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笙耀百科 >

李清照《一剪梅》: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李清照一剪梅译文注释

李清照《一剪梅》解释、注释和赏析

李清照《一剪梅》: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李清照《一剪梅》: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作者】

李清照(1084-1155年),宋代女词人,号易安居士,济南(今山东济南)人。

【说明】

这首词是作者写给她丈夫赵明诚的,极言自己独居生活的寂寞和相思之苦。

【解释】

红色的荷花渐渐凋谢,素白的竹席凉意袭人,独居的驾舟出游。她在美丽的湖面上,却无心赏景,只是遥望远空,期待鸿雁飞过……。直到月上西楼,天边终于出现了一队征鸿,但是否为她带回了锦书?

【注释】

①《一剪梅》选自《李清照集笺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②一剪梅,词牌名。

③玉簟(diàn)秋:意思是秋席生凉了。玉簟,洁净如玉的竹席。簟,竹席。秋,秋凉、凉意。

④云中谁寄锦书来:这是作者盼望她丈夫来信。云中,空中。我国古代有鸿雁传书的说法,鸿雁从天上飞来,古称“云中”。锦书,写在锦帛上的信。锦帛,所谓帛书,就是将文字、图象写绘于丝织品上的一种书籍形式。

⑤雁字:指鸿雁飞行的队形,有时像“一”,字,有时像“人”字。

⑥月满西楼:意思是鸿雁飞回之时,西楼洒满了月光。

⑦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意思是彼此都在思念对方,可又不能互相倾诉,只好各在一方独自愁闷着。两处,指夫妻双方。

⑧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意思是,眉上愁云刚消,心里又愁了起来。

【赏析】

“红藕香残玉簟秋”,已是夏末秋初时节,粉红的荷花将要谢了,夏天就要走了。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我轻轻的提着丝裙,独自踏上兰舟。此人决定出去散散心,看看风景,排遣相思之苦。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词人身在兰舟,心早已飞到了丈夫身边,船儿向前走,眼睛往空中看。看到大雁飞回,不知道是不是带来了丈夫的书信?

“花自飘零水自流”这一句很关键,承上启下,让整首词意脉不断。上片结尾“雁字回时,月满西楼”,相思已浓,但词人的情思还没说尽。“花自飘零水自流”的意思是“无可奈何花落去”,即使我千般思量,花要飘零水自流,我的丈夫依然要远行,我又能如何呢?

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北宋李清照《一剪梅》全文翻译赏析)

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出自北宋诗人李清照的《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 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赏析

荷已残,香已消,冷滑如玉的竹席,透出深深的凉秋。轻轻脱换下薄纱罗裙,独自泛一叶兰舟。仰头凝望远天,那白云舒卷处,谁会将锦书寄来?正是雁群排成「人」字,一行行南归时候。月光皎洁浸人,洒满这西边独倚的亭楼。

花,自顾地飘零,水,自顾地漂流。一种离别的相思,牵动起两处的闲愁。啊,无法排除的是——这相思,这离愁,刚从微蹙的眉间消失,又隐隐缠绕上了心头。

《一剪梅·李清照》原文与赏析

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这是李清照早期抒写离别之情的词作。《琅嬛记》卷中引《外传》云: “易安结褵未久,明诚即负笈远游,易安殊不忍别,觅锦帕书《一剪梅》送之。”全词描摹女词人初婚不久与丈夫分别后独居思念之苦,坦率、大胆地抒写了爱情。上阕分两层,第一层用铺叙手法和绚丽词藻(如红藕、香残、玉簟、兰舟,这些都是“花间词”的法度),写词人独自泛舟湖上的情景,无论是红荷香残的秋色,还是竹席透凉的感觉,还是“独上兰舟”的行动,都表现了词人心境的孤寂惆怅,为下面铺写离情奠定基础。第二层写得排奡横放,“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这种方法是受慢词的影响,能开拓境界。仰望长空,雁字成行,由此联想到鸿雁传书,表现了词人对离人寄书的殷切期望。雁字锦书在古典诗歌中用得很多,但李清照在这里用倒装句法、发问语气,使词意骀荡神骏,具有推陈出新的力量。

下阕分三层,第一层“花自飘零水自流”为一层,用铺叙法与上片相呼应,暗寓年华易逝。“自”字的重复运用,更将时光流淌的客观规律与主观感情的矛盾突出起来。第二层“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一语,借流水将两人的相思之情连在一起,对仗工稳雅饬,且具境界。这种境界在词中难,它使作品有激动人心的力量。第三层“此情”以下三句,是从范仲淹《御街行》“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脱胎演化而来。但相比之下,李词在艺术上又有所发展,“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不仅对偶工整,语言自然,而且“才下”与“却上”相连,将相思无计消除的心理状态表现得十分逼真,重字“头”的运用,更强调同中之异。词人将无形的思念情思化为脸部表情,通过灵动的刹那变化,将内心深处无法抑制的相思传神地表达出来。

