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智能数码 >

教育心理学课程论文3000字 教育心理学课程论文1000字

教育心理学论文精选

教育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与行为改变规律的科学,是心理科学的一个重要应用分支,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学规律是其研究的主要物件。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教育心理学论文,供大家参考。

教育心理学课程论文3000字 教育心理学课程论文1000字教育心理学课程论文3000字 教育心理学课程论文1000字


教育心理学论文范文一:后进生思想教育心理学论文

1运用思想教育心理学转化后进生的几点具体做法

1.1谈话法

谈话法是通过交谈有目的的了解谈话物件的思想和心理活动,找到其“后进”的主要原因,以便有针对性地确定教育方法。与后进生谈话首先要营造平等交谈的氛围,切莫教师一言堂,安静的聆听较之一味的说教更能让人开启心扉,触及心灵;其次,要善于把握谈话物件的心态和性格特征。利用其心态的变化因势利导,根据其性格特征确定谈话的态度、语气、表情和动作;后,后进生或多或少会有自卑的心理,谈话中应多用安慰鼓励的话语,让其感到格外亲切知心,从而振奋精神积极向上。谈话法是其他思想教育心理学方法的基础,是取得后进生的信任和成功转化的有效方法,同时,也是一种耗时长、见效慢的方法,这就要求教师有足够的耐心和毅力,讲究语言的艺术,增强语言的感染力,用富有思想性和哲理性的语言转变思想上出现偏颇的暂时落后的学生。

1.2暗示法

暗示法是指教育者运用语言、行为或某种事物,比较含蓄间接地对教育物件施加影响的教育方法。对后进生运用暗示法时,首先要求暗示的实施者应具有较高的威望,要具有令人信服的人格力量。因为在他人暗示中,特别是语言暗示,暗示的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暗示者在被暗示者心目中的威信。这就要求教师要选择恰当的时机进行暗示,在师生间建立一定的信任度后运用该方法;其次,要恰当运用暗示法的载体,做到“润物细无声”。教师可以从其优势领域中着手,并以此为切入点,为其营造良好的环境,创设能让其发挥自身优势的任务,鼓励其加以努力获取成功,从而体验成功的快乐,终带动学习上的进步。例如,笔者曾有一个迷恋网路型的后进生,他是个电脑高手,利用这个特长,让其做院报的美编,在老师的信任和个人价值的实现中,终于戒除网瘾,成绩由不及格跨越至良好以上,终顺利毕业。学生在积极的氛围中接受教育,易产生积极的心理倾向,达到积极暗示的目的。同时教师应该注意学生变消极的自我暗示为积极的自我暗示。望梅止渴是暗示的典型案例,这说明暗示的作用往往比直接劝说或指示或命令的作用大,教师可以把暗示法与谈话法相结合,定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3奖惩法

奖惩法即用强化的方法分化行为的正误,促进人的行为向更正确的方向活动。奖励可以激发人的潜能,惩罚可以校正人的错误,这是教师常用的两种强化手段,对于后进生尤为适用。在后进生的转化过程中,当发现她他的点滴改变时就要加以充分的表扬和肯定,一方面要使学生不断感到自己的努力是有效的,使其获得阶段性的成就感,增强其坚持下去的信心,另一方面还要为其设定一个又一个的短期目标,使学生知道自己的努力仍是不够的,还需继续加强努力。同时,当发现后进生有所松懈,在简单的任务前仍犹豫不前,不思进取时,则要实事求是地做出批评。在师生交往的过程中,由于教师的特殊身份和地位,教师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学生如何解释和说明自己的学习成败。这就要求教师在后进生的转化过程中要科学奖惩,多给予激励性的评价,激发他们的动力和斗志,增添自豪感,不断发扬成绩,克服缺点,逐步跻身于先进行列。

1.4佳心态教育法

佳心态教育法即及时把握教育物件的心理变化,选择受教育者佳的心理状态时进行教育。心理状态随着时间和空间的变化而变化,特别是绝大多数后进生有特殊的经历,当教师不了解这些学生的心理成因时,往往会表现出盲目性和情绪化的倾向,这往往使教育偏离正确的轨道,因此,教师应当全面掌握和分析后进生在不同时间、不同环境里的心理状态,根据其心理状态及时采用不同的内容和方式进行有针对性、时效性的教育。例如,笔者曾经历这样一个后进生,富家子弟,平日我行我素,当我得知其父因病突然时,担心其心理承受不住更无心学业,于是抓住时机,劝慰他的同时,鼓励其振作、担负起家庭的责任,结果从此他再没有不及格,学习成绩平稳上升,并顺利毕业。

2运用思想教育心理学转化后进生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2.1注意思想教育心理学方法与其他方法的结合

因为本文着重从心理学角度阐述,因此,不能取代其他转化后进生的方法,在实际工作中,应该注意多种方法的结合。比如;专业教育,养成教育,调动资源、形成合力等。

2.2注意思想教育心理学方法自身的综合性和灵活性应用

方法是受内容决定并为内容服务的,后进生的情况大多是复杂的,不能固定地、孤立地运用某一方法,而应灵活地综合运用或交替运用多种方法,从而发挥他们的整体效果,获得理想的效果。

2.3教育者本身应该克服常见的心理现象

比如首因效应、近因效应、晕轮效应、情绪的控制等等。实践证明,后进生的思想转化过程是一个十分艰难的复杂的过程,常常还会出现反复,需要一个较长的时间,教师必须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千万不能操之过急,以防事倍功半,半途而废。

教育心理学论文范文二:研究思想教育心理学论文

一、当前思想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基本状况

现有的研究,大多以演绎和归纳两种方式为主要的手段对文献资料进行分析,理性思维和经验在其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一定程度上能体现研究物件的部分根本规律和共性与特性。但是,过多地依赖于这两种研究方法难免会对研究物件的特征概括不完全、不能充分发挥根本规律的功能,且较少对已有的研究成果和研究物件进行跟踪,实证的方法运用少,缺乏对教育现象的观察、实验、比较的研究。面对复杂多变的教育环境和教育物件的思想、心理状态,提出的对策方案缺乏可操作性。

