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智能数码 >

大学物理实验公式总结_大学物理实验汇总

大学物理实验不确定度计算公式是什么?

这是间接测量的情况,需要偏微分。p,q,r为直接测量出的量,他们的值和绝对误差都是已知的。你只给出了值,没给出他们各自的误差。加“德尔特”的就是他们的误差。那个偏微分指间接测量量与他们每一个直接测量量的变化关系。例如你给出的(偏x/偏p)就等于1。

大学物理实验公式总结_大学物理实验汇总大学物理实验公式总结_大学物理实验汇总


物理学研究的领域可分为下列四大方面:

1.凝聚态物理——研究物质宏观性质,这些物相内包含极大数目的组元,且组员间相互作用极强。最熟悉的凝聚态相是固体和液体,它们由原子间的键和电磁力所形成。更多的凝聚态相包括超流和波色-爱因斯坦凝聚态(在十分低温时,某些原子系统内发现)。

某些材料中导电电子呈现的超导相;原子点阵中出现的铁磁和反铁磁相。凝聚态物理一直是最大的的研究领域。历史上,它由固体物理生长出来。1967年由菲立普·安德森最早提出,采用此名。

2.原子,分子和光学物理——研究原子尺寸或几个原子结构范围内,物质-物质和光-物质的相互作用。这三个领域是密切相关的。因为它们使用类似的方法和有关的能量标度。

它们都包括经典和量子的处理方法;从微观的角度处理问题。原子物理处理原子的壳层,集中在原子和离子的量子控制;冷却和诱捕;低温碰撞动力学;准确测量基本常数;电子在结构动力学方面的集体效应。原子物理受核的影晌。

但如核分裂,核合成等核内部现象则属高能物理。 分子物理集中在多原子结构以及它们,内外部和物质及光的相互作用,这里的光学物理只研究光的基本特性及光与物质在微观领域的相互作用。

3.高能/粒子物理——粒子物理研究物质和能量的基本组元及它们间的相互作用;也可称为高能物理。

因为许多基本粒子在自然界不存在,只在粒子加速器中与其它粒子高能碰撞下才出现。据基本粒子的相互作用标准模型描述,有12种已知物质的基本粒子模型(夸克和轻粒子)。它们通过强,弱和电磁基本力相互作用。标准模型还预言一种希格斯-波色粒子存在。现正寻找中。

不确定度的计算公式:S^2=(x1-X)^2+(x2-X)/(n-1)。注:X为平均值,n为测量的次数,方差越大,其不确定度则越大;方差越小,其不确定度就越小。

测量不确定度是与测量结果关联的一个参数,用于表征合理赋予被测量的值的分散性,它可以用于"不确定度"方式,也可以是一个标准偏差(或其给定的倍数)或给定置信度区间的半宽度,该参量常由很多分量组成,它的表达(GUM)中定义了获得不确定度的不同方法。

相关介绍

测量不确定度越大,表示测量能力越差;反之,表示测量能力越强。不过,不管测量不确定度多小,测量不确定度范围必须包括真值(一般用约定真值代替),否则表示测量过程已经失效。

测量不确定度从词义上理解,意味着对测量结果可信性、有效性的怀疑程度或不肯定程度,是定量说明测量结果的质量的一个参数。实际上由于测量不完善和人们的认识不足,所得的被测量值具有分散性,即每次测得的结果不是同一值,而是以一定的概率分散在某个区域内的许多个值。

测量所造成的绝对误差与被测量〔约定〕真值之比。乘以100%所得的数值,以百分数表示。

相对误差=绝对误差÷真值。为绝对误差与真值的比值(可以用百分比、千分比、百万分比表示,但常以百分比表示)。一般来说,相对误差更能反映测量的可信程度。

大学物理实验课程总结:试验结果:把上面处理好的数据处理的结果写出来。

实验结果的表示,首先取决于实验的物理模式,通过被测量之间的相互关系,考虑实验结果的表示方法。常见的实验结果的表示方法是有图解法和方程表示法。在处理数据时可根据需要和方便选择任何一种方法表示实验的最后结果。

实验注意:

1、必须以质量较大的小球作为入射小球(保证碰撞后两小球都向前运动)。

2、入射小球每次应从斜槽上的同一位置由静止开始下滑。

3、小球落地点的平均位置要用圆规来确定:用尽可能小的圆把所有落点都圈在里面,圆心就是落点的平均位置。

4、所用的仪器有:天平、刻度尺、游标卡尺(测小球直径)、碰撞实验器、复写纸、白纸、重锤、两个直径相同质量不同的小球、圆规。

以上内容参考:

大学物理试验中分组求差法,也就是逐差法。

大学物理试验中分组求差法,也就是逐差法处理数据,需要将数据对称的分成两组,用第二组数据减去第一组相同位置的数据,将几组差值相加,再除以每组数据数目的平方即可。

逐差法是为提高实验数据的利用率,减小了随机误差的影响,另外也可减小了实验中仪器误差分量,因此是一种常用的数据处理方法。

扩展资料;

在高中物理“求匀变速直线运动物体的加速度”实验中分析纸带。

运用公式△X=at^2;

X3-X1=X4-X2=Xm-Xm-2

当时间间隔T相等时,假设测得 X1,X2,X3,X4 四段距离,那么加速度

a=【(X4-X2)+(X3-X1)】/2×2T2

参考资料来源:

大学物理电场强度公式

大学物理电场强度公式如下:

E=K*Q/R^2,k=9.0×10^9N.m^2/C^2。

电场中某一点的电场强度在数值上等于单位电荷在那一点所受的电场力。试验电荷的电量、体积均应充分小,以便忽略它对电场分布的影响并精确描述各点的电场。

在匀强电场中:E=U/d;

若知道一电荷受力大小,电场强度可表示为:E=F/q;

点电荷形成的电场:E=kq/r^2,k为一常数,q为此电荷的电量,r为到此电荷的距离,可看出:随r的增大,点电荷形成的场强逐渐减小(点电荷形成的场强与r^2成反比) 。

电场强度遵从场强叠加原理:

即空间总的场强等于各电场单独存在时场强的矢量和,即场强叠加原理是实验规律,它表明各个电场都在独立地起作用,并不因存在其他电场而有所影响。

电场强度的大小,关系到电工设备中各处绝缘材料的承受能力、导电材料中出现的电流密度、端钮上的电压,以及是否产生电晕、闪络现象等问题,是设计中需考虑的重要物理量之一。

地球表面附近的电场强度约为100V/m。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836084111@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