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笙耀百科 >

端午节节日叫法有哪些_端午节几种叫法

端午节的别称有哪些? 端午节,是拜祭龙祖与祈福辟邪的节日。

端午节节日叫法有哪些_端午节几种叫法端午节节日叫法有哪些_端午节几种叫法


端午节是我国传统节日里别称最多的节日,有龙舟节、重午节、端阳节、端五节、重五节、当五汛、天中节、夏节、艾节、上日、五月节、菖蒲节、天医节、草药节、浴兰节、女儿节、午日节、地腊节、正阳节、龙日节、粽子节、五黄节、诗人节、屈原日、躲午节、解粽节、端礼节、五月初五、五月当午等叫法。

1、上日: 有的地方把端午称为‘上日’,意思是神的日子,亦有佳日、佳节的意思。

2、龙节: 端午在古时是祭龙的节日。仲夏端午飞龙在天,苍龙的主星大火(心宿二)高悬正南中天,龙气(阳气)旺盛。《易经乾卦》爻辞中所言的龙,实质是对苍龙七宿一年四时运行的阐发。

3、重午节: 上古干支纪元法,以天干地支来作为载体,纪元通用天干地支。最初端午为干支历的午月午日,正月建寅,第五个月即为午月,午月午日谓之重午。到了汉代时,由于南北统一,历法变动,朝廷为了方便过节,规定每年的端午节改为阴历五月初五。

4、天中节: 端午节在夏至前后,那时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太阳在天空位置是一年里最当中,所以被称为天中。明代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卷二十熙朝乐事》:端午为天中节,是因为午日太阳行至中天,达到最高点,午时尤然。

5、龙舟节: 古代先民在端午祭祀龙祖的时候,会使用舟船。他们往往会在舟船画上龙图形作为部族的图腾或保护神,以此形成了赛龙舟的习俗,端午也因此得名龙舟节。

6、当五汛: 在上海部分地区(如奉贤、南汇等地区),习惯称端午节为当五汛,还有个别地区会称五月当午。

7、躲午节: 农历五月在古时被称为恶月,所以有的地方在端午节这天,父母会便把未满周岁的儿童,送到外婆家去躲藏,以避恶。所以,端午有躲午节之称。

8、女儿节: 明沈榜《宛署杂记》:五月女儿节,系端午索,戴 艾叶 、五毒灵符。宛俗自五月初一至初五日,饰小闺女,尽态极研。出嫁女亦各归宁,因呼为女儿节。

9、地腊节: 道教把全年分为五腊,正月一日天腊,五月五日地腊。据《天皇至道太清玉册》与《云笈七笺》中说,五月初五名地腊,五帝攒会之日,此日五帝会于南方三炁丹天,查生人祖考及见世子孙所行善恶,以定罪福,校定生人官爵。道教认为一年中的几个腊日是良辰吉日,适合祭祀祖先和诸神以获得福佑。

10、浴兰节: 端午时值仲夏,是皮肤病多发季节,而端午日是草木药性在一年里最强的一天。所以端午这天采的草药治皮肤病、去邪气最灵验有效,民间故有在端午采草药煲水沐浴的习俗,并称端午为浴兰节。

11、菖蒲节、艾节: 古人认为菖蒲、艾草有辟邪作用,而端午时期阳气旺,所以艾、菖长势茂盛,每年端午人们有在门上挂菖蒲或艾草辟阴邪的习俗,端午节也就被称为菖蒲节、艾节。

据统计端午节的名称在我国所有传统节日中叫法最多,据说有20多个,堪称节日别名之最。如有端午节、端五节、端阳节、重五节、重午节、天中节、五月节、女儿节、菖蒲节、龙舟节、浴兰节、端礼节、粽子节等等。