二、思想教育心理学研究中存在的争议

思想教育心理学学科建立时间不长,在许多研究领域存在较多争议。

一是关于研究物件。学界普遍认同“思想教育心理学是应用心理学的原理和方法研究思想教育”,但对于研究物件未形成一致观点。主要观点概括为:

1研究教育过程中的心理现象的发生发展及其规律。胡凯指出“:以人们的思想行为形成和发展的规律以及依据这种规律对人们进行思想教育的规律作为研究物件”;王新山、王玉婷认为:“以思想教育活动中的心理现象及其特殊规律为研究物件”;乔立骐、梁丽萍认为:“研究思想教育过程中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及其规律。”笔者认为,如何把握一般心理过程来探究新的、更具实效性的思想教育模式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2研究教育过程中的各种互动因素的心理特征和规律。施春华认为研究物件包括四个方面:环境、个体心理状况、教育内容和教育者的心理。针对第一种观点,本学科要特别注重研究如何根据人的心理规律来实现立场、思想观念和道德品质的转变和提高,若不能把握好“在思想教育框架中运用心理学理论和方法”这一基本原则,将很容易被认为是偷换普通心理学的概念、照搬其内容体系。第二种观点的范围更加宽广、全面,从某种意义上讲更有利于学科的内涵丰富、外延拓展。但可能会使研究范围泛化,致使学科边界模糊。现有研究表明,对于研究物件的阐述已经在对过程进行“心理分析”、“心理研究”上保持了原则性的统一,实现了对传统思想教育忽视教育物件和过程的突破。但是尚未形成定论,不够清晰、明确。

二是关于研究内容。主要包括:

1对思想教育过程的心理学研究。包括思想教育过程心理学原理和方法的研究,对心理环境、心理效应、心理机制与心理功能的研究。有学者认为,应根据思想教育的目的和任务,将思维、情绪、需要、动机等内容纳入研究内容,形成具有内在逻辑关系的知识体系。

2对思想教育参与者的心理学研究。致力于研究不同年龄阶段和职业类别教育物件的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其形成发展的影响因素、异性及其对教育过程和教育效果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探寻针对性对策;研究教育者的角色定位、心理品质、能力结构的现状,提出相应的改善措施。学科的研究物件决定了其研究内容,上述研究内容符合学界对于本学科研究的普遍观点。但是一定程度上也表明思想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没有切实地体现思想教育自身的特点和规律,甚至是简单地借用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学科界限比较模糊,不利于确立其学科地位。三是关于学科归属。由于与思想教育学和心理学具有牵丝挂藤的联络,学科归属问题一直存在争议。目前,代表性观点有:

1归属于思想教育学。王瑞雪从学科成立的背景、研究物件和对思想教育的作用等方面论述,认为应归属于思想教育学;也有学者从“心理学”为“思想教育”服务角度出发,论证其学术立场。

2归属于思想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分支学科。此观点被普遍认同,因为学科交叉,兼具了两个学科的共同特点和性质。胡凯,王希永、杨芷英从思想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关系分析,指出,一方面,必须遵循思想教育的目标、原则和内容,以思想教育为出发点对教育过程进行心理研究;另一方面,思想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是人在思想教育过程中产生和发展的心理现象与特殊的心理规律,其范围包括在一般的心理现象和规律之中。明晰学科归属问题,是构建和研究思想教育心理学的逻辑起点。思想教育学科的发展重要动力是开展多学科的协同研究,但必须以明确的学科归属为前提。目前对此缺乏权威性的论证,致使学科体系和内容体系构建方面也颇有分歧:主要是“以思想教育学为纲”与“以心理学为纲”的对峙。需要不断深入研讨,推动其逐渐走向成熟。

三、思想教育心理学研究中存在的不足

思想教育心理学是新兴学科,困难和不足尤为突出。主要面临着一些在短时期难以得到完全解决的困境。

一是理论建构不完备。

1研究的基本范畴存在较大争议。学界普遍认同本学科研究的是思想教育活动过程中心理现象的发生、发展及其规律;也有学者从思想教育环境、相对主体、相对客体以及教育过程的心理研究来解释其研究范畴。

2学科归属问题存在较大争议。大多学者认为本学科具有思想教育学和心理学的部分共同的特点和内容,应归属于这两门学科的分支学科;也有学者认为,应该归属于思想教育学。

3学科体系建构存在较大争议。有学者从心理学的视角出发,主张以心理学的理论框架来构成学科体系;也有从影响思想教育实践的因素出发,主张以思想教育学为纲。

4学科理论整合程度不够。如何将思想教育学和心理学有机整合,构建特有的理论体系是一个现实难题。首先,对于二者在理论、方法上的联络和区别缺乏系统的论述,导致在理论建构过程中存在一定程度的含混不清、特色不够鲜明;其次,需要长期探索如何有效地将心理学的方法、工具应用于思想教育实践。

二是缺乏科学的正规化。具体表现在:

1在教育正规化上,在以思想教育心理学为指导实施教育活动过程中,教育者依然大量采用传统文字教育正规化,封闭、知识化、教条化以及一定程度的泛化,未能将心理健康教育的系统方法有效地应用于思想教育的全过程,未能实现相对主体同相对客体的良好互动;

2在研究正规化上,高校具有广泛的教育网路和丰富的研究资源,是思想教育心理学实践和研究的主要阵营,其主导型研究正规化是经典教育学正规化,以教育学、心理学、学以及伦理学等为主要理论资源,以演绎法和归纳法为主要思维特色。但是实证研究还不够,其广度和深度还不能适应现实的要求和学科自身发展的需求,有待进一步加强。

三是研究结构不够优化。

1相对主体业务素质有限、整体协作程度不够。缺乏既能熟练掌握和运用心理学系统理论知识、方法,又精通思想教育相关知识的复合型师资队伍;同时,研究者缺乏联络和沟通的氛围和平台,协作不够,致使研究力量分散,学术观点难以达成一致。

2相对客体覆盖面不够广泛。研究人群主要是高校学生,较少涉及不同年龄层和其他行业的群体。

3动态研究、对策性的研究有待加强。针对教育物件的心理发展和思想变化而进行的动态研究以及个案和小样本的长期、追踪研究相对薄弱;同时,用于解决教育过程中不断出现的新现象和新问题的可操作性、对策性研究有待加强。

