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智能数码 >

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 我国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

大学毕业生就业现状

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 我国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 我国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


1.近年来,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比较突出。

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率下降。据教育部统计,2001年共有普通高校毕业生115万,6月的初次就业率为70%。从2002年开始,高校扩招的大学生陆续毕业。当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145万人,较上年增加了27.1万人,增幅达23.1%。6月的初次就业率为64.7%,比上年下降约5个百分点。到2002年底,又有约22万人实现就业,就业人数达到116万人,就业率上升到80%。2002年大学毕业生就业的结构性矛盾十分突出。从地区看,北京、上海等东部发达地区需求较旺,需求总量大于当地的生源数。中西部不少省区虽然有较大的用人需求,面临的问题是工作和生活条件艰苦,往往招不到合格的人才,出现了“有地方没人去,有人没地方去”的现象。在一些西部经济不发达地区,当前就业岗位相当有限,难以吸纳本地毕业生。从院校类别看,教育部直属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较好,初次就业率为85%,部门高校次之,地方院校较差。从学历看,用人单位对学历高的毕业生需求高于对学历低的毕业生需求。研究生供需比约为1:2.6,本科生约为1:1.3,专科(高职)生约为1:0.4。从专业看,一些紧缺专业如计算机、通讯、电子、土建、自动化、机械、医药和师范等科类的毕业生需求旺盛,毕业生供不应求,而一些长线专业如哲学、社会学、经济学、法学等科类的毕业生需求较少。

2.今后几年大学毕业生数量增长快,就业压力将进一步加大。

根据前几年招生数据推算,今后几年,普通高校毕业生将保持大幅度的增长。2003年为212万人,较上年增加了67万,增幅达到46.2%的高峰。2004年毕业生为280万人,较上年增加68万人,增幅达到32.1%;2005年为340万人,较上年增加60万人,增幅达到21.4%。届时,毕业生总量为扩招前的2.9倍。由于今后几年社会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增加幅度不会有大的变化,可以预计,大学生就业竞争将更加激烈。

3.有就业意愿但未能就业的大学生群体最值得关注。

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社会上称之为“毕业漂族”。其具体情况有以下三类:

一类是复习考研者。为提高自身的就业条件,获得更好的工作职位,毕业后没有找到合适工作而选择考研的毕业生迅速增多,这部分人约占“毕业漂族”的30%左右。他们中的不少人集聚在大中城市的大学附近租房住,以便及时获得考试信息,参加学校组织的考研培训。这批人如能考上研究生,则在三年后进入就业市场;若考不上,当年就会加入失业行列。

二类是边看边干者。有些是毕业后到处打短工,频繁变换工作岗位;有些是因用人单位或个人原因,时而应聘,时而解约。这些人约占“毕业漂族”的20%。

三类是就业困难的大学生。他们没有考研的打算,仍将户口、档案放在学校里,虽然有就业的意愿但难以就业,他们约占“毕业漂族”的50%。其中不少人通过各种方式多次求职,但仍找不到工作,心理受到较大的打击。在上述三类未就业的大学毕业生中,第一类人有明确的目标,他们一般集聚在一起,互相鼓励,如无大的变故,属于相对稳定的群体。第二类人虽然边看边干,但能逐步融入市场,适应市场就业。但第三类人市场就业能力相对不强,心理较脆弱,而其数量在今后还会成倍增加,需要特别关注。

