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智能数码 >

谈谈对儿童发展的理解(对儿童发展三个特点的理解)

如何理解幼儿的全面发展教育?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幼儿的全面发展教育。

谈谈对儿童发展的理解(对儿童发展三个特点的理解)谈谈对儿童发展的理解(对儿童发展三个特点的理解)


(1)幼儿的全面发展是幼儿自身应有的需要和权利。1998年11月20日,联合国大会一致通过了《儿童权利公约》,公约指出生存与发展是儿童的基本权利。《幼儿园工作规程》中的第六条也体现了对幼儿发展权利和保护的重视。

(2)幼儿的全面发展应是指幼儿德、智、体、美等几大方面都发展。由于德、智、体、美这几方面是一个有机的结合体,它们彼此相互联系又相互作用。因此,幼儿园课程要能推动幼儿在这几方面的均衡发展,要进行整体设计。

(3)幼儿的全面发展具体来说应是幼儿身心各方面的和谐发展。幼儿的发展除了身体、认知、语言的发展,还应有性、情感、交往和道德等方面的发展。

(4)幼儿的全面发展应是指通过教育促进每一个幼儿在原有水平上得到充分发展。

(5)幼儿全面发展应是幼儿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过程。教师设计的活动应符合幼儿的需要,让幼儿充分地活动、主动地活动,力求使幼儿的活动性贯穿于活动发起、进行和结束的全过程中,使幼儿的活动达到预期的目的且能充分发挥其创造性。

(6)幼儿的全面发展是与适应未来对人才素质的要求紧密关联的。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是时代的召唤和的需要,我们的幼儿教育应顺应的需要,在幼儿教育现有目标基础上,渗透未来对人才素质的要求。

谈谈你对学前教育儿童全面发展原则的理解?

儿童的发展是整体的、全面的发展而不是片面的发展

1. 心理品质的全面发展

人的心理品质是客观世界作用于人脑所产生的精神现象,是一切动物所不可能有的精神力量。它既包括智力品质,诸如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像力、自学能力、操作和创造能力等;也包括非智力品质,如习惯、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以上心理品质都应当朝正确的方向全面地发展,不然就可能造成孩子的心理缺陷。

人的健康不仅是生理的,也应是心理的。正如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下的定义:“在身体上、精神上和生活能力上处于完全良好的状态,而不仅是没有疾病或衰弱。”一个健康的人除有强健的身体外,同时还应有正常的智力、良好的性格、科学的生活方式、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能进入正常的社交圈等。这当然是人的全面发展所不可缺少的。

2. 建立合理的智慧结构

人的智慧结构应当合理,不要因结构缺陷而拖全面发展的后腿。我说的全面发展决不是各学科学习的平均发展,而是智慧结构中的基本部分不可欠缺。这个基本结构的内容应包括:

①知识面宽,有丰富的见闻和生活实践经验。因为只有见多识广、直接经验丰富的人,才能感受众多的间接经验,才能更深刻地领会丰富的书本知识。

②语言能力强,听、说、读、写都好。因为语言是思维的载体,又是交流思想、获取知识的主要工具。

③数学好,思维敏捷,计算能力强。因为数学是学好现代科学技术的基本功,即使是科学也不能离开数的定量分析。

④外语好,至少熟练地掌握一种外语。因为改革开放是长期的,随着我国加入WTO、世界经济一体化和科学无国界时代的到来,对外交流越来越多,竞争更趋激烈,多学一种语言,人就像多长了一个脑袋一样。

⑤善于操作和创造。因为现代人才是与动手操作、革新创造、深入实际的能力连在一起的。

3. 人才品质的全面发展

关于什么是人才,我们首先要更新观念,不以学历论人才,不以职业论人才,更不能以地位、金钱论人才。人才是以他诚实的和创造性的劳动,推动科技发展和进步所作出贡献的大小来衡量的。所以三百六十行,行行都能出“状元”。

但是,不论哪个领域、哪种职业,也不论何种专业、哪个层次,要成才必须具有几项基本的品质,缺少一项就破坏了全面发展。这些基本品质就是:德、智、体、美、劳。它们的具体内容和重要性,人们已经讲得很多了,我只想补充说明,为什么“劳”和“美”也是人才的基本品质?

