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笙耀百科 >

应县木塔——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木结构楼阁大佛塔

应县木塔的建筑形式有什么独到之处?

应县木塔是也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和大的木结构楼阁大佛塔,塔总高为67.31米,底层直径为30.27米,比北海公园的白塔高出31.41米,比西安大雁塔高出3.21米。木塔平面为八角形,五外观足五层,但是塔内夹有暗层四级,实为九层,称为“明五暗四”。各明层外柱均立在下层外柱的梁架上,并向塔心收进半柱径,使塔的外观轮廓构成一条优美的逐层收分的曲线。塔内各层,使用了传统的斜撑、梁枋和短柱等建筑方法,使整个塔连成一个整体。巍峨擎天的身躯、严谨精巧的结构、交错默契的斗拱,均令游人赞叹叫绝,被誉为“建筑结构与使用功能设计合理的”。

应县木塔——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木结构楼阁大佛塔应县木塔——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木结构楼阁大佛塔


应县木塔——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木结构楼阁大佛塔


此外,高达10米的金属塔刹起到了避雷针的作用,塔刹全为铁件制成,有覆钵、相轮、露盘、月牙、宝珠等,略显亮光,中心有铁轴一根,插入梁架之内,周设八根铁链系紧,迄今完好无损。从20世纪7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种防雷装置——现代消雷器的原理看,应县木塔的塔刹是一个典型的“伞形离子发生器”,这更令国内外专业人士拍案叫绝。

“应县木塔”的有哪些?

应县木塔一般指释迦塔,释迦塔全称佛宫寺释迦塔位于山西省朔州市应县城西北佛宫寺内,俗称应县木塔。

建于辽清宁二年(宋至和三年公元1056年),金明昌六年(南宋庆元一年公元1195年)增修完毕,是现存最古的一座木构塔式建筑,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AAAA级景区。

与意大利比萨斜塔、巴黎埃菲尔铁塔并称“世界三大奇塔”。2016年,释迦塔获吉尼斯世界纪录认定,为世界的木塔。

释迦塔塔高67.31米,底层直径30.27米,呈平面八角形。全塔耗材红松木料3000立方米,2600多吨,纯木结构、无钉无铆。塔内供奉着两颗佛牙舍利。

释迦塔位于寺南北中轴线上的山门与大殿之间,属于“前塔后殿”的布局。塔建造在四米高的台基上,塔高67.31米,底层直径30.27米,呈平面八角形。

层立面重檐,以上各层均为单檐,共五层六檐,各层间夹设有暗层,实为九层。因底层为重檐并有回廊,故塔的外观为六层屋檐。

各层均用内、外两圈木柱支撑,每层外有24根柱子,内有八根,木柱之间使用了许多斜撑、梁、枋和短柱,组成不同方向的复梁式木架。整个木塔共用红松木料3000立方,约2600多吨重。

该塔身底层南北各开一门,二层以上周设平座栏杆,每层装有木质楼梯,游人逐级攀登,可达顶端。二至五层每层有四门,均设木隔扇。

塔内各层均塑佛像。一层为,高11米。内槽墙壁上画有六幅佛像,门洞两侧壁上也绘有金刚、天王、等。二层坛座方形,上塑一佛二菩萨和二胁侍。

塔顶作八角攒尖式,上立铁刹。塔每层檐下装有风铃。

释迦塔的设计,大胆继承了汉、唐以来富有民族特点的重楼形式,充分利用传统建筑技巧,广泛采用斗拱结构,全塔共用斗拱54种,每个斗拱都有一定的组合形式,有的将梁、坊、柱结成一个整体,每层都形成了一个八边形中空结构层。

释迦塔1961年被列入首批重点保护文物单位,是现存的木结构楼阁式佛塔。全塔整体架构所用全为木材,没用一根铁钉,全塔共应用54种斗拱,被称为“古建筑斗拱博物馆”。

对释迦塔的评价是,现存世界木结构建设史上最典型的实例,建筑发展上最有价值的坐标,抗震避雷等科学领域研究的知识宝库,考证一个时代经济文化发展的一部“史典”。

扩展资料:释迦塔于辽清宁二年(1056年)建成,由辽兴宗的萧皇后倡建,田和尚奉敕募建,至金明昌四年,增修益完。以作家庙,彰显家威,并有礼佛观光和登高料敌之用。

永乐二十一年(1423年),明成祖率军出师宣化,给予南侵的鞑靼、瓦剌部以有力回击。回京途中,驻跸应州。挥笔书写了“峻极神工”四字。此匾于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五月重装。