端阳节:据《荆楚岁时记》载,因仲夏登高,顺阳在上,五月正是仲夏,它的第一个午日正是登高顺阳天气好的日子,故称五月初五为“端阳节”。

“端”字有“初始”的意思,因此“端五”就是“初五”。而按照历法五月正是“午”月,因此“端五”也就渐渐演变成了“端午”。

重午节:午属十二支,农历五月为午月,五、午同音,五、五相重,故端午节又名“重午节”或“重五节”,有些地方也叫“五月节”。

还有一种说法,因唐太宗的生日是八月初五日,为了避讳,改五为午,从此,端午之称更加普遍。又因其月日数相同,人们又称端午节为“重五节”或“重午节”。

天中节:古人认为,五月五日时,阳重入中天,故称这一天为“天中节”。六幺令·天中节是北宋大诗人苏轼写的一首词。而天中节实乃端午节的别称。

此名称根据阴阳术数而来,明代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记载:“端午为天中节,是因为午日太阳行至中天,达到最高点,午时尤然,故称之为天中节”。

浴兰节:端午时值仲夏,是皮肤病多发季节,古人以兰草汤沐浴去污为俗。《九歌·云中君》亦有“浴兰汤会沭芳”之句。《荆楚岁时记》:“五月五日,谓之浴兰节。”

端午日洗浴兰汤是《大戴礼》记载的古俗。但文中的兰不是兰花,而是菊科的佩兰或草药,有香气,可煎水沐浴。《五杂俎》记明代人因为“兰汤不可得,则以午时取五色草拂而浴之”。

后来一般是煎蒲、艾等香草洗澡。不论男女老幼,全家都洗,此俗至今尚存,据说可治皮肤病、去邪气。

日本以五月五日为“男儿节”,可能也是据天中节而来,因其认为只有男子秉承天地中通之气。浴兰节端午时值仲夏,是皮肤病多发季节,古人以兰草汤沐浴去污为俗。

女儿节:明沈榜《宛署杂记》:“五月女儿节,系端午索,戴艾叶,五毒灵符。宛俗自五月初一至初五日,饰小闺女,尽态极妍。出嫁女亦各归宁,因呼为女儿节。”

出嫁女亦各归宁。因呼为女儿节。” 沈榜宛《杂记》载:“燕京自五月一日至五日,家家饰小闺女,尽态极妍。已出嫁之女,亦归宁簪以榴花,曰女儿节”。

菖蒲节:古人认为“重午”是犯禁忌的日子,此时五毒尽出,因此端午风俗多为驱邢避毒,如在门上悬挂菖蒲、艾叶等,故端午节也称“菖蒲节”。

菖蒲节是古代图腾祭祀节外亦是“祛病防疫"的节日。古人认为“重午”是犯禁忌的日子,此时而挂菖蒲是为了防疫病毒,故端午节也称“菖蒲节”。

龙舟节: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一项重要活动,在南方十分流行,广东地区称之为扒龙船。它最早当是古越族人祭水神或龙神的一种祭祀活动,其起源有可能始于原始社会末期。

赛龙舟历史悠久,已流传2000多年,是中国民间传统水上体育娱乐项目,多是在喜庆节日举行,是多人集体划桨竞赛。传出国外后,深受各国人民的喜爱并形成了国际比赛。

端礼节:在夏日来临之时的“五月初五”,在门上挂艾叶,用艾叶洗澡驱蚊的一个洗礼。人们认为经过洗礼,可以驱走疟疾,能够安全的渡过这个夏日多蚊的季节。

解粽节:古人在端午节吃粽子时,有比较各人解下粽叶的长度,长者得胜的游戏,故端午节又有“解粽节”之称。这一节日习俗现代已经失传。

总之,端午节作为四大传统节日,端午节是我国所有传统节日中别名最多的一个。每一个名称都代表了人们对端午这个传统节日的一种独特理解。

据统计端午节的名称在我国所有传统节日中叫法最多,据说有20多个,堪称节日别名之最。如有端午节、端五节、端阳节、重五节、重午节、天中节、五月节、女儿节、菖蒲节、龙舟节、浴兰节、端礼节、粽子节等等。

