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笙耀百科 >

清平乐村居吟唱视频_清平乐村居吟诵视频

清平乐村居解释意思视频

清平乐村居解释意思详情参考如下:

清平乐村居吟唱视频_清平乐村居吟诵视频清平乐村居吟唱视频_清平乐村居吟诵视频


清平乐·村居【作者】辛弃疾 【朝代】宋

原文对照: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译文解析:

草屋的茅檐又低又小,溪边长满了碧绿的小草。含有醉意的吴地方言,听起来温柔又美好,那满头白发的老人是谁家的呀?大儿子在溪水东面豆田锄草,二儿子正忙于编织鸡笼。令人喜爱的是淘气的小儿子,他正横卧在溪头草丛,剥着刚摘下的莲蓬。

赏析:

这首词,没有一句使用浓笔艳墨,只是用纯粹的白描手法,描绘了农村一个五口之家的环境和生活画面,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

上阕头两句,作者只用了淡淡的两笔,就把由茅屋、小溪、青草组成的清新秀丽的环境勾画出来了,点明了环境和地点。三四两句,作者把一对亲密无间的白发翁媪的那种和谐、温暖、惬意的幸福生活形象地再现出来。

下阕四句,虽极为通俗易懂,但却刻画出鲜明的人物形象,尤其是小儿子无拘无束地剥莲蓬吃的那种天真活泼的神情状貌,栩栩如生,可谓是神来之笔。其中的 “卧”字用得极妙,它成功地让小儿天真、活泼、顽皮的劲儿跃然纸上。

清平乐村居古诗意思解释视频

清平乐的解释(1). 唐 代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又名 《清平乐令》 、 《忆萝花》 、 《 醉东风 》 等。 双调 四十六字。前段四句四仄韵;后段四句三平韵。又一体,前段四句四仄韵;后段四句三仄韵。 (2).曲牌名。属南曲羽调。有二体,其 一字 句格律与词牌前半阙同;另一与词牌 不同 。都用作引子。 词语分解 清的解释 清 ī 水或其他液体、气体纯净透明,没有混杂的 东西 ,与“浊” 相对 : 清水 。 清泉 。 清流 (a. 澄澈 的水流,如“一股 清清 ”;b.旧时指负有名望,不肯与权贵同流合污的 士大夫 )。 清澈 。清碧。清朗。清新。清醇。 月白 平乐的解释 .和 平安 乐。《史记·匈奴列传》:“使少者得成其长, 老者 安其处, 世世 平乐。”.谓 平坦 富饶。《楚辞·九章· 哀郢 》:“哀州土之平乐兮,悲江介之遗风。” 王逸 注:“闵惜乡邑之富饶也。”. 汉 代宫观名。后泛

清平乐 村居

清平乐·村居①

辛弃疾 (南宋词人)

茅檐②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③相媚好④,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⑤溪东,中儿正织⑥鸡笼。喜小儿无赖⑦,溪头卧剥莲蓬。

注释

①村居:选自《稼轩长短句》。清平乐,词牌名。村居,这首词的题目。

②茅檐:指茅屋。

③吴音:作者当时住在江西东部的上饶,这一带古时是吴国的领土,所以称这一带的方言为吴音。

④相媚好:互相说喜爱要好的话。

⑤锄豆:锄掉豆田里的草。

⑥织:编织。

⑦无赖:这里是顽皮的意思。

古词大意

房子是用茅草盖的,屋矮檐低;门前有一道溪流,岸边长满青草,绿水青草相映,更显得碧清可爱。不知是谁家的两位斑斑白发的老夫妻喝过几杯酒后,醉醺醺地用地道的土语对话,互相取悦,语调柔媚亲昵。

大儿子在河东的豆田里锄草,二儿子正在编织鸡笼子,只有我喜欢的顽皮的小儿子在河边爬着卧着剥莲蓬玩。

【译词】

草屋的茅檐又低又小,

溪边长满绿绿的小草,

含有醉意的吴地方音,

听起来温柔面又美好--

那满头白发是谁家的公婆父老?

