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智能数码 >

哇塞到底是夸人的还是骂人的(哇塞和哇塞是什么意思)

本文目录一览:

“哇塞”是什么意思啊??

“哇塞”原是流行于台湾的闽南话粗口,很难听的。“哇”就是第一人称代词“我”,而“塞”则是一个表示性行为的动词,大致相当于北京话的“操”,山东话的“日”,河南话的“*”,等等。宾语省略了。本来这种粗俗的詈辞是不应该登大雅之堂的。可是,先是台湾的影视传媒,后来大陆的一些所谓影视明星刻意模仿,居然流行开了。 问题在于,这些浅薄的演员歌星,他们根本不知道“哇塞”是什么意思,只是主观地认为,大概“哇塞”就是一个叹词,跟“哇呀”,“哦哟”,“呜呼”差不多,表示惊叹而已。所以,他们赶时髦般地抢着用,不管男的女的,不管老的少的,开口一个“哇塞”,闭口一个“哇塞”,得意洋洋。殊不知,已经难听到了极点,到了令人掩耳闭目的地步! 真的,听到一个小姑娘一口一个“哇塞”,我真为她感到羞耻。 文学语言还是应该讲究文明的,我不希望“哇塞”之声再骚扰我的耳朵了!

采纳哦

“哇塞”到底是什么意思?

先说哇塞一词吧。这个词其实最早来自于闽南语,从台湾到香港又到整个内地,原本的意思大概就是『wokao!』『wocao!』这样的粗口,唔,也就是骂人的话。当然,这个最初的意思是很多人不知道的,只是用的人多了,才慢慢的,以讹传讹,逐渐演变成了一种表示感叹,表示惊讶的感叹词。并且,很多人一直在用这个表示自己对某个事物的赞叹、惊讶之意,特别是电视中电影中主持人嘴里。

那么,如果是这样,是不是代表着这些用过的人都很恶俗?不是。如果一个主持人在主持节目的时候动辄我操,言必我日,我想这个主持人的主持生涯还未开始就已经结束了。他们用这个词,是因为他们不知道这个词的意思,而且,个人认为这个不用去刻意的纠正回避。

个人认为,在中国这个语言的国度里,如果一定要彻底的寻求一些词语的本来含义,其实是无谓的。要知道,日常说话,就是为了叫人明白,只要对方明白你的用意,那么就算你说的颠三倒四也无不可。

比如咱们经常形容一个人虽然犯罪但是情有可原的时候会用上『罪不容诛』这四个字。罪,罪行。不,不用,容,可以,一定。诛,诛杀。字面上理解,这四个字的意思果然便是所犯的罪孽不一定要去诛杀他,但这个词,真实的意思却是这个人所犯的罪孽实在太大,即便是诛杀了,也不足以抵偿他所犯的罪孽。

再比如,很多人形容街上一个人都没有的时候会说『万人空巷』这四个字。特别是cctv5的一些解说员,总是在解说比赛的时候说过『这场比赛被全世界的人关注,现在可以说是万人空巷,因为人们都窝到家里看电视了』之类的话。字面上理解,万人空巷,就是说一万个人都不在街巷里头,那么就是都在家了。

其实不是。《汉代大辞典》、《汉语成语词典》、《现代汉语成语规范词典》、《汉语成语考释词典》对这个词的解释的大概意思,是说很多人都从小巷中出来了,聚集到了大街上,大街上一片欢腾。人们不是在巷子里,而是在大街上。由此可看出,这个解说员不懂得这个成语的意思,他说错了。但是,我们能说这人是个大傻、文盲么?

中国有一句很有名的古话: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当我们继续刨根究底的去找寻『巷』这个话的出处,却发觉古书中巷这个字,指得并不是『巷子、街巷』,而指的是『住宅』。这个成语用带有历史意义的古意翻译出来就是,很多人不在屋里呆着,而是都跑街上去了。啧啧,那么,以上列举的四本官方词汇解释词典便是错了。也就是说,如果你不对历史和文字研究的很透彻,你无论怎么说这四字成语,便都是错的。

有意思么?人为什么要说话?为了表示自己的意思,把自己的信息传递出来,并被别人所理解。这就是说话的最基本的目的。不知道大家跟聋哑人说过话没有,如果说过,你又不是哑语方面的通熟者,可以说,你几乎每一个手势都是错的,都是不符合哑语的『语法』的,但即便如此,却没有任何一个聋哑人对你表示不屑,说你是个大傻、文盲。为何会人家不鄙视你?因为你表示了你的意思,人家看懂了,理解了,你的手势完成了它的使命,达到了目的。

好,既然说话是为了达到目的,那么作为规范用词的词典便是必不可少,因为为了人们沟通的方便,必定要制定一些个约定俗成的规矩,以使得人们能够准确的表达他们的意思。但是,词典这些年可是不停的换新的,许多网络词语和新生词汇,已经被收录到词典里头,成为标准的一种。这样做错了么?当然没有。字典之所以会产生,便是作为一种说话的辅助工具,为人们能够很好的沟通并理解对方的意思服务。既然大多数人都认同了这个词,并经常提及,作为一种辅助工具,词典就一定要收录。因为词典只是词典,是工具,不是圣经。嗯,其实圣经便也曾为了迎合统治者的利益而修改过的。

所以,口头语可是跟宪法不同的,说话从语境和前后贯穿的意思以及语气、脸上的表情等等叫人明白,说错了无妨。但宪法却不同,一定要明白宪法里头每一个字词表示的含义,你才能真正把这个国家的基本大法领会透彻。不同问题,不同分析。

转回本文的话题。既然说话能被大多数人理解,那么,用错成语是不是就是不行,说话的时候是不是要在说每一句话的时候都先翻翻字典上是什么意思才说?自然不是。只要能叫对方理解你的意思便可以了。词汇是在不断发展的,既然古时表示住宅的『巷』这个字,被我们现代人用来表示街道,那么,表示我日我操的『哇塞』这个词,又为何不能表示惊讶和赞叹呢?