“劳”是指劳动和操作。全面发展的人不仅应具有正确的劳动观念和热爱劳动的品质,而且必须有劳动技能和劳动习惯,能进入操作和创造。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离不开操作和创造,关在书斋里读书研究的时代已经过去,动手能力几乎是成才不可缺少的条件。而且“勤劳”和“善良”往往是联系在一起的,劳动与道德教育也不可分离。

“美”是指美的感受能力、鉴赏能力和创造能力。一个人如果好坏不分,美丑难辨,不仅不能为增添美好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其道德水准肯定也是低下的,不能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有一首歌这样唱:“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反过来,一个人不懂人间的美好,又怎么会献出爱呢?同时,一个人不仅要奉献,也要享受;如果不懂美,人生就失去了自身幸福和家庭幸福的一个重要内容了。所以美也是全面发展的人才的基本品质之一。

婴幼儿当然不可能完成以上三个方面的全面发展,但只要有良好的萌发态势,就奠定了人才成长的基础,有利于建筑起人才的大厦。

什么是学前儿童的发展

儿童的发展就是指在儿童成长过程中生理和心理方面有规律地进行的量变与质变的过程。生理发展与心理发展是密不可分的,也是相互作用的。身体的发展是心理发展的物质基础,如幼儿大脑的发育完善、神经系统的不断发育等都为幼儿的感知觉、思维等心理发展提供了保证。同时,心理发展对儿童身体的发育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儿童厌食症就是的例子,儿童厌食的起因往往不是因为某一个身体部位出现病变,而是因为情绪压抑或紧张等心理方面的原因。因此,儿童发展是其生理发育和心理发展不断相互作用、相互支持、相互影响从而达到某种状态的统一的不可分割的过程。

具体来说,生理的发展是指儿童正常的生长、发育;心理发展是指儿童的认知、情感、意志和个性等方面的发展。

儿童年龄愈小,身体发展和心理发展的相互影响也就愈大。例如,传统俗语所说的“三翻、六坐、八爬”似乎是条千古不变的儿童生理发展规律,但新研究表明,由于当代育儿环境的改变,我国婴儿很多就未经爬行阶段而直接学会站立、走路。进一步的比较研究则发现,早爬的婴儿比起晚爬的甚至不爬的婴儿来说,在运动知觉、空间认知以及智力发展等心理方面都表现得相对优越。

如何理解儿童发展具有阶段性?

1、阶段性

是指就是个体的发展是一个分阶段的连续过程,不同年龄段有不同特点。

由于儿童发展具有阶段性,所以在教学中,教师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就要依据儿童的不同年龄阶段进行适当调整。比如,幼儿园小班的孩子,在格子里涂色时,常常会把颜色涂到格子外,就是因为幼儿在这个年龄阶段,手部精细动作还不协调,所以老师可以通过涂鸦、穿线、剪纸等多种游戏的方式,发展幼儿的手部精细动作。

2、顺序性/连续性

是指人的身心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量变到质变的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

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循序渐进,不“拔苗助长”,不“陵节而施”(超过学的人的接受能力而进行教育)。

3、不平衡性

不平衡性是指在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中,个体身心发展的速度并不是完全与时间一致的匀速运动,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其发展的速度和水平是有明显异的。

不平衡性要求在教育中,把握住儿童身心发展速度快的时期,这个时期内环境能有效地起到作用,这也就是劳伦兹提倡的“关键期”。

4、互补性

互补性反映了个体身心发展各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

表现在2个方面:

第一是身体生理机能之间互补,比如盲人视觉受损,可通过听觉、嗅觉的超常发展得到部分补偿。

第二是心理机能和生理机能之间互补,比如,霍金、张海迪、史铁生,通过精神力量、意志、情绪状态对整个机体能起到调节作用,帮助人战胜疾病和残缺,使身心依然得到发展。

互补性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善于发现学生的优势,扬长避短、长善救失,激发学生自我发展的信心和积极性。

5、个别异性

个别异性是指个体之间的身心发展以及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同方面之间,存在着发展程度和速度的不同。

它强调的是个体与个体之间,存在异性。比如,有的人属于“聪明早慧”型,有的人属于“大器晚成”型。

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做到因材施教。

怎样了解儿童发展的规律?