大儿,豆地锄草身在河东,

二儿,正忙于编织鸡笼。

令人欢喜是小儿的调皮神态,

横卧在溪头草丛--

剥食着刚刚摘下的莲蓬

清平乐村居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说明】

由于辛弃疾始终坚持爱国抗金的主张,南归以后,他一直遭受当权投降派的排斥和打击。从四十三岁起,他长期未得任用,以致在江西信州(今江西上饶市)闲居达二十年之久。作者长期居住农村,对农村生活有了更多的了解,对农民也有较多的接触。所以在《稼轩词》中有一部分作品是反映农村生活的。其中,有风景画,也有农村的风俗画。这首《清平乐》,就是一幅着色的农村风俗画。

上片勾勒环境烘托气氛。开篇用素描手法,勾出"茅檐"、"溪上"、"青草",只淡淡几笔便形象地描画出江南农村的特色,为人物的出现安排下广阔的背景。三、四句写词中出现的老公公和老婆婆,他们讲话的声音带着醉意,愈加显得温柔婉媚,但是等走到他们面前时,才发现说话的已不是什么年轻人,而是白发皤皤的老年人了。从"醉里",可以看出老年人生活的安详,从"媚好",可以看出他们精神的愉快。

下片集中写这一农户的三个儿子,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当时农村生活的各个方面,画面在继续扩展。整劳力在溪东的豆地里锄草,半大的孩子在编织鸡笼。诗人着力于"小儿"的描绘,共用了两句,占全词四分之一篇幅。"溪头卧剥莲蓬"形象地刻画出他无忧无虑、天真活泼的神态。对此,词人感到由衷的欢喜。

这首词具有浓厚的农村生活气息,字里行间处处洋溢着作者对农村生活的喜悦之情,客观上反映了作者对黑暗官场生活的憎恶。

这首词是一幅栩栩如生、有声有色的农村风俗画

清平乐 [qing ping yue]

【词牌释义】

原为唐教坊曲名,取用汉乐府“清乐”、“平乐”这两个乐调而命名。又名《清平乐令》、《醉东风》、《忆萝月》。一说李白曾作《清平月》,恐后人伪托。

【定格】

四十六字,八句,前片四仄韵,后片三平韵。

⊙平⊙仄(仄韵)

⊙仄平平仄(叶仄)

⊙仄⊙平平仄仄(叶仄)

⊙仄⊙平⊙仄(叶仄)

⊙平⊙仄平平(换平韵)

⊙平⊙仄平平(叶平)

⊙仄⊙平⊙仄(句)

⊙平⊙仄平平(叶平)

【译词】

名称: 清平乐(春归何处)

作者: 黄庭坚

正文:

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

若有人知春去处,

唤取归来同住。

春无踪迹谁知?

除非问取黄鹂。

百啭无人能解,

因风飞过蔷薇。

作品注释

注释

①问取:问。

②因风:趁着风势。

评解

这首词写的是惜春之情。用笔委婉曲折,层层加深惜春之情。直至后,仍不一语

道破,结语轻柔,余音袅袅,言虽尽而意未尽。作者以拟人的手法,构思巧妙,设想新

奇,创造出优美的意境。全词俏丽、新警、宛转、含蓄,表现了山谷词的风格。

集评

薛砺若《宋词通论》:山谷词尤以《清平乐》为新,通体无一句不俏丽,而结句

“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不独妙语如环,而意境尤觉清逸,不着色相。为山

谷词中上上之作,即在两宋一切作家中,亦找不着此等隽美的作品。

虢寿麓《历代名家词百首赏析》:这是首惜春词。耳目所触,莫非初夏景物,而春

实已去。飘然一结,淡雅饶味。通首思路回环,笔情跳脱,全以神行出之,有峰回路转

之妙。

清平乐·村居

【宋】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

由于辛弃疾始终坚持爱国抗金的主张,南归以后,他一直遭受当权投降派的排斥和打击。从四十三岁起,他长期未得任用,以致在江西信州(今江西上饶市)闲居达二十年之久。作者长期居住农村,对农村生活有了更多的了解,对农民也有较多的接触。所以在《稼轩词》中有一部分作品是反映农村生活的。其中,有风景画,也有农村的风俗画。这首《清平乐》,就是一幅着色的农村风俗画。

上片勾勒环境烘托气氛。开篇用素描手法,勾出"茅檐"、"溪上"、"青草",只淡淡几笔便形象地描画出江南农村的特色,为人物的出现安排下广阔的背景。三、四句写词中出现的老公公和老婆婆,他们讲话的声音带着醉意,愈加显得温柔婉媚,但是等走到他们面前时,才发现说话的已不是什么年轻人,而是白发皤皤的老年人了。"醉里",可以看出老年人生活的安详,从"媚好",可以看出他们精神的愉快。