明正德十二年(1517年),鞑靼小王子犯阳和(山西阳高),掠应州。明总兵王勋迎战,被困于应州。明武宗率师援应。十月,两军在应州血战六天,小王子败退。这次决战,给鞑靼一定的打击,从此,边境安宁了几年。第二年七月,为了庆祝应州之捷,明武宗二次来应州,登塔宴赏功臣,书写了“天下奇观”四字赞美木塔。

1961年释迦塔成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74年,在整修塔内塑像时发现了一批辽代刻经、写经和木板套色绢质佛像画等珍贵文物。

1993年,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地矿部华北石油局第九普查大队等十几个科研部门,对木塔塔院及周围地质状况进行详尽勘察。

2012年11月,释迦塔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录。

塔内文物:

1、佛牙舍利

塔内供奉着两颗佛牙舍利,盛装在两座七宝供奉的银廓里,经考证确认为是灵牙遗骨。 佛灭度后,共留下七颗佛牙舍利。应县佛宫寺释迦塔发现的两颗佛牙舍利,是南本《大般涅_经》中记载的捷疾罗刹所隐身盗取的一双佛牙。

2、莲花台下八力士

木塔底层大门对面有一尊高大的像,坐在一个巨大的莲花台上。这个莲花台被八个力士扛着,个个力举千钧,形象生动逼真。

这八个力士本是驻守八个方向的天神,乘古佛外出讲经说法之机,汇聚一处,私下凡尘。他们八个下了凡间,排山倒海。本来天下三山五岳、五湖四海排列得整整齐齐,像棋子一样,所以有“星罗棋布”一说。

3、匾额经卷

明成祖朱棣亲题“峻极神功”;明武宗朱厚照题“天下奇观”。塔内有明、清及匾、联 54 块。 塔内还有一批珍贵的辽代文物,尤其是辽刻彩印,填补了印刷史上的空白。

文物中以经卷为数较多,有手抄本,有辽代木版印刷本,有的经卷长达30多米。 为纪念慧能画家绘制“采图”,原来藏在第四层佛像腹内。现保存与应县文物管理所。

参考资料:

应县木塔的具体尺寸。上课急用,谢谢!!!

■应县木塔

应县木塔建于辽代清宁二年(公元一○五六年),它建在四米高的两层石砌台基上。木塔重约五千三百余吨,木构件约十万块、三千余立方米,通高六十七点三一米,底层直径为三十点二七米,平面为八角形,五层六檐。外观五层,但是塔内夹有暗层四级,实为九层。各明层外柱均立在下层外柱的梁架上,并向塔心收进半柱径,使塔的外观轮廓构成一条优美的逐层收分的曲线。塔内各层,使用了传统的斜撑、梁枋和短柱等建筑方法,使整个塔连成一个整体,整座塔比例适当,巍巍耸立,蔚为壮观。

应县木塔在历经近千年的风雨侵蚀和多次,炮击的重创后,至今仍巍峨耸立,没有倒塌,专家说,这应该归功于应县木塔本身精巧的结构体系、古代工匠对建筑材料的精心选择和当地易于木材保存的独特气候,由此保证了木塔千年不倒。

山西应县木塔的历史、周围环境、特色、故事

历史:

它建于公元1056年,并且在2016年的时候获得了世界吉尼斯记录——世界现存的木塔。应县木塔应县木塔全名为佛宫寺释迦塔,位于山西省朔州市应县县城内西北角的佛宫寺院内,是佛宫寺的主体建筑。

建于辽清宁二年(公元1056年),金明昌六年(公元1195年)增修完毕。它是我国现存最古老大的纯木结构楼阁式建筑,是我国古建筑中的瑰宝,世界木结构建筑的。

释迦塔塔高67.31米,底层直径30.27米,呈平面八角形。全塔耗材红松木料3000立方米,2600多吨,纯木结构、无钉无铆。塔内供奉着两颗佛牙舍利。

周围环境:

木塔位于寺南北中轴线上的山门与大殿之间,属于“前塔后殿”的布局。塔建造在四米高的台基上,塔高67.31米,底层直径30.27米,呈平面八角形。层立面重檐,以上各层均为单檐,共五层六檐,各层间夹设暗层,实为九层。因底层为重檐并有回廊,故塔的外观为六层屋檐。