全词语意飘逸,词淡情深,感情由隐渐显,结句凄绝动人,成为表现别愁的千古佳作。李清照早期词作不仅继承唐、五代诸贤和《尊前》、《花间》的优良传统、技法,而且脱颖而出,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一剪梅》就是这一时期杰作的代表。

孙夫人“闲把绣丝挦,认得金针又倒拈。”可谓看朱成碧矣。李易安“此情无计可消除,方下眉头,又上心头。”可谓憔悴支离矣。秦少游“安排肠断到黄昏,甫能炙得灯儿了,雨打黎花深闭门。”则十二时无间矣,此非深于闺恨者不能也。易安又有“宠柳娇花寒食近,种种恼人天气”。“安柳娇花”,新丽之甚。(王世贞《弇州山人词评》)

俞仲茅小词云: “轮到相思没处辞,眉间露一丝。”视易安“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可谓此子善盗。然易安亦从范希文“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脱胎,李特工耳。(王士祯《花草蒙拾》)

《一剪梅》赏析是怎么样的?

“红藕香残玉簟秋”写荷花凋谢、竹席浸凉的秋天,空灵蕴藉。“红藕”,即粉红荷花。“玉簟”,是精美的竹席。

这一句涵义极其丰富,它不仅点明了萧疏秋意的时节,而且渲染了环境气氛,对作者的孤独闲愁起了衬托作用。表面上写出荷花残,竹席凉这些寻常事情,实质上暗含青春易逝,红颜易老,“人去席冷”之意境。。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是写其白天泛舟水上之事:词人解开绫罗裙,换着便装,独自划着小船去游玩。“轻解”与“独上”,栩栩如生地表现出她的神态、举动。“轻”,写手脚动作的轻捷灵敏,表现出生怕惊动别人,小心而又有几分害羞的心情。

正因为是“轻”,所以谁也不知道,连侍女也没让跟上。“独”字就是回应上句的“轻”字,点明了下阕“愁”字的症结。“独上兰舟”,正是她想借泛舟以消愁,并非闲情逸致的游玩。昔日也许双双泛舟,而今独自击楫,恩爱情深、朝夕相伴的的丈夫久盼不归,怎不教她愁情满怀。

下面“云中谁寄锦书来”一句,则明写别后的思念。词人独上兰舟,本想排遣离愁;而怅望云天,偏起怀远之思。这一句,钩连上下。它既与上句紧相衔接,写的是舟中所望、所思;而下两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则又由此生发。

可以想见,词人因惦念游子行踪,盼望锦书到达,遂从遥望云空引出雁足传书的遐想。而这一望断天涯、神驰象外的情思和遐想,不分白日或月夜,也无论在舟上或楼中,都是萦绕于词人心头的。

扩展资料:

《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

宋代 李清照

原文: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译文:

粉红色的荷花已经凋谢,幽香也已消散,光滑如玉的竹席带着秋的凉意。解开绫罗裙,换着便装,独自登上小船。仰头凝望远天,那白云舒卷处,谁会将锦书寄来?雁群飞回来时,月光已经洒满了西楼。

落花独自地飘零着,水独自地流淌着。彼此都在思念对方,可又不能互相倾诉,只好各在一方独自愁闷着。这相思的愁苦实在无法排遣,刚从微蹙的眉间消失,又隐隐缠绕上了心头。

这首词作于清照和丈夫赵明诚远离之后,寄寓着作者不忍离别的一腔深情,是一首工巧的别情词作。

全句设色清丽,意象蕴藉,不仅刻画出四周景色,而且烘托出词人情怀。意境清凉幽然,颇有仙风灵气。花开花落,既是自然界现象 ,也是悲欢离合的人事象征;枕席生凉,既是肌肤间触觉,也是凄凉独处的内心感受。起句为全词定下了幽美的抒情基调。

扩展资料:

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

【作者】李清照 【朝代】宋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译文:荷已残,香已消,冷滑如玉的竹席,透出深深的凉秋。轻轻的脱下罗绸外裳,一个人独自躺上眠床。那白云舒卷处,谁会将锦书寄来?正是雁群排成“人”字,一行行南归时候。

月光皎洁浸人,洒满这西边独倚的亭楼。花,自顾地飘零,水,自顾地漂流。一种离别的相思,牵动起两处的闲愁。啊,无法排除的是——这相思,这离愁,刚从微蹙的眉间消失,又隐隐缠绕上了心头。

觉得独上兰舟的解释是错的!

