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智能数码 >

草船借箭的真实历史 草船借箭的真实历史是谁的主意

草船借箭是真实的历史事件吗

草船借箭是历史上真实发生的,但主要人物并非诸葛亮,而是孙权。

草船借箭的真实历史 草船借箭的真实历史是谁的主意草船借箭的真实历史 草船借箭的真实历史是谁的主意


建安十八年,也就是公元213年,曹与孙权在安徽巢湖附近对垒。初次交战,曹军大败,于是曹决定让坚守不出。

这一天,孙权借水面有雾,乘战船闯入曹军前沿,打算观察曹军的部署,当战船行驶到曹军附近时,不料被曹军发现。曹生性多疑,由于水面雾大,他怕有埋伏,不敢出战,于是曹下令齐发,乱箭射向孙权的战船。

不一会,孙权的战船就因中箭太多,船身逐渐倾斜,随时都有翻船的危险。就在这一危急时刻,孙权果断下令:调转船头,使船身的另一侧受箭,不一会,船身两侧就被射满了箭,船只也恢复了平衡,并安全返航。

曹对孙权的英明赞叹不已,并留下了“生子当如孙仲谋”的一句名言,这件事后来被罗贯中移花接木,变成了赤壁之战诸葛亮“草船借箭”的原型。

扩展资料:

赤壁地处江南,而江南多暖冬,冬至后起东南风较为常见,诸葛亮只不过是善于收集信息而已,诸葛亮借东风的真正的目的是为了金蝉脱壳,他知道周瑜很嫉妒他的才能;

周瑜曾说过,诸葛亮东吴不能用,东吴之患也,还悲叹“既生瑜,何生亮”;诸葛亮也知道,在他借到东南风之后,周瑜一定会过河拆桥,将他杀掉。

于是在借东风时,诸葛亮要求士兵闭上眼睛,口中念念有词,东南风起后,由小道童代替继续表演,他则由台边的小道绕至江边,周瑜赶忙派人追赶,结果也无济于事;

“草船借箭”在历史上确实发生过,但并不是在赤壁之战中,故事的主角也并不是大家所熟悉的诸葛亮,而是孙权。而孙权的初衷也并不是为了“借箭”,只是为了刺探军情。

参考资料来源:

草船借箭真实历史是什么?

其实历史上的确有草船借箭之事,但是借箭的并不是诸葛亮,而是吴国孙权。曹与孙权的曾经发生过一场战役,曹的剑全部都射在了船上,而孙权为了防止战船倾斜则调转船头让箭匀船平,孙权也回去了,没想到这个故事,却被罗贯中移花接木,变成了诸葛亮草船借箭。

不过回过头来,在那个混乱的年代,的确也是人才辈出,终他们也名垂千史,一直被大家传颂。

真实的历史

其实,这个问题曹本人也不是没想过,但是要知道曹面对的可是神机妙算的诸葛亮,诸葛亮当然不会让自己放在这种危墙之下。因为采取火攻还需4样重要因素。

一,要有明确的目标,如果没有明确的目标,发射再多的火箭也无济于事。

二,天气干燥;如果天气潮湿,火把根本就燃不起来。

三,有可燃物助燃,每支箭上都必须有足够的物质提供燃烧。

四,有大风助燃。然而诸葛亮利用天时地利人和,在大雾天气出船,曹连诸葛亮的位置都不知道在哪里,天气潮湿,并且是水战,战船更不容易起火,而且曹又不知道对方的船是草船。如何放火箭呢?

并且有大雾做掩体,如果草船着火,诸葛亮依然可以一边退一边灭火。可赤壁之战中曹的战船却不同,他们的船是一个接一个连在一起的。

草船借箭真实历史是什么?

历史上草船借箭之事,借箭的并不是诸葛亮,而是吴国孙权。

根据《三国志·吴主专》裴松之引注《吴历》,孙权屡屡向曹军挑战,曹坚守不出。孙权就亲自乘了一艘轻船,从濡须口进入曹军水寨前。曹一看,就知道孙权来了,是孙权要亲自来看看曹军的阵势(欲身见吾军部伍也)。

曹下令严加戒备,箭弩不得妄发。孙权再曹面前走了五六里路才返回。走的时候还向曹军击鼓奏乐。所有这些都被曹看在眼里叹息说:”生子当如孙仲谋。”

评价

生活中的我们必须树立正确对待与历史的区别,是根据作者自己的需要塑造典型,甚至可以脱离生活与历史;而历史必须要求记录者具备历史责任感,实事就是的记录每件事情,给后人以真相。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836084111@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