给你如下参考,看是不是你想要的:

儿童发展的特点

儿童的发展包括生理发展和心理发展两方面,即是其生理成熟与其个性心理品质的形成与变化的复杂过程。在这里,生理成熟是指儿童个体作为一个生物体,其生理结构和生理机能的发展是一种纯粹的生物性演变过程。而个性心理品质的形成和演化过程,却是一个以个体的生理成熟为基础,并与其生理机能的发展混为一体、互为表里的过程。生理机能是人的外在心理品质和行为表现的内部生理机制。

人类作为一种生物体,有其自身发展变化的生物学特点,而人类个体的发展变化,作为生物性个体与环境条件相互作用的结果,也必然受到人类发展特点的制约,表现出特有的规律性。儿童发展的规律性,就是在儿童随其年龄增长、身体和心理变化中普遍存在的特点。概括而言,儿童发展表现出如下五种普遍特点。

(一)顺序性

在儿童的发展过程中,无论其身体的发展和心理的发展,都表现出一种稳定的顺序。例如,儿童身体发展方面,就整体结构的发展而言,其顺序是头部首先得到发展,而后是躯干和四肢的发展,这也是为什么孩子越小,其头部在身高中比例越大的原因。在骨骼与肌肉的协调发展中,首先得到发展的是大骨骼与大肌肉,而后才是小骨骼与小肌肉群的发展与协调。所以,儿童行动能力的发展中,依照着翻身、坐、站、走和跑,然后才有可能写字、绘画等精细动作出现这样一种不变的顺序。儿童的认知和思维能力的发展,遵循着先具体后抽象的秩序。在儿童身心发展过程中,所表现出的这种顺序是固定不变的。先前的发展变化,又是其顺序序列中紧随其后的发展和变化的基础,顺序性所具有的这一特点,使儿童身心发展成为一种连续的、不可逆转的过程。

(二)不平衡性

不平衡性,是指在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中,儿童身心发展的速度并不是完全与时间一致的匀速运动,在不同的年龄段,其发展的速度和水平是有明显异的。一般认为,新生儿(出生第一年)与青春期(13.14岁~15.16岁),是儿童身心发展的两个高速发展期。不平衡性,是指在儿童发展过程中身体和心理发展并不完全协调、统一的现象。就儿童发展的整体而言,生理成熟是先于心理成熟的。十几岁的孩子就其身体发育来看,已经很接近成人的水平了,而其心理的成熟程度,却要比成人低得多。但就某个具体方面而言,也有可能表现心理能力不受生理成熟条件控制的情况。例如,3~5岁的儿童的语言掌握能力和记忆能力,往往优于成年人的水平。

(三)阶段性

儿童发展的阶段性,指在儿童发展的连续过程中,在不同年龄阶段会表现出某些稳定的、共同的典型特点。这些特点无论从表现方式上、发展速度上,以及发展的结构方面,与其他阶段相比较,都会具有相当不同的特征。这种情况,又被称之为儿童发展的年龄特征。例如,在学龄前的幼儿阶段,儿童认识事物的能力,主要的特点是易于形成与实物相对应的、单个的概念,而到了儿童时期,儿童的认识能力,已发展到了可以了解和掌握事物间联系的程度,但是这种联系的建立,在一定程度上,还要依赖于具体事物的帮助。只有到了青年时期,人的认识能力才开始以抽象概念为基础,逻辑思维才成为人的认识能力的根本性特点。

