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智能数码 >

总角之交是指 总角之交怎么读

古代六十岁被称为什么?

那么,到底哪些朋友好,哪些朋友坏呢?这是我们大家都时 常感到困惑,时常感到苦恼的一个问题。

花甲。60年一个甲子。

总角之交是指 总角之交怎么读总角之交是指 总角之交怎么读


总角之交是指 总角之交怎么读


【读解】

人初生叫婴儿,不满周岁称襁褓。

2至3岁称孩提。

女孩7岁称髫年。男孩7岁称韶年。

10岁以下称黄口。

13岁至15岁称舞勺之年。

女孩12岁称金钗之年。

女孩15岁称及笄之年。

20岁称桃李年华。

24岁称花信年华;

30岁称而立之年。

40岁称不惑之年。

50岁称知命之年。

60岁称花甲或耳顺之年。

70岁称古稀之年。

80岁称杖朝之年。

80至90岁称合之年,耄耄之年。

100岁乐期颐。

扩展资料:

年龄称谓是古代指代年龄的称呼,古人的年龄有时候不用数字表示,而是用其他称谓来表示。年龄称谓大多是记载在书籍之中,然后被沿用至今。

古人的年龄有时不用数字表示,不直接说出某人多少岁或自己多少岁,而是用一种与年龄有关的称谓来代替。垂髫(tiáo)是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儿童(髫,古代儿童头上下垂的短发)。总角是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

在所有的年龄称谓中,“九十”的称谓可谓最多最有趣。或叫“鲐背”,鲐是一种鱼,背上的斑纹如同老人褶皱的皮肤。又人到暮年,皮肤上生出老年斑如冻梨之皮,故又称“冻梨”。

还有依据生理特征命名的,如:人初生叫“婴儿”,是因为人初生需要抱在胸前喂奶。婴可与膺通假,膺者胸也。婴儿即为抱在胸前之儿。七岁除叫做“悼”外,还叫“龆龀”也叫做“毁齿”,因为正是换牙时期,所以有此称呼。十五岁叫做“童”,“山无草木曰童”。古代十六岁成年,十五岁男子未加冠,女子未及笄。此处用的是比喻意。

另外,我们现在常说的“而立之年”、“不惑之年”、“知命之年”,则来自于《论语·为政篇》的记载:“子曰: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

戴圣所辑《礼记·曲记篇》中说:“人生十年曰幼,二十曰弱,三十曰壮,四十曰强,五十曰艾,六十曰耆,七十曰老,八十、九十曰耄,百年曰期。”其中还有耄年有罪不加身的说法。但后人却常把“幼学”、“弱冠”等作为年龄称谓,这恐怕是后代词汇由单音节向双音节发展的原因吧

我国还有干支纪年的传统,六十年为一轮,故又有六十岁为“花甲之年”的说法。杜甫有诗句曰:“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于是,七十又有了“古稀之年”的别称。

参考资料:

花甲

古代年龄称谓大全

古人创制了各式各样的年龄称谓,很多今天还在继续使用。

0岁

襁褓:未满周岁的婴儿。

2岁

8岁

总角:古代幼童把垂发扎成两结于头顶把头发扎成髻,形状如角,因而也用“总角”来代指人的幼童阶段。借指幼年。在这里,“总”就是聚拢束结的意思。总角之交(幼年就相识的)。总角是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

童龀[chèn]:龀,《说文》中有“男八月生齿、八岁而龀;女七月生齿、七岁而龀”的说法。可以看出,孩子乳牙脱落,长出恒牙,称为“龀”。“童龇”,往往是指人的儿童少年时期。也有说成“髫龀”的,如《后汉书·董卓传》:“其子孙虽在髫龀,男皆封侯,女为邑君。”

9岁

九龄:为9岁。

13岁

豆蔻:指女子十三岁。豆蔻是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豆蔻是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初夏还不是盛夏,比喻人还未成年,故称未成年的少年时代为“豆蔻年华”)。

十三:为13岁。

15岁

及笄:笄[jī],本来是指古代束发用的簪子。古代女子一般到15岁以后,就把头发盘起来,并用簪子绾住,表示已经成年。“及笄”即年满15岁的女子。及笄:指女子十五岁。

