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笙耀百科 >

烛之武退秦师里面的通假字 烛之武退秦中的通假字

《烛之武退秦师》通假字和古今异义

《烛之武退秦师》是春秋时期文学家、史学家左丘明创作的一篇散文。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烛之武退秦师》通假字和古今异义,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烛之武退秦师里面的通假字 烛之武退秦中的通假字烛之武退秦师里面的通假字 烛之武退秦中的通假字


《烛之武退秦师》通假字和古今异义

通假字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已,通“矣”,语气词,了。)

2.共其乏困 (共,通“供”,供给。)

3.夫晋,何厌之有 (厌,通“餍”,满足。)

4.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阙,通“缺”,侵损,削减。)

5.秦伯说,与郑人盟 (说,通“悦”,高兴。)

6.失其所与,不知 (知,通“智”,明智。)

古今异义

1.贰于楚也 古:从属二主,动词;今:“二”的大写,数词。

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古:东方道路上的主人;今:泛指设宴请客的主人。

3.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古:使者,出使的人;今:指外出之人随身携带的物品。

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古:那个人;今:尊称一般人的妻子。

《烛之武退秦师》重要词语:

晋军函陵

一般“军”是名词,在此活用为动词:

越国以鄙远

一般“远”是形容词,在此活用为名词:远地、远方

且贰于楚也

一般“贰”是数词,在此活用为动词:从属二主

若不阙秦

一般“阙”是动词,在此为动词的使动用法:意为使……削减

夜缒而出

一般“缒”是名词,作动词谓语“缒”的状语:“在晚上”、“当晚”

朝济而夕设版焉

一般“济”“夕”是名词,在此分别作动词谓语“济、“设”的状语:表时间,“在早上”、“到黄昏”

烛之武退秦师

一般“退”是动词。在此是动词的使动用法:使……退却

既东封郑

一般“封”是名词,在此是名词的使用动用法:使……成为边界

阙秦以利晋

一般“利”是名词,在此是名词的使用动用法:使……得利

唯君图之

一般“图”是名词,在此活用为动词:,考虑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一般“东”“西”是名词,在此活用为状语:在东边;在西边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一般“赐”是动词,在此活用为名词:恩惠,好处

共其乏困

一般“乏困”是形容词,在此活用为名词:缺少的东西

原文

烛之武退秦师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译文

晋文公联合秦穆公包围郑国,因为郑文公曾对晋文公无礼,而且还依附楚国。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水之南。

佚之狐向郑文公说:“危险了,如果派烛之武去见秦君,秦国一定退走。”郑文公听了他的意见。烛之武推辞说:“臣壮年时,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无能为力了。”郑文公说:“我没有及早重用您,危急时才来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亡国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答应了。

夜里,把烛之武用绳子从城上坠下去见到秦穆公,烛之武说:“秦、晋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就要灭亡了!如果郑国灭亡对您有好处,那就值得烦劳您的属下(“敢以烦执事”又译为:冒昧地以此事来打扰您)。越过其他而在远方设置边邑,您知道这不好办,哪能用灭郑来加强邻国的实力呢?邻国实力增强,就等于您的力量削弱了。如果不灭郑国而使它成为您东方道路上的主人,贵国使臣经过,郑国供应他们的食宿、给养,这对您也无坏处。再说您也曾经有恩于晋惠公,他答应给您焦、瑕两地,可是晋惠公早晨刚刚渡河回国,晚上就在那里筑城防御,这是您所知道的。那个晋国,怎么会有满足的时候?它既以郑国作为东边的疆界,又要扩张它西边的疆界,如果不损害秦国,它到哪里去夺取土地?损害秦国而让晋国得利,希望您还是多多考虑这件事。”秦伯很高兴,与郑国结盟,派杞子、逢孙、杨孙戍守郑国,秦伯就回国了。

晋国大夫子犯请求攻打秦军。晋文公说:“不可,如不是秦国国君的力量,就没有我的今天。依靠过别人的力量而去损害别人,这是不仁道的;失去同盟国,这是不明智的;用混乱相攻取代联合一致,这是不符合武德的。我们还是回去吧!”于是晋国也撤离郑国。