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因素有哪些? 毫无疑问,这些事件不仅影响到总体就业状况,也必然会对大学生就业产生影响。然而,对于大学生就业而言,最关键的影响因素还是“结构性的”。这些因素包括短期供给超量、区域选择偏好、就业能力不足等方面,其中解决就业能力不足问题将是有效解决大学生就业的根本所在。 在时间结构上,大学毕业生供给超量增长在短期内超出了需求的增长,劳动力市场还需要时间逐步调整。近年来,我国经济一直快速增长,特别是经济结构的升级速度加快,带动了对高人力资本存量的高校毕业生的强劲需求,从而促动了高等教育迅速发展。我国从业人口中具有各类大专以上学历的人员仅占5%,而工业发达国家则为25%-30%,因此,加快提升国民素质的需要也极大地推动了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问题是,大学毕业生供给增长的速度远高于经济增长,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在寻找工作。劳动力市场需要一定的时间逐步消化大学毕业生在短期内的超量供给。 但是,必须说明的是,不能仅仅以大学生暂时的就业困难就去否定高等教育政策,这是两个不同的问题。严格地说,高等教育招生规模的扩大,为更多的青年人提供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不仅促进了教育公平,改进了个人职业发展潜力,还从整体上促进了我国人力资源开发水平的提升。 在区域结构上,大学毕业生就业区域选择偏好差异与政府政策激励上的错位导致实际有效需求不足。由于我国经济发展的地区间与城乡间差异,经济欠发达地区特别是西部地区很难对大学生形成有效需求,而且在较长的时期内,地区性的有效需求不足的局面都将难以改变,从而对扩大高校毕业生的市场需求是一个不利因素。 虽然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计划而产生大量需求,但由于欠发达地区所能支付的价格(工资收入、发展机会、流动性等)不足以补偿大学生的人力资本投资,因此,按照劳动力市场机制,无法实现供求结合。在我国,由于人才流动的单向性特点导致的流动成本过高进一步恶化了欠发达地区的有效需求不足。尽管国家也采取了“西部志愿者计划”等政策措施,但是无论从需求量扩大还是人力资本补偿来说,都难以有效改变这种状况。 与此相反,由于大城市是中国的经济中心,对大学生就业的吸引力很大,而且这些中心大都居于高端的产业结构而对大学生有着强劲的需求,但是一些地方性的需求抑制(显性的指标限制与隐性的行政限制)与对中小企业或非正规部门的需求抑制(户口、社会保障、流动等),导致大学生就业市场的人为分割,其结果要么是直接人为地降低了用人单位的有效需求,要么是“促进”灵活就业,增加了大学生的就业成本与风险。 在能力结构上,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并不是基于职业路径的需要进行建构与培养,难以满足人力资源市场的需求。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劳动力市场的结构性变化,用人单位的需求模式发生了显著的变化。用人单位的劳动力需求行为基于“职位分析下的任职资格模型”在劳动力市场上通过价格机制选用合适的人才。例如,IBM中国区对大学生的基本素质要求有:第一个方面是服务意识,能不能从客户的角度去出发,去想问题;第二个方面是创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三个方面是沟通的能力;第四个方面是团队合作的精神以及职业操守和商业道德。 然而,大学生并不能很好地满足“任职资格模型”。对个人而言,就业能力取决于他们所拥有的知识、技能与态度等资产,他们使用和配置这些资产的方式与向用人单位展示这些资产的方式以及他们寻找工作的特定环境(个人环境与劳动力市场环境)。由于大学生是作为一个“产品”在一个高等教育系统中被制造出来的,因此就业能力不足主要是与大学联系在一起的。这既与传统上相对集中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有关,也与高校本身的教育能力不足相联系。 长期以来,大学没有迅速适应就业市场对高等教育所提出的日益苛刻的要求。从传递知识的角度上看,在整个大学教育中,知识教育仍然是非常大的一个比重,理论功底及其相应的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构建仍然极为薄弱;持续的扩招可能进一步稀释了大学既有的教育资源。此外,对于大学生从学校到工作的转换,大学缺乏系统的职业指导与服务规划,导致学生或许有专业能力,但是缺乏“市场能力”——获取职业信息,展示专业能力,适应实际工作以及应对职业转换,等等。

近年来,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比较突出。

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率下降。据教育部统计,2001年共有普通高校毕业生115万,6月的初次就业率为70%。从2002年开始,高校扩招的大学生陆续毕业。当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145万人,较上年增加了27.1万人,增幅达23.1%。6月的初次就业率为64.7%,比上年下降约5个百分点。到2002年底,又有约22万人实现就业,就业人数达到116万人,就业率上升到80%。2002年大学毕业生就业的结构性矛盾十分突出。

