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笙耀百科 >

惠崇春江晚景其二(惠崇春江晚景其二古诗带拼音)

苏轼著名的题画诗《惠崇春江晚景 》,很多人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题画诗,顾名思义就是在中国画的空白处题诗,所题之诗即为题画诗。题诗之人可以是画家自己,也可以是其他人。诗的内容大致分为三大类:或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谈论艺术的见地,或咏叹画面的意境。

惠崇春江晚景其二(惠崇春江晚景其二古诗带拼音)惠崇春江晚景其二(惠崇春江晚景其二古诗带拼音)


作为一种特殊的艺术形式,题画诗和画本身相互映衬,相得益彰。不但使画的意境更加深远,也让诗句更加丰富,更加鲜活。中国的题画诗,可以说是世界艺术史上的一种极其特殊的美学现象。

宋元时期普遍出现题画诗形式时,中国画即披上了浓厚的文学色彩,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便成了赏析文人画的一种创作追求或审美理想。

中国历史上的题画诗不胜枚举,然而流传下来的却并不多。其中最著名的,当属北宋大文豪苏东坡的《惠崇春江晚景》。

《春江晚景》是苏东坡朋友惠崇所作画名,共两幅,一幅是“鸭戏图”,一幅是“飞雁图”。所以《惠崇春江晚景》是一首组诗,共两首,然而很多人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其实第二首也是写景抒情的佳作,值得一读。

《惠崇春江晚景二首·其一》

宋·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诗的首句“竹外桃花三两枝”,隔着疏落的翠竹望去,几枝桃花摇曳身姿。桃竹相衬,红绿掩映,虽是早春,却春意盎然,格外惹人喜爱。

诗的第二句“春江水暖鸭先知”,视觉由远及近,即从江岸到江面。江上春水荡漾,好动的鸭子在江水中嬉戏游玩。另外鸭之所以能“先知春江水暖”是因为它们长年生活在水中,只要江水不结冰,它总要跳下去凫水嬉戏。这就说明:凡事都要亲历其境,才会有真实的感受。这句诗不仅反映了诗人对自然的入微观察,还凝聚了诗人对生活的哲理思索。鸭下水而知春江暖,可与“一叶落而知天下秋”相媲美,具有见微知著、举一反三的道理。

诗的三四两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这两句诗仍然紧扣“早春”来进行描写,那满地蒌蒿、短短的芦芽,黄绿相间、艳丽迷人,呈现出一派春意盎然、欣欣向荣的景象。“河豚欲上”本是画面无的,乃是诗人联想而来,诗意之妙,由此可见。虚实结合,虚虚实实,假假真真,谁又能分得清哪是真景,哪是画境呢?

这一首诗成功地写出了早春时节的春江景色,苏轼以其细致、敏锐的感受,捕捉住季节转换时的景物特征,抒发对早春的喜悦和礼赞之情。全诗春意浓郁、生机蓬勃,给人以清新,舒畅之感。

诗人苏东坡提出“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在他的这首题画诗《惠崇春江晚景》中就得到了很好的验证。

《惠崇春江晚景二首·其二》

宋·苏轼

两两归鸿欲破群,依依还似北归人。

遥知朔漠多风雪,更待江南半月春。

这首诗乃是苏东坡为“飞雁图”而作的题画诗。许多选本只看中第一首,因而第二首鲜为人知,实际上,第二首也是写景抒情的佳作。

“两两归鸿欲破群,依依还似北归人。”这一句大体写惠崇所绘的“飞雁图”,大雁北飞,有几只雁不舍这春天美景,差点脱离了队伍。并且运用拟人的手法,将依依不舍的几只归雁比作了“北归人”,使画中内容更加生动形象。

诗到了第三、四句,就更进一步给大雁以人的情感。“遥知朔漠多风雪,更待江南半月春。”诗人的想象力是丰富的。大雁恋恋不舍是因为南方比北方温暖,所以诗人就写下了大雁认为北方很冷,而且远远地就知道了沙漠风多雪多;这还不止,最后一句诗人进一步写大雁希望在江南多呆几日。这种拟人手法的运用,使惠崇的绘画由“定格”转变成了“录像”,使大雁北飞的情景充满着人的情感,颇有新意。

如今慧崇的画作虽已不传,但这组题画诗却流传千古,成为脍炙人口的名篇。这,也是人类艺术史的宝贵遗产、中国文学史的艺术珍品。

这两首诗,你更喜欢哪首?你还知道哪些著名的题画诗?