4对教育过程本身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有待深入。当前,较多关注于从理论上探讨教育活动的实施方法和效果,一定程度上忽视了教育过程;对于思想教育参与者的心理功能开发、利用的研究鲜见,需要借鉴心理学的理论、方法和成果;此外,对于受教育者如何把在思想教育过程中获取的资讯外化为行为的研究少,不利于受教育者良好行为的强化与教育效果的反馈和改进。

四、对思想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建议及展望

思想教育心理学的存在和发展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应该坚定发展的信心,攻坚克难。基于对现状和面临困境的理性分析,笔者对思想教育心理学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初步展望。

第一,推进范畴及体系的理论完善和创新。对学科范畴及其体系进行理论创新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探索和提升一些新的范畴,使学科体系不断完善和充实。

1推进学科化建设。要创新理论体系,用思想教育的专业术语和话语体系从本学科研究的“用心理学的原理和方法研究思想教育”这一特殊领域中概括、提升和创新范畴,避免从心理学中简单照搬、机械拼接;要整合学科资源,借鉴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从新成果中提炼思想教育与心理学的结合点,如:以思想教育的接受心理为切入点,研究受教育者的需要、动机、情绪情感、态度和行为,探讨激发其兴趣的方法与对策。

2推进科学化建设。学科发展“科学化”的趋势要求教育过程更加关注对教育物件和教育过程的研究。以现实为基础,运用主义的世界观和方,借鉴和运用心理学甚至自然科学的研究工具和方法分析教育现象,作出能准确反映思想教育心理学本质和规律的概括。

3推进现代化建设。以教育实践和理论研究并重的方式进行新的理论分析,对本质和规律进行前瞻性的概括,总结出预见性的理论和应对方法。对现有的正规化理论框架加以检验和论证,并根据思想教育实践和思想教育心理学的学科发展,以新的观点、范畴、原则加以补充;构建既能够充分反映科学发展的新成果和思想教育新理念,又适应时代发展、思想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新理念的学科理论体系。

第二,发展“人本”的研究正规化。正规化是学科共同体所拥有的共同的信念、遵循的一套共同的理论模型和解决问题的框架与方法。

1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以人为本”,是本学科逐步向科学化和时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人学正规化强调以人为本,在保证思想教育的意识形态性的同时又要教育物件生存方式的优化提升。在坚持用心理学的方法,对教育现象和事实进行客观、资料型分析的基础上,更加注重整体、系统的探究,重视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关注其心理特征和情感体验。

2要扩大研究物件的覆盖领域。研究的相对客体由以大学生为主,逐步涉及中学生、儿童、其他群体,如:少数民族地区、、企业、社群等群体。同时,群体与个体心理的比较研究,以及针对群体人际互动、集体意识的研究将受到重视。

第三,扩充套件新的载体和方法。

1在教育实践方面,探索公共、虚拟空间的运用。教育过程呈虚拟化和模糊化的发展趋势,要突破以学校教育为主的形式,加强公共环境的开发和利用;发挥现代资讯科技和大众传媒的作用,提高无意识教育和隐性教育的能力,强化互动性和渗透性。

2在研究方法方面,注重量与质的研究相结合。研究教育过程的构成要素、其相互关系及整体功能是思想教育心理学开展过程研究的起点。在用实证方法进行巨集观概括的同时,也要注重小样本、个案研究,进行深入、动态的跟踪。借鉴心理学、教育学、学等相关学科的实证研究范例的标准化工具、实验来研究心理学理论、方法与思想教育活动进行融合的具体途径;研究已有的教育模式的具体实施方案,并用代表性的资料和研究结果为参考对实际效果进行评估和验证。

第四,加强复合型的研究队伍建设。

1从长远来看,应当加强复合型人才的培训,针对研究者或教育者的实际情况,开展思想教育学科相关知识和心理学知识、操作技术的培训,使其在实际运用过程中既能够熟练掌握思想教育的相关理论和方法,同时又能够恰当地运用心理学的研究和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等方法。

2从短期来看,在教育研究实践的过程中应该优化现有的人才结构,在思想教育队伍中引进心理学专业人才,实行专、兼、聘相结合的模式,组成专门的研究小组,在加大资讯交流、相互促进的同时也将大大提高效率,节约成本。

与教育心理学有关的参考论文

由于 教育 心理学的研究内容较为复杂。对象为学校教学过程中的心理现象,不仅探讨教师以及学生的心理活动,同时分析两者交往实践阶段中形成的心理现象。然而我们该如何写有关教育心理学的论文呢?下面是我给大家的与教育心理学有关的参考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与教育心理学有关的参考论文篇一

《教育心理学问题策略探讨》

【摘 要】 本文就教育心理学的特征、问题以及策略进行了探讨。对提升教育心理学发展水平,优化教育质量,推进教育心理学的持续全面发展,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关键词】 教育心理学 问题 策略

由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较为复杂。对象为学校教学过程中的心理现象,不仅探讨教师以及学生的心理活动,同时分析两者交往实践阶段中形成的心理现象。该类复杂性令教育心理学研究发展具备一定难度以及局限性,基于认知过程的发展提升需要经历一定时间的积累,方能丰富 经验 ,实现从零散到细化。全面的发展,无法在短期内实现清晰的掌握了解,因而导致教育心理学系统需要逐步的完善与发展。

1 教育心理学的特点

1.1 未来教育心理学在研究 方法 上将更加综合化。教育心理学具有自然学科和学科的特点,今后的教育心理学研究可能会把有关学科的研究方法融合起来,结合本学科的特点,形成一套真正适合教育心理学研究的综合化方法,以促进教育心理学的发展。

1.2 研究对象:整体的身心统一的人。人本主义加盟到教育心理学中,使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不仅仅是一个信息的加工者、一个学习者,更重要的是一个充满需要、富于潜能、具有性品质的完整的人。这样教育心理学不仅要研究人的高级心理过程的高效化问题,而且要研究如何使人的人格健全发展,要拥有发达智力的同时保证其身心健康。近年来,我国心理学者对于非智力因素、心理咨询和品德心理等方面作了一些研究,显示了教育心理学发展的方向。研究整体的身心统一的学生主体是未来教育心理学的艰巨任务。

