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智能数码 >

随心所欲不逾矩是多少岁_一个随心所欲不逾矩的行为

意思是:三十岁就能有所成就,四十岁遇到事情不再感到困惑,五十岁就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支配的事情而乐知天命,六十岁时能听得进各种不同的意见,七十岁可以随心所欲,却又不超出规矩。

随心所欲不逾矩是多少岁_一个随心所欲不逾矩的行为随心所欲不逾矩是多少岁_一个随心所欲不逾矩的行为


出自春秋孔子弟子《论语·为政》第4章。

原文: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译文:

孔子说:“我十五岁就立志学习,三十岁就能有所成就,四十岁遇到事情不再感到困惑,五十岁就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支配的事情而乐知天命,六十岁时能听得进各种不同的意见,七十岁可以随心所欲却又不超出规矩。”

扩展资料

《为政》共24章,本篇主要内容涉及孔子“为政以德”的思想、如何谋求官职和从政为官的基本原则、学习与思考的关系、孔子本人学习和修养的过程、温故而知新的学习方法,以及对孝、悌等道德范畴的进一步阐述。

在本章里,孔子自述了他学习和修养的过程。这一过程,是一个随着年龄的增长,思想境界逐步提高的过程。

整个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十五岁到四十岁是学习领会的阶段;五十、六十岁是安心立命的阶段,也就是不受环境左右的阶段;七十岁是主观意识和作人的规则融合为一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道德修养达到了最高的境界。

儒家士子追求的最高境界就是让人民“安居乐业”,孔子这些话,是为了告诫后学,道德修养的过程是很漫长和艰难的,只有多多体会,才能真正理解为人之道和为政之道,修成君子。

《论语》成书于春秋战国之际,是孔子的学生及其再传学生所记录整理。到汉代时,有《鲁论语》(20篇)、《齐论语》(22篇)、《古文论语》(21篇)三种《论语》版本流传。东汉末年,郑玄以《鲁论语》为底本,参考《齐论语》和《古文论语》编校成一个新的本子,并加以注释。

郑玄的注本流传后,《齐论语》和《古文论语》便逐渐亡佚了。以后各代注释《论语》的版本主要有:三国时魏国何晏《论语集解》,南北朝梁代皇侃《论语义疏》,宋代邢晏《论语注疏》、朱熹《论语集注》,清代刘宝楠《论语正义》等。

《论语》涉及哲学、政治、经济,教育、文艺等诸多方面,内容非常丰富,是儒学最主要的经典。在表达上,《论语》语言精炼而形象生动,是语录体散文的典范。在编排上,《论语》没有严格的编纂体例,每一条就是一章,集章为篇,篇、章之间并无紧密联系,只是大致归类,并有重复章节出现。

参考资料来源:

孔子说的"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是什么意思

【 [原文]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译文]

孔子说:“我十五岁有志于学问;30岁就可以独立处事了;40岁便遇事不迷惑;50岁就已经认识到了自己这一生的道路;60岁,一听别人言论便可以分辨真假,判明是非;到了70岁便随心所欲,做任何事都不越出规矩。”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是什么意思?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的意思是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规矩。

出自《论语·为政》的内容: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1、随心所欲不逾矩的意思是什么:随心所欲而不越出规矩。指一件事情顺其自然,有自己的尺度就好,凡事不过于刻意安排,顺其自然。

2、随心所欲不逾矩出自《论语·第二章·为政篇》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3、翻译,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命;六十岁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不觉得不顺;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规矩。”

4、孔子曰七十随心所欲不逾矩: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

一个未经修行的人,从心所欲,那就是想干嘛就干嘛,这肯定是要坏规矩的。所以人要有所约束,而不能从新所欲。这个约束人的东西,就是「礼」。

即使是好的品质,也要讲究一个适度,也要以「礼」来节制。

「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乱,直而无礼绞。」《论语·泰伯》

恭、慎、勇、直,都是很好的品质,但如果没有「礼」的约束,恭的太甚,就繁文缛节,太烦乱了。慎过了头,就处处畏畏缩缩的。勇而无礼,就会出各种乱子。直率很好,过了就显得刻薄。好的品质尚且如此,何况其他呢。所以「礼以节人」,而人要「约之以礼」。不能乱来,更不能从心所欲。

可是经过十五志学,直到七十而能「从心所欲不逾矩」。即使从心所欲,也不会逾矩。这个说起来很简单,但却是一种至高的境界。这是把仁义道德内化成了一种生理本能。

「礼」对人的约束是一种外在的约束,你得「吾日三省吾身」,时时反思自己,是不是违背了「礼」了,是不是做错事了。

《大学》云:「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始恶恶臭,如好好色。」这是说不要自欺,就像喜欢「好色」,厌恶「恶臭」一样,是一种本能反应,自然而然。这就是诚其意,毋自欺也。

见到「好色」,自然就新生欢喜。闻到「恶臭」,立刻就心生厌恶。这是一种自然反应,是不需要考虑和选择的。那么如果道德修行,最后达到好德如「好好色」,除恶如「恶恶臭」。像「好好色」「恶恶臭」一样,成了一种本能的自然反应。这时候,你就可以「从心所欲不逾矩」了。因为你再怎么从心所欲,也不会喜欢「恶臭」,厌恶「好色」。一切都成了你内在的自然反应。

这个境界之下,根本就没有礼的「约束」之感了,也不用日日反省。就像不用约束和规定你『要远离恶臭』,你自然就会这样做。一切仁义道德,都不再是外在于你的,而是内在于你的,是你的本能反应,这就是「从心所欲不逾矩」。

这个应该是指的人的年龄,不过也可以指的是人的经历吧。人生在世不可能事都顺利,总会遇到一些挫折,这就要看自己的心态了,如果能够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那么不管遇到什么样的挫折,都能够坦然的去面对,这样也就能够很好的解决问题。如果心态不好的话,那么不管做什么事情都很难取得成功。所以说心态很重要。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836084111@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