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智能数码 >

开普勒行星运动第三定律公式(开普勒行星运动三大定律公式)

开普勒第三定律公式是什么?

开普勒第三定律公式为:

开普勒行星运动第三定律公式(开普勒行星运动三大定律公式)开普勒行星运动第三定律公式(开普勒行星运动三大定律公式)


一、文字表述为:绕以太阳为焦点的椭圆轨道运行的所有行星,其各自椭圆轨道半长轴的立方与周期的平方之比是一个常量。

二、实际应用:

1.通过测出形体的绕转周期以及半长轴,算出双星的质量及估计中心天体的质量。

2.通过两绕同一中心天体运动的行星的公转周期,算出这两行星分别到中心天体的平均距离。

3.在星—箭分离问题中,通过星箭椭圆运动周期之比,计算星箭运动轨迹半长轴之比。

三、开普勒第一定律:椭圆定律。

文字表述为:所有行星绕太阳的轨道都是椭圆,太阳在椭圆的一个焦点上。

四、开普勒第二定律:面积定律,即行星和太阳的连线在相等的时间间隔内扫过的面积相等。

以上内容参考:

开普勒三大定律

开普勒三大定律分别是轨道定律、面积定律、周期定律。

1、轨道定律

轨道定律是开普勒第一定律,每一行星沿一个椭圆轨道环绕太阳,而太阳则处在椭圆的一个焦点中。

2、面积定律

面积定律是开普勒第二定律,从太阳到行星所联接的直线在相等时间内扫过同等的面积。用公式表示为:SAB=SCD=SEK。

3、周期定律

周期定律是开普勒第三定律,所有的行星的轨道的半长轴的三次方跟公转周期的二次方的比值都相等。用公式表示为:a^3/T^2=K;a=行星公转轨道半长轴;T=行星公转周期;K=常数=GM/4π^2。

开普勒定律的发现背景

1600年,开普勒来到捷克西部山城布拉格,成为第谷·布拉赫的助手。第谷将毕生观测数据交予开普勒,希望他继续编制世界上精确的行星运行表。第二年第谷与世长辞。开普勒于1609年在他出版的《新天文学》上发表了关于行星运动的两条定律,又于1618年,发现了第三条定律。

1605年,根据布拉赫的行星位置资料,沿用哥白尼的匀速圆周运动理论,通过4年的计算发现第谷观测到的数据与计算有8秒的误,开普勒坚信第谷的数据是正确的,从而他对“完美”的神运动(匀速圆周运动)发起质疑,经过近6年的大量计算,开普勒得出了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又经过10年的大量计算,得出了第三定律。

以上内容参考:

开普勒三大定律公式是什么?

开普勒三大定律公式:y=α+β+γ。

1、开普勒第一定律(轨道定律):每一行星沿一个椭圆轨道环绕太阳,而太阳则处在椭圆的一个焦点中。

2、开普勒第二定律(面积定律):从太阳到行星所联接的直线在相等时间内扫过同等的面积。

用公式表示为:SAB=SCD=SEK。

3、开普勒第三定律(周期定律):所有的行星的轨道的半长轴的三次方跟公转周期的二次方的比值都相等。

相关信息:

开普勒定律是关于行星环绕太阳的运动,而牛顿定律更广义的是关于几个粒子因万有引力相互吸引而产生的运动。在只有两个粒子,其中一个粒子超轻于另外一个粒子,这些特别状况下,轻的粒子会环绕重的粒子移动,就好似行星根据开普勒定律环绕太阳的移动。

然而牛顿定律还容许其它解答,行星轨道可以呈抛物线运动或双曲线运动。这是开普勒定律无法预测到的。在一个粒子并不超轻于另外一个粒子的状况下,依照广义二体问题的解答,每一个粒子环绕它们的共同质心移动。这也是开普勒定律无法预测到的。

开普勒定律,或者是用几何语言,或者是用方程,将行星的坐标及时间跟轨道参数相连结。牛顿第二定律是一个微分方程。开普勒定律的导引涉及解微分方程的艺术。我们会先导引开普勒第二定律,因为开普勒第一定律的导引必须建立于开普勒第二定律。

