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笙耀百科 >

杨振宁的成就 杨振宁的成就及其贡献150字

杨振宁的主要成就有哪些?

杨振宁的成就:提出相变理论 ,不守恒定律,玻色子多体问题,规范场理论等等 应用:应用于基础物理学,研究标准粒子模型,统计力学等等方面的应用。对超导体磁通量子化进行了理论上的解释,有关的方法和理论在超流、超导等研究上被广泛应用;2.理论讨论了高温中微子实验,是个理论分析了有关中微子的实验,引出了之后众多重要的研究工作。

杨振宁的成就 杨振宁的成就及其贡献150字杨振宁的成就 杨振宁的成就及其贡献150字


杨振宁的成就 杨振宁的成就及其贡献150字


获得2019年“求是终身成就奖”的杨振宁,到底有哪些成就

杨振宁做出了哪些贡献?

在二十世纪末,杨振宁作为我国位获得诺贝尔奖殊荣的物理学家是很受人尊敬的,他和李政道、王贻芳一起被称为“华人三大伟人”。那他是如何获得这一荣誉呢?当时杨振宁取得了一系列科学成就,他主要是研究物质中能量,发现中微子并发现了李政道和王贻芳提出的量子力学基础思想、为以后提出相对论奠定了理论基础和贡献出来而做出贡献。可以说后来杨振宁还开创了一个新领域——量子场论。

杨振宁主要做出了以下贡献:1、发现中微子,将理论与实验结合,并对中微子产生重要影响。2、率先对基本粒子作出重要解释。3、发展了广义相对论与狭义量子力学。4、在宏观物理化学方面,杨的研究成果得到了广泛认可。杨振宁的工作主要是把爱因斯坦关于相对论的一些基础思想和方法结合起来,发展成一套新思路。

在八十年代杨振宁回国的时候,受到的邀请,回协助培养物理学人才,并且和当时的诺贝尔奖获得者一起研究的物理学问题。杨振宁从1980年开始为我国的物理学和技术发展做出重要的研究,他提出以弱相互作用为基础,在弱相互作用中,建立起一个新型的物理学体系——暗物质学说。

1945年,杨振宁和其他学者提出了宇宙学的一个新领域,即宇宙学是在核物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主要研究宇宙学的新分支领域。宇宙学的提出标志着宇宙学开始从物理理论的研究阶段过渡到物理实践阶段。宇宙学已经成为世界物理学科发展的重要领域。

杨振宁的成就有哪些?

1、相变理论

统计力学是杨振宁的主要研究方向之一。他在统计力学方面的特色是对扎根于物理现实的普遍模型的严格求解与分析,从而抓住问题的本质和精髓。

1952年杨振宁和合作者发表了3篇有关相变的重要论文。 篇是他在前一年完成的关于2维Ising模型的自发磁化强度的论文,得到了1/8这一临界指数。这是杨振宁做过的冗长的计算。Ising模型是统计力学里基本却极重要的模型,但是它在理论物理中的重要性到20世纪60年代才被广泛认识。

1952年,杨振宁还和李政道合作完成并发表了两篇关于相变理论的论文。两篇文章同时投稿和发表,发表后引起爱因斯坦的兴趣。论文通过解析延拓的方法研究了巨配分函数的解析性质,发现它的根的分布决定了状态方程和相变性质,消除了人们对于同一相互作用下可存在不同热力学相的疑惑。

这两篇论文的是第二篇论文中的单位圆定理,它指出吸引相互作用的格气模型的巨配分函数的零点位于某个复平面上的单位圆上。

2、玻色子多体问题

起源于对液氦超流的兴趣,杨振宁在1957年左右与合作者发表或完成了一系列关于稀薄玻色子多体系统的论文。

首先,他和黄克孙、Luttinger合作发表两篇论文,将赝势法用到该领域。在写好关于弱相互作用中宇称是否守恒的论文之后等待实验结果的那段时间,杨振宁和李政道用双碰撞方法首先得到了正确的基态能量修正,然后又和黄克孙、李政道用赝势法得到同样的结果。

他们得到的能量修正中令人惊讶的是的平方根修正项,但当时无法得到实验验证。不过,这个修正项随着冷原子物理学的发展而得到了实验证实。

3、杨—Baxter方程

20世纪60年代,寻找具有非对角长程序的模型的尝试将杨振宁到量子统计模型的严格解。1967年,杨振宁发现1维δ函数排斥势中的费米子量子多体问题可以转化为一个矩阵方程,后被称为杨—Baxter方程(因为1972年Baxter在另一个问题中也发现这个方程)。

1967年,杨振宁还写了一篇于翌年发表的文章,进一步探讨了此问题的S矩阵。后来人们发现杨—Baxter方程在数学和物理中都是极重要的方程,与扭结理论、辫子群、Hopf代数乃至弦理论都有密切的关系。

