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智能数码 >

神舟十四号飞船什么时候回来?着陆地点在哪?

十四号飞船什么时候回来

十四号飞船2022年12月4日20时09分安全返回。

神舟十四号飞船什么时候回来?着陆地点在哪?神舟十四号飞船什么时候回来?着陆地点在哪?


北京时间2022年6月5日10时44分,搭载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四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约577秒后,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与火箭成功分离,进入预定轨道,飞行乘组状态良好,发射取得成功。

北京时间2022年6月5日17时42分,成功对接于天和核心舱径向端口,整个对接过程历时约7小时。北京时间2022年11月30日7时33分,神舟十四号乘组迎来神舟十五号3名航天员顺利进驻空间站,完成“太空会师”。2022年12月4日20时09分,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成功着陆。

神舟十四号

神舟十四号(英文:Shenzhou-14,英文又称:Shenzhou XIV,简称:神十四),为载人航天工程发射的第十四艘飞船,是空间站组合体之一。

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行任务是空间站建造阶段第二次飞行任务,也是该阶段首次载人飞行任务,航天员乘组在轨工作生活6个月,任务主要目的为:配合问天实验舱、梦天实验舱与核心舱的交会对接和转位,完成空间站在轨组装建造;完成空间站舱内外设备及空间应用任务相关设施设备的安装和调试;开展空间科学实验与技术试验;进行日常维护维修等相关工作。

神舟十四号着陆地点在哪?

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成功着陆。

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位于内蒙古阿拉善盟额济纳旗境内的东风着陆场成功着陆,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行任务取得成功。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行任务是空间站建造阶段第二次飞行任务,也是该阶段首次载人飞行任务。

航天员乘组在轨工作生活6个月,任务主要目的为:配合问天实验舱、梦天实验舱与核心舱的交会对接和转位,完成空间站在轨组装建造;完成空间站舱内外设备及空间应用任务相关设施设备的安装和调试;开展空间科学实验与技术试验;进行日常维护维修等相关工作。

神舟十四号成就:

创造载人航天史上多个首次,首次实现两个20吨级的航天器在轨交会对接,首次实现空间站舱段转位,航天员乘组首次进入问天、梦天实验舱,开启人太空“三居室”时代。首次实现货运飞船2小时自主快速交会对接,创造了世界纪录。首次利用气闸舱实施航天员出舱活动,并创造了一次飞行任务3次出舱的纪录。

神舟14号飞船返回时间

神舟14号飞船返回时间为12月4日。

12月2日晚,神舟十四、神舟十五号航天员乘组进行交接仪式,两个乘组移交了空间站的钥匙。这是航天员乘组完成的首次在轨交接,空间站正式开启长期有人驻留模式。据介绍,神舟十四号航天员乘组已完成全部既定任务,将于12月4日乘坐神舟飞船返回东风着陆场。目前,着陆场及各参试系统正在开展迎接航天员返回的各项准备。

12月4日20时09分,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成功着陆。在太空执行任务183天后,“忙出三人组”的陈冬、刘洋、蔡旭哲于21时01分安全顺利出舱。

神舟14号飞船

神舟十四号(英文:Shenzhou-14,英文又称:Shenzhou XIV,简称:神十四),为载人航天工程发射的第十四艘飞船,是空间站组合体之一。

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行任务是空间站建造阶段第二次飞行任务,也是该阶段首次载人飞行任务。航天员乘组在轨工作生活6个月,任务主要目的为:配合问天实验舱、梦天实验舱与核心舱的交会对接和转位,完成空间站在轨组装建造;完成空间站舱内外设备及空间应用任务相关设施设备的安装和调试;开展空间科学实验与技术试验;进行日常维护维修等相关工作。

2022年6月5日10时44分,搭载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四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神舟十四号进入预定轨道,17时42分,成功对接于天和核心舱径向端口。11月30日7时33分,神舟十四号乘组迎来神舟十五号3名航天员,完成“太空会师”。

12月4日20时09分,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成功着陆,航天员陈冬、刘洋、蔡旭哲身体状态良好,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行任务取得成功。

神舟十四号乘组返回时间

神舟十四号乘组返回时间是2022年12月4日20时09分。

神舟十四号(英文:Shenzhou-14,英文又称:Shenzhou XIV,简称:神十四),为载人航天工程发射的第十四艘飞船,是空间站组合体之一。

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行任务是空间站建造阶段第二次飞行任务,也是该阶段首次载人飞行任务,航天员乘组在轨工作生活6个月,任务主要目的为:配合问天实验舱、梦天实验舱与核心舱的交会对接和转位,完成空间站在轨组装建造;完成空间站舱内外设备及空间应用任务相关设施设备的安装和调试;开展空间科学实验与技术试验;进行日常维护维修等相关工作。