2 教育心理学的局限性

教育心理学的优质发展可提升实践教学水平,优化教学效果,充分契合学生心理需求、性格特征,应用切实可行的教育模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然而纵观当前教育心理学的发展不难看出,其仍旧包含一些不足问题,具体体现为教学内容没有体现良好的系统性与整体性,无法创建良好范式,实践教学没能注重人本特性,而是较多的仿照自然科学、基础以及应用研究没能良好的结合、无法全面注重本土研究等。当前,我国教育心理学呈现出一定的多样复杂状态,各类统一心理状况被划分为便于管控以及实验的单元,研究方仅能各自为政,较少进行联系。同时相关课题的分析呈现出一定的复杂性,虽然学科的发展进步仰仗于多样性,然而,由于教育心理学欠缺统一核心,因而对其持续发展形成了不良影响。发展时期环境的不同,心理学的相关研究方式形成了更迭影响,进而令其关注度形成变化,各类教育心理学的不同内容呈现出一定的局限性。

传统心理学采用实证探究以及现象分析方式,进行人们心理活动研究阶段中,始终包含研究人同对象之间呈现的主观异,因此该类人性特点并非自然科学物性,实践教学则不应较多的模仿其研究手段,对人们的复杂关系有所忽略。应依据人们的行为表现,真正的明确意识与动机,进而优化实践教学效果。

3 教育心理学科学策略

3.1 基于整合观点创建优质教育心理学内容系统。探究教育心理学变化更新,其内容系统显现出更加集成综合的特征。因此实践教学中应明确科学的发展原则,首先应树立正确的教学目标,同时应就教育对象的核心特征以及现实需求,在确保学科主干思想的基础上,灵活科学的优选心理学教学内容。其内容系统不仅应包含共性,同时应考量学生现实需求,显现异以及对象性特点。内容系统应在发展以及可靠层面探寻平衡点。教育系统较为复杂,人们对其规律的研究呈现出与时俱进性,因此其内容体系应持续更新。再者,教育为可靠稳定发展系统,教育目标、各类要素、理论均较为稳定,因此教育心理学系统应确保科学稳定性。教师应树立良好的整合观念,明确学科属性、历史背景、发展特征、不同理论派别。同时,应明确科学心理学学习规律与实践方式,做好教学内容环节的规划、明确实践策略,创新实践方式。另外,应探讨教学环节的相互制约影响,明确个体异,注重家庭、、班集体的丰富因素影响,探究美育、健康、品德等丰富心理要素,进而优化实践教学效果。

3.2 教育心理学优化关系处理。教育心理学的优质发展应做好定性以及定量研究,利用自然科学手段,确保研究问题以及所得结论的真实性、代表性。同时,应由不同视角明确个体以及现象,应基于现象真实情境,研究现象的轮廓。还应明确实验以及史论相互关系,教育心理学教学实践中,实验研究为针对教育现象进行合理的观察分析。教育学为重要的科学门类,其实验研究尤为重要。同时理论研究、史论研究必不可少。因此,前者应基于后者为核心基础,后者则应为前者的发展升华。

3.3 基于素质教育明确学科研究导向。新时期,全民关注素质教育,教育心理学也应发挥自身生命活力,基于教育实践以及发展改革,科学研究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21世纪是我国积极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时期。当代教育心理学要想作出应有的贡献并使自身充满生命的活力,就应当结合我国教育实践和改革,深入研究教育心理学的理论和实际问题,基于素质教育明确学科研究导向。应注重学生个性特征,明确其与教育环境的相互关系,同时应注重发展学生的智力,丰富知识学习探讨,注重学生的规范科学学习以及性发展,并应关注教学有效性,探讨人才培养的客观规律,关注教师的内涵素质,并促进其实现专业发展。

总之,纵观教育心理学实践发展阶段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只有制定科学有效的应对策略,明确问题存在的根源、基于整合观点创建优质教育心理学内容系统、实现教育心理学各类关系的有效处理,基于素质教育明确学科研究导向,方能真正提升实践教学水平,优化教学效果,激发教育心理学内涵优势,促进学生形成积极向上、艰苦奋进的优质品格,关注个性培养,进而实现可持续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曹嘉芮.浅析教育心理学在教学中的应用[J].广东科技,2013(08):218~219

2 __专.教育心理学在我国发展的新趋势[J].教育技术装备,2013(19):12~13

大学生心理论文3000字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及对策

在阐述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所存在的问题时,有必要先界定一下心理健康教育的涵义。心理健康教育又称为心理品质教育、心理素质教育等,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就是根据中小学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的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本文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出发,探寻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对其进行分析,试图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以服务于心理健康教育实践。

一、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定位

许多学者认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笔者认为,这种提法的确涉及到了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目标,但尚不全面,因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多层面的。首先从宏观上来看,即从角度来看,心理健康教育是培养跨世纪高质量人才的重要环节,也是一个民族兴衰成败的关键。有人说过,“我们民族的新一代,若没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强健的身体,就不能适应现代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就没有力量,就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其次从中观上来看,即从教育角度来看,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应与教育目的保持一致,即应是为现代化建设服务的,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事业的建设者与接班人。后从微观上来看,即从学生角度来看,它的目标才是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并且着眼于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而不是矫正或治疗。

当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问题有:

(一)在宏观层面,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不明显或不明确

部分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人不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宏观方面的目标,他们一般只认识到了其中观目标与微观目标。正是由于他们没有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这一宏观的方面的目标,所以致使心理健康限于纯粹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不能广泛地看到它对一个民族乃至整个的价值与意义,这也是当前心理健康教育不能推广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在中观层面,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被应试教育所扭曲

应试教育片面强调升学率,认为学校中的一切工作都应该促进升学率的提高,一切都应该围绕学习成绩,因此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只强调学习心理辅导,多进行学习心理测试、学习方法指导、考前心理调适等。其实中观层面的心理健康教育应是促使实现教育目的,推进素质教育全面实施的。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它既是素质教育的出发点,又是素质教育的归宿。只有认清了这一点,在中观层面,心理健康教育才不至于陷入应试教育的囹圄,才可发挥它应有的作用。

