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智能数码 >

蔡伦造纸的小故事简短_蔡伦造纸的小故事简短,视频

蔡伦造纸的故事

公元105年,中常侍(侍从的官员)、尚方令(负责朝政的官员)蔡伦奏请东汉和帝准予将他的造纸术向民间推广,他还挑选出挺括良好的纸,进献给汉和帝。汉和帝试用以后,非常满意,当场赞扬了蔡伦的这一创造发明,同时立刻下令把这个造纸技术推广开去。

蔡伦造纸的小故事简短_蔡伦造纸的小故事简短,视频蔡伦造纸的小故事简短_蔡伦造纸的小故事简短,视频


从此,的造纸技术进入了先进的行列。在此之前,商朝把汉字刻在龟甲兽骨上,但是甲骨的来源很有限,而且不便携带、保存,所以人们后来把汉字刻在简牍上。简和牍是用竹片或木片做成的,狭长的称“简”,略宽的称“牍”。由于一片简只能刻几个字,因此写一篇文章就要用许多简,写完之后人们再用绳子把简串起来,成为“册”。虽然做简牍的材料遍地都是,但是它们也太笨重了,据说秦始皇每天批阅用简牍写的奏折重达一石(约五十斤左右)。后来人们用丝帛作为书写材料,它柔软轻便,易于书写,可惜量少价高,这一致命弱点使它难于推广使用。

在京城洛阳的皇宫里当官的蔡伦,当时主管监督制造宫中用的各种器物。他非常聪明,很会动脑子,经常和工匠们一起研究制作工艺。蔡伦看到每天要批阅堆成小山般的简牍,非常不方便,他就琢磨着要制作出一种轻便易用的书写材料,来取代笨重的简牍。

对于新的书写材料,蔡伦的个要求是轻便。因此用竹、木制成的简牍首先被排除在外,而丝帛倒是符合的,可惜原材料稀少。于是,蔡伦仔细观察了丝帛的生产过程,从分析丝帛的结构入手,发现它是由纤细的短纤维互相粘成的。于是,他把新材料定位在结构与丝帛相似、取材容易、价格低廉,从此时时处处留意着、寻觅着这种新材料。

有一天,蔡伦和几个小太监来到城外游玩。这是一个十分幽静的山谷,一条小溪潺潺流过,溪边垂柳依依,景色宜人。

小太监们一路打打闹闹,嘻嘻哈哈,十分快活,惟独蔡伦心事重重,东张西望。忽然,他两眼一亮,快步走到溪边,蹲着不动了。

小太监们觉得非常奇怪,都围拢过来。只见蔡伦手里捧着湿湿的、破破烂烂的、像棉絮一样薄薄的东西发呆。

一个小太监忍不住说:“我还以为是什么好东西呢,原来是这破玩意儿!快扔了吧!”

蔡伦却仿佛什么也没听见,仍然痴痴地捧着。

那个小太监一个箭步走上去,抓起那棉絮一样的东西就要往水里扔。

蔡伦突然醒过来似的,紧紧抓着不放,嘴里喃喃地说:“找到了,找到了!”

小太监们都糊涂了,这蔡伦莫不是疯了、傻了,怎么把这破烂玩意儿当宝贝似的?

蔡伦双手捧着,三步并作两步,问河边的农夫:“老人家,这东西是怎么形成的?”

农夫笑着回答说:“这个呀,是漂在河里的树皮、烂麻、破渔网什么的,它们被水冲呀、泡呀,又被太阳晒,时间长了就成了这模样,到处都是呢!”

蔡伦抬头看着满山遍野的绿树,不由眉开眼笑。

回到宫里后,蔡伦马上投入了紧张的试验和制作中,他挑选出树皮、破麻布、旧渔网等,让工匠们把它们切碎剪断,放在一个大水池中浸泡。过了一段时间后,其中的杂物烂掉了,而纤维不易腐烂,就保留了下来。他再让工匠们把浸泡过的原料捞起,放入石臼中,不停搅拌,直到它们成为浆状物,然后再用竹篾把这粘乎乎的东西挑起来,等干燥后揭下来就变成了纸。

蔡伦带着工匠们反复试验,终于试制出既轻薄柔韧,又取材容易、来源广泛、价格低廉的纸。

人们为了纪念蔡伦,就把用这种造纸工艺造出来的纸称为“蔡侯纸”。

蔡伦造纸是怎样的故事?

