具一份知己的灵感犀心,亦绝爱其尾两句,及闻其死,叹曰:少游已矣,虽万人何赎!自书于扇面以志不忘。

综上所述,这首词最佳处在于虚实相间,互为生发。上片以虚带实,下片化实为虚,以上下两结饮誉词坛。激赏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的王国维,以东坡赏其后二语为皮相。持论未免偏颇。深味末二句郴江之问,其气格、意蕴,毫不愧色于可堪二句。所谓东坡皮相之赏,亦可谓解人正不易得。

踏莎行·情似游丝

周紫芝 踏莎行情似游丝

情似游丝,人如飞絮,泪珠阁定空相觑。一溪烟柳万丝垂,无因系得兰舟住。

雁过斜阳,草迷烟渚,如今已是愁无数。明朝且做莫思量,如何过得今宵去!

【译文及注释】

离情缭乱似漫空漂浮的游丝,离人漂泊如随风飞舞的柳絮。离别时凝定了泪眼空自相觑。整条河溪烟雾弥漫杨柳树万丝千缕,却无法将那木兰舟维系。夕阳斜照下大雁向远方迁徙,烟雾覆盖了沙洲草树迷离。到如今离愁郁积,多得不可胜计。明天姑且不去思量他,可是今夜如何熬得过去?

1、觑:细看。指离别前两人眼中含泪空自对面相看。

2、无因:没有法子。

3、渚:水中小洲。

【赏析】

上片开头两句,连用两个比喻。情似游丝,喻情之牵惹:人如飞絮,喻人之飘泊也。两句写出与情人分别时的特定心境。游丝、飞絮,古代诗词中是常常联用的,一以喻情,一以喻人,使之构成一对内涵相关的意象,并借以不露痕迹地点出了季节,交代了情事,其比喻之新颖,笔墨之经济,都显示了作者的想象和创造的才能。

虽然如此,这两句毕竟还是属于总体上的概括、形容。所以接着便用一个特写镜头给予具体的细致的刻画泪珠阁定空相觑。两双满含着泪珠的眼睛,一动不动地彼此相觑。句中的空字意味着两人的这种难舍、伤情,都是徒然无用的,无限惆怅、无限凄怆自然也就不言而喻了。

一溪烟柳万丝垂,无因系得兰舟住两句把空字写足、写实。一溪烟柳,千万条垂丝,却无法系转去的兰舟,所以前面才说泪珠阁定空相觑。一派天真,满腔痴情,把本不相涉的景与事勾联起来,传达出心底的怨艾之情和无可奈何之苦。借此,又将两人分别的地点巧妙地暗示出来了。这种即景生情的刻画抒写,怨柳丝未曾系住行舟,含蕴着居者徊徨凄恻的伤别意绪。

下片写离别之后心情。过片仍写居者行人走后的凄怆情怀。雁过斜阳,草迷烟渚,这是兰舟去后所见之景,正是为了引出、烘托如今已是愁无数。这里景物所起的作用与上文又略不相同了。上片写伤别,下片写愁思,其间又能留下一些让人想象、咀嚼的空白,可谓不断不粘、意绪相贯。

句中的如今,连系下文来看,即指眼前日落黄昏的时刻。黄昏时刻已经被无穷无尽的离愁所苦,主人公便就担心,今晚将怎样度过。词人并不迳把此意说出,而是先荡开说一句明朝,然后再说今宵:明朝如何过且莫思量,先思量如何过得今宵去。

思量如何过这五个字的意思实为两句中的明朝、今宵所共有,词笔巧妙地分属上下句,各有部分省略。上句所思量者是如何过,下句如何过即是所思量者,均可按寻而知。这种手法,诗论家谓之互体。

导语:宋代盛行的一种中国文学体裁,宋词是一种相对于古体诗的新体诗歌之一,标志宋代文学的最高成就。下面我给大家分享姜夔《踏莎行》原文及赏析,供大家参考学习。

原文

自沔东来,丁未元日至金陵,江上感梦而作。

燕燕轻盈,莺莺娇软,分明又向华胥见。夜长争得薄情知?春初早被相思染。

别后书辞,别时针线,离魂暗逐郎行远。淮南皓月冷千山,冥冥归去无人管。

注释

⑴沔东:唐、宋州名,今湖北汉阳(属武汉市),姜夔早岁流寓此地。丁未元日,孝宗淳熙十四年(1187年)元旦。

⑵燕燕二句:莺燕借指伊人。苏轼《张子野八十五岁闻买妾述古令作诗》:“诗人老去莺莺在,公子归来燕燕忙。”