下片集中写这一农户的三个儿子,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当时农村生活的各个方面,画面在继续扩展。整劳力在溪东的豆地里锄草,半大的孩子在编织鸡笼。诗人着力于"小儿"的描绘,共用了两句,占全词四分之一篇幅。"溪头卧剥莲蓬"形象地刻画出他无忧无虑、天真活泼的神态。对此,词人感到由衷的欢喜。

这首词具有浓厚的农村生活气息,字里行间处处洋溢着作者对农村生活的喜悦之情,客观上反映了作者对黑暗官场生活的憎恶。

这首词是一幅栩栩如生、有声有色的农村风俗画。

清平乐·别来春半

别来春半,触目柔肠断。

砌下落梅如雪乱,

拂了一身还满。

雁来音信无凭,

路遥归梦难成。

离恨恰如春草,

更行更远还生。

【作者】:李煜 【朝代】:唐 【体裁】:词

【格律】:

○平声 ●仄声 ⊙可平可仄 △平韵 ▲仄韵

别来春半,触目柔肠断。

●○○●,●●○○▲

砌下落梅如雪乱,

⊙●●○⊙●●

拂了一身还满。

●○●○○▲

雁来音信无凭,

●○○●○⊙

路遥归梦难成。

●○○⊙⊙△

离恨恰如春草,

⊙●●⊙○●

更行更远还生。

⊙○⊙●○△

==前言==:

此词系后主乾德四年(966)其弟从善入宋久不得归,因思念而作。

==简析==:

上片点出春暮及相别时间,那落了一身还满的雪梅正像愁之欲去还来;而下片由彼方措意,说从善留宋难归,托雁捎信无凭,心中所怀的离恨,就好比越走越远还生的春草那样无边无际。两者相形,倍觉愁肠寸断的凄苦和离恨常伴的幽怨。歇拍两句从动态写出离恨的随人而远,尤显生动,为人所称。

清平乐·春归何处

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

【赏析】

此为惜春之作。词中以清新细腻的语言,表现了词人对美好春光的珍惜与热爱,抒写了作者对美好事物的执着和追求。

此词赋予抽象的春以具体的人的特征。词人因春天的消逝而感到寂寞,感到无处觅得安慰,象失去了亲人似的。这样通过词人的主观感受,反映出春天的可爱和春去的可惜,给读者以强烈的感染。

此词高妙处,在于它用曲笔渲染,跌宕起伏,饶有变化。故先是一转,希望有人知道春天的去处,唤她回来,与她同住。这种奇想,表现出词人对美好事物的执着和追求。

下片再转。词人从幻想中回到现实世界里来,察觉到无人懂得春天的去向,春天不可能被唤回来。但词人仍存一线希望,希望黄鹂能知道春天的踪迹。这样,词人又跌入幻觉的艺术境界里去了。

末两句写黄鹂不住地啼叫着。它宛转的啼声,打破了周围的寂静。但词人从中仍得不到解答,心头的寂寞感更加重了。只见黄鹂趁着风势飞过蔷薇花丛。蔷薇花开,说明夏已来临。词人才终于清醒地意识到:春天确乎是回不来了。

此词为表现惜春、恋春情怀的佳作。作者在近乎口语的质朴语言中,寄寓了深重的感情。全词的构思十分精妙:作者不知春归何处,一心要向别人请教;无人能知时,又向鸟儿请教。问人人无语,问鸟鸟百啭,似乎大有希望,然而词人自己又无法理解,这比有问无答更可叹。后,鸟儿连“话”都不“说”,翻身飞走。在这番妙趣横生的抒写中,作者的惜春之情跃然纸上,呼之欲出。

晏殊:清平乐 金风细细

金风细细,叶叶梧桐坠。绿酒初尝人易醉,一枕小窗浓睡。

紫薇朱槿花残,斜阳却照阑干。双燕欲归时节,银屏昨夜微寒。

这首小词抒发初秋时节淡淡的哀愁,语意极含蕴,极有分寸,作者只从景物的变易和主人公细微的感觉着笔,而不正面写情,读来却使人品味到句句寓情、字字含愁。语言清丽,风调和婉。

1、金风:秋风,古代以阴阳五行解释季节演变,秋属金,故称秋风为金风。晋张协《杂诗》之三:“金风扇素节,丹霞启阴期。”