研制历程

神舟十四号是神舟十三号的备份,神舟十四号及其后续飞船在太空中停留的时间更是要长达半年。2021年10月16日0时23分,长征二号F遥十三运载火箭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起飞,成功将载有3名航天员的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送入预定轨道。在神舟十三号成功发射的同时,神舟十四号也已经完成发射前的全部工作,进入应急发射待命状态。

2022年4月17日,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主任郝淳在国务院办公室举行发布会上表示,2022年将实施6次飞行任务。其中:6月发射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3名航天员进驻核心舱并在轨驻留6个月;随后将发射天舟五号货运飞船和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神舟十五号飞行乘组由3名航天员组成,与神舟十四号航天员在轨轮换。

神舟十四号着陆失败的原因

切伞失败的问题是,宇航员并没有选择切伞。其实在返回舱上面根本就没有设置自动切伞器,切伞是航天员根据实际需求来选择的。控制器掌握在航天员自己的手里面,他们在返回的过程之中,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来选择切或者是不切。所以这一次他们并不存在切伞失败的问题,而是他们没有选择切伞。

神舟十四号返回舱成功着陆,可惜一下切伞失败,搭载着陈冬、刘洋、蔡旭哲3位航天员的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返回舱成功着陆于内蒙古东风着陆场,返回舱外观良好。神舟十四号返回舱未切伞,就是02号航天员根据当时的气象条件,做出的主动选择,不存在失败的可能性。

神舟十四号着陆失败的原因,主要是航天员在回仓撞击中身体发生了轻微的变化,没有来得及切断主伞而导致着陆失败。

神舟十四号着陆没有失败,安全着陆,只是航天员没有作切伞这个动作罢了。

牧民讲述“神舟十四号降落在我家草场”:亲眼看到航天英雄特别激动

极目记者丁伟

视频剪辑丁伟

神舟十四号乘组“太空出”半年于12月4日返回地面。返回舱正好降落在了内蒙古一牧民家的草场上,近距离观看降落,他激动不已。12月7日,该牧民告诉极目记者,神舟十二号返回时也降落在了他家的草场,他家的草场面积有71万余亩。

神舟十四号返回降落在牧民家草场

据内蒙古广播电视台,这次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返回舱降落到了当地一牧民的草场上,亲眼看到返回舱着陆,看到航天员平安出舱,这位牧民难掩激动和自豪,“神舟十二号返回舱是落在我的草场上,这一次神舟十四号返回舱也是落在我的草场上,看见了3位航天员平安回来,他们身体状况特别好,我特别激动。”

上述视频发布后,引发网友关注,很多网友在向该牧民大哥表达祝贺的同时,还开玩笑称“以后可以改名为神舟草场了”。记者注意到,也有不少网友好奇这位牧民家的草场到底有多大。

承包证

12月7日,极目记者联系到了该牧民,他说自己家里一共有两块草场,此次神舟十四号返回降落的草场是用来放养骆驼的,面积有68.3万亩,另外他还有一块用来放羊的草场,面积近3万亩,两块草场加起来共计71万余亩。随后,该牧民向记者展示了他的草原承包经营权证,上面显示他家一共承包了717665.39亩的草场,承包起止日期为1998年1月1日至2027年12月31日。

“亲眼看到航天英雄们平安回到祖国的怀抱,看到他们身体状况特别好,心情特别高兴,特别激动。”该牧民说,提前几天他就通过手机知道了神舟十四号返回的消息,没想到这次能近距离观看返回。他还表示,当时神舟十二号返回也是降落在了他家的草场,不过当时没有到现场观看。

此前

神十四航天员回来啦!“忙乘组”半年创造多个“首次”

自今年6月5日入驻空间站以来,三名航天员在轨任务安排饱满,可以说是空间站任务实施以来的“忙乘组”。

神舟十四号任务还创造了载人航天史上多个“首次”:

一是首次实现两个20吨级的航天器在轨交会对接;

二是首次实现空间站舱段转位;

三是航天员乘组首次进入问天、梦天实验舱,开启人太空“三居室”时代;

四是首次实现货运飞船2小时自主快速交会对接,创造了世界纪录;

五是首次利用气闸舱实施航天员出舱活动,并创造了一次飞行任务3次出舱的纪录;

六是首次使用组合机械臂支持航天员出舱活动;

七是航天员乘组首次在轨迎来货运飞船来访;

神十四到底有多牛?一起来看看。

资料画面

6月5日10时44分,搭载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四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