作品背景

鲁僖公三十年(公元前630年),晋国和楚国大战于城濮,结果楚国大败,晋国的霸业完成。在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协助楚国一起攻打晋国,而且晋文公年轻时到郑国,受到冷遇,所以文公把新仇旧怨加到一块,于两年后联合秦国讨伐郑国。郑伯闻讯后,派烛之武面见秦穆公,劝他退兵。烛之武巧妙地利用秦、晋两国的矛盾表现出处处为秦国利益着想的样子,分析当时的形势,抓住利害关系,说明保存郑国对秦国有利,灭掉郑国对秦国不利的道理,终于说动秦国退兵。晋军失去盟军支持后,也被迫撤离了郑国。此文即是记叙了这一历史事件。

作者

左丘明(约公元前502—约公元前422年),姓左,名丘明(一说复姓左丘,名明,也有人说他姓丘,名明,因其父曾任左史官,故称左丘明),春秋末期鲁国人,曾任鲁国史官。左丘明知识渊博、品德高尚,孔子曾说过:“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可见孔子把他引为同道。汉代史家司马迁称其为“鲁君子”。相传他鉴于鲁史《春秋》太简,恐后学各持异说,失其真意,写成《左氏春秋》,后世称为《左传》。还编著有《国语》

《烛之武退秦师》里有哪些通假字?

《烛之武退秦师》里通假字有五个,分别是:

无能为也已(已,同“矣”,了);

共其乏困 (共,通“供”,供给) ;

秦伯说 (说,通“悦”,赞同,高兴);

失其所与,不知 (知,通“智”,明智);

夫晋,何厌之有 (厌,通“餍”,知足,满足)。 《 烛之武退秦师》选自《左传·僖公十三年》,这是一篇记述行人辞令的散文。该文形象鲜明,语言优美,层次分明、组织严密,说理透彻、逻辑有力,是《左传》乃至文学史一篇范文,入选全日制高中必修课程。

故事讲述郑国被晋、秦两个大国的所包围,危在旦夕,烛之武奉郑君之命,去说退秦军。他善于利用矛盾,采取分化瓦解的办法,一番说辞,便说服了秦君,撤出围郑的,并且派兵帮助郑国防守,晋军也不得已而撤退,从而解除了郑国的危机。

烛之武退秦师的通假字

烛之武退秦师的通假字:1、无能为也已(已,同“矣”,了);2、共其乏困(共,通“供”,供给);3、秦伯说(说,通“悦”,赞同,高兴);4、失其所与,不知(知,通“智”,明智);5、夫晋,何厌之有(厌,通“餍”,知足,满足)。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余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译文

(鲁僖公三十年)晋国国王、秦国国王围攻郑国,(理由是)因为他对晋国无理,并且(存)有贰心和楚国结交。晋国驻扎在函陵,秦国驻扎在氾河南岸。佚狐对郑国国王说:“危险啊,如果派烛武拜见秦国国王,敌军必然退兵。”(郑国国王)按照他的话做。(烛武)推辞道:“我在壮年的时候,就非常不如别人;如今老了,没有能力做事了啊!”(郑国)国王说:“我不能早点用您,如今紧急的时候才求您,是我的过错啊。但是郑国灭亡,(对)您也不利啊。”(烛武)答应了他。

夜晚用绳子吊下烛武出城。(烛武)拜见秦王说道:“秦、晋围郑,郑国当然知道(自己)要灭亡啦。如果灭郑国有利于您,那就辛苦您的部下(也值得)了。越过(晋)国来(占有)边远(的郑国),您知道那样很难吗,值得陪邻国来灭郑吗?邻国实力的加强,(就是)您的实力的削弱啊。如果(您和您的部下)住在郑国让我们尽东路上的主人,往来的使者,困乏时提供休息的地方,对您也就没什么害处啊。而且您曾经赐予晋国(粮食),(晋国)许诺给您焦、瑕两邑,(但他们)早上(渡过黄河)上岸晚上就设置筑城墙的板(修筑城墙以防您要那两邑),这是您知道的啊。晋国,哪里有知足的啊?既然已经东边占领了郑国,(便)又想肆意侵占它的西边。如果不攫取秦国(的国土),将取谁的呢?损伤秦来让晋获利,还请您想想它。”秦国国王很高兴,跟郑国人结盟。派杞子、逢孙、扬孙驻防(氾河南岸),(自己率大部队)回国。

(晋国的)子犯请求攻击秦国()。晋国国王说:“不可。没有这人(秦王)的力量(帮助)不会又现在的局势。借用它的力量却又伤害他,不仁义;失去相好(的盟友),不智;用(和秦的)战乱换(和秦的)一致,(就)不强了。我们回国吧。”(晋)也(撤兵)离去了。

