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智能数码 >

《通史》第22集:持续改进生产流程的方法

通史第22集观后感?

日 《通史》的观后感 篇5 近日,央视电影频道播出的百集纪录片《通史》,选取了以三国两晋南北朝为主体作为前7集的故事,从诸葛亮治蜀到隋炀帝亡

《通史》第22集:持续改进生产流程的方法《通史》第22集:持续改进生产流程的方法


精益生产实施步骤1、选择要改进的关键流程

精益生产方式不是一蹴而就的,它强调持续的改进。首先应该先选择关键的流程,力争把它建立成一条样板线。

2、画出价值流程图

价值流程图是一种用来描述物流和信息流的方法。在绘制完目前状态的价值流程图后,可以描绘出一个精益远景图(Future Lean Vision)。在这个过程中,更多的图标用来表示连续的流程,各种类型的拉动系统,均衡生产以及缩短工装更换时间,生产周期被细分为增值时间和非增值时间。

3、开展持续改进研讨会

精益远景图必须付诸实施,否则规划得再巧妙的图表也只是废纸一张。实施中包括什么(What),什么时候(When)和谁来负责(Who),并且在实施过程中设立评审节点。这样,全体员工都参与到全员生产性维护系统中。在价值流程图、精益远景图的指导下,流程上的各个独立的改善项目被赋予了新的意义,使员工十分明确实施该项目的意义。持续改进生产流程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消除质量检测环节和返工现象;消除零件不必要的移动;消灭库存;合理安排生产;减少生产准备时间;消除停机时间;提高劳动利用率。

4、营造企业文化

虽然在车间现场发生的显著改进,能引发随后一系列企业文化变革,但是如果想当然地认为由于车间平面布置和生产操作方式上的改进,就能自动建立和推进积极的文化改变,这显然是不现实的。文化的变革要比生产现场的改进难度更大,两者都是必须完成并且是相辅相成的。许多项目的实施经验证明,项目成功的关键是公司要身体力行地把生产方式的改善和企业文化的演变结合起来。

传统企业向精益化生产方向转变,不是单纯地采用相应的“看板”工具及先进的生产管理技术就可以完成,而必须使全体员工的理念发生改变。精益化生产之所以产生于日本,而不是诞生在美国,其原因也正因为两国的企业文化有相当大的不同。

5、推广到整个企业

精益生产利用各种工业工程技术来消除浪费,着眼于整个生产流程,而不只是个别或几个工序。所以,样板线的成功要推广到整个企业,使操作工序缩短,推动式生产系统被以顾客为导向的拉动式生产系统所替代。

总而言之,精益生产是一个永无止境的精益求精的过程,它致力于改进生产流程和流程中的每一道工序,尽可能消除价值链中一切不能增加价值的活动,提高劳动利用率,消灭浪费,按照顾客订单生产的同时也限度的降低库存。

由传统企业向精益企业的转变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付出一定的代价,并且有时候还可能出现意想不到的问题。但是,企业只要坚定不移走精益之路,大多数在6个月内,有的甚至还不到3个月,就可以收回全部改造成本,并且享受精益生产带来的好处。

日 《通史》的观后感 篇5 近日,央视电影频道播出的百集纪录片《通史》,选取了以三国两晋南北朝为主体作为前7集的故事,从诸葛亮治蜀到隋炀帝亡

胶州袂秧歌节历史

胶州秧歌的文化背景

胶州秧歌又称"地秧歌"、“跑秧歌”;民间称“扭断腰”、"三道弯",是山东省三大秧歌之一。胶州秧歌有230多年的历史,清代胶州包烟屯赵姓、马姓两家于1764年逃荒关东,沿途乞讨卖唱,逐渐形成一种边舞边唱的形式。返回故乡后,经多年相传,不断改进,到1863年便基本成型,舞蹈、唱腔、伴奏均有一定程式。演员10人分为鼓子、棒槌、翠花、扇女等5个行当,表演程式有十字梅、大摆队、正挖心、反挖心、两扇门等,伴奏乐器除唢呐外,还有大锣、堂鼓、铙钹、小镲、手锣等,唱腔曲牌有30余个。1860年后,又在胶州秧歌的基础上,创立了秧歌小戏,有35个剧本。1957年,胶州秧歌进京演出,博得好评。嗣后,全国150个文艺团体先后来胶州市学习胶州秧歌,北京民族舞蹈学院还将胶州秧歌列为必修课程。1991年的"首届秧歌大赛"中,胶州秧歌获奖。