各层均用内、外两圈木柱支撑,每层外有24根柱子,内有八根,木柱之间使用了许多斜撑、梁、枋和短柱,组成不同方向的复梁式木架。有人计算,整个木塔共用红松木料3000立方,约2600多吨重,整体比例适当,建筑宏伟,艺术精巧,外形稳重庄严。

山西应县木塔的特色:

木塔自建成后,历代名人挂匾题联,寓意深刻,笔力遒劲,为木塔增色不少。其中:明成祖朱棣于永乐四年(公元1406年),率军北伐,驻宿应州,登城玩赏时亲题"峻极神功";明武宗朱厚照正德三年(公元1508年)督大军在阳和(山西阳高县)、应州一带击败入塞的鞑靼小王子。

登木塔宴请有功将官时,题"天下奇观"。塔内现存明、清及匾、联 54 块。对联也有上乘之作,如"拔地擎天四面云山拱一柱,乘风步月万家烟火接云霄";"点检透云霞西望雁门丹岫小,玲珑侵碧汉南瞻龙首翠峰低"。

此外,与木塔齐名的是塔内发现了一批极为珍贵的辽代文物,尤其是辽刻彩印,填补了我国印刷史上的空白。文物中以经卷为数较多,有手抄本,有辽代木版印刷本,有的经卷长达30多米,实属国内罕见,为研究我国辽代、经济和文化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山西应县木塔的故事:

建筑学梁思成和他的妻子林徽因的故事。“沧州狮子应州塔,正定菩萨赵州桥”,就因为这一句谚语,梁思成就跑遍了整个北平的图书馆。但是没有找到一张。

他也不认识这儿的朋友,所以他做了个决定,写了一封地址不明确信投石问路。他把这封信寄到了“应县等的照相馆”,他想要有人帮他拍下木塔,并把照片寄给他。梁思成收到了照片以后十分的激动,便一个人跑来了应县去研究这个木塔了,从此应县木塔就走上了被保护的道路。

扩展资料:

山西应县木塔的传说:

折叠水火不侵

应县民间流传中,玉皇大帝为了保护鲁班的劳动成果,使木塔与岁月并存,便派火神爷和龙王爷分别送来了避火珠和避水珠。自此,木塔便可自行防火、防水。

洪水到了塔前便会绕过木塔向四面八方流去。有了避火珠,木塔从没遭过雷击,即使在年代,炮弹打在塔身上燃起大火也会在瞬间熄灭。

折叠灵芝草

木塔第六层的莲花顶周围长着一圈灵芝草,而且一年四季葱郁旺盛。传说慧能应梦把灵芝草采回宝宫禅寺,栽在木塔第六层顶的莲花座上。从此,这灵芝草年年旺盛,四季常青。

应州大地年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们为了纪念慧能的这一功德,由名画家给他绘了一张图。 这图叫"采图",原来藏在第四层佛像腹内。现在保存在应县文物管理所。

参考资料来源:

大家,谁知道我们应县木塔的历史?

950年的历史

应县木塔建于辽清宁二年(1056年),距今已有900多年的历史,是我国,也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木构建筑。全塔高67.31米,底层直径30.27米,外观九层,可用空间只有五层,谓“明五暗四”。各明层外柱均立在下层外柱的梁架上,并向塔心收进半柱径,使塔的外观轮廓构成一条优美的逐层收分的曲线。整座塔比例适当,巍巍耸立,蔚为壮观。在山西应县,矗立着一座高耸入云的木塔。它以挺拔的身躯,端庄的造型和悠久的历史被国内外建筑学界称之为建筑瑰宝,又被人们称之为“天下塔”。这就是应县佛宫寺释伽塔,俗称“应县木塔”。有流传于晋、冀两省的民谣说:“沧州狮子应州塔,正定府里的大菩萨”,说的都是历史遗存中的珍品,应州塔即指此塔。

塔随传入,早期的塔大都为木塔。如座塔洛阳白马寺塔就是木塔,可是这座九层宏大建筑建成几十年后即被焚毁。有古代摩天楼之称的洛阳永宁寺塔,高达49丈,登上塔顶犹如置身云霄,大有飘飘欲仙之感。可是,此塔仅存15年,便被雷击中,毁于火灾。当时“……悲哀之声,震动京邑。大火三日不灭。”

历史书上有写啊,大概是宋辽时期的吧

山西的应县木塔有几层?