(三)在微观层面,心理健康教育似乎成了心理治疗

有人把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局限于只是对一部分心理有障碍或疾病的学生进行矫正或治疗,而无其他。其实对学生来说,治疗、预防、发展都是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但是究竟谁更重要呢?许多心理学家都呼吁“预防胜于治疗”。这并不是说治疗不重要,而是指要在中小学生心理还未出现障碍之前来教育他,使其心理健康发展,即使之得到有效的预防,而不是等其发生障碍之后再来治疗。否则,心理健康教育就失去了应有的意义。

关于上述问题的解决,笔者拟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第一,要树立心理健康教育的新观念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是一种教育活动,更是一种教育观念、教育思想,它甚至被誉为现代学校的重要标志。为此,必须树立这种新观念、新思想,并努力将之贯彻到整个学校教育实践中去。

第二,要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的层次性

心理健康教育不中观与微观目标,而且还具有层面的宏观目标。因此,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必须要认识到其目标的层次性,高度重视层面的宏观目标及价值。

二、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途径

针对这一问题,许多学者都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一般都认为应从各个方面、多种渠道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但在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中究竟开展得如何,存在哪些问题呢?

(一)形式化

虽然学者们在理论上论述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要求怎样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但是实际的教育工作者们却不都这样认为。他们中的一些人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只是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一种形式,是学校、重点学校所推卸不掉的。因此,他们只是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种摆设,根本不开展活动,或者只在教育检查时应付几下,完全是一种形式,而无任何实质内容,更谈不上什么实施途径。

(二)简单化

当前大家已经公认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途径应该是多层次的,但是在实际教育工作中,心理健康教育却并非如此,因而显得简单呆板。首先,有些实际的教育工作者认为,心理健康教育无非是开几个心理健康教育讲座,搞几次心理咨询活动而已,就像素质教育曾被人误认为就是多开展一些活动一样。从而在观念上把心理健康教育简单化,在实践上自然也将其简单化。其次,心理健康教育也没有全面渗透到各门学科的教学中。当前这种单一化途径的主要表现就是举办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因为这种方式既简单又容易操作。教师只需像平时上课一样讲讲就可以,而不需要其他任何东西。还有一种比较常见的途径就是开展心理咨询活动。他们认为,这种活动只需要有一个人坐在心理咨询室里,陪学生聊聊天就可以了,也很容易操作。后,心理健康教育的单一化还表现在心理健康教育只通过学校这一个渠道来进行,而缺乏、家庭的共同参与。

关于对策,笔者认为:

第一,要综合运用多种途径和渠道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实施的途径和渠道很多。其中,全面渗透、开设课程,开展心理咨询与辅导,建立家庭、和学校教育的网络等是众多途径中基本的。必须同时发挥这些途径的综合作用,以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合力。

第二,要积极探索、勇于实施

每所中小学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都要因地制宜,具体问题具体对待,充分发挥本校的特色和优势,积极探索和选择适合本校情况和体现本校特色的主渠道,大胆实践,不断总结和提高。

三、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队伍

搞好师资队伍的建设,提高广大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是保障心理健康教育正常、顺利开展的重要条件。可以这样说,足够的、合格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是广泛、深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当前,这一方面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一)数量不够

由于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新型的教育活动,而当前师范院校又有许多没有设置相应的专业,培养专门的师资,所以,当它刚开始在中小学进行时,专业教师的数量是远远不够的。当前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一般是从别的岗位上抽调的或其他人员的,如校医、团队干部、班主任、生物教师等。美国咨询心理学专家认为,一般250~400名学生配备1名咨询人员 为合适。而在当前我国,一所学校能够配备1名专业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都不多见。

(二)质量不高

从对当前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调查得知,现在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大多数是半路出家,有的是团队干部兼任,有的是从班主任中抽调的,有的根本不懂心理学知识。另外有一部分心理教师是非师范类心理学专业毕业,虽然他们的心理学知识很丰富,但是他们的教育理论知识以及应用的技能却很缺乏,缺少与学生交流与沟通的能力,因此也很难胜任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对策如下:

第一,要培养专业队伍

在师范院校有关院系设立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培养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这是根本的一个方法。此举既可以解决心理健康教育师资的数量问题,又可以解决其质量问题。

第二,要加强师资培训

在师范院校设立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只能是一个长远的,而不能满足当前心理健康教育实践的迫切需要,因此,加强在职教师的培训也就成了应急之需。具体培训应分为三个层次:一是首先培养一批骨干教师,起到作用;二是普遍轮训班主任,增强班主任心理健康意识,提高教育水平;三是对全体教职员工进行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培训中关键的问题是转变教育观念,规范教育行为,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方法。

四、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评估

当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虽然开展得轰轰烈烈,但是评估问题却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许多学校虽然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但是一直没有建立科学的评估体系,甚至没有评估。这方面的问题具体表现在:

(一)无评估或“空白”的评估

这个问题在当前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中普遍存在。虽然教育理论界乃至整个都在呼唤素质教育,但真正到了实践中,应试教育还是比比皆是。由于应试教育片面强调升学率,因此学校的所抓的也只是升学率。至于心理健康教育,只是作为辅助升学的一种手段。因此,对心理健康教育没有任何评估,所评估的仍然是升学率。

(二)错位的评估

在实践中,虽然绝大多数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没有评估,但也有少数学校有评估。可是究竟评估的目的是什么呢?许多学校以及教育行政部门的相关负责人仍然不十分清楚。有的学校认为,心理健康教育的评估就是评比。心理健康教育搞得好,就可以提高学校的知名度,可以作为特色吸引学生及家长。这样,学校的生源才会源源不断,学校才能够生存下去。

(三)评估中的具体操作

怎样评估也是一个问题,有的教育行政部门不管学校所处的经济、文化、环境的不同,学生发展水平的异,心理健康教育硬件设施条件的别等等,一律“公平”对待,一样要求。还有就是评估应该从哪些方面来进行,即评估究竟有哪些主要指标。当前的一些评估基本上太简单化,只对师资队伍建设、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等很少的几方面,这是不全面的。解决以上问题的策略是:

第一,要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评估的重要性

教育评估作为教育运行机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作用非常重要。当今教育理论界已把它与教育基本理论、教育发展并列为当代教育科研的三大主要领域,可见教育评估的重要性。心理健康教育也不例外,如果没有评估,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将无从获悉,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方向也无从把握,心理健康教育的三层目标将难以实现。只有建立科学的评估制度,心理健康教育才会健康发展,它的目标才会实现。

第二,要认清心理健康教育评估的目的

心理健康教育评估的目的应是指导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科学有效地开展,从而促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水平的提高,而不是强调学校之间的评比,即重在指导,淡化评比。

第三,要建立科学的评估指标

在评估时,应根据具体可操作的指标来进行,科学的评估体系应包括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和队伍的建设情况;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开展情况;与各学科课程渗透的情况;心理辅导室或咨询室的基本建设情况;心理辅导与咨询活动开展情况;心理健康教育的科研情况;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际效果等。评估中应特别注重全体教师关注每个学生心理健康的意识与行动,心理健康知识在全体教师中的普及情况,教师在日常教育教学中通过改进教育教学态度与行动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等方面。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浅谈】大一心理课论文3000字

摘 要:心理教育是有目的地培养受教育者良好的心理健康素质,提高其心理机能,心理动态,充分发挥其心理潜能,进而促进整体素质提高和个性发展的教育。关键词:心理教育 健康教育

一、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因素有很多,本文主要以下几个方面来做简要分析。

1、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一般问题、大学生活与心理健康,以及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自我维护,它包括心理健康的含义学习、网络、人际关系、恋爱、性、就业等等。

大学生是从全国各地经严格考试而选的学业成绩的人才,大学生活与他们的前18年生活是大不相同的——必须实现从依赖到独立的转折。要走向独立生活,就会有种种困难和挫折接踵而至。例如,有些大学生考大学时不是自己选择的专业,进入大学后不喜欢这个专业,还有自己选择专业,可真正接触到时却发现自己不喜欢这个专业,十分苦恼,甚至到毕业时还不能从苦恼中自拔;有些学生高中时学业成绩名列前茅,但没有学会自主学习,进入大学后没有了优势,甚至出现不及格的情况,还有逃课现象;由于没有父母和老师的监管,有些学生沉迷于网络和对性的探索,致使学业荒废;大学生谈恋爱很普遍,但要维持这一亲密关系却要付出很多,而一旦失恋,对一方或双方可能带来沉重的打击,甚至有可能为此失去生命;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往往造成高不成,低不就的状况,不少学生面对这种形势,无所适从。

2、学习问题( 考试焦虑、不喜欢专业、学习动力不足等),人际关系问题(人际冲突、社交技能缺乏、人际关系敏感 ),恋爱心理问题(恋爱中的过度情绪反映、失恋、单相思、网恋),与自我有关的心理问题(自傲、?自卑、虚荣)。

二、现就以上分析的原因可以做如下的途径和方法来缓解一下现状:

(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实施理念:全员参与、全程实施、全面铺开

①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于学校教育的全过程,融入在学校的教学活动、教育活动和班主任工作等多项工作中,这是主要的途径;

②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课(团体辅导课)、专题讲座和有关促进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些文体活动进行;

③开展心理咨询和辅导;

④建立健全学校和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沟通渠道,优化家庭、学校的教育环境等。

(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方法:

1. 学科教学渗透法

(1)要注意挖掘学科教材中的心理教育内容,找准心理健康教育点;

(2)注意学科教学活动的设计与制作;

(3)构建良好的课堂心理教育环境

2. 活动辅导法

(1)活动的取材尽可能来自于学生的现实生活;抓住节假日的心育契机

(2)每个活动设计要多种多样,可根据不同的心理辅导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设计不同的活动形式;

(3)每项活动设计至少要达到一项明确的心理辅导目标,不能为活动而活动,为趣味而趣味;

(4)心理活动的开展尽量与班集体活动活动结合起来,不要使活动成为一种新的课业负担;

3. 个别心理辅导

4. 环境渲染法。

(1)润物细无声的校园环境

①让学校的每一面墙壁都会说话

②心理辅导(咨询)室

③板报宣传

(2)和谐的班级环境

①形成良好的班级人际关系

②加强与学生的心理沟通

③教给学生自己处理问题的方法

三、心理教育与德育的区别

德育是当今按照一定的或阶级的要求,有一定的目的和地针对不同学生对其施加影响,以培养他们的思想意识、道德品质和法纪观念的活动。学校心理教育与正常的德育工作的对象都是针对在校学生,基本的工作与智能都是“育人”,将其两者结合起来进行既是可行的,也是可取的。但是,这种相互结合的方法既不是用原有德育的方法去解决一切心理问题,也不是用心理教育取代德育,而是要充分发挥两者在育人活动中的独特作用。所以首先要明确两之间的不同。学生观不同两者都针对学生,德育把学生当作塑造的对象,把自己视为“导师”“榜样”;心理教育则把学生视为有着自身需要的“当事人”,把自己看作从旁边提供帮助的服务者、协助者。在老师和学生的关系上,德育教师是大多数学生心目中的权威,心理教师则更像是学生的、益友朋友,甚至是他的“同伙”。德育教师更多地持对学生的评价性较高,心理教师则更多地持有多数的学生感情问题,强调要给予学生尊重、理解、支持和信任,并运用同感,设想学生装的处境与感受。

方法不同

在学校的德育方法很多如:思想谈话、说服宣传、批评表扬、提供榜样、实践锻炼等都是经常采用的方法。而在心理教育的专业方法有会谈、心理测量、生活技巧训练、角色扮演、行为矫正、精神分析、沟通分析等,其中有许多方法是德育很少采用的。应该说明的是,上述的几点区别是相对而言的。就近几年的观察与统计来看,随着学校德育领域改革的进展,相当一部分学校教师更新了德育观念充分尊重学生在品德形成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扩展了德育内容,使德育工作面貌大为改观。这样,德育与心理教育的某些方面的别已不再那么突出。因为德育与心理教育都从现代心理学教育学中吸取了相同的思想或有效的做法,作为自己的部分。这种趋势正是我们各个高校所希望达到的。