西汉时期纸的生产数量不多,尚无法取代传统的书写材料,因此,仍大量使用简牍、缣帛。由于它们不适合老用来记载文字,严重制约了文化的传播与发展。就在这时,一个重要的历史人物出现了,他就是蔡伦。

蔡伦是东汉时期桂阳郡耒阳县人。耒阳是湘江的一条支流,地肥水美,茂林修竹,是有名的鱼米之乡。蔡伦就出生在耒阳县一个普通农民家庭。

过去上学是请私学里的先生,蔡伦家里穷请不起先生,但他聪明伶俐,跟着邻居上私学的孩子认识了好多字。蔡伦很小的时候,继位不久的汉章帝刘旭常到各郡县挑选幼童入宫。公元75年,蔡伦被选入洛阳宫内为太监,当时他15岁。

在宫廷里,蔡伦人生地疏,小孩子思念父母,几次背着人哭了,可是他擦干眼泪,在人前笑嘻嘻的。因为他聪明伶俐会办事,又识文断字,很快得到汉章帝和正宫娘娘窦皇后的喜爱,窦皇后让他当了个太监小头目小黄门,后来又提拔他为黄门侍郎、中常侍。

平日里,宫内有要事向朝廷禀报,或者有要事向后宫传达,都是蔡伦的职责;要是各地诸侯王朝见或者皇后,必须经蔡伦去通报请准,皇上皇后要召见大臣或者宴请诸侯王,安排座位次序也是蔡伦的事,可以说在太监里面也是非常荣耀的事情。

蔡伦跟随在皇后身边,看到上朝要批阅很多大臣的奏章。当时的奏章都是写在简牍上。成捆的竹简都是太监用车拉来,几个人抱着抬着放到的御案前,堆成小山样的一堆,皇上每天在案几上展卷批阅,连篇累牍,十分笨重,蔡伦累得腰酸背疼的。

看皇上每日批阅大量简牍帛书,劳神费力,蔡伦就想着能制造一种更简便廉价的书写材料。在宫里枯坐也不是个办法,蔡伦决定出去走走,看看民间有什么好办法。因为东汉宫廷太监都笃信,蔡伦决定去福地升仙观去,拜拜驾鹤升仙的神仙王子晋。

这一天,蔡伦带几名小太监出了洛阳城南门,渡过洛河,走过夹河滩,又渡过伊水,到了离城约15千米的缑氏县附近的陈堡谷,也就是凤凰谷。只见这里的河水溪流清澈,两岸树茂草丰,鸟语花香,景色十分宜人。河面上渔歌袅袅,渔人在捕鱼;河岸桑林里蚕农匆匆,正在采桑养蚕。正要渡河,蔡伦忽见溪水中积聚了一簇枯枝,上面挂浮着一层薄薄的白色絮状物,不由眼睛一亮,蹲下身去,用树枝挑起细看。

只见这东西扯扯挂挂,犹如丝绵。蔡伦想到皇家作坊里制作丝绵,茧丝漂洗完后,总有一些残絮遗留在篾席上。篾席晾干那上面就附着一层由残絮交织而成的薄片,揭下来可以在上面写字。他眼中一亮,溪中东西和那残絮十分相似,也不知是什么东西。蔡伦立即命小太监找来河旁蚕农询问。蚕农说:“这是涨河时冲下来的树皮、烂麻,扭一块儿了,又冲又泡,又沤又晒,就成了这烂絮!”“这是什么树皮?”蔡伦急切地问。“那不,岸上的构树呗!”蚕农说。构树其实就是楮树,是一种落叶乔木,树皮纤维长而柔软,是造纸的好原料。蔡伦放眼望去,两岸构树郁郁葱葱,满眼绿色,造纸的主意灵光顿现,脸上漾起笑意。他顾不上拜神求仙,急忙命太监快马回京城找来皇家作坊中的技工,在缑氏县开始了试制纸张。

蔡伦他们找来石臼,拿来竹帘、筛网等工具,就地取材,剥下构树的树皮,用石臼捣碎,用筛网反复过滤,再捣碎制成稀浆,捞出后摊在竹帘或者密密的筛网上,摊成均刀的薄薄一层,待晾干后揭下。蔡伦试着在纸上写字,发现纸容易破烂。于是,他又将破布、烂渔网捣碎,将制丝时遗留的残絮,掺进浆中,再制成的纸便不容易扯破了。为了加快制纸进度,蔡伦又指挥大家盖起了烘焙房,湿纸上墙烘干,不仅干得快,且纸张平整,大家心里乐开了花。

蔡伦带领着工匠一连干了数日,造出十数张比较满意的纸张,这才收拾行装回到了京城。

批用树皮和麻料造出“高级”东西,蔡伦给它取名叫“纸”。这种纸体轻质薄,虽然没有帛那样白,但也很洁净,而且质地很均刀,很光滑,很适合写字。

蔡伦把造出的纸张献给了汉和帝,汉和帝试用后龙颜大悦,当天就驾临造纸作坊,现场查看了造纸过程,然后命蔡伦继续研制,大规模生产。

蔡伦考虑缑氏县距离洛阳还是远了点,并且多丘陵,要大规模造纸还需改进技术,于是决定选择一处距离京都不能太远,并且更适合大规模造纸的地方。蔡伦带着工匠出洛阳城,沿着洛河一路东行。洛河从西边山里流来,在平原上一路蜿蜒。东汉的汉都城洛阳就在洛河北岸依河而建。这一条白练般的洛河绕帝都而东,两岸绿杨碧柳,红蓼白萍,河中碧水银滩,鸭戏鱼游;白天舟楫穿梭,夜晚渔火明灭,甚有诗情画意。每到春天,城中年轻女子都到河边踏青郊游,红尘紫陌,真个一派繁华。