(四)个别异性

发展的个别异性,是指在儿童发展具有整体共同特征的前提下,个体与整体相比较,每一具体儿童的身心发展,在表现形式、内容和水平方面,都可能会有自己的独特之处,这种表现于个体发展方面的异性,来源于个体遗传素质和生活环境的别。例如,同样年龄的儿童,在身高方面有明显的高矮之分。同年龄的儿童,也会由于他们各自神经过程灵活性的别,在学习中表现出注意力的持久性、知觉的广度方面的异。儿童发展过程中表现出的个别异性,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生物因素的影响,但更多的结果还是来自环境和教育的别。而且环境和教育的影响,还能对遗传素质的优势与不足起到一定发挥与弥补作用。俗话所说的“勤能补拙”,就是对二者关系的一种经验总结。这一规律也是实行因材施教、“长善救失”教育原则的基础。

(五)分化与互补的协调性

儿童的各种生理和心理能力的发展、成熟,虽然依赖于明确分化的生理机能的作用,但在总体发展水平方面,却又表现出一定的机能互补性特点,以协调人的各种能力,使其尽可能地适应自己的生活环境。这种协调性,是具有生理缺陷的儿童发展的重要保障,使这些儿童不至于因某种生理机能的缺陷,而严重地阻碍其整体发展水平的实现。这一规律,也是对残疾儿童进行教育的重要依据。例如,对于听力障碍的儿童,可以通过发展其对人讲话时口型变化的精细感知能力,来与对方沟通。而听力正常人的这种潜在能力,往往被更容易实现交流的其他方式所抑制了。

以上这五种规律性的特点,从总体上概括出了儿童身心发展过程中的本质性的表现。从总体上把握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我们还可以发现这些规律所反映出的一些更为深刻的内容,即儿童的生理成熟先于其心理的成熟;每一年龄阶段儿童发展水平、特点的充分实现,将有助于其后的发展,否则,下一阶段的发展将会受到一定阻碍;儿童的身心发展,归根结底是儿童个体的发展,尊重和顺应儿童个体发展的异性,是促进儿童整体发展水平的丰富性的根本道路。

多角度理解儿童的发展~儿童发展的三个维度

我儿子中午经常不愿意午睡,经过一天的亢奋,几乎每到下午5、6点左右,就特别容易起情绪,时常因为一点鸡毛蒜皮的小事而嚎啕大哭、蛮不讲理。这个时候,我通常会抱着他任由他先发泄情绪,我知道他是太疲乏了。

如果你从我身边经过,看到这个场景,我儿子大喊大叫、大哭大闹地纠缠我的样子,八成会猜测这是一个缺乏教养的“怪”孩子。但是,如果你与我儿子有过交往,就会发现他有不足,但是闪闪发光的优点更多。原来这个孩子是如此的可爱、活力四射,有自己的思想和主见,有创意,肯冒险又不鲁莽,运动协调能力超级棒,游戏中时常带给你惊喜……

很多家长,不能看到孩子“不好”的一面,期待孩子能够一如既往地表现稳定和良好。这不能不说是父母的一种妄念,也暴露了父母对儿童整体发展概念的模糊。你怎样理解儿童的发展,会直接影响到你的养育态度和行为。

第一,生理发展。指身高、体重、大脑、激素水平等的变化,也包括动作技能的变化。

第二,认知发展。这是智力上的发展,包括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以及语言能力等方面的发展。

第三,性与情感的发展。指人际交往的发展、情感的发展等方面,包括认识自我与他人、人际关系技能、情感的交流、友谊、道德和亲行为等方面的发展。

我们养育孩子,就是要促进孩子这三个维度的均衡发展。

很容易理解,就像孩子不可能只长身体,而不发展心智和情感等一样。这三个维度不是独立发展,而是相互促进、彼此交织、共同发展的。

举个简单的例子。大脑的发育是生理维度的发展,这些生理上的发展又是孩子认知发展和性与情感发展的生理基础。正因为大脑的发育,5岁孩子的注意力比2岁孩子有大幅度提高,情绪调整能力也比2岁孩子更好。注意力属于认知发展维度,而情绪调整能力属于性与情感发展维度。所以,我们无法割裂地去看待一个孩子的发展,不可能这个月专门培养认知发展,下个月突击培养性与情感发展。