即便是站在文法的角度,正词反用也是成立的。比如一句话『中国人大败日本队』和另一句话『中国人大胜日本队』,是不是同一个意思?我想凡是在报纸上看到这两个大标题的人,都明白是中国队战胜了日本队的意思。胜这个字,是表示胜利,而败这个字,文法中可以理解为『使……失败』,也就是说,这是个正词反用的倒装。

所以,即便哇塞的最初的意思是表示粗口,但因为长久以来大多数的人们都习惯了用这个词表示惊讶、赞叹,而且是正面的那种,那么,这个词在我这里便是惊讶、赞叹的正面意思。

呵呵,其实说了这么多,最后只还有两句话:xp同学,非常感谢你让我知道了这个词的真实意思。潇潇mm,如果你很介意我用了哇塞这个词汇,那么我要对你说,对不起,我不是故意的。

哇咔咔,一个巨啰嗦的人,由此产生^o^

哇塞是脏话吗

哇塞不是脏话的意思。哇噻”同“哇塞”,“哇塞”原是闽南方言,早在上世纪70年代就已在台湾流行开了。最早传入大陆应该是在80年代初,首先流行于开放的沿海地区。其中,“哇”就是第一人称代词“我”,而“噻”则是一个表示性行为的动词,大致相当于北京话中的“肏”等不文雅的词。这样一个主谓词组,它的宾语省略了,但是意思还是很明确的。

“哇塞”这个词有什么意思?在哪个地方是有骂人的含义?

这是闽南语,哇就是我,塞么,就是靠。连起来,就好像有的地方说“我靠”!后来广泛用于表示惊讶,不一定有骂人的意思。

哇塞是脏话吗?

哇塞不是脏话。

哇塞原是闽南方言,意思是表示惊讶的感叹语,相当于天哪,了不得。早在上世纪70年代就已在台湾流行开了。最早传入大陆应该是在80年代初,首先流行于开放的沿海地区,已经收录在《汉语大词典》中。

本义:早在上世纪70年代就已在台湾流行开,最早传入大陆应该是在80年代初,首先流行于开放的沿海地区。之后被作为语气词,表示称赞某个了不起的人或事。

历史发展

“哇塞”原为流行于台湾的闽南方言中的粗语。闽南语中, “哇”为第一人称代词。“塞”也有人写做“噻”, 因用普通话词语表示方言中的音而写法不固定, 统一写作“塞”。

“哇塞”离开它的土壤传播到其他方言区的过程中, 意义发生转变。

这个词语流行于大陆各地,其方言义经常被淡化、被漠视甚至不被认可。上海人把它视作一个十分意外而颇感惊叹的表达方式, 南方人大抵如此运用。传到北京, 又将它演化为名词“小姐”之意。如“你需要不需要一个哇塞?”这时,新词义好像又和基本义有所联系了,进而演化为性行为动词, “昨天晚上哇塞了没有?”可见,在传播过程中, 词义的灵活变化,可谓到了极点。

哇噻是什么意思?

“哇噻”同“哇塞”,“哇塞”原是闽南方言,早在上世纪70年代就已在台湾流行开了。最早传入大陆应该是在80年代初,首先流行于开放的沿海地区。

其中,“哇”就是第一人称代词“我”,而“噻”则是一个表示性行为的动词,大致相当于北京话中的“肏”等不文雅的词。这样一个主谓词组,它的宾语省略了,但是意思还是很明确的。

字义解释

音译词,“我”为本字,闽南语发音为wa,第一人称代词。并不是表示惊叹。

塞(噻)

塞,音sei或sai,一个表示性行为的动词。有时音译为“噻(sai)”。并不是表示惊讶。

噻,语气助词,没实际意义,相当与"了"、"啦"、"吧"、"呀"等:

1、表示诘问语句的加强:有种的你打我噻?(有种你打我啊?)

2、一般语气助词,例如表示希望:你有空嘛到我屋尖耍哈儿噻。(你有空的话到我家来玩吧)

扩展资料

流行的原因:

这样一句很难听的话本来是不应当流行开来的,但是现在却成为人们的口头禅。先是在台湾的影视传媒上出现,后来大陆的一些影视明星又刻意模仿,现在连省级电视台的节目主持人嘴里也经常说,甚至连幼儿园的小朋友也跟着学了起来。

造成这个不文明的口语传播开来的原因在于,一些影视传媒机构的不负责任,一些影视明星的刻意模仿和一些年轻人的盲目跟风。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哇噻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836084111@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