“胶州秧歌”以其辉煌的艺术魅力蜚声全国,并在2006年成功入选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胶州大秧歌是山东三大秧歌之一,其舞蹈、音乐曲牌和情节剧在秧歌群体中独树一帜。但胶州秧歌究竟起源于何时,至今尚无定论。

胶东秧歌的起源,急

胶州秧歌是胶东秧歌的代表。

‘胶州秧歌“发展迄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主要流传在即墨、黄岛、胶南、高密等地区。盛行的是胶县县城周围五十里方圆的地方,尤以大沽河一带为盛。

关于“胶州秧歌”的起源,有一个传说:很早以前有李、王两家(也有说冯、赵两家的),他们是很要好的亲戚,遇到灾年,这两对夫妻,各带着姑娘、儿子、儿媳妇,打着花鼓,外出逃荒要饭,“胶州秧歌”就是从他们要饭时的化装演出开始的。传说他们的演出总是先由一个人说几句话就开始走场,舞蹈后,演些小戏。

直到今天“胶州秧歌”女角的舞蹈还保留着背包袱的动作。 胶州秧歌原有“地秧歌”、“跑秧歌”、“三道弯”、“扭断腰”等名,建国后为了与其他地区的秧歌相区别,因主要活跃在胶州市郊范围内而统称为“胶州大秧歌”。

胶州秧歌的演员基本编制为24人,如增加人数必须是双数递增,秧歌队需有一至二人的组织,负责全队的事务,俗称“秧歌爷”。还有一人由秧歌队的教练或老演员来充任,叫 “伞头”。

伞头必须具有眼明手快、头脑灵活、口齿伶俐的能力,在演出前念些顺口溜或说些吉祥话,语言必须风趣幽默。除此之外,秧歌队还要有3至5人的教练,专管训练演员并兼做演员。

秧歌的角色分为“翠花”、“扇女”、“小嫚”、“鼓子”、“棒槌”5种,一般每种角色2人或者4人,不能单数。翠花为青年妇女和姑娘,表演时动作大方、舒展,表现妇女的泼辣开朗大方、而又温柔娴静的性格。

小嫚为少女,表演动作天真、活泼、俏丽。鼓子和棒槌均为中年和青年男性,鼓子潇洒诙谐,棒槌英武矫健。

胶州秧歌的音乐伴奏,一般用旋律优美、音调多变、节奏明快、乡土气息浓郁的羽调式民间吹打乐。秧歌的音乐与舞蹈动作配合密切,音乐中用来表现秧歌舞蹈“慢做快收”动律特点的八分音符,贴切典型,乐曲根据舞蹈情绪灵活运用,两者在力度与速度上高度和谐统一。

当今,胶州秧歌的独特风格更加大放异彩,许多外国人专程来胶州学习秧歌,不少当地老艺人被请出去传授技艺。更为可喜的是胶州秧歌已被编为艺术院校的舞蹈教材,成为全国艺术院校民间舞蹈的必修课程。

胶州秧歌的文化背景

歌舞兼备 胶州秧歌又称"地秧歌"、“跑秧歌”;民间称“扭断腰”、"三道弯",是山东省三大秧歌之一。

胶州秧歌有230多年的历史,清代胶州包烟屯赵姓、马姓两家于1764年逃荒关东,沿途乞讨卖唱,逐渐形成一种边舞边唱的形式。返回故乡后,经多年相传,不断改进,到1863年便基本成型,舞蹈、唱腔、伴奏均有一定程式。

演员10人分为鼓子、棒槌、翠花、扇女等5个行当,表演程式有十字梅、大摆队、正挖心、反挖心、两扇门等,伴奏乐器除唢呐外,还有大锣、堂鼓、铙钹、小镲、手锣等,唱腔曲牌有30余个。1860年后,又在胶州秧歌的基础上,创立了秧歌小戏,有35个剧本。