端阳节:据《荆楚岁时记》载,因仲夏登高,顺阳在上,五月正是仲夏,它的第一个午日正是登高顺阳天气好的日子,故称五月初五为“端阳节”。

“端”字有“初始”的意思,因此“端五”就是“初五”。而按照历法五月正是“午”月,因此“端五”也就渐渐演变成了“端午”。

重午节:午属十二支,农历五月为午月,五、午同音,五、五相重,故端午节又名“重午节”或“重五节”,有些地方也叫“五月节”。

还有一种说法,因唐太宗的生日是八月初五日,为了避讳,改五为午,从此,端午之称更加普遍。又因其月日数相同,人们又称端午节为“重五节”或“重午节”。

天中节:古人认为,五月五日时,阳重入中天,故称这一天为“天中节”。六幺令·天中节是北宋大诗人苏轼写的一首词。而天中节实乃端午节的别称。

此名称根据阴阳术数而来,明代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记载:“端午为天中节,是因为午日太阳行至中天,达到最高点,午时尤然,故称之为天中节”。

浴兰节:端午时值仲夏,是皮肤病多发季节,古人以兰草汤沐浴去污为俗。《九歌·云中君》亦有“浴兰汤会沭芳”之句。《荆楚岁时记》:“五月五日,谓之浴兰节。”

端午日洗浴兰汤是《大戴礼》记载的古俗。但文中的兰不是兰花,而是菊科的佩兰或草药,有香气,可煎水沐浴。《五杂俎》记明代人因为“兰汤不可得,则以午时取五色草拂而浴之”。

后来一般是煎蒲、艾等香草洗澡。不论男女老幼,全家都洗,此俗至今尚存,据说可治皮肤病、去邪气。

日本以五月五日为“男儿节”,可能也是据天中节而来,因其认为只有男子秉承天地中通之气。浴兰节端午时值仲夏,是皮肤病多发季节,古人以兰草汤沐浴去污为俗。

女儿节:明沈榜《宛署杂记》:“五月女儿节,系端午索,戴艾叶,五毒灵符。宛俗自五月初一至初五日,饰小闺女,尽态极妍。出嫁女亦各归宁,因呼为女儿节。”

出嫁女亦各归宁。因呼为女儿节。” 沈榜宛《杂记》载:“燕京自五月一日至五日,家家饰小闺女,尽态极妍。已出嫁之女,亦归宁簪以榴花,曰女儿节”。

菖蒲节:古人认为“重午”是犯禁忌的日子,此时五毒尽出,因此端午风俗多为驱邢避毒,如在门上悬挂菖蒲、艾叶等,故端午节也称“菖蒲节”。

菖蒲节是古代图腾祭祀节外亦是“祛病防疫"的节日。古人认为“重午”是犯禁忌的日子,此时而挂菖蒲是为了防疫病毒,故端午节也称“菖蒲节”。

龙舟节: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一项重要活动,在南方十分流行,广东地区称之为扒龙船。它最早当是古越族人祭水神或龙神的一种祭祀活动,其起源有可能始于原始社会末期。

赛龙舟历史悠久,已流传2000多年,是中国民间传统水上体育娱乐项目,多是在喜庆节日举行,是多人集体划桨竞赛。传出国外后,深受各国人民的喜爱并形成了国际比赛。

端礼节:在夏日来临之时的“五月初五”,在门上挂艾叶,用艾叶洗澡驱蚊的一个洗礼。人们认为经过洗礼,可以驱走疟疾,能够安全的渡过这个夏日多蚊的季节。

解粽节:古人在端午节吃粽子时,有比较各人解下粽叶的长度,长者得胜的游戏,故端午节又有“解粽节”之称。这一节日习俗现代已经失传。

总之,端午节作为四大传统节日,端午节是我国所有传统节日中别名最多的一个。每一个名称都代表了人们对端午这个传统节日的一种独特理解。

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龙舟节、重五节、天中节等,是集拜神祭祖、祈福辟邪、欢庆娱乐和饮食为一体的民俗大节。