杨振宁当年讨论的1维费米子问题后来在冷原子的实验研究中显得非常重要,而他在文中发明的嵌套Be假设方法次年被Lieb和伍法岳用来解出了1维Hubbard模型。Hubbard模型后来成为高温超导的很多理论研究的基础。

4、超导体磁通量子化的理论解释

1961年,通过和Fairbank实验组的密切交流,杨振宁和Byers从理论上解释了该实验组发现的超导体磁通量子化,证明了电子配对即可导致观测到的现象,澄清了不需要引入新的关于电磁场的基本原理,并纠正了London推理的错误。

在这个工作中,杨振宁和Byers将规范变换技巧运用于凝聚态系统中。相关的物理和方法后来在超导、超流、量子霍尔效应等问题的研究中广泛应用。

5、非对角长程序

1962年,杨振宁提出“非对角长程序(off-di-agonal long-range order)”的概念,从而统一刻画超流和超导的本质,同时也深入探讨了磁通量子化的根源。

这是当代凝聚态物理的一个关键概念。1989到1990年,杨振宁在与高温超导密切相关的Hubbard模型里找到具有非对角长程序的本征态,并和张首晟发现了它的SO(4)对称性。

杨振宁主要成就有哪些

1、玻色子多体问题:杨振宁和李政道用双碰撞方法首先得到了正确的基态能量修正,然后又和黄克孙、李政道用赝势法得到同样的结果。他们得到的能量修正中令人惊讶的是的平方根修正项,但当时无法得到实验验证。不过,这个修正项随着冷原子物理学的发展而得到了实验证实。

2、相变理论:统计力学是杨振宁的主要研究方向之一。他在统计力学方面的特色是对扎根于物理现实的普遍模型的严格求解与分析,从而抓住问题的本质和精髓。 他在前一年完成的关于2维Ising模型的自发磁化强度的论文,得到了1/8这一临界指数。这是杨振宁做过的冗长的计算。

3、非对角长程序:1962年,杨振宁提出“非对角长程序(off-di-agonal long-range order)”的概念,1989到1990年,杨振宁在与高温超导密切相关的Hubbard模型里找到具有非对角长程序的本征态,并和张首晟发现了它的SO(4)对称性。

4、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杨振宁对粒子物理的诸多贡献表现出他对对称性分析的擅长。 他往往能准确利用对称性,用优雅的方法很快得到结果,并且突出本质和巧妙之处。1999年,在石溪(Stony Brook)的一次学术会议上,杨振宁被称为“对称(Lord of Symmetry)”。

5、CP不守恒的唯象框架:1964年,实验上发现CP不守恒后,引发出众多乱猜其根源的文章。杨振宁和吴大峻没有理会那些脱离实际的理论猜测,而作了CP不守恒的唯象分析,建立了后来分析此类现象的唯象框架。这反映了杨振宁脚踏实地的作风,也明显显示出他受到的Fermi的影响。

扩展资料:杨振宁在粒子物理学、统计力学和凝聚态物理等领域作出了里程碑性的贡献。20世纪50年代和R.L.米尔斯合作提出非阿贝尔规范场理论。

1956年和李政道合作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定律;在粒子物理和统计物理方面做了大量开拓性工作,提出杨-巴克斯特方程,开辟了量子可积系统和多体问题研究的新方向等 。

参考资料来源:

杨振宁有哪些成就?

1、杨振宁的学术成果有相变理论,玻色子多体问题,1维δ函数排斥势中的玻色子在有限温度的严格解,超导体磁通量子化的理论解释等。

2、他曾经在1971年就回国,是中美关系解冻后位来华访学的知名华裔科学家。后来他回到美国,更是发起了保钓运动,他是保钓运动的精神导师。在促进中美建立邦交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3、1978年,他还建议中科大创建了首期少年班,在40多年来的少年班,诞生了,十多位的科学家,他还成立了交流委员会,资助学者去纽约进修。催生了批学术留学,提高了的科学水平。

4、杨振宁建立了的物理实验室60多座,其中包括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南开大学理论物理研究室。并且为清华和南开大学一共筹集了20亿美元的科研经费。

扩展资料:

杨振宁的故事:

杨振宁考大后,全家七口仅靠父亲一人挣工资养家糊口,生活过得十分艰难。1940年9月30日,日机又来轰炸昆明,杨家在小东角城租赁的房屋正中一弹,被炸得徒有四壁。万幸的是,家人此时都躲进了防空洞。

几天后,杨振宁拿了把铁锹回去,翻挖半天,才从废墟里挖出几本压得歪歪斜斜但仍可使用的书,他如获至宝,欣喜若狂。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836084111@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