1957年,胶州秧歌进京演出,博得好评。嗣后,全国150个文艺团体先后来胶州市学习胶州秧歌,北京民族舞蹈学院还将胶州秧歌列为必修课程。

1991年的"首届秧歌大赛"中,胶州秧歌获奖。 “胶州秧歌”以其辉煌的艺术魅力蜚声全国,并在2006年成功入选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胶州大秧歌是山东三大秧歌之一,其舞蹈、音乐曲牌和情节剧在秧歌群体中独树一帜。但胶州秧歌究竟起源于何时,至今尚无定论。

[编辑本段] 发祥探考 《青岛文化志》说胶州大秧歌的发祥地是马店东小屯,是闯关东的产物,形成年代为清末民初,笔者曾向该志供稿人提出过异议,后来该作者告诉我,在编写《胶州文化志》征集资料时发现,胶州籍咸丰九年(1859年)进士宋观炜十二首《秧歌词》诗为七言绝句,分别对胶州秧歌六个行当(演员)作了全面描述,后来《胶州文化志》遂把胶州秧歌的形成年代订正为咸丰三年(1853年),其确凿年代应在1854~1858年间。 笔者生长于胶州大沽河畔的秧歌之乡,对秧歌的喜爱促使我在近20年间对胶州大秧歌之起源、发展、形式、内容作过较详尽的考证、研究,提出下列几点意见,供大家商榷。

一、单凭宋观炜十二首诗的成诗年代为依据,没有其它例证。 二、据乾隆版《胶州志》载:“上元,张灯火,陈杂剧,喧闹竟夜”。

该志成书于1752年,经查多种资料,胶州在1752年之前无任何杂剧。志中的“杂剧”,应该指的是胶州秧歌剧。

三、《胶州市文化志》载东小屯“马、赵二姓,弃家闯关东。在逃荒路上,从乞讨卖唱,后改为边舞边唱,逐渐形成了一些简单的舞蹈程式和具有胶州地方色彩的小调,他们重返家乡后,经过代代相传,提炼加工,至清朝中期,逐渐成为定形的舞蹈秧歌,”此说忽略了关键问题“秧歌”一词的由来。

秧歌,起源于农业劳动,是南方劳动插秧所唱的劳动小曲。胶州所以有南方秧歌,是因为胶州在唐宋时期是北方的港口。

北宋时期作为北方设置市舶司的码头,与江南有着密切的联系。随着与南方商业贸易的往来,南方的文化艺术如秧歌等劳动小曲也随之传至北方。

胶州秧歌应该是引进江南地方曲调,吸收了北方杂剧的精华,形成的新艺术形式。 胶州秧歌从艺术形式和类别上看,是一种戏剧,不是单纯的舞蹈和歌唱。

它有剧本,有道具,有曲牌,演员有行当,是一种形式活泼的歌舞剧。这样一个形式多样、文化内涵丰富的地方剧种,不可能形成于一个不足百户的边远村庄,而应该是围绕胶州海运文化应运而生。

从其曲牌、行当等艺术因素分析,胶州秧歌的形成是经历了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它与南宋以来的杂剧、曲牌演唱有关,笔者根据胶州秧歌的曲牌、角色、表演形式以及流传地域文化特征等因素推断,胶州秧歌与元杂剧有着密切的关系,其起源的时间至少应在宋末元初。 胶州秧歌剧与杂剧有关的一个重要证据是胶州秧歌剧的表演形式。

胶州大秧歌是广场(街头)四方连续的可视性表演形式,演员表演面对的是叫周观众。据考证,这种表演形式来自于早期的戏剧。

顾学颉著《元明杂剧》:“近年在晋、陕、豫交界地区发现的宋辽金元时代的戏台遗址,不下十来处之多。其中早的名为‘舞亭’,是个建筑在露台上而的亭子,可供四面观众观看。”