应县木塔 即(佛宫寺释迦塔)俗称应县木塔, 在山西应县城佛宫寺内。辽清宁二年(1056年)建。塔平面八角形,外观五层,夹有暗层四级,实为九层。总高67.13米,底层直径30米。是国内外现存最古老大的木结构塔式建筑。塔建在4米高的两层石砌台基上,内外两槽立柱,构成双层套筒式结构,柱头间有栏额和普柏枋,柱脚间有地伏等水平构件,内外槽之间有梁枋相连接,使双层套筒紧密结合。暗层中用大量斜撑,结构上起圈梁作用,加强木塔结构的整体性。塔建成三百多年至元顺帝时,曾经历大七日,仍巍然不动。塔内明层都有塑像,头层释迦佛高大肃穆,顶部穹窿藻井给人以天高莫测的感觉。头层内槽壁面有六尊画像,比例适度,色彩鲜艳,六尊顶部两侧的飞天,更是活泼丰满,神采奕奕,是壁画中少见的佳作。二层由于八面来光,一主佛、两位菩萨和两位胁从排列,姿态生动。三层塑四方佛,面向四方。五层塑释迦坐像于、八大菩萨分坐八方。利用塔心无暗层的高大空间布置塑像,以增强佛像的庄严,是建筑结构与使用功能设计合理的。近年来在整修塑像时,发现一批辽代写经,刻经和木板套色绢质佛像画等珍贵文物,在进一步研究辽代的,经济,文化,宗教活动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一共有9层

应县木塔有多少年历史

应县木塔建于辽清宁二年(公元1056年),金明昌六年(公元1195年)增修完毕。已有957年的历史。它是我国现存最古老大的纯木结构楼阁式建筑,是我国古建筑中的瑰宝,世界木结构建筑的。

厚厚三晋土·晋北之旅·应县木塔·最古的木塔

厚厚三晋土·晋北之旅·应县木塔·最古的木塔

我国的古塔建筑多种多样,木塔是其中的一种,但由于木制品本身有易腐朽、易焚烧的致命弱点,因此古代保存下来的木塔已寥寥无几。应县木塔是我国现存的纯木构大塔,也是世界上最古的一座木塔。

应县木塔本名佛宫寺释迦塔,位于山西应县佛宫寺内。塔平面八角形,外观五层,夹有暗层四级,实为九层;总高67.13米,底层直径30米。塔上斗拱有五十四种之多,造型丰富,既可承托屋檐重量,联贯梁枋构件,又具有艺术美感。塔内一层南面辟门,内塑约10米高的释迦像,内壁是壁画。自第二层以上,八面凌空,门户洞开,塔内外景色通连。每层塔外,均有宽广的平座和栏杆。近千年来,木塔经历了多次强烈的考验,仍巍然屹立。

应县木塔建于辽清宁二年(1056)。关于塔的建造,当地有这样一种传说:从前有个得了个恒山籍的妃子,宠爱之至,可是妃子整天愁眉不展,思念家乡。为讨妃子欢心,决定在应州建一木塔,以便她登高遥望恒山。下旨要工匠在一年之内造起一座“明六层、暗九层,层层要有八角楼,里外上下用木头,一直盖到云里头”的木塔,延误期限者斩首。工匠们这下犯了愁,捉摸不出这木塔的模样,三个月过去了还没动工。正在愁眉不展之际,工地上来了个白胡子老头,要与工匠们一起造塔。工匠让老头先去厨房吃饭。过后,工匠们到厨房一看,老头不见了,桌上摆着一个用筷子搭成的木塔模型,工匠们一数正是明六、暗九、八个角,一个钉子也不用。大家如梦方醒,知是鲁班师傅见有难处,前来搭救。第二天,工匠们便按木塔模型开始造塔,如期建起了高塔。直到现在,人们还说:“应县木塔是鲁班爷造的”。

巍巍木塔留下许多文人雅士的吟诵。明成祖朱棣曾登临此塔,题写了“峻极神功”的匾额。清诗人张开东《应州木塔歌》,颇得此塔神韵:

《最古的木塔》古诗句出处:君不见应州木塔高佛宫,下视利舍四万八千皆儿童。五十六丈摩苍穹,朱槛八面开玲珑。……元顺之朝地大震,塔旁屋瓦同飞蓬。唯有此塔屹然不动如山岳,宁非神鳌蟠踞赑屃负其雄?我来振衣登绝顶,两腋飒飒扬天风。南望雁门北恒代,河流一线西复东。呼仙子,招云鸿,我欲乘之八极凌虚空。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836084111@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