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赏析

__这是一首倾诉相思、别愁之苦的词。作者在词中以女性特有的敏感捕捉稍纵即逝的真切感受,将抽象而不易捉摸的思想感情,以素淡的语言表现出具体可感、为人理解、耐人寻味的东西。

“红藕香残玉簟秋”写荷花凋谢、竹席浸凉的秋天,空灵蕴藉。“红藕”,即粉红荷花。“玉簟”,是精美的竹席。这一句涵义极其丰富,它不仅点明了萧疏秋意的时节,而且渲染了环境气氛,对作者的孤独闲愁起了衬托作用。表面上写出荷花残,竹席凉这些寻常事情,实质上暗含青春易逝,红颜易老,“人去席冷”之意境。。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是写其白天泛舟水上之事:词人解开绫罗裙,换着便装,独自划着小船去游玩。“轻解”与“独上”,栩栩如生地表现出她的神态、举动。“轻”,写手脚动作的轻捷灵敏,表现出生怕惊动别人,小心而又有几分害羞的心情。正因为是“轻”,所以谁也不知道,连侍女也没让跟上。“独”字就是回应上句的“轻”字,点明了下阕“愁”字的症结。“独上兰舟”,正是她想借泛舟以消愁,并非闲情逸致的游玩。昔日也许双双泛舟,而今独自击楫,恩爱情深、朝夕相伴的的丈夫久盼不归,怎不教她愁情满怀。

下面“云中谁寄锦书来”一句,则明写别后的思念。词人独上兰舟,本想排遣离愁;而怅望云天,偏起怀远之思。这一句,钩连上下。它既与上句紧相衔接,写的是舟中所望、所思;而下两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则又由此生发。可以想见,词人因惦念游子行踪,盼望锦书到达,遂从遥望云空引出雁足传书的遐想。而这一望断天涯、神驰象外的情思和遐想,不分白日或月夜,也无论在舟上或楼中,都是萦绕于词人心头的。

作者借助于鸿雁传书的传说,画面清晰,形象鲜明,它渲染了一个月光照满楼头的美好夜景,然而在喜悦的背后,蕴藏着相思的泪水。“月满西楼”写月夜思妇凭栏望眺。月已西斜,足见她站立楼头已久,这就表明了她思夫之情更深,愁更极。_盼望音讯的她仰头叹望,竟产生了雁足回书的遐想。难怪她不顾夜露浸凉,呆呆伫立凝视,直到月满西楼而不知觉。

词的过片“花自飘零水自流”一句,承上启下,词意不断。它既是即景,又兼比兴。其所展示的花落水流之景,是遥遥与上阕“红藕香残”、“独上兰舟”两句相拍合的;而其所象喻的人生、年华、爱情、离别,则给人以“无可奈何花落去”(晏殊《浣溪沙》)之感,以及“水流无限似侬愁”(刘禹锡《竹枝词》)之恨。词的下阕就从这一句自然过渡到后面的五句,转为纯抒情怀、直吐胸臆的独白。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由己及人,互相思念,这是有情人的心灵感应,相互爱慕,温存备致,她想到丈夫一定也同样因离别而苦恼着。这种独特的构思体现了李清照与赵明诚夫妇二人心心相印、情笃爱深,相思却又不能相见的无奈思绪流诸笔端。

这首诗的结拍三句,是历来为人所称道的名句。王士_在《花草蒙拾》中指出,这三句从范仲淹《御街行》“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脱胎而来。这说明,诗词创作虽忌模拟,但可以点化前人语句,使之呈现新貌,融人自己的作品之中。成功的点化总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不仅变化原句,而且高过原句。李清照的这一点化,就是一个成功的例子。李句别出巧思,以“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这样两句来代替“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的平铺直叙,给人以眼目一新之感。这里,“眉头”与“心头”相对应,“才下”与“却上”成起伏,语句结构既十分工整,表现手法也十分巧妙,因而就在艺术上有更大的吸引力。当然,句离不开篇,这两个四字句只是整首词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并非一枝独秀。它有赖于全篇的烘托,特别因与前面另两个同样工巧的四字句“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前后衬映,而相得益彰。同时,篇也离不开句,全篇正因这些醒人眼目的句子而振起。李廷机的《草堂诗余评林》称此词“语意超逸,令人醒目”,读者之所以特别易于为它的艺术魅力所吸引,其原因在此。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836084111@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