从地区看,北京、上海等东部发达地区需求较旺,需求总量大于当地的生源数。中西部不少省区虽然有较大的用人需求,面临的问题是工作和生活条件艰苦,往往招不到合格的人才,出现了“有地方没人去,有人没地方去”的现象。在一些西部经济不发达地区,当前就业岗位相当有限,难以吸纳本地毕业生。从院校类别看,教育部直属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较好,初次就业率为85%,部门高校次之,地方院校较差。从学历看,用人单位对学历高的毕业生需求高于对学历低的毕业生需求。研究生供需比约为1:2.6,本科生约为1:1.3,专科(高职)生约为1:0.4。从专业看,一些紧缺专业如计算机、通讯、电子、土建、自动化、机械、医药和师范等科类的毕业生需求旺盛,毕业生供不应求,而一些长线专业如哲学、社会学、经济学、法学等科类的毕业生需求较少。

今后几年大学毕业生数量增长快,就业压力将进一步加大。根据前几年招生数据推算,今后几年,普通高校毕业生将保持大幅度的增长。2003年为212万人,较上年增加了67万,增幅达到46.2%的高峰。2004年毕业生为280万人,较上年增加68万人,增幅达到32.1%;2005年为340万人,较上年增加60万人,增幅达到21.4%。届时,毕业生总量为扩招前的2.9倍。由于今后几年社会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增加幅度不会有大的变化,可以预计,大学生就业竞争将更加激烈。

有就业意愿但未能就业的大学生群体最值得关注。

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社会上称之为“毕业漂族”。其具体情况有以下三类:

一类是复习考研者。为提高自身的就业条件,获得更好的工作职位,毕业后没有找到合适工作而选择考研的毕业生迅速增多,这部分人约占“毕业漂族”的30%左右。他们中的不少人集聚在大中城市的大学附近租房住,以便及时获得考试信息,参加学校组织的考研培训。这批人如能考上研究生,则在三年后进入就业市场;若考不上,当年就会加入失业行列。

二类是边看边干者。有些是毕业后到处打短工,频繁变换工作岗位;有些是因用人单位或个人原因,时而应聘,时而解约。这些人约占“毕业漂族”的20%。

三类是就业困难的大学生。他们没有考研的打算,仍将户口、档案放在学校里,虽然有就业的意愿但难以就业,他们约占“毕业漂族”的50%。其中不少人通过各种方式多次求职,但仍找不到工作,心理受到较大的打击。在上述三类未就业的大学毕业生中,第一类人有明确的目标,他们一般集聚在一起,互相鼓励,如无大的变故,属于相对稳定的群体。第二类人虽然边看边干,但能逐步融入市场,适应市场就业。但第三类人市场就业能力相对不强,心理较脆弱,而其数量在今后还会成倍增加,需要特别关注。

2010年,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十分突出,已成为目前最热的话题之一。很多以往十分热门的专业如计算机今年也成了老大难,那些中冷门专业招聘状况更可想而知。因此大学毕业生考碗的、读研的、筹备留学的。。。。。。纷纷想办法解决面临就业的问题,而大部分毕业生仍选择继续厮杀于无数招聘会里。到底中国的大学教育和就业发生了什么变化,下面我们将进行客观的探讨。

1、大学扩招导致大学生就业难,也有专家认为,就业和我国目前所处的经济周期、经济形势波动有关系。从总体上讲,经济危机导致劳动力需求减弱。而假如不扩招,要么是高中生失业,要么是农民工失业,扩招只是改变了劳动力的结构,没有改变劳动力的供给总量,不上大学的人还是要找工作,就业总数在增加,难度肯定也会相应加大。

2、“先就业后择业”还是“先择业后就业”,人们对这两种观点各执一词,其实这主要取决于每个人的自身环境形势,或者说看你选择的是什么,两种观点并没有什么是一不二的!

3、大学生喜欢“孔雀东南飞”,独独钟情于北京、上海、广东等东部经济发达地区,所谓“宁要大城市一张床,不要小地方一套房”,这种现象加剧了区域性人才供需矛盾,导致东部地区人力供给相对过剩;而广大中西部却人才缺乏。

4、大学生薪酬预期仍与企业有差距.就业起点的平台最重要,就业起点的薪水不是最重要的!

