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智能数码 >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主要内容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主要内容概括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有哪些内容?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散掘腔冲衫三重茅。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主要内容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主要内容概括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主要内容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主要内容概括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舌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散盯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唐肃宗上元二年(761)春,杜甫在亲友的资助下,在成都浣花溪边盖起了一座茅屋,总算有了一个栖身之所。不料这个茅草屋在第二年秋天就被大风吹掀了屋顶,大雨又接踵而至。诗人长夜难眠,感慨万千,于是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诗篇。诗中描写了诗人困苦的生活,表现的却是忧国忧民,推己及人,甚至舍己为人的高尚情操。

全诗共分四节。前五句为第一节,诗人从秋风的怒号,写到南村群童的调皮,目的都是为了突出自己的现实窘境。因此,诗人接着就是对自己的贫窘生活的具体描述:多年布被,干冷似铁,骄儿无知,踹踏开裂,茅屋四壁漏雨,雨点如麻直落屋中。对自己生活困窘的描写,又是为了烘托更加贫寒困苦的下层百姓。于是,诗人立即将目光转向广大民众,唱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这样的千古绝句,而且只要百姓安乐,自己甘愿受冻,这样博大的胸襟,令人钦佩。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心思想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心思想:这首诗通过描写作者生活环境的艰辛和个人情感上的痛苦,从而推己及人,感慨天下之大,希望能胡歼有万间广厦为寒门学士遮风挡雨,体现了作者关心民生疾苦的济世情怀与宽广胸襟,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安定且美好生活的向往。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首诗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旅居四川成都草堂期间创作的一首歌行体古诗。此诗叙述作者的茅屋被秋风所破以致全家遭雨淋的痛苦经历,抒发了自己内心的感慨,体现了诗人忧国凳做枯忧民的崇高思想境界,是杜诗中的典范之作。

此诗作于公元761年八月。公元760年春天,杜甫求亲告友,在成都浣花溪边盖起了一座茅屋,总算有了一个栖身之所。不料到了公元761年(上元二年)八月,大风破屋,大雨又接踵而至。当时安史之乱尚未平息,诗人由自身遭遇联想到战乱以来的万方多难,长夜难眠,感慨万千,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诗篇。

全文: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枣洞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内容和解释

八月秋高风怒号(háo),卷我屋上三重(chóng)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juàn)长(cháng)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ào)。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wéi)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hēī)。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sāng)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bì)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wù)见(xiàn)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1秋高:秋深

2三重茅:几层茅草。三,表示多数。

3塘坳:低洼积水的地方。(即池塘)

4挂罥(juàn):挂着,挂住。罥,挂。

5长:高

6沉塘坳:沉到池塘水中。坳,水边低地。

7忍能对面为盗贼:竟忍心这样当面做“贼”

8入竹去:走进竹林。

9呼不得:喝止不住

10俄顷(qǐng):不久,一会儿,顷刻之间。秋天漠漠:秋季的天空浓云密布,一下子就昏暗下来了。

11漠漠慧首迟:阴沉迷蒙的样子

12布衾(qīn):棉被。

13娇儿恶卧踏里裂:指稚子睡觉时双脚乱蹬,把被里都蹬坏了;恶卧,睡相不好。

14床头屋漏无干处:整个房子都没有干的地方了;屋漏,指房子西北角,古人在此开天窗,阳光便从此照射,“床头屋漏”

泛指整个屋子。

15雨脚如麻:形容雨水密集。雨脚:雨点

丧乱:战乱,指安芹银史之乱

16何由彻:怎样才能熬到天亮呢?彻,通,这里指彻夜、通宵的意思。

17安得:如何能得到。

18大庇(bì):全部遮盖、掩护起来。庇:遮蔽、掩护。寒士:士本指士人,即文化人,但此处当是泛言贫寒的人们。

19突兀:高耸的样子

20见(xiàn):同“现”,出现。

21向:近

全文翻译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八月秋深,狂风怒号,(风)卷走了我屋顶上好几层茅草。茅草乱飞,渡过浣花溪,散落在对岸江边。飞得高的茅草悬挂在高高的树梢上,飞得低的飘飘洒洒,沉到池塘水中。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南村的一群儿童欺负我年老没力气,(居然)忍心这样当面作贼抢东西,毫无顾忌地抱着茅草跑进竹林去了。(我喊得)唇焦口燥也喝止不住,只好回来,拄着拐杖,自己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一会儿风停了,天空中乌云黑得像墨,深秋天色灰蒙蒙的,渐渐黑下来。布被盖了多年,又冷又硬,像铁板似的。孩子睡相不好,把被里蹬破了。一下前李雨屋顶漏雨,连床头都没有一点干的地方。密集的雨点像线一样下个没完。自从战乱以来,睡眠的时间很少,长夜漫漫,屋漏床湿,如何挨到天亮。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如何才能得到千万间宽敞高大的房子,普遍地保护天下贫寒的人,让他们个个都开颜欢笑,(房子)不为风雨所动摇,安稳得像山一样?唉!什么时候眼前出现这样高耸的房屋,(即使)唯独我的茅屋被吹破,自己受冻而死也甘心!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内容和解释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作者: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1,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2对面为盗贼喊樱,公然抱茅入竹3去。

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俄倾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4。

布衾5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6。床头枣渗衫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7未断绝。

自经丧乱8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9。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10,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点击此处查看/隐藏全部注释

1.挂罥:凳腔悬挂。

2.忍能:竟能忍心这样干。

3.入竹去:跑进竹林。

4.俄倾:不久,顷刻之间。秋天漠漠:秋季的天空浓云密布,一下子就昏暗下来了。

5.布衾:棉被。

6.娇儿恶卧踏里裂:指稚子睡觉时双脚乱蹬,把被里都蹬烂了。

7.雨脚如麻:形容漏进屋子里的雨水密集。

8.丧乱:指安史之乱。

9.何由彻:怎样才能熬到天亮呢?

10.大庇:全部遮盖、保护起来。寒士:士本指士人,即文化人,但此处当是泛言贫寒的人们。

这是杜甫自伤贫困的歌。上元二年(761)秋八月,怒号的秋风卷走了杜甫浣花溪畔草堂上的茅草,晚上又下了一场大雨,搞得屋漏床湿。面对这苦难的处境,杜甫不只是哀叹自己的遭遇,而是进一步联想到像自己一样的"天下寒士"们何时才能都解脱苦难。这种忧国忧民、先人后己的高尚情怀历来为人们称道。这是一首歌行体的古诗,句式长短不齐,韵脚多次转换,给人一种参差错落、曲折跌宕的感觉,有助于表现坎坷生活和悲凉郁塞的心情。《唐宋诗醇》云:"极无聊事,以直写见笔力,入后大波轩然而起,叠笔作收,如龙掉尾,非仅见此老胸怀,若无此意,诗亦不可作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的内容是什么

八月秋高风怒号⑴,卷我屋上三重茅⑵。

茅飞渡江洒江郊,

高者挂罥长林梢⑶,

下者飘转沉改铅塘坳⑷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

忍能对面为盗贼⑸。公然抱茅入竹去⑹,

唇焦口燥呼不得⑺,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⑻,秋天漠漠向昏黑⑼。

核唯好布衾多年冷似铁⑽,娇儿恶卧踏里裂⑾。

床头屋漏无干处⑿,雨脚如麻未断绝⒀。

自经丧乱少睡眠⒁,长夜沾湿何由彻⒂!

安得⒃广厦⒄千万间,大庇⒅天下寒士⒆俱欢颜!

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⒇见(21)

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山物足!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836084111@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