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笙耀百科 >

七夕节的过节时间是几月初几_七夕节的过节时间是什么

七夕是几月几日

七夕是农历每年的7月初7,2019年七夕时间为8月7日,七夕别名为乞巧节、女儿节,是我国传统的节日,有悠久的历史,在上古时期因民间对天体产生崇拜,就将牛郎和织女这两个星星附上了美好的爱情故事,时至今日,牛郎和织女的故事家喻户晓。

七夕节的过节时间是几月初几_七夕节的过节时间是什么七夕节的过节时间是几月初几_七夕节的过节时间是什么


七夕是农历七月初七

七夕节的时间是农历7月初7,2019年七夕时间是8月7日,是我国传统的节日,古时候为乞巧节、女儿节,现在被称为情人节,相传是牛郎与织女在鹊桥相会的日子。

牛郎和织女都是星名,出自上古时期,民间基于对天体的崇拜,而产生了牛郎织女凄惨而又感人的爱情故事,直至今日,广为流传。

清代称七夕为乞巧节、女儿节,这一日街道张灯结彩,热闹非凡,乞巧的活动花样繁多,身穿新衣,拜双星,乞巧、赛巧等主要的节俗活动,因此有女儿节之称。

七夕节是农历几月初几

七夕节是农历七月初七。

七夕节,又称七巧节,七姐节,女儿节,乞巧节,七娘会,七夕祭,牛公牛婆日,巧夕等,是民间的传统节日,七夕节由星宿崇拜演化而来,为传统意义上的七姐诞,因拜祭七姐活动在七月七晩上举行,故名七夕。

拜七姐,祈福许愿,乞求巧艺,坐看牵牛织女星,祈祷姻缘,储七夕水等,是七夕的传统习俗,经历史发展,七夕被赋予了牛郎织女的美丽爱情传说,使其成为了象征爱情的节日,从而被认为是浪漫色彩的传统节日,在当代更是产生了情人节的文化含义。

七夕节的起源:

古代的星象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古人从很早开始就探索宇宙的奥秘,并由此演绎出了一套完整深刻的观星文化,牛郎织女就是典型例子,七夕的牛郎织女传说早来源于人们对自然天象的崇拜,早在远古时代,追求秩序的古人们不仅将天空规划得井井有条。

还将星宿与地面区域做了对应,这个对应关系就天文来说,称作分星,就地面来说,称作分野,简单来说,古人就是将天上每个星座都与地上的实体地理区域对应,古代分星与分野目的主要是为了配合占星理论进行天象占测。

在古代星宿体系中,牛宿由6颗星组成,位于银河的东岸,像两个倒置的三角形,一上一下,很有特点,不过上面的那个三角形更大一些,亮一些,而下面的角形正好位于黄道上,这几颗星组成了一个头上有两角,却只有三只足的牛,因此古人称其为牵牛。

这头牛的南边有9颗小星,组成了天田,是它耕作的地方,再向南看,在接近南方地平线的地方,是九坎9星,坎是蓄水的低地,用于灌溉农田,牛宿的东面紧挨着的是罗堰3星,是类似水库的水利设施,织女3星位于牛宿的北部,其中的织女一星是全天第五亮星。

仅次于大角星,因此又常直接称为织女星,人们将牛宿星与织女星合称为牛郎织女。

七夕节是几月几日 七夕是农历哪一天

七夕节是几月几日 七夕是农历哪一天

七夕节是农历七月初七

每年农历七月初七这一天是我国汉族的传统节日七夕节。七夕节又称乞巧节、女儿节,别称双七、香日、星期、巧夕、女节、兰夜、香桥会、巧节会。七夕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中浪漫色彩的一个节日,也是过去姑娘们为重视的日子。

七夕习俗——乞巧

七夕乞巧。历来是闺中雅事,这一天,凡是想成为巧妇的女子,都有向织女乞巧的方法。《西京杂记》记载:“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皇室贵族,竞相追逐效仿乞巧之盛事,民间跟随学习,一时蔚然成风,以至于七夕亦有女孩节之称。