结发:束发,扎结头发,古人男20岁束发而冠,女子15岁束发而笄,表示成年。男女成年的标志分别为“加冠”、“加笄”。

志学之年:因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15岁为“志学之年”。

束发:古人以十五岁为成童之年,把头发束起来盘在头顶。束发是男子十五岁(到了十五岁,男子要把原先的总角解散,扎成一束)。

16岁

二八:为16岁。

20岁

结发:束发,扎结头发,古人男20岁束发而冠,女子15岁束发而笄,表示成年。男女成年的标志分别为“加冠”、“加笄”。

弱冠:古人二十岁行冠礼,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故称“弱冠”。指刚成年。指二十岁。弱冠:古代男子20岁叫作“弱”,这时就要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的帽子。“弱冠”即年满20岁的男子。后世泛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纪。弱冠是男子二十岁。

30岁

而立(而立之年):因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30岁为“而立之年”。而立之年:指三十岁。而立是男子三十岁(立,“立身、立志”之意)。

始室:三十岁。《礼记·内则》:“三十而有室,始理男事”。

40岁

不惑(不惑之年):因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40岁为“不惑之年”。不惑之年:指四十岁。不惑是男子四十岁(不惑,“不迷惑、不糊涂”之意)。

50岁

艾:古称五十岁的人为“艾”。《礼记·曲礼上》:“五十曰艾。”艾称年老的。

半百、知天命、知命之年:知命之年,指五十岁(又“知天命”、“半百”)。

知命:是男子五十岁(知命,“知天命”之意)。“知命”是“知天命”的缩略语。

知天命: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50岁为“知命之年”。

54岁

六九年:即五十四岁。

60岁

耳顺、耳顺之年、还历之年、花甲之年:均指60岁。因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60岁为“耳顺之年”。

高龄:敬辞,称老人的年龄,多指六十岁以上。

花甲:天干地支配合用来纪年,从甲起,六十年成一周,因此称六十岁为花甲。花甲:我国古代用干支记时间。所谓干支,是天干地支的简称。天干有十,地支十二,十天干和十二地支按照顺序搭配成六十个单位,通常就叫作“六十花甲子”,也称“花甲”。把这种记时间的词语移用到记人的年龄上,就以“年届花甲”或“花甲之年”来指人到60岁了。花甲:指六十岁,用干支纪年,错综搭配,六十年周而复始。

花甲之年:指60岁。

还历之年:指60岁。

耆[qi]:古称六十岁的人为“耆”。

耆[qí]艾:古代以六十老人为耆。

61岁

还历寿:61岁的寿辰。由于按干支纪年法,60年为一轮,61岁正是新一轮重新算起的时候,故称“还历”。

70岁

从心之年:因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70岁为“从心之年”。

古稀寿:指70岁寿辰。源于杜甫“人生七十古来稀”的诗句。

耋[dié]:七八十岁的年纪,泛指老年。如:耄[mào]耋[dié]之年。

杖围之年:指70岁。

中寿:七十为中寿。

悬车之年:指70岁。

77岁

喜寿:指77岁,草书喜字似七十七,故特代指77岁。

80岁

朝枚之年、朝枝之年、耄[mao]耋[die]之年:均指八九十岁。

耄:指八九十岁的年纪,泛指老年,如:老耄、耄耋之年。

耄耋:耄[mào],《盐铁论·孝养》中写道:“七十曰耄。”《礼记·曲礼》说:“八十九十曰耋。”耋[dié],《尔雅·释言》注:“八十为耋。”把上面几种说法合起来,我们可以看到,“耄耋”是指人的高寿,大约是“七老八十”了。耄[mào]耋[dié]:泛指晚年。耄,八九十岁的年纪。耄,七八十岁的年纪。耄(mao)耋(die)指八九十岁。毛传又云:“耋,老也,八十曰耋。”后人因称八九十岁的老人为“耄耋”。

耄[mao]耋[die]之年:指八九十岁。九十岁也可称耄耋之年。

中寿:指80岁以上。

88岁

米寿:指88岁。因米字拆开好似八十八,故借指88岁。此外,还含有年事虽高,但食欲旺盛之意。

90岁

上寿:九十为上寿。

99岁

100岁

期颐:指百岁高寿。期颐:期,朱熹讲是“周匝之义”,即转过一圈了,“谓百年已周”。颐,朱熹讲是“谓当养而已”。即生活起居诗人养护。期颐就是指百岁之人。期颐指一百岁。“期颐”是人寿至“百岁”的特称。《礼记·曲礼上》:“百年曰期颐。”郑玄注:“期,犹要也;颐,养也。不知衣服食味,孝子要尽养道而已。”意思是:人至百岁,饮食、居住、动物等各方面都需要孝子照养,所以“百岁”称作“期颐”。

