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智能数码 >

司马徽再荐名士感悟 司马徽再荐名士感悟100字

第三十七回 司马徽再荐名士 刘玄德三顾草庐 评论

虚、实关系的处理

司马徽再荐名士感悟 司马徽再荐名士感悟100字司马徽再荐名士感悟 司马徽再荐名士感悟100字


清代学者章学诚曾指出《三国演义》是“七实三虚”,即主要人物、主要事件是实有的,而事件进程及人物言行的具体细节是虚构的。

请阅读陈寿《隆中对》和诸葛亮的《前出师表》,比较本文与史实有哪些出入,从文学角度看,本文好在何处。

提示:《隆中对》记载:“每常自比管仲乐毅”、“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远直于亮友善”“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及诸葛亮为刘备谋划的有关段落。

《前出师表》记载:“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

《三国演义》:作者虚构出大量生活细节,详细描写了“三顾”的具体过程以至于季节特点、沿途景色等,有非常生动的语言、动作、行为的描写。这就使故事具有了生活实感,更加具体生动,也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鲜明。

2. 层层烘托的出场艺术

古代常用的人物出场方法是:在人物正式出场之前,层层烘托,反复渲染;在正式出场后,再通过对人物言行的描写,使人物的基本特点得到更鲜明的表现。

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被塑造为智慧的化身,为充分写出此人的重要性、神秘性,作者便层层烘托,反复渲染。

司马徽再荐名士,极力渲染诸葛亮才能可与姜子牙、张良相比,不仅使刘备想求得此人辅佐自己,也使读者欲见诸葛之面目,以睹其风采,观其才气。一顾草庐,数人荷锄于田间,吟唱卧龙先生所作的歌,烘托出了隐逸生活的惬意;尤其是对隆中景物的描绘,俨然一派世外桃源风光,这样的风景描写用意在于暗示诸葛亮是一个隐者。那么,一个隐者愿意帮助刘备匡扶汉室吗?在此设置了一个悬念。二顾草庐,邂逅石广元、孟公威,用来陪衬诸葛亮,从而更加渲染了求访孔明之不易。刘备来到庄前,“淡泊以明志,宁静以志远”以及诸葛均的诗句自然使刘备误以为诸葛亮。接着又把“骑驴过小桥”的黄承彦认作孔明,因为其诗充满着闲情逸致。作者所写的陪衬人物,人人身上都有诸葛亮的影子但都不能代表诸葛亮的全貌,只是大致看出诸葛亮既有雄才大略,又有隐士风度,既有远大抱负,又要等待明主。作者层层烘托,反复渲染,一步步塑造诸葛亮的形象。

3. “犯中见避”的写法

所谓“犯”,就是后边又写到与前边类似的故事,类似的事件。所谓“避”,就是作者能从类似的故事、事件中写出不同的特点来。“三顾”都是刘备带着张飞、关羽去拜见诸葛亮,事件是类似的;每次遇到的人物,听到的歌词,看到的景物,都是对诸葛亮出场的继续渲染、烘托。但每一“顾”都不相同,从许多方面做到了“犯中见避”。

从下面的列表中我们更能清楚地看到这点。

司马徽再荐名士,刘玄德三顾草庐。请问下是什么意思哦?谢谢了!

司马徽有一次向刘备好的人才,刘备听了司马徽的话三次去请诸葛亮出山。

“司马徽再荐名士,刘玄德三顾草庐”是一句古代的谚语,意思是说:司马徽向刘备了两个名士,刘备先后三次到草庐请诸葛亮出山相助。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836084111@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