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智能数码 >

一八年高考题数学 18年全国高考数学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一般来说,考研数学难度肯定会有一定变化,不同年份的试卷难度也会有轻重之分。但是,说某一年的考研数学史上最难,这个确实很难下定论。每个人的数学基础和理解能力都不同,对试卷的难度理解和评价也各不相同。因此,我的建议是,不要过度强调考研数学的难度,因为没有人能够预测题目的难度和方向,更重要的是在备考过程中踏实努力,扎实掌握数学基础知识和考试技巧,全方位提升自己的数学素养,这是取得好成绩的关键。

一八年高考题数学 18年全国高考数学一八年高考题数学 18年全国高考数学


这个问题是有争议的,因为考研过程中的难度因人而异,所以很难说哪年考研数学最难。但是,有些历年的考试难度普遍被认为比其他年份要高。比如,连续几年的考研数学中,线性代数和概率论的题目难度都比较大,而1998年的考研数学确实出现了很多难题。对于考研数学,建议考生一定要掌握好基础知识,理解题目的思路,提高自己的解题能力和时间管理能力。

对于考研数学历年真题,每个年份都会有其难度和特点。而所谓的“最难”也不是空穴来风,有大部分考生的共识和评价。而对于1998年考研数学而言,难度因人而异,但普遍认为比较难且复杂。考生在备考时,应结合历年真题复习,找到自己的差距和薄弱点,通过题目解析和分析差错来提高自己的数学水平。此外,平时也应在数学基础上下功夫,强化学习方法,保持良好的心态和语文能力,提高应试能力。

2008年高考数学全国1卷(山西卷)分析

作者:太原第二外国语学校高级教师 田生文

今年的数学试题整体充分贯彻了全国高考数学《考试大纲》的基本精神,立足现行高中数学教材,注重基础知识考查,突出能力立意,虽然相比2006年、2007年难度上有所提高,但试题难度仍然适中。

同时,文理数学试题都没有偏题、怪题,而且题目多是立意新颖,“把关点”多,有利于高校选拔人才,应该说是一份好题。可以说,今年的试题虽然有一定的难度,但预计将有较好的区分度。

重视基础 保持稳定有创新

总体来讲,试题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突出考查数学思想方法和数学能力。其中,题型、题量和2007年完全相同,但是难度上有所提高,学生平均考分可能低去年15分左右。

同时,试题没有大起大落,有利于高校选拔人才,有利于高中数学教学,稳中有新,稳中有进。在“难大家都难”的情况下,平时灵活运用、不生搬硬套的考生将会“沾点光”。

今年原则 重点知识重点查

除了集合与简易逻辑、文理科统计涉及内容较少外,其他大部分知识点都有考查。其中,解析几何比重较大,从这一点来看,这份试题体现出重点知识重点考查的原则。

另外,今年,文理科数学试题各部分知识点中,考查分值的分布情况如下表所示:

学科 函数 三角 数列 向量 立体几何 解析几何 概率 导数 其他

文科 15 20 17 5 22 32 12 17 10

理科 20 15 17 5 22 32 12 17 10

文理差异 与去年大致相当

今年的数学试题文理科相近、相同的题目比较少。总体来讲,文理科均有22个题,其中,大题中有两个题相同,小题中仅有6个相同。相比2006年,差异较大,与2007年大致相当。

试题中,所有考查范围不同的题目,单从难度上来讲,相比前两年,文科比理科容易程度更明显。另外,文理科试题顺序上也有差异。简单来说,适合于文、理科考生的易、中、难搭配更趋合理。

试题特点 主要集中在7大类

大部分题目可在教材中找到原型;入手较容易,但得高分不易;设问有创新;知识交汇的考查题目较多;解题方法呈多样性;注重基本运算能力;对审题要求高

试题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大部分题目在教材中可以找到原型

如文科(3)题、理科(5)题,在教材向量章节的例题中可以找到原型;文理科(13)题,在线性规划这一节当中,到处可见这种题型。

据不完全统计,像这样“有原型”的题目大约占到试题总量的三分之一以上。

同时,这些题目难度上比教材有所提高。

部分题目起点低,入手比较容易,而且入口广,但是结尾要求高,得高分不容易

如文理科的第(18)题,第一问比较容易,仅考查三垂线定理,但第二问就考查空间想象能力,要求比较高;文科的第(21)题、理科的第(19)题,第一问仅考查函数的单调性,相对容易,但第二问就不这么简单了,不但考查学生的基本运算能力,还要考查考生的逆向思维能力,和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要求比较高。

立意新颖、设问有创新

如文理科第(14)题,考查平移后的抛物线焦点、三角形面积;文理科第(20)题,题目背景与实际联系紧密,比较新颖,但是考查的仍然是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

学科内知识之间的联系加强,出现知识交汇的考查题目较多

如文科第(2)题,既考查变量与变量之间的关系,又考查变量和图像之间的关系。

像这样的题目还有很多,比如文科第(4)、(10)、(14)、(15)、(21)、(22)题;理科第(2)、(9)、(11)、(14)、(15)、(17)、(19)、(21)、(22)题。

注重对考生数学思想方法的考查,考查学生将来学习的潜能,试题解题方法呈多样性

如文理科第(17)题,既可以从正弦、余弦定理入手,也可以从三角形射影定理入手;文科第(22)题、理科第(21)题,既可以运用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又可以通过求交点、求距离的方法解题,用角平分线定理求解更简捷。