期颐之年:指百岁。

108岁

茶寿:指108岁。茶字上面廿,下面为八十八,二者相加得108岁。

另外称儿童的有:

童孺:儿童。

垂髫[tiao]:指儿童。儿童垂发叫髻。垂髫:髫[tiáo],指古代儿童犹未束发时自然下垂的短发。因而就用“垂髫”称幼儿或指人的幼童阶段。也有说“垂发”的,意思相同,如《后汉书·吕强传》就有“垂发服戎,功成皓首”句。垂髫:小孩子头发扎起来下垂着,指幼年。垂髫:指幼年儿童(又叫“总角”)。垂髫(tiao)是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儿童(髫,古代儿童头上下垂的短发)。

2.花甲。

出处:宋·计有功《唐诗纪事》第六十六卷:“(赵牧)特大中、咸通中敩(效)李长吉为短歌,对酒曰:‘……手埒六十花甲子,循环落落如弄珠。’”

花甲。60年一个甲子

论语中记载。六十而耳顺。所以也是“耳顺年”

古人用什么比喻发小

发小源自话的一个方言词,是指父辈互相认识,从小起伴随长大的玩伴,长大后又经常在一起的朋友,常用于口语。

古人用总角之交比喻发小。

总角之交,汉语成语,拼音是zǒng jiǎo zhī jiāo,意思指童年时期就结交的朋友。出自《礼记·内则》,《晋书·列传第三》。总角:古时少儿男未冠,女未笄时的发型。头发梳成两个发髻,如头顶两角。指童年时期就结交的朋友。

古人用“总角之交”这个词来形容发小。总角之交。“总角”也就是古代小孩子头少常扎的辫子,“总角之交”指从小时候开始的友情。

出处:《礼记·内则》:“拂髻,总角。”郑玄注:“总角,收髻结之。”《晋书·列传第三》:“邵字敬祖,少与古稀:古代人活到70岁,也就很不容易了。杜甫有诗曰:“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后人就多依此诗,称70岁为“古稀之年”。武帝同年,有总角之好。”

总角什么意思

16岁男子20岁称弱冠。称碧玉年华;

总角是古代对孩子童年的称呼,指八九岁到十三四岁。

一、基本释义

1、古代未成年的人把头发扎成髻;

2、童年时期,幼年。

注:最早出自《诗经》之中的“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二、词语起源

1、古时儿童束发为两结,向上分开,形状如角,故称总角。

《诗·齐风·甫田》:“婉兮娈兮,总角丱兮。”郑玄笺:“总角,聚两髦也。”孔颖达疏:总角聚两髦,言总聚其髦以为两角也。

《陈书·韩子高传》:“子高年十六,为总角,容貌美丽,状似妇人。”

《三国志·吴志·周瑜传》注引《江表传》(孙)策令曰:“周公瑾英俊异才,与孤有总角之好、骨肉之分。”

陶潜《荣木》诗序:“总角闻道,白首无成。”

三、相关成语及释义

1、总角之交:一个习语,意思是小时候交的朋友。

2、总角之好:指小时候很要好的朋友。

3、总角相交:指小时候就很要好的朋友。

孩子的其他称谓:

1、垂髫指的是从三四岁到七岁的孩子,但是与总角不同的是,垂髫指的是小童,男孩子或者是女孩子都适用,因为古人是不给孩子剪头发的,所以他们在这个年龄段头发都是自然下垂下来的短发。

2、及笄是对于女孩子年龄的称呼,女孩子如果达到15岁就可以及笄了。笄是簪子的一种别称,同时也暗示着女孩子到这个年纪就可以嫁人了。古代的大户人家对于女儿的及笄礼都特别看重,通常会找身边最有名望的女性来为女儿插簪子。

3、豆蔻也是专门对于女孩子的称呼,指的是十三、四岁的女孩子,很多文学作品里面都提到了豆蔻,比如说杜牧那首鼎鼎有名的《赠别》,这首诗中提到了婷婷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杜牧虽然非常有才华,但是人品真是让人不敢苟同。

希望和你交个朋友翻译成文言文

1. 希望能和你交好古文说法 吾欲与汝结为布衣之交。

但是不同的朋友有不同的说法:

布衣之交:指普通老相结交的朋友。

刎颈之交:哪怕砍头也不背叛友谊的朋友。

莫逆之交:指彼此心志相通,情投意合的朋友。

杵臼之交:指不嫌对方贫而结交的朋友。

车笠之交:“指不因贵易位而改变友谊关系的朋友。

总角之交:指幼年时结交的朋友。总角为古代儿童的发式。亦称竹马之交。

2. 翻译文言文

【原文】

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①,友多闻,益 矣;友便辟②,友善柔(3),友便佞(4),损矣。”

【注释】

【译文】

孔子说:“有益的朋友有三种,有害的朋友也有三种。与正直 的人交朋友,与守信的人交朋友,与见多识广的人交朋友,是有 益的。与谄媚逢迎的人交朋友,与两面三刀的人交朋友,与花言 巧语的人交朋友,是有害的。”

“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

世界上恐怕找不出一个完全没有朋友的人吧?就连那飘流在 孤岛上的鲁滨逊,不也有一个土人“星期五”作朋友吗? 但是,朋友有好有坏,有真正知心,遇事愿为你两肋插刀的 朋友;也有虚情假意,遇事在你背后插刀子的朋友。

那就仔细琢磨琢磨圣人的话吧,再回过头看看你身旁--

到15岁至20岁称舞象之年。底哪些是益友?哪些是损友?

“损友敬而远,益友亲而近。”

不用多说,你也知道该怎么办了罢。

第二句有错误.

【原文】

子夏曰:“日知其所亡①,月无忘其所(1)谅:信。“谅”有时特指小信,如《卫灵公)篇说:"君子贞而不谅。" “谅”与“贞”相对,指小信。但这里却泛指守信,无大信、小信的区别。 ②便(pian)辟:诌媚逢迎,主要指举止行为方面。③善柔:假装和 善,当面一套,背后一套。(4)便佞:花言巧语,主要指言谈方面。能,可谓好学也已矣。”

【注释】

①亡:无。

【译文】

子夏说:“每天都能懂得以前不懂的知识,每月都能不忘掉已 经学会的东西,这就可以说是好学的了。”

“日知其所亡”是知新;“月无忘其所能”是温故。两方面结 合起来,正好是孔子“温故而知新”(《为政》)的意思。

从心理状态上来说,“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又是孔子 “学如不及,犹恐失之”(《泰伯》的写照。

子夏手中所棒的,原本是圣人的“衣钵”,儒学可真是劝学之 学。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无论是从方法还是心态上来说,我们今天所宣传而要求于学 生们的,也还是与儒学的精神相通的吧!

竹马之交与总角之交有什么区别

志学:为15岁。

其实没有很大的区别,都是说小时候就是,要说区别,大概就是竹马之交有点男女之间的交情吧,一般我们都说的青梅竹马都是指男女,总角的话用现在的话就是穿一条裤子长大的,不会说只是男女之间这样子。

区别不下寿:古人以六十为下寿,下寿:指60岁以上。大,两种说法,都是指童年时代就要好的朋友。

前者是男女一起长大青梅竹马,后者是。

云冈石窟创建于哪个时期?总角之交”是指:

知命之年:因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50岁为“知命之年”。知命之年:指五十岁(又“知天命”、“半百”)。

云冈石窟始凿于北魏兴安二年(公元453年),大部分完成于北魏迁都洛阳之前(公元494年),造像工程则一直延续到正光年间(公元520~525年)。窟中菩萨、力士、飞天形象生动活泼,塔柱上的雕刻精致细腻,上承秦汉(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现实主义艺术的精华,下开隋唐(公元581~907年)浪漫主义色彩之先河,与甘肃敦煌莫高窟、河南龙门石窟并称“三大石窟群”。

白寿:指99岁,百少一为99,故借指99岁。

石窟始凿于北魏兴安二年(公元453年),大部分完成于北魏迁都洛阳之前(公元494年),造像工程则一直延续到正光年间(公元520~525年)。

北魏!