蔡伦一路东行,两岸村邑不绝,绿树蓝瓦,走到了河北岸距离洛阳约7千米的一处地方。这里北边有从洛阳城流来的阳渠,蜿蜒向东南经古老的商城、鸿陂池,流入了洛河,南边有古老的洛河,地域开阔。同时,离这里不远的邙山上有非常多的构树,平原上有很多地方种植苎麻,原料充足;水源充足,适合造纸取水排水,阳渠和洛河都可水运,运输方便。蔡伦决定在此建立大规模的造纸作坊。造纸坊很快建立起来,盖了了一批屋舍,招募了一批工匠。蔡伦不仅建设了打浆池,还改进了工艺,先把树皮捣烂,麻头、破布等东西剪碎或切断,加入生石灰,放在水里浸泡,再用大锅蒸煮,改进了纸浆的质量,打成细浆后,在方框固定的竹帘篾片上摊成平展的薄片。

蔡伦又指挥大家盖起了烘焙房,在房里生起炉火,把湿纸上墙,很快烘干了。不仅干得快,而且纸张平整。

蔡伦几经试验,终于在114年又造出一大批纸。蔡伦既兴奋又紧张,慢慢把纸撕下,高兴地大叫:“这的确是张完整的纸啊!”这种纸既白又轻,又有韧性,实在是前所未见的好东西。蔡伦又在纸上写上字看看效果,果然非常理想,兴奋地说:“成功了,这张纸比原来的丝纸吸墨快,而且不容易散开,这才能算是真正的纸啊!”

蔡伦造纸的故事是怎样的?

使纸成为主要的书写材料,要归功于蔡伦。蔡伦任尚方令期间,总结了零散的民间造纸术,加以革新,利用

有利条件,造出了一批质地良好的纸,献给了汉和帝刘肇,受到了表彰和重视,纸和造纸术从此为人们所推崇。后来蔡伦被封为“龙亭侯”,人们称其所造的纸为“蔡侯纸”。

蔡伦扩充了造纸用的原料。除、苎麻外,还充分利用了其他废旧的麻制品麻头、麻布、渔网等,特别是树皮。树皮的来源不亚于麻类。以树皮为原料的纸中又以楮皮纸为重要,在东汉时期,楮皮纸是大量生产和使用的纸张品种之一。蔡伦改进并发展了造纸技术。麻绳头、渔网、麻布等旧麻制品都需捣碎,颜色较深的还需脱色。

树皮中木素、果胶等杂质含量远比、苎麻高。所以在脱胶制浆中,对技艺的要求较高,据分析当时可能采用草木灰水或草木灰水与石灰水混合液来制浆。石灰水中含有氢氧化钙,而灰水中含有较多碳酸钾。

使用草木灰水或草木灰水与石灰水的混合液,碱性适中,既可成浆,又不破坏纤维素。蔡伦能够利用麻绳、麻布、渔网和树皮制造出质量较好的纸张,必定是在制浆工艺上做了重大改进,很可能是首先采用了碱液蒸煮制浆。

蔡伦认识到纸的重要,因而总结民间的经验,改进和发展了造纸技术,使纸和造纸术广为人知,引起了全的重视。纸不仅在民间通用,而且成为文书的载体。

蔡伦发明了以树皮为原料的皮纸,主要是楮皮纸。楮就是构树,是落叶乔木,开淡绿色花,果实呈红色,皮部纤维强韧。

魏晋南北朝时期种楮在农业中占有重要地位,它为造纸业提供了一种充裕的原料,所以楮皮纸在流行起来。

由汉代至唐代,麻纸一直是产量的纸。相传东晋时期的书法家王羲之有一次送给东晋名士谢安的麻纸就达9万张,可见当时造纸业的兴旺。

蔡伦造纸故事的主要内容

自古以来都是把字写在或刻在竹片上,再编成册,那种用来写字的丝绸叫做纸。丝绸很贵而竹简又太笨重,并且不便于人们使用。蔡伦于是想出一种方法,用树皮、麻头以及破布、鱼网造成纸。元兴(汉和帝年号)元年上奏,夸赞他的才能,从此都采用他造的纸,所以天下都说“蔡侯纸”。

自古以来都是把字写在或刻在竹片上,再编成册,那种用来写字的丝绸叫做纸。丝绸很贵而竹简又太笨重,并且不便于人们使用。蔡伦于是想出一种方法,用树皮、麻头以及破布、鱼网造成纸。元兴(汉和帝年号)元年上奏,夸赞他的才能,从此都采用他造的纸,所以天下都说“蔡侯纸”

自古以来都是把字写在或刻在竹片上,再编成册,那种用来写字的丝绸叫做纸。丝绸很贵而竹简又太笨重,并且不便于人们使用。蔡伦于是想出一种方法,用树皮、麻头以及破布、鱼网造成纸。元兴(汉和帝年号)元年上奏,夸赞他的才能,从此都采用他造的纸,所以天下都说“蔡侯纸”。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836084111@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