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智能数码 >

尽信书不如无书出自于哪里? 尽信书不如无书下一句是什么

尽信书,不如无书的作品出处

《尽信书,不如无书》出自《孟子》的《尽心章句下》。

尽信书不如无书出自于哪里? 尽信书不如无书下一句是什么尽信书不如无书出自于哪里? 尽信书不如无书下一句是什么


《孟子》一书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再传弟子共同编写而成,记录了孟子的语言、政治观点(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贵君轻)和政治行动的儒家经典著作。孟子曾仿效伏指孔缺改配子,带领门徒周游各国。但不被当时各国所接受,退隐与弟子一起著书。《孟子》有七篇传世:《梁惠王》上下;《公孙丑》上下;《滕文公》上下;《离娄》上下;《万章》上下;《告子》上下;《尽心》上下。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提出“仁政”、“王道”,主张德治。 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孟子》是四书中篇幅最大的部头最重的一本,有三万五千多字歼神.从此直到清末,“四书”一直是科举必考内容。

尽信书不如无书

尽信书不如无书,出自《孟子·尽心下》:“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和锋已矣。”

告诉我们不要拘泥于书本或迷信书本,这句话本身引起了很多的质疑,我想这句话是有前提的,这个前提就是我们已经有了一定的阅读量和知识储备,生活处处皆学问,读书能够让我们将生活中的学问与书唤物晌中融会贯通,找到共鸣,拓宽视野,理清凌乱的思绪,这才是读书的用意。

比如我最近阅读的育儿类的书籍,关于孩子习惯养成这个问题上,一本书告诉我们不要设立奖励性的规则,孩子完成什么给予奖励,这会剥夺孩子内心的能力感,因为她得关注焦点是奖励。

另一本书则不同,它提到了习惯表中的内容和奖励挂钩,比如一周内得到5个钩儿的孩子可以得到一个小奖品,得到的越多,奖品越大,这会让孩子有成就感。

在读第一本书的时候,我觉得书中说的有道理,我就把原本给女儿设立的日常表改为了画图模式,她很高兴和我共同完成了一副五颜六色的计划图,她能直观的看懂这一天要做哪些事情,而不是规定她到什么时间必须做什么事情,做好了贴个小花这样子,改了这个图之后,开始一切正常,并且解决了晚上睡觉的一大难题,因为我在图上画了睡前步骤,她每天都会看着图讲一遍睡前都需要做什么,按照这个步骤完成,乖乖睡觉了。

这期间我正在读第二本书,在读到关于日常计划的制定时,我便先入为主认为书中所说的奖励不可取,直到有一天,孩子和我说:“妈妈,为什么我的时间表上不打钩儿了,我想要要完成一件事情就打一个钩儿。”,我听了有些诧异,又一想这段时间白天学习的时间确实出现了问题,之前按时蚂仿完成贴小红花已经有一段时间,坚持的还算不错,自从改了这个日常表,去除了贴小红花和打钩,而只是让她明白什么时间该做哪些事之后,孩子总喜欢选择简单的事情做,比如,背古诗和识字,她就会选识字,因为识字只学六个字就可以了。

这时,我开始觉得这个日常表是有很大漏洞的了,一种方法,对有的孩子管用,有的孩子就不管用,这不是好坏对错之分,而是每个孩子成长情况不同,需求也就不同,只有结合实际尝试了才能做出更适合自己的日常表,如果我将这两种方法融合在一张表上,或许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一本书传递给我们的是一种思想或者一种方法,在书中我们可以接收到很多很多新的思想和方法,但并不是书中所有的东西对我们来说都有用,如果只读一本书,就根深蒂固的认为书中所言皆为真理,未免有些狭隘了,所以读书还是要某个领域的书籍多读几本,汲取其精华,结合实践,才能真正成为自己的东西。生活处处皆学问,只不过我们并没有太过在意。

尽信书不如无书,实际是想告诉我们书中那些真正能够与生活融合碰撞的,才是我们最需要的。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的意思是 该句出自何典

1、尽信书,不如无书,汉语成语,拼音是jìn xìn shū bù rú wú shū,意思是返伏指读书不要拘泥于书上或迷信书本。

2、语出《孟子·尽心下》:“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漏闭携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宋·陆九渊《政之宽猛孰先论》:“呜呼,尽信书不如无书。”

3、示例态宴:历史可信吗?我们只能说:大体可信。如果说完全不可信,那就成了虚无主义。但尽信书则不如无书的古训, 还是有道理的。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出自哪里呢?

孟子说出“尽信书则裤岩不如无书”这句话的时候,是因为对《尚书》中关于武王伐纣的情形产生了怀疑。

出处:出自《孟子.尽心下》

释义:读书时应该加以分析,不能盲目地迷信书本败岩,不能完全相信它,应当辨证地去看问题。

就是说,书上说的知识虽然是前人总结下来的精华,但是俗语讲,书是死的,人是活的.

如果一个人做什么事情都按照书本上说的去做,书察纯御上怎么写就怎么去做的话,那还不如不要书了.也就是说,如果百分之百的相信书本,还不如不要书本.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是谁说的话?

赵括纸上谈兵

战国时期,赵国大将赵奢曾以少胜多,大败入侵的秦军,被赵惠文王提拔为上卿。他有一个儿子叫赵括,从小熟读兵书,张口爱谈军事,别人往往说不过他。因此很骄傲,自以为天下无敌。

然而赵奢却很替他担忧,认为他不过是纸上谈兵,并且说:“将来赵国不用他为将罢、如果用他为将,他一定会使赵军遭受失败。”

果然,公元前259年,秦军又来犯,赵军在长平坚持抗敌,那时赵奢已经去世。廉颇负责指挥全军,他年纪虽高,打仗仍然很有办法,使得秦军无法取胜。

秦国知道拖下去于己不利,就施行了反间计,派人到赵国散布“秦军最害怕赵奢的儿子赵括将军”的话。赵王上当受骗,派赵括替代了廉颇。

赵括自认为很会打仗,死搬兵书上的条文,到长平后完全改变了廉颇的作战方案,结果四十多万赵军尽被歼灭,他自己也被秦军箭射身亡。

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完全相信书本上所说的,不如不要书。其根本道理是指不要太拘泥于书本上的知识,时代在变迁,信息也在改变,读书时对书上的知识需要加以分析,如果情况不同却把书本上的知识照搬往往是无法成功的。如果不带辩证唯物主义的角度去看书本,就会成为书呆子。

扩展资料

出自战国的《孟子·尽心下》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这是精辟透脱的读书法,要求读者善于独立思考问题。

孟子谈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时,所举的例子是《尚书》中《武成》篇的内容,《尚书》作为儒家经典之一,在孔孟的时代也是有着极其权威性地位的。

因此,孟子这种对于权威著作,对经典保持独立思考,勇于怀疑的精神,尤其难能可贵,体现出圣贤人物的治学风范。

《孟子》一书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再传弟子共同编写而成,记录了孟子的语言、政治观点(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贵君轻)和政治行动的儒家经典著作。

孟子曾仿效孔子,带领门徒周游各国。但不被当时各国所接受,退隐与弟子一起著书。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提出“仁政”、“王道”,主张德治。

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孟子》是四书中篇幅最大的部头最重的一本,有三万五千多字.从此直到清末,“四书”一直是科举必考内容。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尽信书,不如无书

尽信书不如无书是谁的名言?

尽信书,不如无书 孟子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仁人无敌于天枣丛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 “尽信书,不如无书乎销.”这句话出自《孟子》.《孟子》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尚书·武成》一篇的纪事不可尽信岁岩游.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836084111@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