这是空间站任务转入建造阶段后的首次载人任务。

开启人太空“三居室”时代

在轨期间,神舟十四号乘组先后迎来问天、梦天实验舱,配合地面完成空间站组装建设工作,从单舱组合体飞行逐步建成三舱组合体飞行状态。

首次进驻两个实验舱。问天实验舱和梦天实验舱是空间站的两个实验舱段,发射重量均约23吨。神舟十四号航天员在轨期间,空间站首次实现两个20吨级的航天器交会对接,完成首次平面式转位。其中问天实验舱任务是空间站次在有人状态下进行交会对接。

梦天实验舱

首次在问天实验舱进行太空授课

10月12日,“天宫课堂”在问天实验舱开讲,神舟十四号航天员作为新晋“太空教师”,介绍和展示了问天实验舱的工作生活场景,并首次展示了空间站植物研究项目的科学实验作。陈冬戴上空间站内混合现实眼镜,在科学手套箱内对在太空中生长的拟南芥进行样品采集。

10月12日,在中科院空间应用工程与技术中心地面主课堂,学生收看“天宫课堂”第三课。新华社

3次出舱创纪录

11月17日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拍摄的神舟十四号航天员蔡旭哲成功出舱的画面。新华社

神舟十二号、神舟十三号乘组分别开展了2次出舱任务,神舟十四号航天员乘组共完成了3次出舱活动,创造了一次飞行任务3次出舱的纪录。

首次从问天实验舱气闸舱出舱。9月初,陈冬、刘洋完成他们的出舱首秀,这是空间站建造阶段的首次出舱活动,问天实验舱气闸舱首次使用,小机械臂首次辅助舱外作业。

出舱活动间隔时间短。9月17日,乘组完成第二次出舱活动,此次任务距离乘组首次出舱仅隔16天,创下航天员两次出舱活动间隔时间短纪录。

空间站“T”字构型下首次出舱。神舟十四号乘组一次出舱是空间站形成“T”字基本构型后的首次出舱任务,航天员的出舱活动范围由单舱扩展到三舱。陈冬成为首位登上组合机械臂的航天员;蔡旭哲实现首次跨舱段舱外行走,成为到达梦天实验舱舱外的航天员。

11月3日9时32分,空间站梦天实验舱顺利完成转位,标志着空间站“T”字基本构型在轨组装完成。视频画面

两个乘组首次“太空会师”

首次在轨“收快递”。11月12日,天舟五号货运飞船成功发射,并首次实现2小时快速交会对接,创下人类航天器快交会对接纪录。这是航天员首次在轨迎来货运飞船。飞船向空间站送去了神舟十五号3名航天员6个月的在轨驻留消耗品、推进剂、应用实验装置等物资。

首次迎接载人飞船来访。11月30日,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成功对接空间站组合体,航天员首次在空间站迎来载人飞船,神舟十四号航天员与神舟十五号航天员顺利“会师太空”,首次实现6名航天员同时在轨飞行。

完成首次在轨交接

12月2日晚,神舟十四号航天员乘组与神舟十五号航天员乘组完成载人航天首次在轨交接,神舟十五号乘组指令长费俊龙从神舟十四号乘组指令长陈冬手中接过空间站钥匙。空间站正式开启长期有人驻留模式。

在轨交接期间,6名航天员在“太空之家”是如何共同生活、合理分工的呢?一起了解一下↓

在轨生活怎么住?空间站基本构型组建完成后,“太空之家”为在太空“出”的航天员们提供了更宽敞的“三居室”。其中,天和核心舱与问天实验舱原则上分别作为撤离乘组与来访乘组生活、休息的主要场所,两舱的使用也可由两乘组协商后根据需要确定。

怎么吃?两乘组可根据空间大小选择一起进餐或分场所进餐,可分享各自食谱中安排的食品。

如何安排就寝?根据实际情况确定两乘组在轨就寝状态,原则上同一乘组在同一舱段,也可由两乘组协商后根据需要确定。

航天员的睡眠区

怎么锻炼?如何解决个人卫生?在轨锻炼可根据锻炼项目错时灵活实施;乘组轮换期间,可同时启用天和核心舱与问天实验舱卫生区,原则上乘组根据就寝舱段就近使用。

航天员在轨锻炼

撤离乘组做什么?在两乘组正式交接前,值班职责继续由撤离乘组承担,待交接结束后,来访乘组根据值班制度开始轮流值班。

为了迎接来访乘组,撤离乘组要提前进行空间站物品整理和物资清点,为来访乘组准备日常生活物资、睡眠空间和用品等;撤离乘组还要提前进行来访乘组进驻前空间站相关状态设置,确保满足6人的资源消耗需求。

撤离乘组按照乘组飞行,完成每日工作,重点进行返回前准备。

开展水样微生物检测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836084111@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