各地乞巧习俗,据《陕余业考》和《续博物志》记载,并不仅限于七夕,就是在正月、八九月也都有。至于乞巧的方法,也多有不同。

有的把麦芽、豆芽放在盂中水上,称为漂针试巧,看水中影子如果呈现出笔尖、鞋底的样子,就认为是乞得了巧。有的把竹蔑编成高楼,以彩纸装饰,在楼的上下层都画上牛郎织女的画像,左右及后面都用纸遮住,前面则用红纱遮蒙,将一只蜘蛛放在里面,称之为巧楼,摆在庭院里,供人观赏,敬拜乞巧,如果蜘蛛在里面结网就认为是得巧了,有的把水盆放在窗外,将花瓣撤在水面,向织女乞巧。有的将蜘蛛放在梳妆盒里,第二天早晨打开来看,按照蜘蛛结网的疏密来判断是否得巧。有的在水盆中灌满水,放在烈日下,待水生膜之后,将针浮于水面,借着日光来查看针影的巧拙。如果水底针影呈云彩、花纹、鸟兽、鞋子、剪刀等形状,就称为是得巧的;如果针影粗大如褪或细小如丝,则说是女红拙劣。还有的地方望天上的彩云,能够望到的就是得巧。种种乞巧方式,名目繁多。

七夕的习俗——鹊桥会

七月七日,因为月份和日期都属阳。因此古人称之为七夕,把它作为情人相会的佳期。《物原》中有“楚怀王初置七夕”的记载,由此可见,民间流行的七夕节,始于战国时期。宋朝初期,北方民间也有将七月六日作为七夕节的。《容斋三笔》记载:“宋太宗太平兴国三年治:七夕嘉辰,菩于令甲,今之习俗,多用六日,非旧制也,宜复用七日。”

七夕之夜,相传是牛郎织女相聚的日子。汉初已有此说。《淮南子·天文训》载:“七夕乌鹊填河成桥,渡织女。”东汉应邵的《风俗通》也称:“织女七夕当渡河,使鹊为桥。”到了晋代,这个简单的故事已演变得比较详尽。《荆楚岁时记》道:“天河之东,有织女,天帝之子也。年年织抒劳役,织成云锦天衣。天帝怜其独处,许嫁河西牵牛郎。嫁后,遂废织经。天帝怒,贵令归河东,惟每年七月七日夜,渡河一会。”这一牛郎织女天上相会的佳话,广泛流传于民间,又因是爱情故事,表达思恋爱慕,徘侧动人,于是种种附会之说因此而生。《尔雅冀》就有诸如此类的记述:“秋七日,鹊首无毛皆秃,相传是日,河鼓与织女会于汉东,役乌鹊为梁以渡,故毛皆脱去。”牛郎织女的传说流传甚广。即使司马迁、范哗这样的史学家,也不免被流俗迷惑,以至于称织女为天帝的外孙女,或者天之真女(见《史记·天官书》及《晋书·天文志》)。在唐代,七夕这天,官民一律休息,《新唐书·百官志》里就记载:“织染署,例于七月七日祭抒。”可见当时人们重视这一节日的程度。

七夕的习俗——食巧果

食巧果是七夕节的习俗.在民间,七月也被称为巧月,七夕也被称为巧夕。南宋诗人刘克庄有诗道:“粤人重巧夕,灯火到天明。”明代文学家何景明也有诗写道:“楚客羁魂惊巧夕,燕京风俗门穿针。”七夕这一天大概没有什么是不寓意于巧的,因而也有巧果,即用面粉条做成花式的油炸食品。《北京岁华记》记载:“七夕宫中重,市上卖巧果,人家设宴,儿女对银河拜。”大概就是取合于巧夕的意思。江苏崇明一带,七月七这一天吃饺饵,用面裹馅油炸后食用,名叫吃巧。武进士及大夫之家留下的传统习惯,在这一天也必吃巧果,以标志时令。在吴地,七夕之前,市场上就已经有巧果出售了,是用面粉和糖在油中煎炸而成的,吃起来脆香可口。

民间将其取名为巧果,就是以吃巧果合乞巧之意。杭州的七夕习俗,要摆设时令水果,祭祀牵牛织女二星,也把水果称作巧果,有的还要配上鲜花。宋人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说七夕用油、面、糖、蜜做成笑靥儿,称之为果食,花样奇巧可爱。这些所谓的巧果,大概起源于宋代。还有的人用面做饼,称之为巧饼,流行于福建邵武地区。江西广昌则有巧水,山东荣城有巧花。七夕这天,家家都必制作这种以巧为名的食物以应景,谚语也说七夕吃过巧花,能使人巧。种种命名,也都无非是寓意于巧罢了。