2、紫薇:花名,亦称紫葳,凌霄花的别名,夏秋开花。朱槿,花名,即扶桑。

3、阑干:横斜貌,唐刘方平《夜月》诗:“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4、银屏:镶银或银色的屏风,借指华美的居室。

《清平乐》 晏殊

红笺小字,说尽平生意。

鸿雁在云鱼在水,惆怅此情难寄。

斜阳独倚西楼,遥山恰对帘钩。

人面不知何处,绿波依旧东流。

【总析】铺开红笺,写满密行小字,诉说尽一生一世相思意。可是,鸿雁的云鱼在水----欲寄书信无计,只落得惆怅无际。独自高楼远望,但见得斜阳西沉,一抹遥山相对,如何望得见伊人?茫茫天地间之间,佳人不知何处?唯有无尽绿波,依旧无语东流。

起首二句在写景中点明时间,渲染环境。金风,即秋风。《文选》张协《杂诗》“金风扇素节”中,李善注曰:“西方为秋而主金,故秋风曰金风也。”此时庭院内是西风落叶,画堂中的词人因饮了绿酒,一会儿便醉眠了。用笔轻灵,色调淡雅,语气仿佛在与一位友人娓娓而谈。其中两组叠字,首尾相接,音律谐婉。以“细细”状金风,就没有秋风惯有的那种萧飒之感,而显得平静、悠闲。“叶叶”这两个名词连用,展开一片片叶子飘落的景象,并使人感到很有次序、很有节奏。

向来写梧桐经秋都是较为凄厉的,如温庭筠《更漏子》:“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李煜《乌夜啼》:“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经过一代又一代词人的染笔,以至于使人一听到秋风吹拂梧桐,就产生凄凉况味。而象晏殊写得如此平淡幽细的,却极为少见。

下面“绿酒”一句,因为用了“初”字和“易”字,就觉得他的酒量不大,浅尝辄醉,也是淡淡的一笔。然后词人才用了较重的笔墨:“一枕小窗浓睡。”“绿酒”句点出“浓睡”的原因,是陪笔,“一枕”句才是此片的主意。小饮何以“易醉”?浅醉何得“浓睡”?原来词人有一点淡淡闲愁,有愁故易醉,愁浅故睡浓。

下片则是写次日薄暮酒醒时的感觉。词人一觉就睡了整整一个昼夜,睡极浓矣。浓睡中无愁无忧,酒醒后是什么样的情绪,他没有言明,只是通过他眼中所见的景象,折射出心情之悠闲,神态之慵怠,而在结句中却仍反映出一点淡淡的哀愁。紫薇,夏季开花;朱槿,夏秋间吐艳。上片说金风吹得梧桐叶坠,显然是秋天了,所以词人从小窗望出去,这两种花都已凋残。值得注意的是:上片的梧桐叶坠,为耳中所闻;下片的两种花残,乃眼中所见。词人正是通过对周围事物的细微感觉,来表现他此际的情怀。“斜阳却照阑干”,紧承前句,描写静景。晏殊在另一首《踏莎行》中云:“一场愁梦酒醒时,斜阳却照深深院。”词境相似。

日暮了,斜阳正照着阑干,正是“双燕欲归时节”。此意平平说来,似不相干语、没要紧语,但实际上,却用这样的语言来调和气氛,缓冲节奏,烘托情感。吴衡照《莲子居词话》云:“言情之词,必借景色映托,乃具深婉流美之感。”“燕子欲归”,乃系景语,它对下句“银屏昨夜微寒”,正好起了一个铺垫和烘托的作用。双双紫燕即将归巢了,这个景象便兴起词人独居无聊之感,于是他想到昨夜酒醉后原是一个人在独宿。一种凄凉意绪、淡漠愁情,不禁流于言外。但他不用“枕寒”、“衾寒”那些用熟了的字面,偏偏说屏风有些微寒。寓情于景,含蓄蕴藉,令人低徊不尽。