后,我们认为心理教育对德育工作的积极影响:

就国内对心理教育与德育的关系来看,就有三种看法:一是把它看作德育的一部分,或德育的重要途径;二是把它从德育中独立出来,并与德、智、体、美诸育并立;三是认为心理教育与德育相互交叉。心理教育对学校德育的积极影响有以下下几个方面:

1、心理教育适当扩充和完善了一些高校的德育的目标和内容;

2、心理教育为有效地实施学校德育准备了基础;

3、心理教育为提高学校德育成效提供了新途径。

教育心理学问题探究论文

教育 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教育教学情境中人的各种心理活动及其相互作用的运行机制和基本规律的科学。下面是我给大家的教育心理学问题探究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教育心理学问题探究论文篇一

《教育心理学发展问题原因及其解决策略的探析》

【摘要】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教育教学情境中人的各种心理活动及其相互作用的运行机制和基本规律的科学。其特殊功能是将心理学研究人性特质的理论与 方法 转化为教师的智慧,用于学校教学,推动教育教学改革。本文探讨分析了教育心理学的问题原因,并提出了问题的解决策略,以供借鉴。

【关键词】教育心理学;发展;问题;原因;解决策略

一、教育心理学发展中的问题及其原因

1、教育心理学发展中的问题。(1)内容体系的问题。我国的教育心理学的系统性与整合性没有达到有效统一。笔者认为主要表现在:第一,将统一的心理学现象分割为不同的易于实验以及易于控制的小部分,研究中缺乏关联性,各自为政;第二,研究的课题过于繁杂,小到关于小学生的记忆研究,大到中学生的思维研究,上至教学技术研究,下至学科的教学心理研究,再从学习神经心理学至教学策略的探究,种类丰富的研究课题占据了教育心理学整个领域。第三,心理学在不同时期的研究范式更迭,致使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侧重点不断变化,不同时期教育心理学中的内容体系均带有一定的局限性,阻碍了心理学的发展。教育心理学内容体系难以产生稳定“范式”的原因之一是研究对象过于复杂。其研究对象本应是在学校教与学的情境中人的心理变化,一方面它研究了施教者与受教者在教与学活动中各自的心理活动变化,另一方面也研究这二者在进行交流的过程中产生的心理现象。人内心的复杂、人与人交往的复杂以及教与学情境的复杂,终导致了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存在复杂性。除此之外,研究者的认识具有局限性。我们在学习一门学科时,对知识的理解程度一般都是由简单向复杂过渡,由零散向系统过渡,不可能一下子就完全掌握全部的内容,教育心理学中也是这样,它必然存在一个发展与完善的过程。(2)忽视人的特性问题。传统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实证法,另一类是现象学方法,以上这两种方法在不同的时期侧重点不同。心理学以研究人为侧重点,心理学研究中的困难也是研究人。自然科学的研究不以研究者的意志而转移,其研究物性变化中的表象与真相都是真实且客观存在的。而在心理学中,将人作为研究对象展开研究时,研究情境设计得再缜密,依然存在研究者同被研究者之间因主客观因素造成的异。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具有特殊性,因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不是自然科学中容易掌控的“物性”,而是研究“人性”,教育心理学在研究方法中过于重视效仿自然科学研究的方法,殊不知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我们不能忽视在研究人与人之间复杂交往的过程中产生的影响,人的外在表现或行为并不能够代表其内在的意识或者动机。

2、教育心理学发展问题的原因。(1)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结合程度的原因。教育心理学是一门重视应用的学科,其直接指导教育实践的工作,也就是说教育心理学的教学理论离不开教育实践,二者应该有机的结合起来。在研究教育心理学的相关问题时,经常会出现理解与应用这两种不同的研究旨趣。由此产生的研究类型也分为两类:基础研究及应用研究。但是在实际的教育心理学发展过程与现状中看,教育心理学过多的将重点放在基础上,提出的理论与方法经常是在教育心理学原理应用于别的教学学科中而间接起到的指导作用。一直到现在,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课题多数来源于理论,并不是在教育实践中获得的,造成教育心理学实际的研究成果并不能对教学实践起到很好的指导作用。(2)本土化研究不够深入。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科学首先诞生在西方,它发展早、发展快,有着较好的物质基础和群众基础,又受到的重视,因此一直处于领先位置。此外,我国的教育心理学起步晚,尤其是经过“十年动乱”,在80年代后才开始全面复兴。当时,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工作刚刚恢复,还没有足够的研究成果和材料,而教育实践中又急需有关的知识,因此,只能借鉴和学习国外的研究成果,同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开展一些独立研究。相比之下,我国的教育心理学确实与西方存在着距,这种距常常使我们只看到学习他人的重要性,而忽略了自身独立发展的必要性。

二、教育心理学发展问题的解决对策

1、科学构建教育心理学的内容体系。必须遵循以下原则:(1)人类教育的共同目的决定教育心理学内容体系的基本框架,科学合理的教育心理学内容体系必须符合教育的真正目的;(2)教育的对象特点和需要是选择教育心理学内容体系的基本依据,教育心理学的内容体系必须依据教育对象的特点和需要,在保障学科主干内容的前提下,灵活选择教育心理学的具体内容。(3)教育心理学的内容体系要在稳定和发展之间寻求平衡。教育是复杂的系统,人们对教育规律的探索也在与时俱进,这要求教育心理学的内容体系必须随时代的变化不断发展。

2、以素质教育实践为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指南。当前是我国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时期。当代教育心理学要想作出应有的贡献并使自身充满生命的活力,就应当结合教育实践和改革,深入研究教育心理学的理论和实际问题,这对于促进教育改革的全面深化和教育心理学的自身发展都具有特殊的意义。

结束语

开展具有特色的教育心理学理论与应用研究,就是要解决教育心理学研究化这一问题。主要是指的心理学工作者在研究工作中要做到从研究者本位出发,准确地发现国人的心理活动的特点和规律。要将教育心理学中的不足之处摒弃掉,并不是仅仅研究化的教育心理学,而是要面向世界。

参考文献:

[1]郑亚楠.教育心理学发展现状探析[J].北方经贸,2009(4)

[2]张欣艺.发展中的教育心理学[J]. 青年科学?教师版 2014(05)

[3]张礼娟 社区心理学的发展对教育心理学发展的挑战[J].学理论?中 2012(12)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教育心理学问题探究论文

教育心理学论文3000字 有关心理教育的论文2000字

随着教育发展和进步,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关注和重视度越来越高,因此浅议心理健康教育实施路径的有效方式十分重要且必要。下面是我给大家的有关心理教育的论文2000字,希望大家喜欢!