七夕节的习俗——观星祈福

人们传说在七夕的夜晚,抬头可以看到牛郎织女在银河相会,或在瓜果架下可偷听到两人在天上相会时的脉脉情话。女孩们在这个充满浪漫气息的晚上,对着天空的朗朗明月,摆上时令瓜果,朝天祭拜,乞求天上的女神能赋予她们聪慧的心灵和灵巧的双手,让自己的针织女红技法娴熟,更乞求爱情婚姻的姻缘巧配。过去婚姻对于女性来说是决定一生幸福与否的终身大事,所以,世间无数有情男女都会在这个晚上的夜深人静时刻,对着星空祈祷自己的姻缘美满。“乞巧”活动以传说为背景、以乞巧为主旨,实际潜藏着乞生、乞美、乞爱、乞乐的人世情致。

由于地域文化的异,同一个七夕节,全国各地的七夕节的习俗活动内容也各不相同,呈现出丰富多彩的特色。

七夕是哪一天几月几日

七夕是农历七月初七,2023年七夕是2023年8月22日。

七夕节又称乞巧节,时间是每年的农历七月初七,是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民间传说阴历七月初七晚上喜鹊在银河上搭桥,让牛郎、织女在桥上相会。古俗在这天晚上,女孩们要穿针乞巧。鹊桥相会歌颂了劳动忠贞不渝的爱情,以及追求美好生活的强烈愿望。

“七夕”早来源于人们对自然天象的崇拜,早在远古时代,人们就对天文星象有认识,并将天空星区与地理区域相互对应。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这便是我们于古代文献中所见到的、早的关于乞巧习俗的记载。

七夕节的民间习俗

1、香桥会

在江苏宜兴,有七夕香桥会习俗。每年七夕,人们都赶来参与,搭制香桥。所谓香桥,是用各种粗长的裹头香(以纸包着的线香)搭成的长四五米、宽约半米的桥梁,装上栏杆,于栏杆上扎上五色线制成的花装饰。入夜,人们祭祀双星、乞求福祥,然后将香桥焚化,象征着双星已走过香桥,欢喜地相会。这香桥是由传说中的鹊桥传说衍化而来的。

2、穿针乞巧

穿针乞巧,也叫“赛巧”,即女子比赛穿针,她们结彩线,穿七孔针,谁穿得越快,就意味着谁乞到的巧越多,穿得慢的称为“输巧”,“输巧”的人要将事先准备好的礼物送给得巧者。

3、为牛庆生

旧时儿童会在七夕之日采摘野花挂在牛角上,又叫“贺牛生日”。因为传说西王母用天河把牛郎织女分开后,老牛为了让牛郎能够跨越天河见到织女,让牛郎把它的皮刨下来,驾着它的牛皮去见织女。人们为了纪念老牛的牺牲精神,便有了“为牛庆生”的习俗。

以上内容参考:

每年农历什么时候是七夕节

七夕节是每年农历的七月初七。

七夕始于汉朝,是流行于及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相传农历七月七日夜或七月六日夜妇女在庭院向织女星乞求智巧,故称为“乞巧”。七夕节妇女穿针乞巧、祈祷福禄寿、陈列花果、女红等诸多习俗影响至日本、越南等汉字文化圈。

七夕节又称七巧节、七姐节、女儿节、乞巧节、七娘会、七夕祭、牛公牛婆日、巧夕等,是民间的传统节日。七夕节为传统意义上的七姐诞,因拜祭“七姐”活动在七月七晚上举行,故名“七夕”。

七夕的来源

七夕也来源古代人们对时间的崇拜。“七”与“期”同音,月和日均是“七”,给人以时间感。古代人把日、月与水、火、木、金、土行星合在一起叫“七曜”。

七数在民间表现在时间上阶段性,在计算时间时往往以“七七”为终局。以“七曜”计算现在的“星期”,在日语中尚有保留。

七夕节是农历几月初几

七夕节是农历7月初7。

七夕节又名乞巧节、女儿节,的传统节日,时间为每年农历的七月初七。在秦初,七夕还是日。西汉时期,七夕逐渐成为了良辰吉日,流行穿针乞巧等风俗。魏晋南北朝,“乞巧”之举成为普遍的节俗活动。

2006年5月,七夕节被中华国务院列入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西和乞巧节民俗入选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名录。2011年,石塘七夕习俗、天河乞巧习俗入选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名录”等。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836084111@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