5、大学生对国企、机关单位、外企的青睐形成新的“独木桥”现象。应届往届大学生都对这三类用人单位感兴趣,三者所占比例接近70%,大学生就业选择上“扎堆”现象突出。大学生创业遭遇冷落,是极少数大学生选择。

6.毕业生和企业认为大学生应具备的能力素质中,对“品德素质”认知差异最大。“.品德”被大学生排在非常靠后的位置,而对企业来说对“品德”的重视仅次于“专业水平”及“沟通能力”。“德才兼备”是企业用人的恒久标准。企业对毕业生“品德”的重视程度远远比毕业生对自身“品德”的重视程度高的多。企业选人的标准其实很简单:德才兼备;而毕业生更倾向于表现“才”的方面,而对“德”的方面重视不足。深圳人才网

大学生就业的建议

1、树立自信,保持冷静,不要被就业难吓倒,积极充电,坚信自己一定能找到适合自己的企业和岗位!

2、抛去自己身上天子骄子的光环,自己仅仅是即将走出校门的大学毕业,前面是一条不平的工作之路,”学为了用”,大学毕业仅仅是职业生涯开始,学习无止境,不要认为自己已经拥有的无数的知识,仅等着用就行,社会和市场在不断变化,知识需要不断的学习,更新,要适应市场和环境的变化!

3、重视品德素质,不要一天到晚想着耍小聪明,也许会给你带来一时的利益,但从长远来看,耍小聪明的才是真正的“愚人”!再说招聘方眼睛都很辣,你的小伎俩逃不过他们眼睛的!

4、多参与用人单位就业讲座或者其它就业讲座建立双方更流畅、有效的沟通交流渠道。大学生对用人单位不了解,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不能畅通、有效的被大学生了解,这其中缺乏有效沟通的平台。

大学生就业政策解读

一、鼓励和引导毕业生到城乡基层就业的政策措施

二、鼓励毕业生到中小企业、非公有制企业就业的政策

三、鼓励骨干企业和科研项目单位积极吸纳和稳定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政策

四、鼓励和支持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的政策措施

五、对困难毕业生的就业援助措施

大学生就业形势

就业难度增大。1.由于近段时间疫情的影响 ,许多公司面临经济困难问题 ,大量工厂业务减少 ,雇佣人数裁减,增加了许多人的就业难度 ,甚至面临失业 。2.社会对大学生学历的要求提高 ,硕士为基本要求的岗位数量提高 ,大家要不断提高学习能力 ,才能满足岗位需求 ,进一步加大了学生的负担 ,选择升学深造的比例也提高不少 。3.好的岗位少 ,但大多数人都想找体面工作 ,眼高手低,不做低端的岗位类型 ,大学生更倾向于新经济行业 ,导致岗位数量和人才资源的不匹配 。

不容乐观,大学生就业严峻

大学生就业现状

大学生就业现状是: 大学生毕业人数基数不断增长当前,我国大学生毕业人数基数大,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压力非常大,大学生就业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近年来,伴随着中国对教育的重视与发展。大学教育的普及,高校大规模扩招使大学生毕业数量一直处于一 个递增的趋势。

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的增加,大学毕业生群体的就业问题将会变得更加的突出。大学生就业现状最大特点就是:就业基数大,就业人数增长迅速。

目前,就业市场的供需能力不足,就业岗位的竞争大,大学生群体的几何式增长与就业岗位数量之间的关系失衡,更多的大学生无法走上就业,大学生的就业率下降,大学生就业形势很不理想。大学生就业人数的增长使我国就业形势更加的严峻。

当下,我国金融类经济、服务类经济发展迅速,经济结构的快速发展,使大学生在选择专业方向时,会更多的倾向于会计,贸易,计算机等就业岗位供需较大的行业,工科类尤其是我国经济发展急需的模具设计与制造、机电一体化技术、心理学、汽车整形技术等专业毕业生人数较少。

热门专业人才过剩,也就导致了大学生在行业内的竞争压力加大。另一方面,部分高校对于专业的设置较为单一,也是大学生就业领域扩展窄的因素。部分高校在专业课程方面给与大学生的选择较少,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大学生就业的发展方向。

大学生就业问题现状

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已经成为了社会共同关注的一个焦点问题。继2013年669万的高校毕业生数据后,2014年再创新高,约有727万大学毕业生。而这样持续上升的数字,也让不少正在准备个人简历求职的应届毕业生感到更大的就业压力。

