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笙耀百科 >

大熊猫生活习惯(大熊猫生活特征描写)

本文目录一览:

熊猫的生活习性有哪些?

大熊猫(学名:Ailuropodamelanoleuca英文名称:Giantpanda),属于食肉目、熊科、大熊猫属的一种哺乳动物,体色为黑白两色,它有着圆圆的脸颊,大大的黑眼圈,胖嘟嘟的身体,标志性的内八字的行走方式,也有解剖刀般锋利的爪子。是世界上最可爱的动物之一。大熊猫已在地球上生存了至少800万年,被誉为“活化石”和“中国国宝”,世界自然基金会的形象大使,是世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旗舰物种。

【生活习性】

大熊猫喜欢独居,每只大熊猫有单独的活动区域。除发情期外,常过着独栖生活,昼夜兼行。巢域面积为3.9-6.4km2不定,个体之间巢域有重叠现象,雄体的巢域略大于雌体。雌体大多数时间仅活动于30-40公顷的核域内,雌体间的核域不重叠。

大熊猫的生活习性:

大熊猫体型肥硕似熊,憨态可掬,但头圆尾短。头部和身体毛色绝大多数为黑白相间,  大熊猫在

树上嬉戏即鼻吻端、眼圈(呈“八”字排列)、两耳、四肢及肩胛部(横过肩部相连成环带)为黑色,其余即头颈部、躯干和尾为白色。腹部淡棕色或灰黑色。其体长120~180cm;尾长10~20cm,白色;肩高一般为65~70cm;体重60~125kg。前掌除了5个带爪的趾外,还有一个第六趾。背部毛粗而致密,腹部毛细而长。陕西秦岭佛坪自然保护区共有四次发现白色大熊猫。据陕西人民出版社《当代陕西大事(1948-1990)》725页载,最早在秦岭南坡佛坪自然保护区发现白色大熊猫的时间是1990年11月15日。那只大熊猫体高0.7米,除眼圈、四肢下部外,从耳朵、肩胛到整个胸脯,均为白色,堪称“宝中之宝”。此后在1991年、,此后于1990年、1991年和2009,在佛坪自然保护区内的竹林中又有3次分别观察到棕色大熊猫的2只成体和1只幼仔。这种熊猫两耳、眼圈、睫毛、吻头、肩胛及四肢的毛均为棕色。北京大学大熊猫专家称其为“世界上最美的大熊猫”。 无论棕色或白色大熊描,确为世界罕见。它们的发现,打破了熊猫研究史上“单形性”(即毛色黑白相间)的说法,具有重大科学意义。这样,目前已知的大熊猫的毛色共有三种:黑白色、棕白色、白色。生活在陕西秦岭的大熊猫因头部更圆而更像猫,被誉为国宝中的“美人”。大熊猫喜欢独自生活,都是单独行动。不冬眠

大熊猫栖息于长江上游各山系的高山深谷,为东南季风的迎风面,气候温凉潮湿,其湿度常在80°以上,故它们是一种喜湿性动物。它们活动的区域多在坳沟、山腹洼地、河谷阶地等,一般在20°以下的缓坡地形。这些地方土质肥厚,森林茂盛,箭竹生长良好,构成为一个气温相对较为稳定、隐蔽条件良好、食物资源和水源都很丰富的优良食物基地。居住于海拔2400~3500米的高山竹林中。生活环境湿度很大,温差也比较大。食物主要是高山、亚高山上的50种竹类,偶食其它植物,甚至动物尸体。日食量很大,每天还到泉水或溪流饮水。   熊猫趣闻:近几年,科学家的野外隐藏摄像机发现,雄性野生熊猫在树上留下气息记号时,会抬起一条后腿,像公狗一样,然后把尿往树的高处撒去。尿撒得越高,雄性大熊猫的社会地位也就越高。

大熊猫的食谱非常特殊,几乎包括了在高山地区可以找到的各种竹子,大熊猫也偶尔食肉(通常是动物的尸体,有时也吃竹鼠)。大熊猫独特的食物特性使它被当地人称作“竹熊”。竹子缺乏营养,只能提供生存所需的基本营养,大熊猫逐步进化出了适应这一食谱的特性。在野外,除了睡眠或短距离活动,大熊猫每天取食的时间长达14个小时。一只大熊猫每天进食12~38公斤食物,接近其体重的40%。大熊猫喜欢吃竹子最有营养、含纤维素最少的部分,即嫩茎,嫩芽,和竹笋。大熊猫栖息地通常有至少两种竹子。当一种竹子开花死亡时(竹子每30~120年会周期性地开花死亡),大熊猫可以转而取食其他的竹子。但是,栖息地破碎化的持续状态增加了栖息地内只有一种竹子的可能,当这种竹子死亡时,这一地区的大熊猫便面临饥饿的威胁。