这首词的特点是风调闲雅,气象华贵,二者本有些矛盾,但词人却把它统一起来,形成表现自己个性的特殊风格。晏殊以相位之尊,间为小歌词,得花间遗韵。刘攽《中山诗话》说:“无献尤喜冯延巳歌词,其所自作,亦不减延巳乐府。”也就是说他的词风酷似冯延巳。但从这首词来看,它的闲雅风调虽似冯词,而其华贵气象倒有点象温庭筠的作品。不过温词的华贵,大都表现在词藻上的镂金错采,故王国维以“画屏金鹧鸪”状其词风。晏词的华贵却不专主形貌,而在于精神。“每吟咏富贵,不言金玉锦绣,而惟说其气象,若‘楼台侧畔杨花过,帘幕中间燕子飞’,‘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之类是也。”(见吴处厚《青箱杂记》)这首词中所写的风,正与上举两例相似。它所塑造的形象,借用晁补之评论其子晏几道词的说话,一看就知道“不是三家村中人”,而是一个雍容闲雅的士大夫。

【清平乐】

留人不住,醉解兰舟去.一棹碧涛春水路,过尽晓莺啼处.

渡头杨柳青青,枝枝叶叶离情.此后锦书休寄,画楼云雨无凭.

【清平乐】

蕙心堪怨,也逐春风转.丹杏墙东当日见,幽会绿窗题遍.

眼中前事分明,可怜如梦难凭.都把旧时薄幸,只消今日无情.

【清平乐】

幺弦写意,意密弦声碎.书得凤笺无限事,犹恨春心难寄.

卧听疏雨梧桐,雨余淡月朦胧.一夜梦魂何处,那回杨叶楼中.

【清平乐】

波纹碧皱,曲水清明后.折得疏梅香满袖,暗喜春红依旧.

归来紫陌东头,金钗换酒消愁.柳影深深细路,花梢小小层楼.

【清平乐】

千花百草。送得春归了。拾蕊人稀红渐少。叶底杏青梅小。

小琼闲抱琵琶。雪香微透轻纱。正好一枝娇艳,当筵独占韶华。

【清平乐】

烟轻雨小。紫陌香尘少。谢客池塘生绿草。一夜红梅先老。

旋题罗带新诗。重寻杨柳佳期。强半春寒去后,几番花信来时。

【清平乐】

可怜娇小。掌上承恩早。把镜不知人易老。欲占朱颜长好。

画堂秋月佳期。藏钩酒归迟。红烛泪前低语,绿笺花里新词。

【清平乐】

红英落尽。未有相逢信。可恨流年凋绿鬓。睡得春酲欲醒。

钿筝曾醉西楼。朱弦玉指梁州。曲罢翠帘高卷,几回新月如钩。

【清平乐】

春云绿处。又见归鸿去。侧帽风前花满路。冶叶倡条情绪。

红楼桂酒新开。曾携翠袖同来。醉弄影娥池水,短箫吹落残梅。

【清平乐】

西池烟草。恨不寻芳早。满路落花红不扫。春色渐随人老。

远山眉黛娇长。清歌细逐霞觞。正在十洲残梦,水心宫殿斜阳。

【清平乐】

笙歌宛转。台上吴王宴。宫女如花倚春殿。舞绽缕金衣线。

酒阑画烛低迷。彩鸳惊起双栖。月底三千绣户,云间十二琼梯。

【清平乐】

暂来还去。轻似风头絮。纵得相逢留不住。何况相逢无处。

去时约略黄昏。月华却到朱门。别后几番明月,素娥应是消魂。

【清平乐】

双纹彩袖。笑捧金船酒。娇妙如花轻似柳。劝客千春长寿。

艳歌更倚疏弦。有情须醉尊前。恰是可怜时候,玉娇今夜初圆。

【清平乐】

寒催酒醒。晓陌飞霜定。背照画帘残烛影。斜月光中人静。

锦衣才子西征。万重云水初程。翠黛倚门相送,鸾肠断处离声。

【清平乐】

莲开欲遍。一夜秋声转。残绿断红香片片。长是西风堪怨。

莫愁家住溪边。采莲心事年年。谁管水流花谢,月明昨夜兰船。

【清平乐】

沈思暗记。几许无凭事。菊靥开残秋少味。闲却画阑风意。

梦云归处难寻。微凉暗入香襟。犹恨那回庭院,依前月浅灯深。

【清平乐】

莺来燕去。宋玉墙东路。草草幽欢能几度。便有系人心处。

碧天秋月无端。别来长照关山。一点恹恹谁会,依前凭暖阑干。

【清平乐】

心期休问。只有尊前分。勾引行人添别恨。因是语低香近。

劝人满酌金锺。清歌唱彻还重。莫道后期无定,梦魂犹有相逢。

【清平乐】欧阳修

小庭春老,碧砌红萱草。长忆小阑闲共绕,携手绿丛含笑。

别来音信全无,旧期前事堪猜。门掩日斜人静,落花愁点青苔。

清平乐·村居①

辛弃疾

茅檐②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③相媚好④,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⑤溪东,中儿正织⑥鸡笼。喜小儿无赖⑦,溪头卧剥莲蓬。

