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智能数码 >

训诂是什么意思_训诂是什么意思?

训诂是什么意思?

训诂,解释古代汉语典籍中的字句。就是解释的意思,具体指解释古代汉语(文言文)中字词的意义。“训”,许慎《说文解字》:“训,说教也。”段注:“‘说教’者,说释而教之’”。明梅膺祚《字汇》:“训,释也。如某字释作某义,顺其义以训之。” 用现代汉语说,训,就是通俗的话去解释某个字的字义。“诂”,《说文》:“诂,训故言也。从言,古声。”段注:“训故言者,说释故言以人,是之谓诂。”

训诂是什么意思_训诂是什么意思?训诂是什么意思_训诂是什么意思?


训诂是什么意思

训诂的意思;解释古书中字句的意义。

【例句】将比较用于训诂学,对早期汉语文献的解读是一条新路。

【拼音】[ xùn gǔ ]

【近义词】考据、训斥、训故

训诂的近义词

考据

【拼音】[ kǎo jù ]

【解释】(动)考证:深入~|~确凿。

【近义词】考证

训故

【拼音】[ xùn gù ]

【解释】即训诂。

什么叫训诂和训诂学?

训诂的本义不是“词语解释”的意思,而是先王(尧舜禹汤)的古言古道【训诂】这个词有狭义和广义两种概念,先分别叙述如下:Ⅰ【“狭义的”训诂】:用通行的话解释古代语言文字或方言的字义(或词义)就叫“训诂”。“训诂”有一些“具体的方式”以及“常用的术语”,现分别介绍如下:●训诂的具体方式分为以下三类:一“形训”:就是通过文字形体结构的分析来解释字(词)义,即拿词形来解释词义叫做形训。“六书”中“象形、指事、会意”三类字的字形与意义有直接关系,还有“形声字”的“义符”也可以标示它的意义类别。因此,分析字形对了解字的本义有重要的作用。在《说文》中,形训是基本的训释方式,除直言其义外,其分析字型构造部分,就是形训的范例。二“音训”:用音同或音近的词来解释词义叫做音训。三“义训”:直接说明词的含义,叫义训。“义训”又细分为三种(即直训、转训、陈说),现具体叙述如下:⑴直训:用同义词训释谓之直训。●训诂常用的术语如下:〔一〕、说义的术语:⑴“犹”⑵“之言”(凡说“之言”的,音义一定相通)⑶“貌”(凡说貌是形容它的样子,这些字或是形容词或是副词。⑷属、别。(凡说“属”或“别”的,是明其类别。⑸辞。(说明某字是助词,往往用“辞”或“辞也”。)〔二〕、拟音的术语。⑴读如⑵读若《说文》云:“宄,奸也。读若轨”。(注:①宄〔gui三声〕,奸〔jian一声〕:都是“奸邪、狡诈”的意思。)〔三〕、改字的术语⑴读为、读曰:凡说“读为”“读曰”的,就是换了另外一个字来解释词义。《卫风氓》“淇则有岸,隰则有泮”。笺云:“泮读为畔,畔涯也。言淇与隰皆有涯岸以自拱持,今君子放恣心意,曾无所拘制”。按泮的愿意为散,与本文不合,所以郑玄把它改读成畔字来训释它。(注:①淇〔qi二声〕:水名,源于河南淇山,流入卫河。②隰〔xi二声〕:a:低湿的地方;b:所开垦的田地。③泮〔pan四声〕:a:散,解;b:通“畔”。④畔〔pan四声〕:a:田地的边界;b:边,如“河边、水边、桥边、枕边”等等。⑤放恣:放纵任性。⑥心意:心情,思虑。⑦拘制:牵制,固守。)《汉书景帝纪》“减耆欲”注:“耆读曰嗜”。按耆的愿意为老,与本文不合,所以颜师古把它改成嗜字。(注:①耆〔qi二声〕:年老;耆〔shi四声〕:通“嗜”。②嗜〔shi四声〕:爱好,喜好。)⑵古字某同,古声某同。《论语》“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郑注“古字材哉同”。按郑氏改用哉字来解释材。《诗东山》“烝在栗薪”笺:“骨折声栗裂同也”。按郑氏改用裂字来解释栗。(注:①烝〔zheng一声〕:祭祀。②栗薪:堆积木柴。)〔四〕、正误的术语。凡有“字误”或“声误”而必须改正的,则用“当作”“当为”:⑴字误《老子》三十一章云:“夫佳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释文》“佳,善也。河上云:饰也。”王念孙说:“案佳当作佳,字之误也。佳,古唯字也。唯兵为不祥之器,故有道者不处。上言夫唯,下言故,文义正相承也”。(注:①夫〔fu三声〕:发语词。②佳〔此处读“wei二声”〕:只有,因为。③兵者:兵器。④物:他人,众人,人们。⑤或:都,全都。⑥故:所以。⑦不处:不使用。)⑵声误《礼记曲礼》“拾级聚足”注:“拾当为涉,声之误也”。按旧注:“拾级,涉阶之级也。聚足,后足与前足相合也。”(注:①拾〔she四声〕:古同“涉”,历经,经由。如:拾级而上〔沿着台阶而上〕。)Ⅱ【“广义的”训诂】:是指“训诂学”。即传统“语文学”的一个部门,是主要从“语义”的角度研究古代文献的一门学科。一训诂学的研究对象是:古代书面语中的训诂。二训诂学的研究内容是:语义。即古代书面语言中字(词)的含义。其中以汉魏以前古书中的词义为主。重点是研究词义的思想内容和感彩、词的意义系统和词语之间分化派生的关系、词的产生和发展。三训诂学的任务是:分析古代书面语言的矛盾障碍,总结前人的注疏经验,阐明训诂的体制、义例、方法和运用情况,以便更好地指导训诂以及与此相关的古文教学、古籍整理、词典编纂等工作。四训诂学的著作大体有两类:⑴专门解释某部著作,如《毛诗传疏》、《论语注疏》、《春秋左转集解》、《韩非子集解》等。⑵收集词语分类编排,进行解释的词典,如《尔雅》、《方言》、《释名》、《广雅》等详见:

训诂学是主要从词义的角度研究古代文献的一门学科,主要的对象是词义系统,首要任务是研究语义发展演变的规律。

训诂学(“诂”音“gǔ”,同“古”)是研究传统古书中词义的学科,是传统的语文学——小学的一个分支。训诂学也在译解古代词义的同时,也分析古代书籍中的语法、修辞现象。它从语言的角度研究古代文献,帮助人们阅读古典文献。根据文字的形体与声音,以解释文字意义的学问。偏重於研究古代的词义,尤其著重於研究汉魏以前古书中的词义、语法、修辞等语文现象。

所谓“训诂”,也叫“训故”、“故训”、“古训”、“解故”、“解诂”,用通俗的语言解释词义叫“训”;用当代的话解释古代的语言叫“诂”。“训诂”连用,早见于春秋时期鲁国人毛亨注释《诗经》的书,书名叫《诗故训传》,“故”、“训”、“传”是三种注解古文的方法。训诂合用始见于汉朝的典籍。

什么是训诂

训诂是研究古代汉字字义、用法、发音等方面的学问。训诂的直接对象是汉字,它的目的是恢复古代汉字的原始含义和用法,以达到正确使用、正确理解汉字的目的。在训诂的研究中,人们不仅要考虑汉字的形体、音韵、义理等因素,还要考虑历史和文化的背景,如古代制度、思想文化、地理环境等。

因此,训诂是一门极为综合的学问,既有语言学的成分,又有历史学、文化学的成分,也有哲学、学等方面的成分。

如唐代的孙应时、韩愈、刘义庆,宋代的许仲琳、李昉、陈亮等,他们的著作对于训诂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训诂是什么意思

训诂的解释[explanations of words in ancient books;gloss;glossary;commentary work on classics] 解释 古文 字义 特令校书郎贾逵为之训诂。——《后汉书·东平宪王苍传》 详细解释 对字句(主要是对古书字句)作解释。亦指对古书字句所作的解释。 《汉书·扬雄传上》 :“ 雄 少而好学,不为章句,训诂通而已,博览 无所 不见。” 唐 杨於陵 《祭权相公文》 :“帝曰丝纶,代予 言语 ,词之颇僻,政亦乖阻,尔其专掌,尔必师古。亟换官荣,屡移星序,春泉涌溢,彩翰飞舞,丕变浇讹,裁成训诂。” 清 陈澧 《东塾读 ·小学》 :“诂者,古也。古今异言,通之使人知也。盖时有古今,犹地有 东西 ,有南北,相隔远则言语不通矣。地远则有翻译,时远则有训诂。有翻译则能使别国如乡邻,有训诂则能使古今如旦暮,所谓通之也,训诂之功大矣哉!” 黄侃 《文字声韵训诂笔记·训诂笔记上·训诂学 定义 及训诂名称》 :“诂者,故也,即本来之谓;训者,顺也,即引申之谓。训诂者,用语言解释语言之谓。若以此地之语释彼地之语,或以今时之语释昔时之语,虽属训诂之所有事,而非构成之原理。” 洪诚 《训诂学》 章第二节:“训诂的 对象 本不限于古代汉语, 但是 古代汉语是主要对象。阅读古代汉语,在文字语言上出现的 问题 ,比阅读现代汉语出现的问题,要多得多……训诂是要讲通文意。 有时候 只要解释个别的词,全句的意思就 清楚 了;有时候却要加以申说,人们才看得懂。” 词语分解 训的解释 训 (训) ù 教导 , 教诲 :训诫。训蒙(教育儿童)。训迪(教诲开导)。教(刼 )训。培训。 可以作为法则的话: 家训 。 典式,法则:不足为训。 解释词的 意义 :训诂(解释古书中的字、词句的意义。亦称“训故 诂的解释 诂 (诂) ǔ 用通行的话解释古代语言文字或方言字义:训诂。解诂。字诂。 部首 :讠。

训诂是什么意思啊

训诂的意思是:解释古书中字句的意义。

一、基本解释

训诂,用当代通行或通俗的话来解释古书中的字义,解释古代汉语典籍中的字句。就是解释的意思,具体指解释古代汉语(文言文)中字词的意义。“训”,许慎《说文解字》:“训,说教也。”段注:“说教者,说释而教之”。

如某字释作某义,顺其义以训之。用现代汉语说,训,就是通俗的话去解释某个字的字义。“诂”,《说文》:“诂,训故言也。从言,古声。”段注:“训故言者,说释故言以教人,是之谓诂。”

二、详细解释

训诂学是传统研究古汉语词义的学科,是传统的语文学中小学的一个分支。训诂学在译解古汉语词义的同时,也分析古代书籍中的语法、修辞现象。从语言的角度研究古代文献,帮助人们阅读古典文献。

训诂学可以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训诂学包括音韵学和文字学,狭义的训诂学只是小学中与音韵、文字相对的学科,也有人将训诂学分为新旧两种。根据文字的形体与声音,以解释文字意义的学问。偏重于研究古代的词义,尤其著重於研究汉魏以前古书中的词义、语法、修辞等语文现象。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836084111@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