惠崇春江晚景其二古诗带拼音

惠崇春江晚景其二古诗原文及翻译如下:

原文: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翻译: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水中嬉戏的鸭子最先察觉到初春江水的回暖。

原文: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翻译:河滩上长满了蒌蒿,芦苇也长出短短的新芽,而河豚此时正要逆流而上,从大海回游到江河里来了。

原文:两两归鸿欲破群,依依还似北归人。

翻译:北飞的大雁就像那向北归去的人一般,依依不舍,差一点掉队离群。

原文:遥知朔漠多风雪,更待江南半月春。

翻译:远隔千里就已经知道北方的沙漠多风雪了,还是再在江南度过半月的春光时节吧。

《惠崇春江晚景二首》内容是什么?

《惠崇春江晚景二首》是北宋文学家苏轼题惠崇的《春江晚景》所创作的组诗。第一首诗题“鸭戏图”,再现了原画中的江南仲春景色,又融入诗人合理的想象,与原画相得益彰。第二首诗题“飞雁图”,对大雁北飞融入人的感情,侧面表现了江南春美。

其一,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鸭子在水中游戏,它们最先察觉了初春江水的回暖。河滩上已经满是蒌蒿,芦笋也开始抽芽,而河豚此时正要逆流而上,从大海回游到江河里来了。

其二,大雁北飞,就像要回到北方家乡的人那样,但是由于依恋,差一点掉了队。还没有飞到北方时,就已经知道北方的沙漠多风雪了,还是再在江南渡过半月的春光时节吧。

惠崇春江晚景其二原文 惠崇春江晚景其二原文及翻译

1、原文:

《惠崇春江晚景其二》

作者: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

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

正是河豚欲上时。

2、译文:

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鸭子在水中游戏,它们最先察觉了初春江水的回暖。河滩上已经长满了蒌蒿,芦笋也开始抽芽了,而这恰是河豚从大海回归,将要逆江而上产卵的季节。

惠崇春江晚景其二大雁不愿意北飞的原因

惠崇春江晚景其二大雁不愿意北飞是因为大雁远隔千里就已经知道北方的沙漠多风雪了,还是愿意在江南渡过半月的春光时节。

惠崇春江晚景其二是宋代诗人苏轼的作品,全诗:两两归鸿欲破群, 依依还似北归人。 遥知朔漠多风雪,更待江南半月春。

诗人的想象力特别丰富,运用拟人的手法,直接给大雁寄予情感和思想,把他们比作“北归人”,写出了他们依依不舍的情感。并且后两句写出了大雁恋恋不舍的原因。整首诗把画写成了录像,仿佛春天好像就在眼前。

《惠崇春江晚景二首》的全文及赏析

《惠崇春江晚景二首》是苏轼于神宗元丰八年(1085年)在汴京(今河南开封)为惠崇所绘的《春江晚景》两幅所写的题画诗。一说此诗作于江阴。

《惠崇春江晚景二首》是北宋文学家苏轼题惠崇的《春江晚景》所创作的组诗。第一首诗题“鸭戏图”,再现了原画中的江南仲春景色,又融入诗人合理的想象,与原画相得益彰。

原文如下:

其一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其二

两两归鸿欲破群,依依还似北归人。

遥知朔漠多风雪,更待江南半月春。

译文如下:

其一

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鸭子在水中游戏,它们最先察觉了初春江水的回暖。

河滩上已经满是蒌蒿,芦笋也开始抽芽,而河豚此时正要逆流而上,从大海回游到江河里来了。

其二

大雁北飞,就像要回到北方家乡的人那样,但是由于依恋,差一点掉了队。

还没有飞到北方时,就已经知道北方的沙漠多风雪了,还是再在江南渡过半月的春光时节吧。

词句注释

⑴惠崇(亦为慧崇):福建建阳僧,宋初九僧之一,能诗能画。《春江晚景》是惠崇所作画名,共两幅,一幅是鸭戏图,一幅是飞雁图。钱钟书《宋诗选注》中为“晓景”。诸多注本,有用“晓景”、有用“晚景”,此从《东坡全集》及清以前注本用“晚景”。

⑵蒌蒿:草名,有青蒿、白蒿等种。《诗经》“呦呦鹿鸣,食野之蒿。”芦芽:芦苇的幼芽,可食用。

扩展资料:

诗的首句“竹外桃花三两枝”,隔着疏落的翠竹望去,几枝桃花摇曳身姿。桃竹相衬,红绿掩映,春意格外惹人喜爱。这虽然只是简单一句,却透出很多信息。

首先,它显示出竹林的稀疏,要是细密,就无法见到桃花了。其次,它表明季节,点出了一个“早”字。春寒刚过,还不是桃花怒放之时,但春天的无限生机和潜力,已经透露出来。

诗的第二句“春江水暖鸭先知”,视觉由远及近,即从江岸到江面。江上春水荡漾,好动的鸭子在江水中嬉戏游玩。“鸭先知”侧面说明春江水还略带寒意,因而别的动物都还没有敏感到春天的来临,这就与首句中的桃花“三两枝”相呼应,表明早春时节。

这一首诗成功地写出了早春时节的春江景色,苏轼以其细致、敏锐的感受,捕捉住季节转换时的景物特征,抒发对早春的喜悦和礼赞之情。全诗春意浓郁、生机蓬勃,给人以清新,舒畅之感。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惠崇春江晚景二首

惠崇春江晚景(其二)诗意

《惠崇春江晚景其二》诗意是:大雁北飞,就像要回到北方家乡的人那样,但是由于依恋,差一点掉了队,还没有飞到北方时,就已经知道北方的沙漠多风雪了,还是再在江南渡过半月的春光时节吧。

《惠崇春江晚景其二》是北宋文学家苏轼题惠崇的《春江晚景》所创作的组诗,第一首诗题鸭戏图,再现了原画中的江南仲春景色,又融入诗人合理的想象,与原画相得益彰,第二首诗题飞雁图,对大雁北飞融入人的感情,侧面表现了江南春美。

《惠崇春江晚景其二》是苏轼于神宗元丰八年在汴京,今河南开封,为惠崇所绘的《春江晚景》两幅所写的题画诗,一说此诗作于江阴。

《惠崇春江晚景其二》的赏析:

《春江晚景》是惠崇所作画名,共两幅,一幅是鸭戏图,一幅是飞雁图,钱钟书《宋诗选注》中为晓景,诸多注本,有用晓景,有用晚景,此从《东坡全集》及清以前注本用晚景,这两诗是作者元丰八年春天在靖江欲南返时江边情景的写照。

第一句大体写惠崇所绘的飞雁图,大雁北飞,有几只雁依依不舍,差点掉了队,并且在下一句,把这几只雁比作了北归人,是非常形象的,这就画活了景象,诗到了第三,四句,就更进一步给大雁以人的情感,遥知朔漠多风雪,更待江南半月春。

诗人的想象力是丰富的,大雁恋恋不舍是因为南方比北方温暖,所以诗人就写下了大雁认为北方很冷,而且远远地就知道了沙漠风多雪多,这还不止,最后一句诗人进一步写大雁希望在江南多呆几日。

这种拟人手法的运用,使惠崇的绘画由定格转变成了录像,使大雁北飞的情景充满着人的情感,是颇有新意的。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836084111@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