作者

左丘明(前502年-前422年),姜姓,左氏,名明,鲁国都君庄(今山东省肥城市石横镇东衡鱼村)人。春秋末期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散文家、军事家。师尚父姜子牙二十一世孙,鲁国太史丘成之子。

继承父位,担任鲁国太史,孔子位国相,撰写《左传》(又称《左氏春秋》)和《国语》,生动记录西周和春秋时期的重要史事,详细保存了具有很高价值的原始资料,成为传统史学的创始人和开山鼻祖,尊为“百家文字之宗、万世古文之祖”(“文宗史圣、经臣史祖”)。推行儒家思想,反映的利益要求。孔子、司马迁尊为“君子”。

烛之武退秦师通假字,烛之武退秦师通假字

烛之武退秦师通假字

1.共其乏困 (共,通“供”,供给)

2.秦伯说 (说,通“悦”,赞同,高兴)

3.失其所与,不知 (知,通“智”,明智)

4.何厌之有?(厌,通“餍”,满足)

5.无能为也已。(已,通“矣”,句末语气词)

文言文翻译 汉书原文及翻译 旧五代史·王审知传阅读答案附翻译 三国志·吴书·张昭传阅读答案附翻译 门山县吏隐堂记(王若虚)阅读答案附翻译 萧颖士风节(容斋随笔)阅读答案附翻译 戴高帽(俞樾)阅读答案附翻译 北齐书·卢文伟传阅读答案附翻译 北史·魏收传阅读答案附翻译 旧五代史·李愚传阅读答案附翻译 资治通鉴·唐纪九(选节)阅读答案附翻译 归氏二贤传(归有光)阅读答案附翻译 宋史·蒲宗盂传阅读答案附翻译 魏书·杨大眼传阅读答案附翻译 宋史·侯蒙传阅读答案附翻译 夜游宫·记梦寄师伯浑阅读答案附赏析 三国志·朱桓传阅读答案附翻译 宋史· 李显忠传阅读答案附翻译 南史·顾越传阅读答案附翻译 陈书·任忠传阅读答案附翻译 新唐书·魏知古传阅读答案附翻译

《烛之武退秦师》通假字解析

通假字是一个汉语词汇。是泛指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通假”就是“通用、借代”的意思,即用读音或字形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通假字所代替的那个字我们把它叫做“本字”。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烛之武退秦师》通假字解析,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通假字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已,通矣,语气词,了。)

2.共其乏困 (共,通供,供给。)

3.夫晋,何厌之有 (厌,通餍,满足。)

4.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阙,通缺,侵损,削减。)

5.秦伯说,与郑人盟 (说,通悦,高兴。)

6.失其所与,不知 (知,通智,明智。)

古今异义

1.贰于楚也 古:从属二主,动词;今:二的大写,数词。

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古:东方道路上的主人;今:泛指设宴请客的主人。

3.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古:使者,出使的人;今:指外出之人随身携带的物品。

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古:那个人;今:尊称一般人的妻子。

词类活用(例句)

(一)名词活用

1.名词作状语

①夜缒而出 (表时间,在晚上)

②朝济而夕设版焉 (表时间,在早上,在晚上)

③既东封郑 (表处所,在东边)

2.名词作动词

①晋军函陵 / 秦军汜南(名词用作动词,驻扎)

②与郑人盟 (名词作动词,结盟、订立同盟)

3.名词的使动与意动

①既东封郑(封:疆界。名作使动,使成为疆界)

②阙秦以利晋(利:利益、好处。名词作使动,使得利)

③越国以鄙远(鄙:边邑。名词作意动,把当作边邑)

(二)动词的活用

1.动词作名词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赐,动词作名词,恩惠)

2.动词的使动

①若不阙秦(使动用法,使削减)

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使动,使灭亡)

③烛之武退秦师(使动,使退却(撤兵))

(三)形容词的活用

1.形容词作名词

①越国以鄙远(远,远地)

②臣之壮也(壮,壮年人)

③今老矣(老,老年人)

④邻之厚,君之薄也(厚,雄厚的势力;薄,单薄的力量)

⑤共其乏困(乏困,缺少的东西)

2.形容词作动词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形容词作动词,损害)

(四)数词活用

且贰于楚也(数词贰活用为动词,从属二主)

课文原文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译文

(僖公三十年)晋文公和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文公无礼,并且郑国同时依附于楚国与晋国。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水的南面。

佚之狐对郑伯说:“郑国处于危险之中了!假如让烛之武去见秦伯,(秦国的)一定会撤退。”郑伯同意了。烛之武推辞说:“我年轻时,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也不能有什么作为了。”郑文公说:“我早先没有重用您,现在由于情况危急因而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这件事。