这说明戏剧的前身,是从民间广场表演艺术发展而成的。胶州秧歌剧一直保留了广场艺术(街头)形式至解放初,后被文艺工作者在不断借鉴其表演艺术形式的同时,把具有完整内容性的表演部分删去戏剧部分,代表性的部分就这样被人们遗忘了,但惟一能够窥见其古老形式的是演出前打场子的舞蹈部分。

胶州秧歌与杂剧有关的第二个重要证据是角色行当。 “元杂剧中演员的角色(行当),可分四大类别,即末、旦、净(包括丑)、杂,而以末、旦二色为主,每类之中又各分许多细目(顾学颉著《元明杂剧》)。”

胶州秧歌剧中演员也有角色(行当),其角色分别是:小嫚(花旦)、扇(花旦兼青衣)、翠花(青衣兼老旦)、棒槌(末,也就是现在的小生兼武生)、鼓子(老生兼丑)、膏客(杂)。元杂剧中演员的角色与胶州大秧歌剧中演员的角色惊人地相似,也非常符合那个时代的特征,这不是巧合,而是那个时代传递给我们的直接信息。

王国维在《余论》中有过一个总括的说明:“我国戏剧,汉魏以来,与百戏合,至唐而分为歌舞戏及滑稽戏二种,宋时滑稽戏尤盛,又渐籍歌舞以缘饰故事,于是向之歌舞戏,不。

胶州市革命历史事件

胶州事件,书名。

又名《拳匪之祸首》。初年若虚撰。

一册。作者早年曾旅居胶州一带,此书即其据所见所闻写成。

较详细地叙述了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曹州教案”(又称“巨野教案”)的发生、德帝国主义强行出兵霸占胶州湾的具体经过及其后德军暴行等情况,并指出:“……胶州之劫夺,乃我国开国五千年来未有之惨祸,为我国灭亡危险之起点”;而各国纷纷效尤,“我国父老子弟推源祸首,无不恨德人之取胶州”,表现出强烈的爱国情绪。另外,书中还对义和团的活动略有涉及。

对研究“曹州教案”、德占胶澳及义和团运动在山东兴起的原因等情况,均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收入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近代史资料专刊·义和团史料》(科学出版社出版)上册。

胶州秧歌的介绍

胶州秧歌又称地秧歌、跑秧歌,当地民间称扭断腰、三道弯,是山东省的汉族民俗舞蹈之一,属于三大秧歌之一。胶州秧歌有230多年的历史,清代胶州包烟屯赵姓、马姓两家于1764年逃荒关东,沿途乞讨卖唱,逐渐形成一种边舞边唱的形式。返回故乡后,多年相传改进,到1863年成型,舞蹈、唱腔、伴奏均有一定形式。

秧歌舞的历史发展

秧歌舞起源于古代农业劳动,汉族劳动在田间辛苦插秧、耕耘,耘田的劳动,以敲锣打鼓,用来助兴,其实早在宋代就有农事中唱秧歌的记载。后来人们不断丰富发展,将农民们劳动之余自娱自乐的形式,歌舞都统称为秧歌。现今广义的秧歌大致有三种类型:

唱歌舞蹈小戏。 狭义的秧歌只指秧歌舞。之后扭秧歌更发展成为一种唱腔和舞姿,但又因各地地理环境的异,群众感觉,而表现出不同的风格特色。例如陕北秧歌健壮明朗,自由奔放,东北秧歌生动活泼、幽默俏丽,山东秧歌豪迈粗犷、舒展大度等。

现在的秧歌舞样式除了保留了传统的扭、高跷、腰鼓、花棍、旱船,又加进了现代的舞蹈、滑雪舞、扇子舞、灯舞等。秧歌的音乐由原来较为传统的民乐,好像唢呐、锣鼓、钹等,发展到电子乐,不同的高科技乐器。音乐的旋律不仅原来的秧歌调,还加入了民乐合奏、摇滚乐等。

胶州秧歌节2012什么时候举行

你好!第三届秧歌节将于5月初在我市盛大开幕,此次秧歌节以 “龙腾盛世舞秧歌”为主题,活动时间从前两届的3天延长至1个月。期间,将举办大型主题晚会、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制作展、全国精品秧歌展演、全国中老年健身秧歌比赛等十大板块活动。

