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笙耀百科 >

退避三舍的主人公是谁 文中退避三舍的主人公是谁

退避三舍是谁的典故 退避三舍得主人公是谁

1、退避三舍这个成语的主人公是重耳。重耳是晋国皇子,但是国君晋献公却听信谗言,害了太子申生,同时又捉拿申生的弟弟重耳,不得已之下,重耳逃到了楚国,楚国国君对其敬重有加,退避三舍的典故便从这里开始。

退避三舍的主人公是谁 文中退避三舍的主人公是谁退避三舍的主人公是谁 文中退避三舍的主人公是谁


2、重耳在楚国被奉为上宾,楚王对其敬重有加,一次在席间,楚王对重耳说,加入将来有一天你能成为国君,应当如何报答我?重耳便回答,如果有一天自己能够当上国君,那么一定会和楚国交好,如果晋国和楚国有一天交战,我一定会让晋国的士兵退避三舍,如果还不能得到楚王的原谅,那再选择交战,这便是退避三舍的由来。

退避三舍主要人物是什么?

退避三舍——重耳

班门弄斧——鲁班

负荆请罪——廉颇

乌鸡起舞——祖逖

三顾茅庐——刘备

望梅止渴——曹操

“退避三舍”的主人公是谁,有何历史典故?

“退避三舍”的主人公是春秋时期的晋文公重耳。他流亡楚国时,楚王善待于他,他感激地作出如果今后在沙场兵戎相见,晋国将退避三舍的承诺。因为一舍等于三十里,后来晋楚两国真的发生了战争,做了君王的重耳真的兑现了当初的承诺,晋军主动退兵九十里。

退避三舍的主要人物

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晋国公子重耳逃亡到楚国发生的一则故事:晋公子重耳逃亡到楚国,楚成王在接待他时问,你如果回到晋国的话,将怎样报答我?重耳说,楚国遍地是人杰,到处物产丰饶,比晋国富多了,我拿什么报答您呢?楚成王又说,那你还是报答一下我吧.重耳说,若以您的贤明,让我回国,以后如果晋楚会师中原,交起战来,我将率兵后退九十里地,如果您认为这样还不足以报答,我将只好与您战斗下去!听了重耳的话,楚成王认为重耳很了不起,老天一定会让他复兴晋国,违反天意是要闯大祸的.于是以礼相待,并把重耳送到了秦国.后来重耳回到晋国当了国君,在晋楚城濮之战中他果然率兵退避了九十里.(舍:古时行军以三十里为一舍,“三舍”即九十里)虽然晋楚城濮之战时的真实情况是:晋国对于楚国的行军迅速不及准备战阵,为了避免失败,晋军不得不后撤,以每天退一舍计,等于是退了三舍.鉴于有些军吏表示异议,晋大夫狐偃对晋军说:这是大王先前允诺了要用来报答楚王的.对此,后世多信以为真,人们在长期的使用过程中还是用“退避三舍”来比喻对人让步或有所回避,以避免冲突.

春秋时候,晋献公听信谗言,杀了太子申生,又派人捉拿申生的弟弟重耳。重耳闻讯,逃出了晋国,在外流亡十几年。

经过千幸万苦,重耳来到楚国。楚成王认为重耳日后必有大作为,就以国群之礼相迎,待他如上宾。

一天,楚王设宴招待重耳,两人饮酒叙话,气氛十分融洽。忽然楚王问重耳:“你若有一天回晋国当上国君,该怎么报答我呢?”重耳略一思索说:“美女待从、珍宝丝绸,大王您有的是,珍禽羽毛,象牙兽皮,更是楚地的盛产,晋国哪有什么珍奇物品献给大王呢?”楚王说:“公子过谦了,话虽然这么说,可总该对我有所表示吧?”重耳笑笑回答道:“要是托您的福。果真能回国当政的话,我愿与贵国友好。假如有一天,晋楚国之间发生战争,我一定命令军队先退避三舍(一舍等于三十里),如果还不能得到您的原谅,我再与您交战。”

四年后,重耳真的回到晋国当了国君,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晋文公。晋国在他的治理下日益强大。

公元前633年,楚国和晋国的军队在作战时相遇。晋文公为了实现他许下的诺言,下令军队后退九十里,驻扎在城濮。楚军见晋军后退,以为对方害怕了,马上追击。晋军利用楚军骄傲轻敌的弱点,集中兵力,大破楚军,取得了城濮之战的胜利。

春秋晋公子重耳出亡至楚, 楚成王礼遇重耳,并问:“公子若反晋国,则何以报不谷?”重耳对曰:“若以君之灵,得反晋国,晋楚治兵,遇於中原,其辟君三舍。”舍,军行三十里。后重耳返国执政, 晋楚城濮之战,晋军果“退三舍以辟之”。——《左传·僖公二十三年》、《僖公二十八年》[

春秋晋公子重耳出亡至楚, 楚成王礼遇重耳,并问:“公子若反晋国,则何以报不谷?”重耳对曰:“若以君之灵,得反晋国,晋楚治兵,遇於中原,其辟君三舍。”舍,军行三十里。后重耳返国执政, 晋楚城濮之战,晋军果“退三舍以辟之”。—

晋文公和楚成王

求采纳

刘备和诸葛亮

诸葛亮

退避三舍的主人公是谁

退避三舍的主人公是晋文公重耳。

讲的是晋文公还是晋国公子的时候逃亡至楚国,楚王接纳了他,重耳许诺晋楚交战是会退避三舍,后重耳坐上王位,在于楚国交战时下令让军队后撤九十里地,信守承诺的故事。

正所谓造化弄人,四年之后重耳果真当上了晋国的国君,也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晋文公,最后也是和楚军相遇了,晋文公信守诺言,退避三舍,将自己的军队退后九十里,一是为了信守承诺,二是为了诱敌深入,最终将楚军打败,使晋国成为了春秋时期的霸主。

退避三舍这个成语最早出自《左转·僖公二十三年》,讲的是晋文公重耳的故事,比喻对人让步,不与之相争,同时也体现了重耳一代诸侯的气概,让人心生敬佩。

退避三舍的故事:

这个成语讲的是晋国公子重耳,也就是后来的晋文公逃亡到楚国的时候,楚王接纳了他,并询问其如何报答,而重耳说,如果将来晋国和楚国交战,那么晋国就要退避三舍。

后来重耳回国,坐上王位,称为晋文公,在一次晋楚战役中,晋文公遵守了当年对楚王的诺言,让军队后撤了九十里地。晋文公的这种做法,体现了他信守诺言的品质,同时也免受后人诟病,为后来称霸中原奠定了基础。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836084111@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