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智能数码 >

从军行其二王昌龄古诗 从军行其二王昌龄古诗带拼音全文

从军行二首原文_翻译及赏析

向夕临大荒,朔风轸归虑。平沙万里余,飞鸟宿何处。虏骑猎长原,翩翩傍河去。边声摇白草,海气生黄雾。百战苦风尘,十年履霜露。虽投定远笔,未坐将军树。早知行路难,悔不理章句。秋草马蹄轻,角弓持弦急。去为龙城战,正值胡兵袭。军气横大荒,战酣日将入。长风金鼓动,白露铁衣湿。四起愁边声,南庭时伫立。断蓬孤自转,寒雁飞相及。万里云沙涨,平原冰霰涩。惟闻汉使还,独向刀环泣。——唐代·王昌龄《从军行二首》 从军行二首 唐代 : 王昌龄

从军行其二王昌龄古诗 从军行其二王昌龄古诗带拼音全文从军行其二王昌龄古诗 从军行其二王昌龄古诗带拼音全文


向夕临大荒,朔风轸归虑。

平沙万里余,飞鸟宿何处。

虏骑猎长原,翩翩傍河去。

边声摇白草,海气生黄雾。

百战苦风尘,十年履霜露。

虽投定远笔,未坐将军树。

早知行路难,悔不理章句。

边塞 , 感伤 , 思归组诗 注释 ⑴大荒:指极其偏远荒僻的地方。

⑵朔风:北风。轸归虑:意为归家的思虑使人心痛。轸:痛。

⑶虏骑:指塞北匈奴骑兵,此处指突厥等少数民族骑兵。

⑷翩翩:形容马骑轻疾的样子。

⑸边声:边地所特有的声响。

⑹海气:指湖泊上的雾气。

⑺定远:指定远侯班超。

⑻行路难:乐府旧题,属《杂曲歌辞》。

⑼角弓:指用兽角装饰的硬弓。持弦:张弦。

⑽龙城:匈奴单于祭天的地方,在今蒙古国境内。

⑾金鼓:分别指钲和鼓,是古时军中用于号令的两种乐器。

⑿南庭:指南匈奴单于的住处。

⒀蓬: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 鉴赏

这组诗共两首,第一首诗表达了一位投笔从戎多年的老战士因功业志向难酬而产生的一时懊悔之情。前八句主要写傍晚边塞的荒凉景象,写得情景交融,凄凉孤寂。后,诗人借用典故,抒发了功业难成,歧路彷徨的矛盾心情。“悔”虽是一时激愤之语,但细细体味,亦在情理之中,传达出更多的辛酸与无奈。

王昌龄 (698— 756),字少伯,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盛唐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早年贫,困于农耕,年近不惑,始中进士。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因事贬岭南。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交厚。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被谤谪龙标尉。安史乱起,为刺史闾丘所杀。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著,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亦有“诗家天子王江宁”的说法)。

王昌龄

雨雪隔榆溪,从军度陇西。绕阵看狐迹,依山见马蹄。天寒旗彩坏,地暗鼓声低。漫漫愁云起,苍苍别路迷。——南北朝·江总《雨雪曲》

雨雪曲

雨雪隔榆溪,从军度陇西。

绕阵看狐迹,依山见马蹄。

天寒旗彩坏,地暗鼓声低。

漫漫愁云起,苍苍别路迷。 边塞 , 写景思乡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天兵下北荒,胡马欲南饮。横戈从百战,直为衔恩甚。握雪海上餐,拂沙陇头寝。何当破月氏,然后方高枕。骏马似风飙,鸣鞭出渭桥。弯弓辞汉月,插羽破天骄。阵解星芒尽,营空海雾消。功成画麟阁,霍嫖姚。白马黄金塞,云砂绕梦思。那堪愁苦节,远忆边城儿。萤飞秋窗满,月度霜闺迟。摧残梧桐叶,萧飒沙棠枝。无时独不见,流泪空自知。塞虏乘秋下,天兵出汉家。将军分虎竹,战士卧龙沙。边月随弓影,胡霜拂剑花。玉关殊未入, 莫长嗟。烽火动沙漠,连照甘泉云。汉皇按剑起,还召李将军。兵气天上合,鼓声陇底闻。横行负勇气,一战净妖氛。——唐代·李白《塞下曲六首》