⑶华胥:梦里。《列子·黄帝》:“黄帝昼寝而梦,游于华胥氏之国。”

⑷郎行:情郎那边。

⑸淮南二句:杜甫《梦李白》二首之一:“魂来枫林青,魂返关塞黑。”《咏怀古迹》五首之三:“环佩空归月夜魂”。此处化用其意。淮南,指合肥。

译文

燕子轻盈,黄莺娇软。你的容貌我看得非常清楚分明,在梦中又一次与你真实地相见。你埋怨我太无情,不理解你在长久以来的相思情意。也不体会你在好春时节独守空房,被相思所缠的悲伤。

分别后你给我的情书我依然留着,我依旧穿着你分别时亲手缝制的衣衫。你的身影似乎暗暗随着我,来到了四处。淮南的寒月,万水千山一片寂静,可你只一个人在远方孤苦伶仃地,无人陪伴。

题解

此词作于淳熙十四年(1187年),姜夔从沔州(今汉阳)东去湖州,途经金陵时,梦见远别的恋人,写下这首词。“燕燕、莺莺”即梦中之人,词人不仅在梦中与远方的恋人细诉相思,在梦后重展恋人书信、重抚她的针线,词人还幻想恋人“离魂”千里,相伴身旁,甚至担心魂儿独自归去“淮南浩月冷千山,冥冥归去无人管。”此二句化用杜甫《梦李白》“魂来枫林青,魂返关塞黑”句,王国维以此二句为白石词中最爱。此词虽短小,却迂回曲折,构思新奇,情致极深。姜夔年轻时往来于江淮间,曾热恋合肥一位琵琶歌女,二十年后亦不能忘情,词集中为此女所作近20篇,此为其中之一。

鉴赏

这首词为所恋合肥歌女而作。前三句纪梦,借用苏轼诗句以“燕燕”形容梦中人体态的轻盈,以“莺莺”形容她语音的娇柔,着墨不多,而伊人可爱的声容丰采仿佛如见。“夜长”以下皆以背面敖粉,设想伊人对自己的`相思之深,声吻毕肖,实则为作者自抒情怀。“离魂”句暗用唐陈玄佑传奇小说《离魂记》故事,经幽奇之语写出伊人梦绕魂索、将全部生命投诸爱河的深情,动人心魄。末二句为传世警策,连不喜欢姜夔的王国维也不得不赞叹:“白石之词,余所最爱者,亦仅二语”(《人间词话》)。这两句描写伊人的梦魂深夜里独自归去,千山中唯映照一轮冷月的清寂情景,显示了作者无限的爱怜与体贴,意境极凄黯,而感情极深厚。这首词以清绮幽峭之笔,抒写一种永不能忘的深情,极其沉挚感人。

姜夔

自沔东来。丁未元日,至金陵江上,感梦而作。

燕燕轻盈,莺莺娇软,分明又向华胥见。夜长争得薄情知?春初早被相思染。

别后书辞,别时针线,离魂暗逐郎行远。淮南皓月冷千山,冥冥归去无人管。

【赏析】

淳熙十四年元旦,姜夔从故乡汉阳东去湖州途中,到达金陵,在船上梦见了远别的恋人,写下了这首词。上片为感梦思人。首二句写梦中目睹耳闻玉人前来,像飞燕般体态轻盈,像黄莺般话语娇软,分明又在白日梦境中跟你相见。“夜长”二句是无奈、琐屑而颇具悲剧力量的对话,你说长夜漫漫,薄情人怎知“我”辗转难眠?春天初到,“我”便早被相思病苦感染。下片写睹物思人,写别后的难忘旧情。“离魂”句暗用唐传奇《离魂记》中“倩女离魂”的故事,推进一层写恋人的深情,最后两句以景作结,在淮南千山清冷的月光下,恋人的梦魂飘然而去,更衬托出词人凄苦的心境。这里着一“冷”字,使自然界的静态物景与词人缠绵悱恻的情意相合,尤见词境凄冷奇绝。

《踏莎行·自沔东来丁未元日至金陵江上感梦而作》紧扣感梦之主题,以梦见情人开端,又以情人梦魂归去收尾,意境极浑成。下面是《踏莎行·自沔东来丁未元日至金陵江上感梦而作》译文及注释,欢迎阅读。