其中,大型主题晚会将于5月25日在胶州三里河公园举行。届时,拟邀请歌唱家谭晶演唱秧歌节主题曲,全国多支代表性秧歌队伍将登台献艺。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制作展将在胶州少海秧歌城内举办,天津泥人张传人、北京内画壶艺术家、苏州刺绣艺术家、浙江烙画艺术家、景德镇公孙窑传承人等20多位民间艺术家将现场展示绝活。全国精品秧歌展演将邀请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秧歌队和我市秧歌队伍集中亮相。全国中老年健身秧歌比赛将吸引全国30个省市的代表队参赛,并参加大型踩街巡游表演。此外,还将举行秧歌摄影展、全国书画名家邀请展、美食文化周、颁奖典礼等活动。

我与胶州大秧歌作文

“‘营海杯’我与胶州大秧歌”有奖征文启事 为进一步挖掘胶州秧歌深厚的文化底蕴,扩大影响力,丰富第二届秧歌节内涵,经研究,决定组织举办“‘营海杯’我与胶州大秧歌”有奖征文活动。

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主办单位 市委宣传部、市文明办、中心、教体局、文化局、营海街道办事处 二、征文时间 即日起至2010年5月31日止 三、征文要求 紧紧围绕胶州秧歌积极向上的主题,突出胶州经济快速发展,展示胶州深厚文化底蕴和市民良好精神风貌,体裁、字数不限。

四、奖励办法 本次征文将评出一、二、三等奖。其中一等奖奖品500元,二等奖奖品300元,三等奖奖品200元,纪念奖若干名,并颁发证书。

参赛作品统一发送至电子邮箱(jzxcb8070@sina),作品要注明作者姓名、性别、年龄、单位、通讯地址、联系电话、邮政编码等,以便联系。纸质件请邮寄至北京路1号市级机关办公大楼449房间。

联系人:张连业 电话:82288160。

青未了|母亲的祭文

文/刘玉涛

青山无语,九天寒彻。慈母仙逝,鹤鸣低回。音容挽在,母仪千古。儿孙满堂,无力回天。母亲啊,寒冷的初冬,我们儿女,在您的面前长跪不起,追思您一生的恩德。

2017年11月22日,早晨6点30分,您永远定格在这一时刻里。您永远闭上了慈爱的双眼,就这样舍下儿女而去,静静地走了。走的那么从容,走的那么平静,走的那么匆忙。其实,我们儿女都知道,您不想走,您有太多的牵挂,您有太多的不舍,您有太多的期盼。自从父亲走后,您想让儿女陪在身边,不再孤独,幸福长久。但是,抱恨青天,为什么是无情的病痛夺走了您的一切。

母亲,孙凤兰,十四年(1925)生人。出身经商世家,其外祖父兄弟四人专营布匹生意,店铺商号遍布东北、海参崴等地。母亲幼时入习字班,知书达理,贤淑聪颖。22岁时嫁入刘氏家族,生有二子四女。婆媳关系,相敬如宾,至孝。因父亲兄弟二人,聪明好学的叔叔15岁在上 体育 课时,突发疾病不治而故。自此,由于祖母的过分宠爱,父亲养成了独子说一不二的习惯。母亲一生忍辱负重,委曲求全把全家打理的整整有条,充满了生机盎然,温馨而幸福快乐;母亲一生质朴善良,您用无边母爱的宽容和坚韧,以生命全部的爱支撑起了我们这个家;母亲一生遵守“三从四德”,公序良俗,邻里和睦,贤淑美德,传为佳活。母亲啊,您是天下善良、睿智的母亲,您执着、坚韧、勤劳、贤惠,永远留在我们儿女的心中。

时光任苒,母亲您已离开我们35天了,今天是“五七”的日子,您知道吗?在您走后的35天里,我才深深地感觉明白了一句话,没了才知道什么叫没了,失去了才明白什么叫珍惜;您知道吗?在您走后的35天里,我由于过度悲痛,一直生病到现在,夜夜凌晨三点醒来,都会想起您,我就泪流满面,您的音容笑貌还常常浮在我面前;您知道吗?在您走后的35天里,我无时无刻不在想念您,正因为您对我的爱太多太多,想的我好心痛,好心碎。我真后悔平时没有好好陪伴您。但是太晚了,如果世上真有仙鹤通向天堂,请给母亲,您捎去一封信,带去我无限的哀思。