如何消化竹子科研人员发现,大熊猫的消化道粗短而又简单,没有一般食草动物细长的肠道和复杂的胃或发达的盲肠。此外,在大熊猫的基因序列于2009年公布之后,他们还发现大熊猫消化道内缺乏一些帮助食草动物消化纤维素和半纤维素(它们是纤维性植物饮食的主要成分)的酶。这让科研人员感到非常困惑,缺乏这些必要条件的大熊猫是如何消化竹子的呢?科研人员利用基因测序技术,分析5000多个核糖体RNA序列,最终在大熊猫体内发现了多种消化道微生物,而且和一些食草动物体内的微生物非常类似。这些都有助于动物消化体内的纤维素,而且其中有了7种是熊猫消化道内独有的。 人类迫使大熊猫吃竹子

大熊猫为什么喜欢吃竹子呢?科学家推测,随着古时候人口数量的急剧膨胀,大熊猫被迫迁徙到一些高山地区生存。它们为了避免和一些肉食动物比如亚洲黑熊等进行竞争,最终逐渐习惯以竹子为食。不过,尼可·麦克科也补充到,如果给大熊猫提供肉类食品,它们也会吃的,不过不会主动去索取。

大熊猫的生活习性?

 大熊猫的生活习性如下:

1、食性:大熊猫是靠吃竹子生存的。它本是吃肉动物,也有食肉动物的能力,但是,由于生存环境中缺乏肉食,所以,长期进化后,大熊猫也能吃点肉,但大部分是靠竹子维持生命的。

2、环境:大熊猫是一种喜湿性动物,栖身于长江上游的高山深谷,气候温凉潮湿,湿度常在80%以上,生活地带在岷山、邛崃山、凉山、大相岭、小相岭及秦岭等几大山系。

3、行为:大熊猫每天时间一半进食,一半睡觉。

4、繁殖:大熊猫生长到一定阶段要进行婚配、生育。雌性大熊猫每年发情一次,每次只有2~3天,发情期通常在每年3~5月份。妊娠期是83~200天。幼子通常在8月左右出生。

5、抚育:大熊猫的新生儿出生初期发育相当不成熟,体重仅是母体重量的0.1%,幼仔体重很轻,初生重平均为145克左右,约为成年大熊猫体重的千分之一。最轻的为51克,最重的为225克。雌性大熊猫通常要用18个月,甚至长达两年时间养育孩子。

6,性情;大熊猫的性情温顺,样貌憨态可爱。初次见人,常用前掌蒙面,或把头低下,不露真容。它们很少主动攻击其他动物或人,在野外偶然相遇,也总用回避的方式。

大熊猫的生活习性和特点?

1.善于爬树

熊猫善于爬树,以便逃避敌害、沐浴阳光、嬉戏玩耍、求偶婚配。别看大熊猫个体肥胖,爬树却是能手,这是他们食肉祖先的本能,有利捕食,也能躲避敌害。幼年大熊猫爬树多为玩耍。

2.嗜好饮水

熊猫常生活在清泉流水附近,有嗜饮的食性。有时,也不惜长途跋涉到很远的山谷中去饮水。一旦找到水源,好似一个酗酒的醉汉躺卧溪边,没命的畅饮,以至“醉”倒不能走动。因此有“熊猫醉水”之说。

3.

熊猫喜独居,每只熊猫有单独的活动区域。 熊猫的食物主要是竹子。竹子的特点是一年四季都能茂盛青翠,而且各部分的营养成分大体一致,它们吃竹子的心和竹笋,有时也吃竹叶。

行为特点

(一)大熊猫每天除去一半进食的时间,剩下的一半时间多数便是在睡梦中度过。在野外,大熊猫在每两次进食的中间睡2-4个小时,平躺、侧躺、俯卧,伸展或蜷成一团都是它们喜好的睡觉方式。

(二)在动物园里面,饲养员每天两次定时给它们喂食,所以大熊猫其他的时间都用来休息。即使在睡觉的时候大熊猫看起来也很可爱。它们非常地灵活,能够把它们笨重的身体摆成各种各样的姿势。最喜欢的姿势便是腿撑在树上,并用手遮住眼睛。

(三)大熊猫最可爱的特点是它那胖嘟嘟的身体和他那内八字慢吞吞的行走方式。这是因为它们生活的环境里面,有充足的食物,没有天敌,没必要行动很快。但是,正是它这种慢吞吞的动作使它能够保存能量,以适应低能量的食物。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836084111@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