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智能数码 >

自噬pi3k(自噬pi3k的变化)

大家好,今日小源来为大家解答以上的问题。自噬pi3k,自噬pi3k的变化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自噬pi3k(自噬pi3k的变化)自噬pi3k(自噬pi3k的变化)


1、专题一:细胞死亡——自噬1.分类①巨自噬:细胞整个区域被包围在双膜小泡的自噬体中→自噬体与溶酶体融合形成自噬溶酶体,内容物被其中的酶降解;②微自噬:由受损细胞器表面信号分子触发,细胞器或内含物的囊泡直接与溶酶体融合、酶降解;③选择性自噬(伴侣介导的自噬)2.判断特征胞浆空泡化,自噬体形成,溶酶体清除物质。

2、3.涉及经典通路1)PI3K-AKT-mTOR信号通路;2)AMPK-TSC1/2-mTOR信号通路;4.表征方法①电镜观察,如GFP-mRFP/LC3双荧光系统观察(一种质粒或慢病毒过表达带两个融合蛋白的LC3);②WB/IF/IHC检测自噬相关蛋白(Lamp-2/LC3-Ⅰ/Ⅱ/p62等)表达;5.诱导剂与抑制剂1)诱导剂①模拟内质网应激:Bredeldin A/Thapsigargin/Tunicamycin;②制造饥饿:Earle's平衡盐溶液;③PI3K通路抑制剂:C2-ceramide;④mTOR抑制剂:Rapamycin;2)抑制剂①自噬体形成抑制剂:主要为PI3K通路抑制剂(3-MA,Wortmannin,LY294002);②自噬体与溶酶体融合阻断:巴伐洛霉素A1、长春碱、诺考达唑等;③自噬溶酶体降解抑制:主要为蛋白酶抑制剂(E64d、Pepstatin A);6.自噬标志物LC3蛋白①来去动态过程第一步:LC3/Atg8被具有蛋白内切酶活性的Atg4在羧基端剪切,得到LC3-Ⅰ,分布于胞质中;第二步:LC3-Ⅰ与Atg7(E1样酶)、Atg3(E2样酶)发生泛素化反应,耦联磷脂酰乙醇胺,生成脂质化的LC3-Ⅱ;第三步:LC3-Ⅱ附着于自噬体膜上,作为自噬体结构蛋白;第四步:位于自噬溶酶体外膜的LC3-Ⅱ被半胱氨酸蛋白酶Atg4B移除后回收,位于自噬溶酶体内膜的LC3-Ⅱ与包裹的内容物一起,被溶酶体降解;第五步:总之,LC3-Ⅰ和Ⅱ之间存在的生成-降解动态过程与自噬体的生成-融合-降解的过程(也叫自噬流)息息相关;单时间点LC3Ⅱ表达改变不能体现自噬改变,需使用阻断溶酶体降解的药物(氯喹、巴弗洛霉素A1等),判断在干预手段下,细胞自噬程度变化。

3、注:氯喹可升高溶酶体pH值,抑制LC3Ⅱ降解,阻断溶酶体功能;巴弗洛霉素A1作为强效V-ATPase抑制剂,阻断溶酶体依赖的降解。

4、②LC3 的四个亚型LC3A、LC3B、LC3B2、LC3C,各自表达因组织或细胞类型而异,需根据使用的细胞系或组织情况选择合适的靶标抗体。

5、③LC3-Ⅱ积聚变化的含义LC3-Ⅱ增多代表自噬形成增加,LC3-Ⅰ增多代表自噬减弱。

本文到这结束,希望上面文章对大家有所帮助。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836084111@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