注释

①村居:选自《稼轩长短句》。清平乐,词牌名。村居,这首词的题目。

②茅檐:指茅屋。

③吴音:作者当时住在江西东部的上饶,这一带古时是吴国的领土,所以称这一带的方言为吴音。

④相媚好:互相说喜爱要好的话。

⑤锄豆:锄掉豆田里的草。

⑥织:编织。

⑦无赖:这里是顽皮的意思。

古词大意

房子是用茅草盖的,屋矮檐低;门前有一道溪流,岸边长满青草,绿水青草相映,更显得碧清可爱。不知是谁家的两位斑斑白发的老夫妻喝过几杯酒后,醉醺醺地用地道的土语对话,互相取悦,语调柔媚亲昵。

大儿子在河东的豆田里锄草,二儿子正在编织鸡笼子,只有我喜欢的顽皮的小儿子在河边爬着卧着剥莲蓬玩。

清平乐·村居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作者】:辛弃疾

【朝代】:南宋

【体裁】:词

在一个村庄里,有一座小茅屋,屋子非常小,有五口人。屋子旁边有一

条小溪,溪水非常清、甜、凉,岸上长满了清草、红花,美丽极了!远

远望去,就像一块五彩斑斓的丝绸。那些青草看上去十分舒服。突然,

传来一阵阵吴音,唠唠叨叨,还带着几分醉意,亲切,美好!我在想:

这是谁家的呢?哦,原来是一对白发苍苍的公公、姥姥正在说话。而他

们的大儿子辛勤地在田里锄草,因为全家都是靠他的了。二儿子呢,他

是一个手艺可巧的孩子,他现在很有空,所以正在织鸡笼。小儿子呢!

因为他年幼不懂事,公公、姥姥不让他干活,他只有躺在溪边剥莲蓬,

一个逗人喜爱的顽皮佬。 带着醉意的吴地口音听来十分温柔美好,那满头白发的公公婆婆不知是谁家的双亲父老。

[赏析] 此词写农家和睦的生活与深挚的情意。两位老人所住茅屋虽然低小,但屋前溪水淙淙,四周长满青草,环境十分优美,而所养三子,又是那样的勤劳朴实。老夫妻俩闲来无事,一边喝酒,一边以吴地柔软的方言叙谈家常,打趣逗乐。作者将平常的生活情景熔铸成词,“醉里”写生活安祥,“媚好”写精神愉快,寥寥几笔,就写出了白发老人生活上和精神上的晚景幸福,极富人情味和生活气息。

记忆中很多……肯定不止一首。

清平乐村居的意思视频

清平乐村居的意思视频:

《清平乐·村居》是宋代大词人辛弃疾的词作。此词描绘了农村一个五口之家的环境和生活画面,借此表现人情之美和生活之趣。作者把这家老小的不同面貌和情态,以及他们的美好的农家生活描写得有声有色,惟妙惟肖,活灵活现,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表现出作者对农村和平宁静生活的喜爱。全词以白描手法描述了农村的乡土风俗,呈现出一种清新宁馨的风格。

白话译文:草屋的茅檐又低又小,溪边长满了碧绿的小草。含有醉意的吴地方言,听起来温柔又美好,那满头白发的老人是谁家的呀?大儿子在溪东边的豆田锄草,二儿子正忙于编织鸡笼。令人喜爱的是小儿子,他正横卧在溪头草丛,剥着刚摘下的莲蓬。

创作背景:此词作于辛弃疾闲居带湖期间。由于辛弃疾始终坚持爱国抗金的主张,从二十一岁南归以后,他一直遭受当权投降派的排斥和打击。从四十三岁起,他长期未得任用,以致在信州(今江西上饶)闲居达二十年之久。理想的破灭,使他在隐居中更加关注农村生活,写下了大量的闲适词和田园词。这首《清平乐·村居》就是其中之一。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836084111@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