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笙耀百科 >

孟子的人性论(荀子的性恶论)

琪琪今天给分享孟子的人性论的知识,其中也会对荀子的性恶论进行解释,希望能解决你的问题,请看下面的文章阅读吧!

孟子的人性论(荀子的性恶论)孟子的人性论(荀子的性恶论)


1、孟子的“性善论”是孟学中闪耀着光辉的一部分,甚至可以说假若没有性善论便构建不成孟学这一思想体系。

2、“性善”是为讨论仁义礼智诸德的内在根据而设,为论证王道仁政的内在基础而论。

3、要探讨孟子的性善学说,首先得明白什么是“性”。

4、“性”是孟子性善论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在《孟子》中“性”字主要指原本既有的属性、资质,也包括趋向,可合称为“性向”。

5、如“人见其濯濯也,以为未尝有材焉,此山之性也哉”,就是指山的本来的属性和资质在此,我们便不难看出孟子对“人性”的界定,主要就是指人原本既有的属性、资质,也包括人性所具有的趋向。

6、人性总的分来有两种:一即口之于味、目之于色之性,二是仁之于父子,义之于君臣之性,按现在的说法便是:一是自然属性,一是社会属性,特别是指道德良心方面的属性。

7、告子说“生之谓性”、“食色性也”,他提出了“性无善恶论”主要是因为他看到的只是人生理方面的属性,而否定道德性,是不全面,也是不合理的。

8、孟子则不同,他不否认人生理方面的需要也是人的一种性,认为人有两种不同的性,但他论性善不是以前一种为据,只以后一种立论。

9、他说“口之于味也,目之于色也,耳之于声也,鼻之于臭也,四肢之于安佚也,性也有命焉,君子不谓性也。

10、仁之于父子也,义之于君臣也,礼之于宾主也,知之于贤者也,圣人之于天道也,命也,有性焉,君子不谓命也。

11、”口之于味虽然是一种性,但君子不以此为性,只以此为命;仁之于父子虽然是命,君子不以此命,而是以此为性。

12、孟子便是这样,以人的社会道德属性作为立论的根据去构筑他的性善大厦。

13、接下来就对孟子的性善大厦进行解读《孟子 公孙丑章句上》第六章说: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本文到这结束,希望上面文章对大家有所帮助。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836084111@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