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智能数码 >

七巧板的来历(七巧板的来历故事)

本文目录一览:

七巧板的由来和历史 七巧板来历与历史简介

1、七巧板来历:七巧板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发明,其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一世纪,到了明代基本定型。明、清两代在民间广泛流传,清陆以湉《冷庐杂识》卷一中写道“近又有七巧图,其式五,其数七,其变化之式多至千余。体物肖形,随手变幻,盖游戏之具,足以排闷破寂,故世俗皆喜为之。”

2、历史:现在的七巧板是经过一段历史演变过程的,它是由宋代的燕几图到明代发展为蝶几图,到清初再演变成七巧图,到现在已经有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了。18世纪,七巧板传到国外,立刻引起极大的兴趣,有些外国人通宵达旦地玩它,并叫它“唐图”,意思是“来自中国的拼图”。在欧洲,大约在1805年出版的《新编中国儿童谜解》中有24幅七巧图并附有一份木制的七巧板。

七巧板的由来

七巧板来源于北宋时期的“燕几图”。燕几的意思是招呼客人宾宴用的案几,设计者是北宋进士黄伯思,他先设计了六件长方形案几,于宴会时能视宾客多寡适当调整位置。随后又增加一件小几,七件案几全拼在一起,会变成一个大长方形,分开组合可变化无穷。

后来,明朝严澄依照“燕几图”的原理,又设计了“蝶翅几”,由十三件不同的三角形案几而组成的,拼在一起。蝶翅几虽然是严澄发明的,但是《蝶几谱》却是明朝的戈汕在1617年编著。是一只蝴蝶展翅的形状,分开后则可拼成出一百多种图形。

现代的七巧板就是在“燕几图”与“蝶翅几”的基础上加以发展出来的。

七巧板玩法

1.依图成形,即从已知的图形来排出答案。

2.见影排形,从已知的图形找出一种或一种以上的排法。

3.自创图形,可以自己创造新的玩法、排法。

4.数学研究,利用七巧板来求解或证明数学问题。七巧板按不同的方法拼摆、组合可以拼排成各种各样的几何图形和形象,如桥梁、船只、房屋、手枪等。

七巧板的来历和玩法

七巧板来历:七巧板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发明,其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一世纪,到了明代基本定型。明、清两代在民间广泛流传,清陆以湉《冷庐杂识》卷一中写道“近又有七巧图,其式五,其数七,其变化之式多至千余。体物肖形,随手变幻,盖游戏之具,足以排闷破寂,故世俗皆喜为之。”

七巧板玩法:

1,依图成形,即从已知的图形来排出答案;

2,见影排形,从已知的图形找出一种或一种以上的排法;

3,自创图形,可以自己创造新的玩法、排法;

4,数学研究,利用七巧板来求解或证明数学问题。七巧板按不同的方法拼摆、组合可以拼排成各种各样的几何图形和形象,如桥梁、船只、房屋、手枪等。

扩展资料

七巧板在明、清两代很快就快传往日本和欧洲。1805年,欧洲的书目中已经收有介绍中国七巧板的书籍。日本七巧板分割方式和中国的略有不同,它应该是采用蝶几样法的中心正方形变型而成。

由于日本在1742年出版了《清少纳言智慧板》一书,而中国现存最早有关七巧板的书籍——《七巧图合璧》是1813年出版的,因此日本人认为七巧板是日本人所发明。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七巧板

七巧板是谁发明的?

七巧板是宋朝的黄伯思发明的。

根据清代陆以湉的《冷庐杂识》中记载:“宋黄伯思宴几图,以方几七,长段相参,衍为二十五体,变为六十八名。

说的是宋朝有个名叫黄伯思的人,对几何图形非常有研究,在宴请朋友的时候发明了一种用6张小桌子组成的“宴几”,在请客吃饭的时候使用,后来有人将它改进成七张桌子组成,再后来就形成现在的“七巧板”。

七巧板的来历

七巧板应该是大众智慧发明出来的,但宋朝有个叫黄伯思的人,对几何图形很有研究,他热情好客,发明了一种用6张小桌子组成的“宴几”——请客吃饭的小桌子。后来有人把它改进为7张桌组成的宴几,可以根据吃饭人数的不同,把桌子拼成不同的形状,所以七巧板的发明黄伯思应是先驱。

七巧板是一种古老的中国传统智力玩具,顾名思义,是由七块板组成的。而这七块板可拼成许多图形(1600种以上),例如:三角形、平行四边形、不规则多边形,玩家也可以把它拼成各种人物、形象、动物、桥、房、塔等等,也可以是一些中、英文字母。

七巧板是古代中国劳动人民的发明,其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一世纪,到了明代基本定型。明、清两代在中国民间广泛流传,清陆以湉《冷庐杂识》卷一中写道:近又有七巧图,其式五,其数七,其变化之式多至千余。体物肖形,随手变幻,盖游戏之具,足以排闷破寂,故世俗皆喜为之。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836084111@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