塞下曲六首

唐代 : 李白

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天兵下北荒,胡马欲南饮。

横戈从百战,直为衔恩甚。

握雪海上餐,拂沙陇头寝。

何当破月氏,然后方高枕。

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天兵下北荒,胡马欲南饮。

横戈从百战,直为衔恩甚。

握雪海上餐,拂沙陇头寝。

何当破月氏,然后方高枕。

骏马似风飙,鸣鞭出渭桥。

弯弓辞汉月,插羽破天骄。

阵解星芒尽,营空海雾消。

功成画麟阁,霍嫖姚。

白马黄金塞,云砂绕梦思。

那堪愁苦节,远忆边城儿。

萤飞秋窗满,月度霜闺迟。

摧残梧桐叶,萧飒沙棠枝。

无时独不见,流泪空自知。

塞虏乘秋下,天兵出汉家。

将军分虎竹,战士卧龙沙。

边月随弓影,胡霜拂剑花。

玉关殊未入, 莫长嗟。

乐府 , 边塞组诗高山代郡东接燕,雁门胡人家近边。解放胡鹰逐塞鸟,能将代马猎秋田。山头野火寒多烧,雨里孤峰湿作烟。闻道辽西无斗战,时时醉向酒家眠。——唐代·崔颢《雁门胡人歌》

雁门胡人歌

唐代 : 崔颢

边塞生活

《从军行七首(其二)·王昌龄》原文与赏析

王昌龄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这首和第一首“烽火城西百尺楼”一样,也写征夫戍卒的思乡离情别绪。如果说上一首的思乡契机是一曲羌笛“关山月”的话,那么这首同样是异域的声声琵琶所引起的。在盛唐边塞诗人中,以羌笛、琵琶、胡琴入诗颇多,如王翰的《凉州词》: “葡桃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等等。这首《从军行》也是如此。看来彼时这些乐器已成为守边将士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伴侣。

“琵琶起舞换新声”,是一个十分喧闹的场景:琵琶声声,歌舞阵阵,随着舞蹈节奏的变化,琵琶也随之翻出新声。可以想见此时人的情绪也是神采飞扬的。然而,“总是关山旧别情”。于是,气氛为之一变。尽管琵琶可以不断翻出“新声”,但在久别家乡的征人听来,总不免勾起剪不断、理还乱的“旧别情”,这旧日的离乡之情始终萦回在他们的心间。作者在一“扬”一“抑”之间,把征人戍卒的离情别绪一并和盘托出,拨动人的心弦。

“撩乱边愁听不尽”承上句。身在边地,这绵绵乡思,这无尽头的边愁,使人无法平静。这“边愁”借着琵琶声,得到抒发,但又是奏不完、听不尽的。这样就从表象进入内心的刻划,并把无影无踪的“旧别情”、“边愁”,变得有形有质,深刻地、准确地表达了征人此时此地的心中之情。

王昌龄作七绝,十分重视结句。他曾有言: “每至落句,常须含蓄,不令语尽思尽。”(见《文镜秘府》)“高高秋月照长城”一句,诚如斯言。征人眼观歌舞,耳闻琵琶、羌笛声声,正乡愁万种,不能自已、无法排遣之时,不知何时在巍巍群山之上已升起一轮皓月,照彻莽莽长城。处此阔大的境界,种种闲愁也放置一旁。这一结句确有振起全篇之妙,王闿运《湘绮楼说诗》评述以为“此篇声调高响”,实是指此而言。中唐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有句云: “不知何处吹芦笛,一夜征人尽望乡”,意境与王昌龄此诗近似,但不免有衰飒之感。而读王昌龄这首诗,绝没有这种感觉,这确如有的论者所说,王昌龄的边塞诗是“盛唐气象”和时代精神的反映!

前首以“海风”为景,以“羌笛”为事,景在事前;此首以“琵琶”为事,以“秋月”为景,景在事后,当观其变调。(黄生《唐诗摘钞》)

“撩乱边愁”而结之以“听不尽”三字,下无语可续,言情已到尽头处矣。“高高秋月照长城”,妙在即景以托之,思入微茫,似脱实粘,诗之上乘也。(黄叔灿《唐诗笺注》)

此首第二句已斩绝矣,第三句转得不迫,落句更有含蓄,愈叹其妙。(宋顾乐《唐人万首绝句选》)

从军行其二的诗意是什么?

从军行其二写的是:百战沙场碎铁衣,城南已合数重围。突营射杀呼延将,独领残兵千骑归!