译文

她体态轻盈、语声娇软的形象,我分明又从好梦中见到了。我仿佛听到她在对我说:长夜多寂寞呀,你这薄情郎怎么会知道呢?春天才刚开头,却早已被我的.相思情怀染遍了。

自从分别以后,她捎来书信中所说的种种,还有临别时为我刺绣、缝纫的针线活,都令我思念不已。她来到我的梦中,就像是传奇故事中的倩娘,魂魄离了躯体,暗地里跟随着情郎远行。我西望淮南,在一片洁白明亮的月光下,千山是那么的清冷。想必她的魂魄,也像西斜的月亮,在冥冥之中独自归去。也没有个人照管。

注释

⑴踏莎行:词牌名。又名《柳长春》《喜朝天》等。双调五十八字,仄韵。又有《转调踏莎行》,双调六十四字或六十六字,仄韵。

⑵沔(miǎn)东:唐、宋州名,今湖北汉阳(属武汉市),姜夔早岁流寓此地。丁未元日:孝宗淳熙十四年(1187年)元旦。

⑶燕燕、莺莺:借指伊人。苏轼《张子野八十五岁闻买妾述古令作诗》:“诗人老去莺莺在,公子归来燕燕忙。”

⑷华胥(xū):梦境。

⑸郎行:情郎那边。

⑹淮南:指合肥。

⑺冥冥(míng):自然界的幽暗深远。

诗人姜夔简介 姜夔(kuí),南宋文学家、音乐家。人品秀拔,体态清莹,气貌若不胜衣,望之若神仙中人。往来鄂、赣、皖、苏、浙间,与诗人词家杨万里、范成大、辛弃疾等交游。庆元中,曾上书乞正太常雅乐,他少年孤贫,屡试不第,终生未仕,一生转徙江湖,靠卖字和朋友接济为生。他多才多艺,精通音律,能自度曲,其词格律严密。其作品素以空灵含蓄著称,有《白石道人歌曲》等。姜夔对诗词、散文、书法、音乐,无不精善,是继苏轼之后又一难得的艺术全才。

[姜夔]相关诗词 扬州慢·淮左名都 [作者] 姜夔 [朝代] 宋代

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点绛唇·丁未冬过吴松作 [作者] 姜夔 [朝代] 宋代

燕雁无心,太湖西畔随云去。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第四桥边,拟共天随住。今何许。凭阑怀古。残柳参差舞。

暗香·旧时月色 [作者] 姜夔 [朝代] 宋代

此两曲,石湖把玩不已,使工妓隶习之,音节谐婉,乃名之曰暗香、疏影旧时月色。算几番照我,梅边吹笛。唤起玉人,不管清寒与攀摘。何逊而今渐老,都忘却、春风词笔。但怪得、竹外疏花,香冷入瑶席。江国。正寂寂。叹寄与路遥,夜雪初积。翠尊易泣。红萼无言耿想忆。长记曾携手处,千树压、西湖寒碧。又片片、吹尽也,几时见得。

踏莎行·自沔东来丁未元日至金陵江上感梦而作 [作者] 姜夔 [朝代] 宋代

自沔东来,丁未元日至金陵,江上感梦而作燕燕轻盈,莺莺娇软。分明又向华胥见。夜长争得薄情知,春初早被相思染。别后书辞,别时针线。离魂暗逐郎行远。淮南皓月冷千山,冥冥归去无人管。

琵琶仙·双桨来时 [作者] 姜夔 [朝代] 宋代

《吴都赋》云:“户藏烟浦,家具画船。”唯吴兴为然。春游之盛,西湖未能过也。己酉岁,予与萧时父载酒南郭,感遇成歌。双桨来时,有人似、旧曲桃根桃叶。歌扇轻约飞花,蛾眉正奇绝。春渐远、汀洲自绿,更添了几声啼鴂。十里扬州 ,三生杜牧,前事休说。又还是、宫烛分烟,奈愁里、匆匆换时节。都把一襟芳思,与空阶榆荚。千万缕、藏鸦细柳,为玉尊、起舞回雪。想见西出阳关,故人初别。

念奴娇·闹红一舸 [作者] 姜夔 [朝代] 宋代

水且涸,荷叶出地寻丈,因列坐其下。上不见日,清风徐来,绿云自动。间于疏处窥见游人画船,亦一乐也。朅来吴兴,数得相羊荷花中。又夜泛西湖,光景奇绝。故以此句写之闹红一舸,记来时、尝与鸳鸯为侣。三十六陂人未到,水佩风裳无数。翠叶吹凉,玉容销酒,更洒菰蒲雨。嫣然摇动,冷香飞上诗句。日暮。青盖亭亭,情人不见,争忍凌波去。只恐舞衣寒易落,愁入西风南浦。高柳垂阴,老鱼吹浪,留我花间住。田田多少,几回沙际归路。