两年前。一个初秋的日子,母亲因病在市医院重症监护室住了一个晚上,当第二天早晨,我进重症病房时,母亲清醒地说,不在这里花钱遭罪了,马上要出院。我们征求医生意见后办理了出院手续。从担架车上,我抱起100多斤的母亲,放到了妹夫开来的面包车座位上。让我心头一热,眼泪一点流出来,想起儿时在母亲怀抱的岁月,终于可以怀抱母亲,母亲啊,给了儿子一次怀抱您的机会。从医院返回家后,母亲躺在床上,父亲拉着母亲的手说:“老婆子,我当再也见不到了你。”然后,伤心地哭了,就这样,父亲拉着母亲的手,一直陪伴着母亲好了起来。有时间陪伴也是一种奇迹,父母亲爱的简单而又质朴……

一年前。2016年9月3日,上午10时22分,93岁的父亲带着对母亲的不放心,安详地走完了荣光的一生。父亲慢慢松开握紧我的心,瞬间,感觉失去亲人的痛,天崩地裂泪流满面。92岁的母亲又拉着父亲的手嚎啕大哭,哭得让人心碎。当天晚上,母亲整夜没有合眼,嘴里不停地念叨着父亲的名字,自言自语地说着,怎么说走就走了。第二天入殓时,母亲执意要见父亲后一面,怕出意外,儿子和侄子把母亲从楼上背下来,母亲走到父亲的灵柩前,看着父亲安详的遗容,摸摸父亲的寿衣,又哭得悲天恸地,老泪纵横地让村里小区的所有人为之动容,没有想到母亲对父亲如此依赖和眷恋……

春节前。2017年1月28曰是鸡年春节,这一年的春节来得比较早。在父亲走后四个多月的日日夜夜里,母亲始终接受不了父亲离世的现实,整天以泪洗面,郁郁寡欢沉默寡言。母亲一直处于过度的悲痛中,瞬间,也变得老态龙钟苍老了许多,令人心酸。妻子为了让母亲不再悲伤和心情好一点。春节前,特意地给母亲挑选了一件紫红色呢子上衣。说来,母亲对衣服满是挑剔,也爱俊要强。哪成想母亲非常喜欢妻子买得这一件上衣,爱不释手。母亲对来人来客便夸奖小儿媳妇买的衣服好看,对心思当意。从此,母亲的话也多了起来,露出了父亲走后久违的笑容。于是,春节正月初一上午,妻子用手机为我和母亲拍摄了30年之后的第三次合影,却不知成为了我和母亲永恒的留念。

半年前。由于母亲过度思念父亲,独自在家,因突发高血压,昏迷不醒病到了,当天晚上听到后,我与妻子和儿子急匆匆赶回家,着实把全家人吓了一跳,兄弟姊妹决定昼夜轮流看护母亲。星期天再次回家看看母亲,遇见三姐在家悉心照顾母亲。三姐也和我说了一些母亲的情况,看到母亲的病情好多了,我也就放心了。母亲总是不想让我们为她操心,也不愿意连累儿女,凡事自己能做的不麻烦儿女来帮忙。母亲总是想着不让我接二连三地回家,怕分神耽误工作,母亲经常说,儿啊,你做好了公家的事情,母亲的脸上也增光添彩了……这也是父亲生前经常说的话。听后,我流下了感动和愧疚的泪水,这就是无私的母爱,平凡而伟大。从父亲走后,每一次回家,母亲精神状态一直不太好,总是念叨着父亲生前的点滴……