端午节又称什么节 端午节的节日别称有哪些

导读:一个出名的节日,不仅仅只有一个称呼,而是有很多人,因为节日习俗及历史变迁,大家都这个节日有不同的看法,而且各个地区的叫法和习俗都有不同。端午节作为一个流传已久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又称什么节呢?想知道端午节的节日别称有哪些,就和我一起去看看吧。

端午节又叫端五节、端阳节、重五节、重午节、天中节、夏节、五月节、菖节、蒲节、龙舟节、浴兰节、粽子节 、午日节、女儿节、地腊节、诗人节、龙日、午日灯节,是我国节日名称最多的一个节日。

端午节的节日别称

一、耳熟能详:

粽子节:因为端午节吃粽子,对于吃货来说这种事情肯定不会缺席,因此这个名字从诞生开始,就被人们普遍的认知。

端阳节:五月中的第一个午日,因五月也是午月,这一天是仲夏,天高气爽,是适合出门踏青的好天气,因此又被称为“端阳节”。

龙舟节:相传是由越王勾践以嬉戏和娱乐的模式训练军队,击败了吴国,为了庆祝越国的胜利,后来就演变成了端午这天赛龙舟。

正阳节:端午节传入越南,按照越历的五月初五定为越南端午节,被越南人称为“正阳节”。

屈原日:为纪念屈原的爱国情怀,百姓在每年的端午这一天将粽子投入江中纪念屈原,同时将这一天定为“屈原日”。

二、很少听说:

解粽节:来源于民间在端午节这一天做的小游戏,大家包的粽子解下粽叶,比较谁的粽叶比较长,谁就胜出。

夏节、五月节:五月五日这一天,是二十四节气中的仲夏之日。这天之后,气温开始上升,因此得名。

重午节:因为端午节是五月五日,按照古人的说法,双午为“重”,因此这一天也被称为“重午节”。

端礼节:南方多蚊虫,一旦开始变热,蚊虫很容易传染一些疾病,古人就在这一天,将艾叶挂在门上,用来驱赶蚊虫,祈求能够安全的度过夏天,因为有洗礼身心的含义,故而称之为端礼节。

五黄节:古代在端午节这一天,有食用五黄的习惯。因为五月五日过后,天气开始闷热,人的气血不顺,需要调整气血,故而将黄鳝、黄鱼、黄瓜、咸蛋黄和黄酒共同服用,以健脾润肺,通常心脉。

三、这个就考验你的知识了

龙日节:这个与龙舟有关,龙是古代吴越部族的图腾。在易经上,五月五日这一天是苍龙飞天之日,表示阳气鼎盛之意。

沐兰节:端午这一天是疾病高发的季节,但是端午在中医中却是一味中药,民间在这一天用端午沐浴,可以祛除湿热和身体了阴邪之气,因此称为“沐兰节”。

菖蒲节:菖蒲在古代被认为有镇宅的作用,可以驱除邪气,因此古代人在这一天挂上菖蒲,求保平安。

躲午节:古时候有些地方认为五月是一个灾祸频出的月份,不吉祥,因此会把孩子送到亲戚家躲避灾厄,因为这种行为被称之为“躲午”,也就诞生了“躲午节”这个名字。

地腊节:五月五日是道教中的地,这一天五帝会与南方。因此道教认为这一天最为适合祭祀祖先。

当五汛:五月五日这一天,海面会出现潮汐高涨的情况,因此这个名字是从古代沿海城市流传出来的。

女儿节:在古代,端午这一天的时候,出嫁的女子都会回娘家,所以这一天也被称为“女儿节”。

天医节:端午这天,民间会在儿童的腹部或者是额头,用朱砂和露水混合点个红点,用以表达祈福驱邪的意思。古人则是在这一天祭奠中医的始祖:岐伯和。

天中节:五月五日这一天,太阳达到了一年之中的最高点,因此被称为“天中节”。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836084111@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