据悉,因大学毕业生数量剧增,大学毕业生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关系由供不应求转为供需平衡,甚至供大于求,大学生就业基本趋向市场化,价格机制在就业市场中的调节作用越来越大。因此,大学生就业问题也逐渐变得严峻。目前,更多的大学生对就业信心不足,对就业形势表示不乐观、就业形势堪忧的比例相对增加很多。

造成以上情况的大致原因,可归结为以下几点:

一、国家整体的就业形势不佳,形成的劳动力进入市场经济体制后明显过剩。

二、随着大学扩招政策的推行,中国大学生的供给呈现高速增长,年增长率在近几年达到20%~40%左右。毕业大学生数量的高速增长加剧了劳动力市场上的供给和需求不对称的情况。

三、大学生本身就业和择业观念的误区。许多大学生在就业区域、就业单位性质选择上结构性矛盾突出,在期望薪酬上仍高于企业对其预期。

除了就业形势不容乐观之外,大学生失业率也有上升之势。据统计,大学生失业人员的再就业率仅为20%。

就总体情况看来,大学生就业现状表现为:社会需求变化加剧,

社会对于毕业生学历层次的需求越来越高。目前我国社会中高层次的人才严重短缺,对高层次的复合型、外向型和开拓型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近些年,社会对高校毕业生的总体需求信息量呈逐年递减趋势。同时,毕业生的能力素质与用人单位的要求也存在较大的差距。现在用人单位对高校毕业生的敬业精神、职业道德、思想道德觉悟和能力素质水平都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重在人品和能力,对专业反而相对看得淡一些。

有些毕业生感到“找不到理想的单位”,但同时又有许多基层一线的用人单位急需人才但又招聘不到毕业生,特别是西部欠发达地区难以对应届大学毕业生产生强大的吸引力,客观上反映了毕业生求高薪、求舒适、求名气的心态较为普遍。

高校专业结构调整的滞后也影响大学生的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己经市场化,但大学的教育体制改革较缓慢,表现在专业设置调整后,毕业生所学习的专业结构与市场供求出现了错位,这是制约高校毕业生就业最突出的原因。大学的专业及课程设置缺乏科学的需求预测和规划,有较大的盲目性,专业人才的产出与岗位需求不成比例,供给严重大于需求。

大学生的就业现状是:由于每年毕业生不断增长,今年更是达到1158万人,同比增长82万人。而目前的企业需求量完全达不到毕业生人数。因此,目前大学生就业就显得尤其困难,特别是目前比较热门的行业,比如教育、计算机等。

根据权威部门的相关统计,2022年的大学生就业落实率仅仅是23.60%,这就说明有超过三分之二的大学生找不到工作,其中还包括被迫转行的学生。

当然,对于目前的就业形势,国家和相关教育部门也会进一步完善促进就业政策,更大力度的拓展就业渠道,现在各大高校也会在毕业季开展相应的毕业生招聘会,这些招聘会的门槛和经验要求都相比于社会招聘更加容易,也进一步缓解市场压力。

作为即将面对如此大压力就业的大学生们,为了之后能够更加容易就业,各位在填报志愿的时候尽量选择实用性专业,可以减轻一些压力,当然以防毕业后就业难。作为大学生,必须脚踏实地的认真学习专业知识,提前适应社会环境,当你足够优秀就不会在意当前的形势有多严峻。

大学生就业面临着极大的挑战,是艰巨的,现在的就业人数太多,大学生的就业是供过于求,没有过多的岗位,更别说是理想的岗位,但是也有一部分是空缺的,比如技术岗位,一是没有专业人员,而是年轻人的眼高手低,都不愿意干技工活,生产一线的工人给人们的刻板印象是干苦力,工资低,没有社会地位,不稳定,无保障。

迷茫

大学生没有足够的专业知识储备,也没有过强的实践经验,一直都在理论中徘徊,当然面对社会毒打的时候会比较脆弱,甚至退缩,不愿步入社会,很多人选择升学,也是因为就业大环境不景气,大学生的思维也接受碰撞,时代的发展,让他们看到希望和可能,都有一个创业梦,但是没有根据实际情况和自身条件客观考虑。所以大学生的就业现状不容乐观,空缺口子过大,导致很多学生觉得没有工作可以做。

