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笙耀百科 >

嫦娥一号总设计师 嫦娥一号总设计师兼总指挥

用嫦娥火箭飞上太空的人有哪些人?

鲜为人知的故事?这么多年来,航天人的努力有目共睹,在媒体的中,我们慢慢感受到了探月人的那份坚持与执着。

嫦娥一号总设计师 嫦娥一号总设计师兼总指挥嫦娥一号总设计师 嫦娥一号总设计师兼总指挥


带大家回顾几个场景吧。

嫦娥一号成功实施近月制动 几位老人相拥而泣

2007年10月24日,“嫦娥一号”探月卫星发射成功,实现了中华民族千年的奔月梦想。

2007年10月24日18时05分,搭载着我国首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的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三号塔架点火发射。新华社记者李刚摄

经地球调相轨道进入地月转移轨道,2007年11月5日,我国“嫦娥一号”绕月探测卫星成功实施了第一次近月制动,成为我国第一颗绕月卫星。上午11点15分,制动口令发出;11点37分,制动成功,卫星速度定格在每秒2.06公里。 在这一刻,为了这个梦想奋斗了一辈子的总指挥栾恩杰、总设计师孙家栋、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情不自禁地拥抱到了一起。

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激动地说:我觉得这是大家的期盼,绕起来啦,绕起来啦。

在这一刻,工程总指挥栾恩杰紧紧地拉着总设计师孙家栋的手,自2004年立项以来,这两位科学家共同见证了绕月探测工程走过的每一步。

绕起来啦,绕起来啦!这个画面一直深深印在我的脑海里!

谢谢你们!

实现月球捕获后,在200公里圆轨道开展绕月探测。任务期间,8台科学载荷开展了有效的探测,开展全局性、普查性的月球遥感探测。任务取得成功后,于2009年3月1日16点13分10秒,精准撞击于月球的丰富海区域(东经52.36°,南纬1.5°),为探月一期工程画上了的句号。

嫦娥一号受控撞月过程CCD影像图。

嫦娥三号成功实现软着陆 总师非常激动

我的手机里一直存放着这张直播截图,每次整理文件时,这张都会留在手机里,一直没舍得删除。北京时间2013年12月14日21时14分,嫦娥三号月球探测器平稳降落在月球上,首次地外天体软着陆取得成功。在当天的直播过程中,嫦娥三号探测器总设计师孙泽洲在嫦娥三号平稳落月后低下了头,用双收捂住了脸。当时许多媒体说“总设计师孙泽洲激动落泪”。

2014年3月,孙泽洲回到母校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作报告,有同学就问“当时您心中有什么感受呢?”孙泽洲会心一笑回答说:“当时确实很激动,但更多的是疲惫之后的放松。嫦娥三号落月的前两天,我几乎没有合过眼。看到落月成功,确实感到松了一口气。但我也知道,着陆才是个开始,之后还有很多的工作。”

2013年11月,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孙泽洲总设计师与嫦娥三号探测器合影。

你知道吗?孙泽洲不仅是嫦娥三号、嫦娥四号探测器的总设计师,还是2020年火星探测器的总设计师,压力多大可想而知!

“九天揽星人”孙泽洲:“飞月探火”向更远的深空进发

随着“嫦娥五号”成功地将月壤带回地球,人们对深空探测的热情空前高涨。说起深空探测,就不得不提及“飞月探火”的“九天揽星人”孙泽洲。

“嫦娥一号”卫星副总设计师、“嫦娥三号”探测器总设计师、“嫦娥四号”探测器总设计师、“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总设计师……顶着诸多的头衔的孙泽洲,是我国月球和深空探测航天器设计领域专家和学术带头人。

出身于航空航天家庭的“70后”孙泽洲,是位“航二代”。航空航天人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从小就对孙泽洲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嫦娥三号探测器承担着探月工程第二阶段“落”的使命,是我国第一个在地外天体软着陆的探测器。作为探测器系统总设计师,孙泽洲带领研制团队完全自主进行技术上的原始创新,进行了上万次数学仿真、上千次桌面联试以及模拟月球重力环境和月表地形地貌等多次大型地面试验,终突破了月球软着陆和月面巡视核心关键技术,形成了一系列自主创新科研成果。在上首次实现了月球着陆和巡视的联合探测。