有关心理教育的论文2000字篇一

《有关心理健康教育实施路径浅议》

摘 要:随着教育发展和进步,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关注和重视度越来越高,因此浅议心理健康教育实施路径的有效方式十分重要且必要。本文主要从心理健康鉴于实施现状和问题入手,简述提高和改善心理健康教育实施的路径。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 实施路径 浅议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4)05-0261-01

一、前言

随着、经济的极大发展,人们的物质需求得到极大的满足,其关注点也逐步由物质需求向精神追求转移,整个都越来越关注现代人的心理健康问题。青年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正处在逐步走向独立的关键过渡期,他们的各种心理问题已经引起了全的广泛关注。心理健康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来讲是指人们长期保持高效、满意的心理状态;狭义来讲是包括人的认识、情感、意志、行为、人格等内容都能和要求协调同步。

二、心理健康教育实施现状

中职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中重要的一环,中职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应该得到充分重视。中职院校学生正处在青年时期,是他们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因此中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应明确服务对象,认清教育目标,将完善中职学生的人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在教育过程中还要注重方式方法,在教学的同时,加大宣传力度,并积极开展个体心理咨询和团体心理辅导课程,三管齐下来落实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但由于近年来大学的扩招,大学生数量激增,导致中职教育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经调查表明大部分中职院校都没有设立管理学生心理健康的机构。开设心理健康课程、宣传和咨询辅导的专业人员、开展经费以及活动场所都得不到落实,上述所以问题综合导致中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形同虚设。

三、中职教育中心理健康教育实施问题分析

大环境对中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产生了较大影响,同时中职院校内部教学管理也未予以足够的重视。首先,各种资源没有进行合理配置;其次,没有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路径进行科学规划;后,心理健康教育的层次太少,缺乏中间环节,在班级没有设置基层机构,不能及时反映与反馈学生的心理状况。

四、中职教育中心理健康教育实施路径浅议

1.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和管理机构

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有别于一般课程的实施,要想落实这项工作,并找准实施路径就必须先针对该项教育的特点建立科学的体系。中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可以分为管理机构和工作机构,形成一套工作和监督双轨道并行的体系。其中教育管理机构建议由院校委担任组长,带领分管学生工作的副院长和相关教师和学生代表,负责全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资源分配和效果监督工作。工作机构的建立应有层次,首先是建立起院级大学生心理干预小组,然后在各个班级设立心理健康辅导小组,还要设置心理卫生老师,聘请专业人员对学生进行定期辅导,还需要设置一定规模的宣传小组,全方位的保证利用好管理机构所配置的资源,将各项具体工作落到实处。

2.建立、健全心理教育网络体系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还应该体现出多层次、多点覆盖的特点,建立至少网络。首先是聘请具有专业资质的人员担任学校心理辅导老师,建立校级“心理咨询中心”;其次,指定长期从事学生思想工作,了解学生思想状态的老师负责,建立系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室”;后,在各班级推选出群主基础好,思想成熟,具有乐于助人特质的学生干部作为班级心理健康服务人员,能及时帮助一些思想上遇到困惑和波动的学生,并定期向上级机构报告学生群体的心理健康状况,建立班级“心理健康辅导小组”。只有建立多层机构,才能结合给方面的优势,合理运用好学校配置的资源,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落到实处。

3.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和综合素质提高

相比于而言,学校具有许多自身特质,因此完全靠引进心理健康辅导的专业人才是不够的。学校必须要培养具有专业能力的教师充实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岗位,才能将专业能力和学生工作紧密结合起来,从而实现无缝对接,更好的开展心理教育工作。

4.重视心理教育课这一重要教育渠道,提高心理教育课的授课效率

教育课程是学校教育主要的部分,只有通过开设心理健康辅导课程才能真正让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得到落实和普及。针对中职院校的特点,可以开设必修课和选修课程,即对刚入校的一年级学生,思想还具有较强依赖性,不能很好的自学,因此针对他们采取必修课教育,而对于其他中高年级学生,可以开设选修课程,这样能节约教育资源,更多的开展活动和宣传来达到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此外,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设计和内容必须与时俱进,开设课程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成长,因此教学内容尽量避免长篇大论的枯燥讲解和考试考核,更多采取团队辅导、户外活动、户外拓展训练几种模式,通过这些活动充分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由此增强学生的沟通、思考能力。

5.提高教师团队整体的心理健康、心理教育意识

在设置好各种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和进行资源配置后,需要有执行力度才能真正的开展好这项工作。而各层机构的执行力度又直接源于学校、老师对中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重要性的认识程度。因此,提高教师团队整体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识是学校能否实施好这项工作的基础。可以采取的具体措施有:(1)由学校担任心理辅导工作站的站长,从而提高教师们的重视程度;(2)鼓励从事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老师考取心理咨询师资格证,并对其费用采取全额报销,并对持证教师给予精神和物质奖励。相信从这两方面进行投入,学校一定能提高整个教师团队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上的认识程度,从而增强工作开展的执行力度。

四、小结

中职教育为全提供了大量的实用型人才和专业技工,本应是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环节,可是由于种种原因导致近年来中职教育不受重视。中职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关系到我们能否培养出对经济建设、稳定繁荣有助力的人才。因此,让学生具有阳光的心灵、和谐的人际、尊重生命的态度、自信拼搏的精神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使命。

参考文献

[1]陈国梁,唐慧敏,职业院校心理素质教育的实践与思考[J],高校理论战线,2012,(4)

[2]赵新龙,李健美,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与对策研究[J],理论界,2013,(5)

[3]吴丽玫,浅析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管理体系之构建[J]职业教育研究,2011,(10)

[4]向凯,喜灵,关于高职心理健康教育实效性的反思[J],职教论坛,2012,(5)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836084111@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