总的来说,涉及数形结合、函数与方程等数学思想方法的题目很多。这样一来,灵活多变的题目增多,陈题、旧题相应变少了,考前给学生的种种猜题、押题的方法也就不那么“灵验”了。实际上,更应注重的是,考生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方法的培养。

注重基本运算能力的考查

试题普遍运算量比较大,尽管如此,如果方法适当,并且合理运用数学公式,运算量就会大大减小。

比如文理科第(17)题,运用三角形射影定理就比较简单,运算量还很小;文科第(22)题,理科第(21)题,运用角平分线定理和圆锥曲线定义解答,运算量就很小了。

需要说明的是,今年的试题选择、填空较2006、2007年运算量有所提高,这是学生们感觉试题较难的原因之一。

另外,选择、填空题与以往比较,“送分题”相对少了,整个试题基本上没有一道题一看就可以得出结果的,这也是对学生心理素质的一种考查。

此外,压轴题综合性较强,还对考生的运算能力、推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阅读量大,对审题要求高

如文理科的第(20)题,好多学生反映读不懂题,不理解题意,从而无从下手,真正理解了题意,才发现这道题其实一点儿也不难。另外,部分小题也是这样的。

恢复高考的44年来,一共有3次高考数学特别难,被称为数学难度巅峰。

(一)1984年高考数学

1984年的高考数学被很多人认为是历史上最难的一次数学高考,每道题看起来都像是奥数题。很多高材生出了考场后面如死灰,内心十分绝望。

据几位当年参加过高考的人回忆,其中一位考生,那年高考他数学考了13分,但还是上了一所985大学。另一位同学高考理科数学考了41分,但这个成绩已经不低了,他印象中大题没有一个做完整的。最后,这位同学总分考了453分,还高出本科线13分。

(二)1999年高考数学

1999年的全国数学卷平均分只有60分。该年高考主打创新思维,并且把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并且了传统出题的局限性,如果思维不够活跃的话,很难得到高分。

这一年,教育部颁发了《关于进一步深化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改革的意见》,明确指出“高考内容的改革是高考改革的重点”,要求“更加注重对考生能力和素质的考查”,“在试题设计上增加应用型和能力性的题目”。

在这样的时代和政策背景下,1999年是一个关键的年份,正面临着新旧教材的更替之年,需要体现新高考对数学教学的要求,也对人才的选拔提出新的标准。所以这一年的“难”,更多的体现在对数学考试的创新上,要求学生进一步打破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综合培养自己各方面的数学能力。

(三)2003年高考数学

2003年爆发了著名的“非典”,事实上,原本每年高考都在7月份举行,由于各地天气炎热,导致很多学生发挥失常甚至中暑。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在非典爆发之前,教育部就已经下发政策,将高考时间提前到6月份考试。突如其来的非典导致了绝大多数学生复习期间中途断课,但是出于政策的平稳考虑,高考依然在6月份举行。

在这样的背景下,613万考生在那年迎来了后来被称为"史上最难高考年与最大惨案"事件。难,一方面是体现在时间上,非典疫情导致许多学校在4月停课并且高考比起往年还提前了一个月。

另一方面就体现在了试卷难度上,那年的各科高考试卷难度比起往年都有所增加,而数学更是让无数考生以泪洗面,据说那年数学的平均分仅仅只有60多分,也因此被无数考生称为高考数学"最大惨案",其中江苏卷更是被作为话题讨论到了今日。

根据历史数据来看,天津高考数学难度没有固定的年份。虽然每年数学试卷难度都会有所不同,但是很难说哪一年的数学试卷难度更大。当然,也不能排除一些特殊情况,比如出现过印刷错误、试题策略设计有误等因素可能会导致考生的不适应。不过,总体来看,天津高考数学试卷的难易程度变化并不大。最重要的是,考生需要全面备考,掌握好数学基础知识和解题思路,才能应对高考数学试卷的挑战。

1984年高考数学多少分满分?

1984年高考数学最高分118分。1984年理科数学题,号称高考史上最难。总分120分,附加题不算入总分。全国平均分仅有26分。

虽然说1984年的数学试卷堪称史上最难,但是认为这个“难”是相对的,相对于当时的高考教学、高考考纲和学生普遍的数学水平。

在今天一些考生看来,这样的试题并没有特别难,或者说没有难到用“惨案”来形容的程度,因为如今的高中数学内容更广更深了,学生普遍接受的数学训练强度也更大。

扩展资料:

高考试题是由教育部考试中心组织命制的、适用于全国大部分省区的高考试卷,目的在于保证人才选拔的公正性。全国卷分为全国甲卷、全国乙卷和全国丙卷。从2013年开始,新课标全国卷分为Ⅰ卷、Ⅱ卷。

从2016年开始,新课标全国卷分为Ⅰ卷、Ⅱ卷、Ⅲ卷。并且从2016年开始,全国Ⅰ、Ⅱ、Ⅲ卷分别改称为全国乙、甲、丙卷。小语种(日语/俄语/法语/德语/西班牙语)高考统一使用全国卷,各省均无自主命题权,且不分甲、乙、丙卷。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836084111@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