2016年,嫦娥四号任务和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正式立项,作为两个探测器的双料总设计师,孙泽洲开始了一面飞“月背”、一面奔“火星”的“超常”工作状态。为了解决一个又一个难题,他带领团队经常做试验到凌晨,早晨8点钟又开始第二波试验,终成功实现了月球背面探测器与地球之间数据中继通信的全时覆盖。在中继通信系统搭建的“鹊桥”支持下,嫦娥四号探测器成功实现了人类首次月球背面软着陆和巡视探测。

“在研究过程中,遇到任何问题,都不要存在侥幸心理,不要将问题隐藏,更不要放弃。一定要正视问题,进而解决问题。”老师叶培建院士的教诲,孙泽洲时刻铭记于心。叶培建曾是“嫦娥一号”卫星的总设计师。

一台机器设备在运行过程中的一个参数,数值几个月都没有发生过一丝一毫的变动,但突然有一天,这个数据“跳”了一下,瞬间又恢复了正常。这一异常引起了孙则洲的重视。

但几个月过去了,数据再也没有发生过任何变动。

“这么长时间过去了,数据都没有再变化,这种偶然,有必要揪着不放吗?”面对质疑,孙泽洲也在问自己,有必要把问题揪出来解决吗?

“任何一个疑点都不能放过,任何一个问题的背后,一定是有原因的。”想起叶培建院士曾教导他的话,孙泽洲下定决心,问题不解决,誓不罢休。

将可能存在故障的部件从机器设备上拆下,运回厂家,反复进行几千次试验,尝试将问题复现,查找问题根源……听起来简单,但真正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一个难题想要真正解决,可能要持续几个月、半年、一年甚至更长时间。孙泽洲将这个反复尝试、持续不懈的过程,比喻成“爬山”。除非事实证明这条路线走不通了,再去重新选择,更换别的方案。如果只是遇到困难,千万不要轻易调整路线。

路漫漫其修远兮。孙泽洲从月球起步,如今,又向更远的深空进发。

今年7月,“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搭乘长征五号遥四运载火箭升空,开启首次自主火星探测任务。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一步实现“绕、着、巡”任务目标,这在世界上,任务难度非常大。作为“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总设计师,孙泽洲带领团队远赴新疆戈壁、内蒙草原进行大量外场试验,建造火星环境模拟试验设施,完成了火星进入气动防热、火星大帆面减速伞、行星际测控通信等多项关键技术攻关。

向更远的深空进发。就像孙泽洲在央视《开学第一课》节目中给孩子人说的一样,“我相信,未来我们的航天员,也会登陆月球、登陆火星,登陆火星的第一个宇航员,很可能就在在座的你们之中。未来是属于你们的,同学们,加油!”

编辑 徐慧瑶

流程编辑 刘伟利

谁研发了随嫦娥四号

欧阳自远。

孙泽洲辽宁沈阳人,“嫦娥一号”卫星副总设计师,探月工程二期探测器系统总设计师,“嫦娥三号”探测器系统总设计师,嫦娥四号由嫦娥之父欧阳自远设计。

219年1月3日1时26分,由航天科技集团抓总研制的“嫦娥四号”探测器(以下简称“嫦娥四号”)成功着陆在月球背面东经177.6度、南纬45.5度附近的预选着陆区,并通过“鹊桥”中继星传回了世界第一张近距离拍摄的月背影像图,揭开了古老月背的神秘面纱。“嫦娥四号”是探月工程的第四颗人造绕月探月卫星,主要任务是在“嫦娥三号”着陆月球表面的基础上,更深层次更加全面地科学探测月球地质、资源等方面的信息,完善月球的档案资料。

「百年瞬间」嫦娥一号探月卫星成功发射

央广网北京10月24日消息 广播电视总台之声联合全国广播电台共同推出特别《百年瞬间》。本期推出:嫦娥一号探月卫星成功发射。

2007年10月24日18时05分,我国首颗绕月人造卫星嫦娥一号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搭乘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顺利发射升空。

0号指挥员:5、4、3、2、1,点火!