从字面不难看出,整个战斗何等激烈、何等凄惨!即使战斗经验丰富(百战沙场),在敌人重重包围下,突围出去也只剩“千骑”残兵罢了!

整首诗其实表面描写,实际是追求合平。

从军行七首(其二)

王昌龄

琵琶起舞换新声,

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

高高秋月照长城。

译文

琵琶奏起了新的乐曲,

守边将士在琵琶声中起舞,弹来弹去, 总是离不开《关山月》这类出征的乐曲。

琵琶声声,听不完守边的愁苦,

仰望夜空,只见那引人思乡的秋月照耀着万里长城。

以上所说的是其二是兵前边是军官在操场上训兵。

王昌龄的从军行其二原文及翻译

王昌龄的从军行其二原文: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翻译:军中起舞,伴奏的琵琶翻出新声,不管怎样翻新,听到《关山月》的曲调,总会激起边关将士久别怀乡的忧伤之情。纷杂的乐舞与思乡的愁绪交织在一起,欲理还乱,无尽无休。此时秋天的月亮高高地照着连绵起伏的长城。

赏析:这首诗写将士辞家别亲的怨愁,但末句翻以豪语结之,表现了将士忠勇报国的坦荡胸怀。前三句极写边愁。随着舞蹈的变换,“琵琶”又奏出新的曲调,但不管怎么变换,在内心充满思亲怀故愁绪的人听来,似乎“总是”在弹奏出“关山”别离的悲歌苦调,徒增心中纷乱的“边愁”和“不尽”的“别情”。诗歌至此,已将愁说尽,不能自已,再深掘愁思,已无余地。如何作结,更见功力。王昌龄不愧是“七绝圣手”,结语施以奇笔,突奏异响,以“高高秋月照长城”的雄伟壮阔之景,将征人浓郁的边愁一笔撇开,而翻出豪宕情怀。此句虽为景语,但诗人融情于景,在秋风朗月的广漠背景下,遥望长城万里的壮丽河山,使征人由对其热爱而意识到自己保卫河山的神圣职责,个人的区区“边愁”就不足挂齿了,从而使征人忠勇爱国的高旷情怀在壮丽之景的展示中得到完美体现。此诗构思新颖,多次转折,前三句与结句是一大转折,其中“换新声”与“旧别情”为一小转折,“总是”二字状愁绪的强烈,亦颇传神。

从军行 王昌龄其二

从军行 王昌龄其二

从军行 王昌龄其二 ,此诗是组诗七首中的第二首,作者是王昌龄,这首诗的内容主要描写军中宴乐表现征戍者深沉、复杂的感情,下面是这首诗的原文和阅读理解以及翻译、赏析,欢迎大家参考阅读~!

【原文】

从军行 王昌龄其二

作者:王昌龄

琵琶起舞换新声, 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 高高秋月照长城。

从军行 王昌龄其二 阅读理解:

(1)琵琶起舞换新声与下文的边愁是否矛盾?为什么?

(2)从写法上看,高高秋月照长城与前三句有何不同?这样的写法有什么好处?

答:(1)①不矛盾。随着舞蹈的变换,琵琶又改弹新曲,但内容总是旧别情。②运用对比写法,更能表现出听者深重的别情边愁,任何新曲都无法排遣将士内心的思乡之情。(如围绕琵琶的异域情调、边关的别离内涵来讲,也可适当给分)

(2).①前三句叙事抒情,后一句写景。②以景结情(借景抒情)。古老雄伟的长城绵亘起伏,秋月高照,景象壮阔而悲凉。以景作结,寓情于景,渲染了凄凉的意境,将将士们浓浓的'愁绪与凄清的秋夜月光和荒凉的边塞风光融为一体。

从军行 王昌龄其二 翻译:

军中起舞,伴奏的琵琶翻出新声,不管怎样翻新,每每听到《关山月》的曲调时,总会激起边关将士久别怀乡的忧伤之情。纷杂的乐舞与思乡的愁绪交织在一起,欲理还乱,无尽无休。此时秋天的月亮高高地照着长城。

从军行 王昌龄其二 字词解释:

1.新声:新的歌曲。

2.关山:边塞。旧别:一作离别。

3.撩乱:心里烦乱。边愁:久住边疆的愁苦。听不尽:一作弹不尽。

从军行 王昌龄其二 背景:

唐高宗调露、永隆年间(679──681),吐蕃、突厥曾多次侵扰甘肃一带,唐礼部尚书裴行俭奉命出师征讨。王昌龄的《从军行》组诗就是描写其间边塞战士的。诗词是采用乐府旧题写的边塞诗,共有七首。全诗写士子从戎,征战边庭的过程和心情,从而表达了有事,匹夫有责的使命感和建功立业的豪迈情怀。

从军行 王昌龄其二 赏析:

第二首诗截取了边塞军旅生活的一个片断,通过写军中宴乐表现征戍者深沉、复杂的感情。

琵琶起舞换新声。随舞蹈的变换,琵琶又翻出新的曲调,诗境就在一片乐声中展开。琵琶是富于边地风味的乐器,而军中置酒作乐,常常少不了胡琴琵琶与羌笛。这些器乐,对征戍者来说,带着异或情调,容易唤起强烈感触。既然是换新声,应该能给人以一些新的情趣、新的感受。但是,总是关山旧别情。边地音乐主要内容,可以一言以蔽之,旧别情而已。因为艺术反映实际生活,征戍者没有一个不是离乡背井乃至别妇抛雏的。别情实在是普遍、深厚的感情和创作素材。所以,琵琶尽可换新曲调,却换不了歌词包含的情感内容。《乐府古题要解》云:《关山月》,伤离也。句中关山在字面的意义外,双关《关山月》曲调,含意更深。

此句的旧对应上句的新,成为诗意的一次波折,造成抗坠扬抑的音情,特别是以总是作有力转接,效果尤显。次句强调别情之旧,但这乐曲也并不是太乏味。撩乱边愁听不尽,那曲调无论什么时候,总能扰得人心烦乱不宁。所以那奏不完、听不尽的曲调,实叫人又怕听,又爱听,永远动情。这是诗中又一次波折,又一次音情的抑扬。听不尽三字,或是怨,或是叹,或是赞,意味深长。作奏不完解,自然是偏于怨叹。然作听不够讲,则又含有赞美了。所以这句提到的边愁既是久戍思归的苦情,又未尝没有更多的意味。当时北方边患未除,尚不能尽息甲兵,言念及此,征戍者也会心不宁意不平的。前人多只看到它意调酸楚的一面,未必十分全面。

此诗前三句均就乐声抒情,说到边愁用了听不尽三字,那末结句如何以有限的七字尽此不尽就见功力。诗人这里轻轻宕开一笔,以景结情。仿佛在军中置酒饮乐的场面之后,忽然出现一个月照长城的莽莽苍苍的景象:古老雄伟的长城绵亘起伏,秋月高照,景象壮阔而悲凉。对此可以有多种理解:无限的乡愁,立功边塞的雄心和对于现实的忧怨,也许还应加上对于祖国山川风物的深沉的爱,等等。

读者也许会感到,在前三句中的感情细流一波三折地发展(换新声旧别情听不尽)后,到此却汇成一汪深沉的湖水,荡漾回旋。高高秋月照长城,这里离情入景,使诗情得到升华。正因为情不可尽,诗人以不尽尽之,思入微茫,似脱实粘,才使人感到那样丰富深刻的思想感情,征戍者的内心世界表达得入木三分。此诗之臻于七绝上乘之境,除了音情曲折外,这绝处生姿的一笔也是不容轻忽的。

作者资料:

王昌龄 (698 756),字少伯,汉族,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又一说京兆长安人(今西安)人。盛唐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早年贫,困于农耕,年近而立,始中进士。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因事贬岭南。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交厚。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被谤谪龙标尉。安史乱起,为刺史闾丘晓所杀。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著,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王昌龄诗绪密而思清,与高适、王之涣齐名,时谓王江宁。集六卷,今编诗四卷。

从军行 王昌龄其二 就为您介绍到这里,希望它对您有帮助,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不妨分享给您的好友吧,更多你想要的诗句、古诗词,这里都有!

关注微信公众号:miyu_88,精彩内容每天推送!

王昌龄的从军行古诗

从军行七首 唐·王昌龄

其一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上海风秋。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其二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从军行

其三

关城榆叶早疏黄,日暮云沙古战场。表请回军掩尘骨,莫教兵士哭龙荒。

其四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其五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王昌龄

其六

胡瓶落膊紫薄汗,碎叶城西秋月团。明敕星驰封宝剑,辞君一夜取楼兰。

其七

玉门山嶂几千重,山北山南总是烽。人依远戍须看火,马踏深山不见踪。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836084111@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