再比如,孩子学说话从表面上看是语言发展,但实际上,语言发展是生理发展、认知发展、性与情感发展相互促进的结果。学说话,首先要具备正常的生理条件,并且需要认识一些事物,理解一些概念,这是认知发展。同时,学说话必须跟人交流,说话的一个重要功能是交谈,这是性与情感发展。所以,孩子学说话也是发展的三个维度相辅相成的过程,缺一不可。

理解三个维度的发展,对父母来说非常重要,将直接影响父母对待孩子的方式、看法和态度。我们断章取义阅读一段文字,很可能是曲解这篇文章的整体意思的。就像我们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理解从整体看一个人会更客观理智,懂得了这些道理,在对待孩子方面,可能就容易跳出思维的陷阱,只盯住孩子的某一个或几个所谓的缺点和不足了。

如果说儿童的发展像一棵树,那么我们要关注的是这一整棵树,而非其中的一根枝丫。如果我们只是盯住某个枝丫,用力修剪,这非但无益于孩子的进步,反而可能阻碍孩子的发展。所以,我们在陪伴孩子的过程中,要更多看到孩子的发展全貌,从整体的角度来分析,从孩子的幼童期,可以做以下努力:

1.创设良好的家庭氛围,让家庭成为孩子的安全港湾,为孩子有勇气探索未知的世界,给足底气和爱。

2.在不同的年龄段,放手让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情,让孩子获得充足的掌控感和能力感。

昨天下午,我带着4岁的儿子和6岁的侄子外出活动。我在后面跟着,儿子骑着自行车,侄子骑着滑板车。过马路的时候,儿子主动负责带领。有车辆的时候,或者路况不好的时候,我只是偶尔提醒“左边有车”,“前方下坡”……儿子的警觉性很高,安全意识很足,不用我说怎么做,他会提前调整。玩冒险攀登的时候,儿子负责讲规则。

在休息的时候,我们一起吃零食,儿子都是亲力亲为去自己开包装等。侄子感慨,问弟弟说:“你怎么知道的这么多!”(我感觉侄子的潜台词是“弟弟,你怎么能做这么多事”)当时,听到侄子这样说话,我内心感到无比自豪。

在我的认知范围内,我会给孩子更多的自由,时常退在儿子的身后,让他亲自去体验。当我这个妈妈不再是无所不能的时候,我放手让儿子去做,我负责做好安全的后盾,准备好儿子需求时随时的支援。在这个过程中,很多时候儿子收获自己独立做事的成就感和能力感,而我这位甩手掌柜也获得了更多的自由。

育儿的道路上,你是否做着盲人摸象的事情?祝开心。

如何解释认识儿童心理的发展?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

(一)认知的起源:内外因的相互作用,同时又强调在这种相互作用中心理不断产生量和质的变化。

(二)认知的结构:图式、同化、顺应与平衡。

(三)认知发展的阶段:

1、感知运动阶段(0~2岁);

处于这个阶段的儿童仅仅是依靠感觉和动作去适应外界环境的。通过摸爬滚打的感觉和动作形式逐渐获得了低级的行为图式。该阶段的孩子具有的明显的一个特征叫做客体永恒性(9~12个月),就是指儿童认为这个东西没有真正的消失。

2、前运算阶段(2~7岁);

随着孩子的年龄增大,认知发展也进入到了一个关键阶段-前运算阶段。这个时期的孩子首先具有的一个特点叫做万物有灵论即世间万事万物都是有灵性的。

3、具体运算阶段(7~11、12岁);

此阶段孩子的特点都是与上一个阶段相反的。这个阶段的标志性特征是孩子具有了守恒性,在思维发展上的一个重要特征是思维具有了可逆性。

4.形式运算阶段(11、12~16岁);

在这个阶段孩子能够根据逻辑推理、归纳或者演绎的方式解决问题,能够理解符号的意义并且思维具有了可逆性、补偿性和灵活性。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836084111@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