经过10年论证,探月工程2004年正式启动。绕月探测工程总指挥栾恩杰当时听到了很多质疑声:“别人探月搞了几十年,为什么还要去搞?”

栾恩杰:人,我们有能力做的事,我们有能力为人类的发展作出我们自己的贡献,人要有自己的话语权,要自己的一个位置,让我看到一步一步进步。我说过一句话就是:我们就盼,待到四子王旗会,工程大计好收官,就是我们对祖国的承诺。

嫦娥一号体重达到2.35吨,太阳帆板展开大约有18米长,为了保证奔月有足够的动力,它携带了约1.2吨燃料。嫦娥一号应用科学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在发射那天充满忐忑,感觉就像“第一天送孩子去上学”。

2007年11月7日,历经三次近月制动,嫦娥一号成功被月球捕获,进入绕月飞行的工作轨道。欧阳自远和嫦娥一号总设计师孙家栋紧紧地抱在一起,热泪纵横。

欧阳自远:我觉得这是大家的期盼,绕起来了,绕起来了。我们几个老头抱起来大哭一场,多少年的心血,多少年的期望,就在这一刻我们有把握了,我们真的到月亮了。

孙家栋:生在这片热土上,能有幸从事航天事业的发展,这种成就感那确实一生都忘不了的。

2008年11月12日,嫦娥一号拍摄的幅全月影像图震撼发布,这是人类 历史 上第一次包含了月球南北两极的高清全月图。2009年3月1日,经过494天的飞行,嫦娥一号以撞击月球的方式,结束了它的工作使命。

栾恩杰:争气星,是民族的争气星,这一路都非常好。嫦娥工程,可以说划了一个惊叹号,人首次探月就获得了辉煌的成就。

“嫦娥奔月”这个在流传千古的神话传说,终于变成现实。它是继人造地球卫星、载人航天之后,航天活动的又一个里程碑。它开辟了航天的新领域,为未来的深空探测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嫦娥一号卫星首次绕月探测的成功,使成为世界上为数不多的具有深空探测能力的。浩瀚太空,再一次留下人勇于 探索 、奋力开拓的印记。

监制:高岩

策划:武俊山 李谦

主笔:冯会玲 郭静

播讲:长悦

统筹:朱星晓 王泽华

制作:李晨雨

天问一号飞控团队平均年龄30岁

是的。

年轻的事业,年轻的团队

“嫦娥一号”卫星副总指挥龙江,34岁。

“嫦娥一号”卫星副总设计师孙泽洲,37岁。

“嫦娥一号”卫星总体主任设计师饶炜,36岁。

“嫦娥一号”研制团队平均年龄不到30岁。这是一么年轻的团队!

要实现“精确变轨,绕月飞行,首飞成功,一年寿命”的探测工程目标,年轻的嫦娥研制团队在充分利用现有卫星研制成果的同时,更针对月球探测卫星的新特点,集思广益开拓进取,短短3年多来先后攻克了轨道设计、月食问题;

两自由度数传定向天线研制、卫星热设计、制导/导航与控制分系统设计、测控数传分系统设计、紫外月球敏感器、数管分系统设计等一系列技术难题,拿下了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

扩展资料:

按照“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率地完成绕月探测任务”的指示,“嫦娥一号”卫星研制团队狠抓质量管理。

在卫星研制的过程中,他们周密、大力协同,对所有单机、分系统和系统总体的设计都要进行全面复查复审、反思、质疑,每个环节都要进行拉网式的、从小单元开始的复查复审,反思存在的距和薄弱环节。

整个嫦娥研制队伍上下一心,把每一项复查工作都深入到研究室工程组一级,确保“嫦娥一号”卫星不带问题出厂、不带问题转场、不带隐患上天和在轨稳定运行。

参考资料:

嫦娥一号的总设计师是谁 嫦娥一号的总设计师是谁

呵呵!看错了。嫦娥工程月球探测卫星的总设计师、总指挥,科学院院士叶培建

我国月球探测器“嫦娥一号”点火顺利发射成功。这其中包含着科研技术人员的心血,嫦娥工程运载火箭系统总设计师贺祖明是我们湖北的武汉新洲人。

叶培建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836084111@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