毕业生企业就业率下降,考研成为“主力军”

从2021-2022届高校毕业生就业去向占比来看,2022届毕业生选择考研的人数在逐渐增多,占比为40.78%,相比2021届上涨6.57个百分点;反观选择企业就业其占比则出现下降,2022届高校毕业生企业就业占比为34.21%,同比2021届下降了7.15个百分点。除此之外,2022届高校毕业生考取公务员/事业单位占比为17.57%;创业、出国深造、其他占比分别为4.25%、2.07%、1.12%。综合来看,毕业生企业就业率呈下降趋势,毕业生更倾向于考研、考公、考编等多种渠道,来提升自己的价值。

新一线城市吸引力不断增强,天津晋级“前三甲”

北上广深作为一线城市,一直成为毕业生求职的重要选择地,也是吸纳毕业生的主要城市。但从2022届中国毕业生城市青睐排名来看,北上广深不再独领风骚,吸引力在逐渐减弱,排在前三名的分别为北京(9.4%)、上海(7.9%)、天津(6.31%),深圳和广州则排到第九、第十名。从上图数据显示可见,新一线城市吸引力在逐渐增强,天津则成为年度黑马,成功晋级“前三甲”。

近年来,新一线城市近年来迅速发展、环境舒适、气候宜人、生活节奏适中、新兴行业逐步兴起,岗位需求也逐渐增多,也为毕业生迎来了新的选择。加上新一线城市针对以应届生为代表的年轻人才制定的优惠政策,购房优惠、落户、现金补贴等手段不拘一格,有效地吸引了他们的目光。例如天津的引才政策表明,企业和高校的毕业生签订一年以上的合同,为学生缴纳了保险费满足三个月的条件,政府按照一个人1000元人民币的标准下发补贴;成都近些年的发展速度大家有目共睹,对人才需求量也求大大增加。关于人才安家补贴,符合外籍条件的技能急需紧缺落户人才,办理落户后,可按照《成都成都市急需紧缺人才和高端人才目录》分为A、B、C、D四类,从引进的次月起发放安家补贴,共补贴3年。人才是城市未来发展的动力,只有新鲜血液的源源不断地涌入一座城市,这座城市才有发展的不竭动力,创造出新的价值。

今年以来,高校毕业生的求职规模持续同比上升,尤其春招(二季度)的应届生求职规模更是达历史 高峰,同比增长超过 60%,求职需求旺盛。同时,总体招聘规模持续低位运行,2022 年一季度至三季度的招聘规模平均同比下降约 20%左右,二季度同比降幅zui大,达到 24.3%。不论是蓝领或白领岗位,岗位均是呈现缩编趋势,因而促使企业的计划招聘岗位减少,相比于去年三季度,今年三季度近6成企业没有白领岗位的招聘需求,近 4 成企业没有蓝领岗位的招聘需求,导致吸纳应届生就业的职位供给不足。

综上,随着毕业生的求职需求持续火热,企业的招聘需求持续低迷,今年供需同比增速的剪刀差有扩大趋势,二季度达到高峰,剪刀差扩大至 85%以上。 进入三季度,随着疫情得到有效控制,以及企业纾困政策的帮扶作用下,招聘需求略有增加,求职需求回落至到平稳区间,但毕业生的整体就业压力仍是高位运行。22届毕业生求职积极性更高,灵活就业比例进一步提升相比 22 届,21届毕业生的就业压力更大,未就业占比达到 23.8%,高出22届 7.8 个百分点。在两届的未就业人群的未来规划中,可以看出 22 届相对更加务实,继续求职及灵活就业的人群占比分别比 21 届高出 20.3、10.7 个百分点

当今社会,大学生可以说是遍地开花、随处都是,竞争异常激烈,压力也随之而升。因此大学生切不可狂妄自大,必须及时充电,增加自身的“资本”,提高自己的价值。

社会上认为大学生要找到理想的工作,除大学文凭外,“英语四、六级证书”、“计算机等级证书”“优干、三好证书”等还是十分必要的。

大部分人认为东部沿海发达城市是大学生较为容易就业的地区,因为东部就业岗位多,生活条件优越,可同时也存在劳动力供过于求,竞争更为激烈的弊端。还有不少一部分人认为大学生更应该回到家乡,因为家乡是从小长大的地方,对周围环境颇为了解,生活也更加便利。