中秋前。星期天回家看看母亲,我推门进入母亲的卧室,看见93岁的母亲佝偻地站在柜前翻看着日历。我问母亲,您翻看日历干什么?母亲支支吾吾地说,我算计快到星期天了,你肯定就回来了,让我看看你,总是想你呀。听完母亲说的话,让我哑然和内疚,眼泪止不住流了下来。自从父亲走后,母亲一直感觉孤独,喜欢简单的陪伴,却不能给儿女说。所以说,母亲盼望着星期天的到来,忽然,想起自古到今的一句话,天下父母向小儿,说得就是这个道理。曾记得老舍在《我的母亲》中写道:“人,活到八九十岁,有母亲在,便可以多少还有点孩子气。失去了慈母便像花插在瓶子里,虽然还有色有香,却失去了根。有母亲的人,心里是安定的。”世上美的事情,我已长大,您还末老,我有能力报答,您仍 健康 。

临终前。母亲病痛的23天里,一直呼唤着我的名字,叫的撕心裂肺,让我已泪流满面。我坐在母亲的床边,握着母亲发紫的双手,渐渐看着母亲睡去了。我想了好多好多,感谢母亲,您总是对儿子的担忧和牵挂,儿子确没有过多地好好照顾您,儿子内心总感觉有愧。这世上有一种爱,伟大而平凡,如润物春雨,似拂面和风;有一份情,无私而博大,绵绵不断,情谊深长。母爱真、纯,她的一切,早已融入到儿女的衣食起居,融入到日常的点点滴滴。母爱深、沉,无论经历多少风霜雪雨,无论承受多少误解委屈,对儿女的挚爱从不改变。但丁说:“世界上有一种美丽的声音,那便是母亲的呼唤。”母亲的爱就是这样幸福、沉稳、踏实,却让我们家白开水一般的日子过得有滋有味的既伟大又平凡的女性。生活还在继续,我与母亲的故事,在平凡的生活中不断延续。

永别了。至爱的父母亲,传奇的爱情故事,成为了永恒的经典。70年的风雨陪伴,父母亲的坚守,没有语言,粗茶淡饭,平凡而又普通的生活。他们少了爱情的自私,多了爱情的纯粹。而纯粹,又是爱情长久的保证。70年的风雨陪伴,有风和日丽,也有风霜雪雨,日子一天天在锅碗瓢盆的交响曲和柴米油盐中缓缓走过。父母亲70年的生活点点滴滴,酸甜苦辣与同甘共苦,那所有的平凡片段,都是生命美的篇章。所有平淡的日子,虽淡犹浓,韵味绵长,那悠悠的岁月是一面镜子,照亮了全家人的快乐。说起父母亲的爱情,我有太多的感慨,让我们儿女敬仰。父母亲相继一年多后都是93岁离开了我们。我感觉,美丽的容颜也不及相濡以沫的默契;富足的生活也不及粗茶淡饭的实在;华丽的语言也不及相知相守的真心。父母亲的爱情,简单却那么真实,平平淡淡都是幸福。

今天,值此“五七”的日子里,儿子不想用多么优美细腻的文字来表达对您的思念,儿子只想用简单质朴的文字来述说儿子对您的爱和感恩。就让这简单不加修饰的文字,来表达儿子这份哀思,就让这一切的悲伤尽在不言中。祝愿父母亲在天堂里一切安好,如果有下辈子还做您们的儿子。

刘玉涛,画家,山东龙口人。散文学会会员、山东省散文学会理事、山东省散文学会龙口创作之家秘书长、胶东散文年选微刊平台副主编。

散文《夏天的记忆》入选《胶东散文年选》(2019),散文《老宅花季的故事》入选《当代散文》《海外文摘》《川鲁散文名家作品选》《胶东散文年选》(2020)等报刊。散文《家的味道》入选《胶东作家亲情散文选》。散文《山魂》《家的味道》《无畏的生命》《芝罘记忆》发表于《日报》数字网。散文《老宅花季的故事》获“黄海数字出版社《胶东散文年选(2020)》佳作品奖”。散文《芝罘记忆》获散文学会征文奖。作品入选《胶东散文十二家·刘玉涛卷》。

现为龙口市博物馆支部副、副馆长,书画家联谊会会员,山东省博物馆学会会员,烟台市美术家协会会员、烟台油画学会理事,龙口市收藏家协会副主席,安徽皖白画院特聘画家等职。

壹点号龙口文学

山东省散文学会龙口创作之家邮箱 壹点号龙口文学邮箱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836084111@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