南北朝的北魏

1135年

总角之交

总角之交是幼年时的。出处清和邦额《夜谭随录崔秀才》“莫逆之交不足恃矣,然总角之交,应非泛泛也”例句莫逆交不足恃矣,然总角之交,应非泛泛也,(清霁园主人《夜谭随录·崔秀才》)近义,青梅竹马两小无猜。

总角之交定义

孩提:指初知发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儿。总角之交,汉语成语古稀之年、悬车之年、杖围之年:均指70岁。,与“青梅竹马”相对,它指儿时结文相识并一直陪件长大的朋友,总角之交解释,总角,儿童发髻向上分开的结果童年,指童年时期就结交的朋友,它指儿时结交相识并一直陪伴长大的朋友。

《诗经》中把儿童的发警称作“角”,后来人们习惯称童年时代为“总角”《晋书何劲传》“动字敬祖,少与武有总角之好,总角,古代未成年的人把头发扎成警,借指童年时期,幼年,总角是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关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

总角之交英文

2、借指童年。

总角之交的英文为:a friend since childhood; a childhood friend。

加冠:指二十岁。古时男子二十岁行加冠礼,表示已成年。加冠:指男子二十岁(又“弱冠”)。

总角之交,汉语成语,拼音是zǒng jiǎo zhī jiāo,意思指童年时期就结交的朋友。出自《礼记内则》,《晋书列传第三》。总角:古时少儿男未冠,女未笄时的发型。头发梳成两个发髻,如头顶两角。指童年时期就结交的朋友。

总角之交造句

1、他们俩是总角之交了,彼此都知根知底。

2、我们是总角之交,阔别五十年,重新聚首,感到分外亲切。

3、阔别多年的总角之交,再度重逢,大家都感到分外高兴。

4、泪尽处,思绪成空!哀曲未断,残声将逝,总角之交,血袍丝连。

英语是一种西日耳曼语支,最早被中世纪的英国使用,并因其广阔的殖民地而成为世界使用面积最广的语言。英国人的祖先盎格鲁部落是后来迁移到大不列颠岛地区的日耳曼部落之一,称为英格兰。

这两个名字都来自波罗的海半岛的Anglia。该语言与弗里斯兰语和下撒克森语密切相关,其词汇受到其他日耳曼语系语言的影响,尤其是北欧语,并在很大程度上由拉丁文和法文撰写。

小时候就是的成语(急!!!)

孩提:指初知发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儿。也有写作“孩提包”或“提孩”的,韩愈诗中就有“两家各生子,提孩巧相如”句。孩提:指2——3岁的儿童

青梅竹马 女孩13岁称豆蔻年华。后人就以青梅竹马称呼小时候玩在一起的男女,尤其指之后长大恋爱或结婚的。 「青梅竹马」和「两小无猜」同样意思 「青梅竹马」 ◣释义◥ 竹马,小孩夹在胯下当成马骑的竹竿,有时会加上一个马头模型。「青梅竹马」形容小儿女天真无邪的结伴嬉戏。语本唐.李白〈长干行〉二首之一。后用「青梅竹马」比喻从小就相识的同伴。△「两小无猜」 那同性的朋友有否四字成语形容﹖ 「总角之交 」 ◣释义◥ 从相契要好的朋友。清˙霁园主人˙夜谭随录˙崔秀才:「莫逆交不足恃矣,然总角之交,应非泛泛也。」亦作「总角之好」。 什么是「总 角 」 古时的孩子会把头发束成两个髻,状如两角,称为「总角」。 因此,古人以「总角之年」来代表童年, 而「总角之交」就是指童年开始认识的。

男&女=青梅竹马 男&男=结拜兄弟(系挂!) 女&女=金兰姊妹 2007-08-25 17:41:24 补充: 男&男=管鲍之交(谂到la!~) 2007-08-25 17:48:17 补充: 管=管仲鲍=鲍叔牙管仲&鲍叔牙是一对,而管也是被鲍发掘,他经常和管往来,虽然管常占宜,鲍却不引以为意,反而处处为他设想,一直都善待管仲,此事亦蔚为美谈,史称「管鲍之交」。

从相契要好的朋友。清˙霁园主人˙夜谭随录˙崔秀才:「莫逆交不足恃矣,然总角之交,应非泛泛也。」亦作「总角之好」。 2007-08-25 17:39:09 补充: 小时候就是

从认识的成语是「总角之好」。

形容不常见面友情不变的成语

伞寿80岁寿辰。因“伞”字的草体形似“八十”,故称“伞寿”。

天长地久tiānchángdìjiǔ

[释义] 像天地一样长久永恒的意思。

[语出] 《老子》:“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正音] 长;不能读作“zhǎnɡ”。

[近义] 日久天长 天长日久

[反义] 稍纵即忘年之交:指年龄别大,行辈不同而交情深厚的朋友。逝

[用法] 形容时间长久。一般作谓语。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836084111@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