少部分人认为大学生应该尝试去中西部,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政策的实施,内陆地区慢慢发展起来,就业岗位空缺多,一切基础设施开始逐步建设,大学生如果能克服困难在那边安居乐业,也会过上美满的生活,另一方面,也会为国家的进一步发展奉献自己的一点力量,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由此看出,只要大学生身怀真才实干,勇敢拼搏,艰苦奋斗,不只是贪图安逸享乐,无论走到哪里都会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

每年6月份,全国各地的大学毕业生都将进入就业市场,寻找适合他们专业的工作岗位,竞争也非常激烈。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大学生就业形式也在不断发生变化。2023年大学生就业形式有哪些新的变化呢?高校毕业生就业面临的形式是如何转变的呢?

随着我国劳动力市场的日益拥挤,高校毕业生就业面临着越来越大的挑战。就业形式也从传统的“单一就业”转变为“多元化就业”。高校毕业生需要根据自身的能力、兴趣和爱好,选择适合自己的就业形式。传统的“单一就业”是指大学毕业生只能从事一份工作,通常是按照自己的专业或者毕业后获得的文凭来选择工作岗位。

这种就业方式对大学生来说是一种安全的选择,因为他们比较了解自己的专业,也更容易找到符合自己能力的工作岗位。然而,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许多企业对员工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他们不仅要求员工具备良好的专业技能,还要求他们具有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应变能力。

企事业单位对报考者的要求也比较高,因此企事业单位对报考者的要求一直是高校毕业生就业选择的重要因素,并且对毕业生的学历要求也比较高,一般会优先录用名牌大学的学生。近年来,高校毕业生就业面临的形式日益多样化,企事业单位对报考者的要求也日益增加。高校毕业生在求职中需要具备一定的自我评价能力和选择能力,以便能够为自己选择最合适的就业方式。

近年来大学生就业现状

近年来大学生就业现状如下:

近几年来,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剧增,加上往年沉淀下来的毕业生,大学生总体就业形势一年比一年严峻。虽然这几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率基本持平,但由于毕业生人数逐年剧增,所以绝对数在增加。可以预见,在未来相当长时期内大学生就业压力不会减弱。

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的原因如下:

1、劳动力总量供过于求。

2、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就业机制不完善。

3、经济结构变化使大学生就业呈现结构性矛盾。

4、大学毕业生就业结构不合理。

大学生刚刚从校园迈入社会,想法未免幼稚,思想不成熟,对社会怀有很大的期望与幻想,可现实往往很残酷。大学生对自己心中向往的生活太过憧憬,可现实往往打破幻想。不高的薪水让毕业生们大失所望。很多大学生读书的初衷是为了找到一份好的、满意的工作,刚刚毕业,一踏入社会,就认为自己高人一等,希望找到一份条件较好,薪水高出社会现实水准的工作。

从而对相对较低的薪水岗位不屑一顾。理论是书本上的,不会把理论应用于社会实践,学得再多也等于无用之才。所以,不管是什么样的大学生,关键是看能不能把理论用于实践。

大学生就业方式:1. 可以参加研究生入学考试继续深造,或者选择考公务员或者教师。这样可以有一份稳定且有保障的工作。2. 自己创新和创业。3. 通过招聘网站,招聘会等方式自主寻找工作岗位进行就业。简言之,人们有自己的愿望,无论走哪条路都可以通往罗马,所以相信自己是最重要的。大学生就业在我一个马上升入大四的学生眼里可能暂时有以下几个方面1.考研事实上,大多数想参加研究生入学考试的人都集中在更好的学校。研究生入学考试将相对困难。想参加研究生入学考试的人基本上会提前一年甚至两年准备。因此,参加研究生入学考试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许多人付出了巨大的努力,最终未能进入理想的学校。2.校招我们最近开设了就业指导的课程,在我看来并且加上学长学姐的指导这些方面,校招肯定是最好的一个出路,无论从薪资待遇还是成长环境方面来看都有不错的发展,而且还因为应届毕业生的身份,企业会有一些福利待遇,再加上导员也会帮你规划和填申请,有“过来人”的帮助肯定更好一些。3.公务员考试面对就业问题,许多学生已经开始走上公开考试的道路。对于学生和他们的父母来说,公务员是一个铁饭碗。虽然工资不会特别高,但福利是好的和稳定的。候选人的数量每年都在增加。应届毕业生千万不要错过这个机会。这对你来说是个很好的机会。将来,毕业后找工作不会那么容易。4.考教师在父母眼里,最让人放心的职业是公务员,其次是教师。首先,当老师的第一个好处是学生有假期,所以你也有假期,所以老师有很多假期。必须有法定假日,所以没有必要引入更多。寒假和暑假将近三个月。第二个好处是,与公务员一样,他们也属于铁饭碗。如果他们通过考试,就不必担心失业问题。