鹧鸪天·元夕有所梦 [作者] 姜夔 [朝代] 宋代

肥水东流无尽期。当初不合种相思。梦中未比丹青见,暗里忽惊山鸟啼。春未绿,鬓先丝。人间别久不成悲。谁教岁岁红莲夜,两处沈吟各自知。

疏影·苔枝缀玉 [作者] 姜夔 [朝代] 宋代

苔枝缀玉。有翠禽小小。枝上同宿。客里相逢,篱角黄昏,无言自倚修竹。照君不惯胡沙远,但暗忆、江南江北。想佩环、月夜归来,化作此花幽独。犹记深营旧事,那人正睡里,飞近蛾绿。莫似春风,不管盈盈,早与安排金屋。还教一片随波去,又却怨、玉龙哀曲。等恁时、重觅幽香,已入小窗横幅。

鹧鸪天·正月十一日观灯 [作者] 姜夔 [朝代] 宋代

巷陌风光纵赏时。笼纱未出马先嘶。白头居士无呵殿,只有乘肩小女随。花满市,月侵衣。少年情事老来悲。沙河塘上春寒浅,看了游人缓缓归。

淡黄柳·空城晓角 [作者] 姜夔 [朝代] 宋代

夹道,依依可怜。因度此阕,以纾客怀空城晓角。吹入垂杨陌。马上单衣寒恻恻。看尽鹅黄嫩绿,都是江南旧相识。正岑寂。明朝又寒食。强携酒、小桥宅,怕梨花落尽成秋色。燕燕飞来,问春何在,唯有池塘自碧。

姜夔

自沔东来,丁未元旧至金陵,江上感梦而作。

燕燕轻盈,莺莺娇软,分明又向华胥见。夜长争得薄情知?春初早被相思染。别后书辞,别时针线,离魂暗逐郎行远。淮南皓月冷千山,冥冥归去无人管。

这也是一首恋情词,作于宋孝宗淳熙十四年(1187)元旦。小序中的沔,是宋时州名,即今湖北武汉市,作者早年曾流寓于此。金陵,即今江苏南京。作者在淳熙十三年(1186)冬,从沔东行,乘船沿长江东下,丁未元日,到了金陵。因怀念合肥相爱的人,思极入梦,而作此词。

首二句写相爱的人,借莺燕作喻。她是多么美好,体态轻盈,声音娇软。燕燕莺莺连用,本苏轼《张子野年八十五尚闻买妾述古令作诗》:“诗人老去莺莺在,公子归来燕燕忙。” “分明”句写梦。“华胥”原指传说中的国名,《列子·黄帝》: “〔黄帝〕昼寝,而梦游于华胥氏之国。”后因作为梦境的代称。在梦中见到了相爱的人,那姿态、声音竟是如此分明。“夜长”两句,是感梦之情。“薄情”,薄情郎。薄情人无所怀念,夜眠安稳,故不知夜长。这句是作者追忆梦中相爱人对他的责怪。虽说春天刚刚来到,但作者早已被强烈的相思所困扰了!

过片两句,是醒后回忆。“书辞”、“针线”,淡语深情。遥忆分别时她赠送亲手缝制的衣裳,别后又亲自作书相寄。作者飘荡天涯,睹物就想到她的温存体贴,好象她的魂魄暗中追随于情郎的左右,哪怕走得再远也不离开。“离魂”句似暗用“倩女离魂”故事。唐陈玄祐《离魂记》,叙张镒女倩娘与表兄王宙相恋,后镒将女许配别姓,倩娘魂化为两体,随王宙至四川。姜夔借意写离魂与自己在梦中相会,但天涯漂泊,离魂只能独自回合肥。合肥上空一轮皓月,那洒下的清辉给千山万水带来了冷意,她在路上踽踽独行,连一个照料她的人都没有。此情此境,何等悲凉,表现了作者魂牵梦萦的缠绵深情。

这首词用笔挺拔,通篇委婉动人,但无柳永、秦观的绮艳风貌,气象清幽而开阔,韵度飘逸而蕴藉,正是作者主张作诗要“有气象、韵度”,要“深远清苦”的理论的形象化。

白石之词,余所最爱者,亦仅二语,曰: “淮南皓月冷千山,冥冥归去无人管。” (王国维《人间词话》)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836084111@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