在夜晚(有人)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上放下去,见到了秦伯,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假如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怎敢冒昧地拿这件事情来麻烦您。越过邻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您)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邦晋国增加土地呢?邻国的势力雄厚了,您秦国的势力也就相对削弱了。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当作东方道路上接待过客的主人,出使的人来来往往,(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少的东西,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而且您曾经给予晋惠公恩惠,惠公曾经答应给您焦、瑕二座城池。 (然而)惠公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修筑防御工事,这是您知道的`。晋国,怎么会满足呢?(现在它)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要向西扩大边界。如果不使秦国土地亏损,将从哪里得到(他所奢求的土地)呢?削弱秦国对晋国有利,希望您考虑这件事!”秦伯非常高兴,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派遣杞子、逢孙、杨孙戍守郑国,于是秦国就撤军了。

晋大夫子犯请求出兵攻击秦军。晋文公说:“不行!假如没有那个人(秦伯)的力量,我是不会到这个地步的。依靠别人的力量而又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同盟者,这是不明智的;用散乱(的局面)代替整齐(的局面),这是不符合武德的。我们还是回去吧!”晋军也就离开了郑国。

创作背景

该文故事背景是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鲁僖公三十年)九月甲午时。在这之前,郑国有两件事得罪了晋国。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在公元前632年(鲁僖公二十八年)的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左传·僖公二十八年》:“役之三月,郑伯如楚致其师”)。结果,城濮之战以楚国失败而告终。郑国感到形势不妙,马上派子人九出使晋国,与晋结好。甚至在公元前632年五月,“晋侯及郑伯盟于衡雍”。但是,终也没能感化晋国。晋文公(重耳)为了争夺霸权的需要,还是在两年后发动了这次。晋国为什么要联合秦国围攻郑国呢?这是因为,秦国当时也要争夺霸权,也需要向外扩张。发生在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战,事实上是两大军事集团之间的。一方是晋文公率晋、宋、齐、秦四国联军,另一方则是以楚国为主的楚、陈、蔡、郑四国联军(郑国名义上没有参战,实际上已提前派到楚国)。两年后,当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时,自然要寻找得力的伙伴。这时的秦国也有向外扩张的愿望,加上可以去“捞上一把”(实质这与秦国几乎没有关系),所以,秦、晋联合也就是必然的了。郑国被秦、晋两个大国包围,危在旦夕,郑文公派能言善辩的烛之武前去说服秦伯。烛之武巧妙地勾起秦穆公对秦、晋之间的矛盾的记忆,向秦伯分析了当时的形势,采取分化瓦解的办法,说明了保存郑国对秦有利、灭掉郑国对秦不利的道理,终于说服了秦伯。

烛之武退秦师中的通假字归纳

《烛之武退秦师》是春秋时期文学家、史学家左丘明创作的一篇散文。通假字是一个汉语词汇,读作tōng jiǎ zì。是泛指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通假”就是“通用、借代”的意思,接下来就由我带来烛之武退秦师中的通假字归纳,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烛之武退秦师文言文通假字。

1、共其乏困 (共,通“供”,供给)

2、秦伯说 (说,通“悦”,赞同,高兴)

3、失其所与,不知 (知,通“智”,明智)

4、何厌之有?(厌,通“餍”,满足)

5、无能为也已。(已,通“矣”,句末语气词)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泛南。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余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烛之武退秦师通假字有哪些

烛之武退秦师通假字:已,通“矣”;共,通“供”;说,通“悦”;知,通“智”;厌,通“餍”;阙,通“缺”。

通假字

1.无能为也已(已,通“矣”,了)

2.共其乏困(共,通“供”,供给)

3.秦伯说(说,通“悦”,赞同,高兴)

4.失其所与,不知(知,通“智”,明智)

5.夫晋,何厌之有(厌,通“餍”,知足,满足)

6.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通“缺”,侵损)

烛之武退秦师概括

《烛之武退秦师》是春秋时期文学家、史学家左丘明创作的一篇散文。此文记述的是秦晋联合攻打郑国之前开展的一场外交斗争,烛之武以一己之力,凭借对时局的洞若观火和过人的辩才,终于使郑国免于灭亡,其临危不惧、解除国难的精神以及能言善辩的杰出外交才能,为人赞叹。全文形象鲜明,语言优美,层次分明、组织严密,说理透彻、逻辑有力。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836084111@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