开普勒定律第三定律

1、开普勒第一定律(轨道定律):每一行星沿一个椭圆轨道环绕太阳,而太阳则处在椭圆的一个焦点中。

2、开普勒第二定律(面积定律):从太阳到行星所联接的直线在相等时间内扫过同等的面积。

用公式表示为:SAB=SCD=SEK

3、开普勒第三定律(周期定律):所有的行星的轨道的半长轴的三次方跟公转周期的二次方的比值都相等。

用公式表示为:a^3/T^2=K

a=行星公转轨道半长轴

T=行星公转周期

K=常数 =GM/4π^2

扩展资料:

开普勒第二定律适用范围:

开普勒定律适用于宇宙中一切绕心的天体运动。在宏观低速天体运动领域具有普遍意义。对于高速的天体运动,开普勒定律提供了其回归低速状态的方程。

也就是说,开普勒第二定律及其引出的推论,不仅适用绕太阳运转的所有行星,也适用于以行星为中心的卫星,还适用于单颗行星或卫星沿椭圆轨道运行的情况。

仅适用于宏观低速运动的天体。提出的时候并没有给出严格的证明,但是为后来许多定律的证明奠定了基础。

开普勒第三定律的适用范围:

开普勒定律是一个普适定律,适用于一切二体问题。开普勒定律不仅适用于太阳系,他对具有中心天体的引力系统(如行星-卫星系统)和双星系统都成立。

围绕同一个中心天体运动的几个天体,它们轨道半径三次方与周期的平方的比值(R^3/T^2)都相等,为(GM/4π^2),为中心天体质量。这个比值是一个与行星无关的常量,只与中心体质量有关,那么M相同是这个比值相同。

开普勒三大定律内容及公式是什么?

开普勒三大定律内容及公式如下:

1. 开普勒第一定律(轨道定律):每一行星沿一个椭圆轨道环绕太阳,而太阳则处在椭圆的一个焦点中。

2. 开普勒第二定律(面积定律):从太阳到行星所联接的直线在相等时间内扫过同等的面积。

3. 开普勒第三定律(周期定律):各个行星绕太阳公转周期的平方和它们的椭圆轨道的半长轴的立方成正比。

希望上述信息能帮助到您,如果还有其他问题,请随时告诉我。

开普勒第三定律公式是什么?

开普勒第三定律公式:(R^3)/(T^2)=k(其中k=GM/(4π^2))。用文字表述就是:绕同一中心天体的所有行星的轨道的半长轴的三次方(a)跟它的公转周期的二次方(T)的比值都相等,其中M为中心天体质量,k为开普勒常数。

开普勒第二定律公式

开普勒第二定律公式:Sek=Scd=Sab。开普勒行星运动第二定律,也称等面积定律,指的是太阳系中太阳和运动中的行星的连线(矢径)在相等的时间内扫过相等的面积。

太阳系(SolarSystem),是质量很大的太阳,以其巨大的引力维持着周边行星、卫星、小行星和彗星绕其运转的天体系统。太阳位于距银河系中心(银心)约2.7万光年、距边缘2.3万光年的地方。

而银河系直径约有10万光年,包含1500亿颗恒星,太阳只是其中之一。太阳以250千米/秒的速度绕银心运动,大约2.5亿年绕行一周,地球气候及整体自然界也因此发生2.5亿年的周期性变化。

开普勒行星运动三大定律

开普勒定律,也叫“行星运动定律”,是行星绕太阳运动的三定律;具体内容为:

1、行星沿椭圆轨道运动,而太阳则位于椭圆轨道的二个焦点之一。

2、在相同时间内,半径向量所扫过的面积是相等的。

3、二个行星绕太阳运动的轨道的周期时间平方之比等于二个轨道与太阳的平均距离的立方之比。这三定律在天文学中是非常重要的。

是自然界的基本定律之一。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836084111@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