就业的含义是指在法定年龄内的有劳动能力和劳动愿望的人们所从事的为获取报酬或经营收入进行的活动。近年来,中国高校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多,大学生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加之当前金融危机的影响,毕业生的就业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大学生在毕业后能否顺利就业,已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大学生就业难既有社会原因、政策原因,也有大学生自身的原因。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事关大学生的切身利益,更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需要政府、企业、高校和大学生共同努力。

另一种方式就是考研,考研上岸后就业机会也随之变多,也可以在考研途中更多的了解社会就业现状。

大学生就业形势存在供大于求的现象。社会岗位与大学毕业生数量严重失衡。随着大学生毕业进入社会,就业首先摆在面前,社会上有限的就业岗位与毕业生数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严重的供过于求已经成为他们困难和就业的根本原因,而且这种供过于求的就业趋势还在逐年扩大。随着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发展,大学毕业生的数量急剧增加。学生与社会需求的关系从“供不应求”到“供需平衡”,直至“供大于求”。随着大学生就业的市场化,价格机制在调节就业市场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目前社会高等教育高增长率,整体就业形势紧张,劳动力市场分化严重。由于高校扩招的快速和巨大的增加,大学生的供给在短时间内爆发,超过了社会和经济增长的水平和速度。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与大学生供给失衡,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面临失业,就业形势日益严峻。

从2019年疫情开始之后,我们都会感觉到身边的人在不断的抱怨,大学生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年轻人 不满足于自己的现状,选择考研、考编和考公等等。虽然随着高校的扩招,高校学生的数量在急剧增加,考研、考公等考试的人越来越多,但是最终考上名额的增加只是微乎其微,很多人在这么大压力的情况下,只能选择就业,也就出现了一种状况:“当下就业环境是人才多、机会少,竞争大,供大于需”。

也是在疫情之后,你身边听到越来越多的人讲“卷”。

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讲,从你进入大学的那一刻,其实你就要为自己的人生负责了。

尝试在一张A4纸上写下你想要干嘛?升学or就业?就业又包括多种——考公、考编、国企 or 私企等等,基于此你需要学习哪些技能,基本技能——办公软件、驾照、国家二级计算机、自己的口语表达等等;提升技能——PS、CAD、python等等?这些技能你需要在哪个时间段能够基本学习完成,在这期间你还可以参加哪些比赛或则哪个岗位使你的团队协作、沟通表达能力等等有提升。

大学生就业形势存在供大于求的现象,就业机会有限,我们的选择取决于我们的能力。

大学生面临的就业形势

大学生创业越来越被视为一种解决就业的迂回道路,各级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鼓励大学生创新创业,力图通过高校、政府、社会三方建立有效机制,引导大学生创新,支持大学生创业实践。值得注意的是,大学生创业成功率低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一项调查数据显示,当前,全国大学生创业成功率最高的浙江为4%,中国大学生创业成功率平均为2%,这与欧洲和美国的大学生创业成功率20%有整整十倍的差距。即使毕业生的就业率如各方数据展现的那么高,市场提供的工作也通常远不能满足这些意气风发的毕业生们的欲望。在张冀看来,单一的就业率无法还原就业情况。他进一步解释说:“工作肯定能找着,关键在工作是否与毕业生学业水平和能力相匹配。就业好坏是个综合复杂的问题,不能单看就业率,还要看就业半年一年后的离职率、专业相关性等等。”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836084111@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