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智能数码 >

贵州锣鼓比赛曲目大全集(贵州打锣鼓口诀)

比赛选曲

丰收锣鼓吧,山丹丹开花红艳艳太常见了,你出现一点错误大家都会很容易听出来。而且丰收锣鼓这首曲子还是很不错的。这不是说蒙混过关,比赛时的错误是不可避免的。任何事情都要讲究策略吗。祝比赛成功!

贵州锣鼓比赛曲目大全集(贵州打锣鼓口诀)贵州锣鼓比赛曲目大全集(贵州打锣鼓口诀)


丰收锣鼓吧,这个曲子比较有气势,还是简单一点,节奏比较的明确(我弹它获过奖,嘻嘻嘻)山丹丹弹起来相比难一些,掌握不好节奏,但是挺好听的!我比较喜欢!但是不管你弹啥,祝你成功!!加油吧!

你知道的经典花鼓戏剧目有哪些?

经典的花鼓戏剧目有荞麦记,天仙配,刘海砍樵,双下山,双稻花,双卖酒,刘海戏金蟾,雪梅教子,鞭打芦花等许多非常的曲目。

我知道的经典花鼓戏剧目,有,刘海砍樵,芦林记,双盗花,双下山,林英观花等。

我知道的经典花鼓戏剧目有《林英观花》、《跳粉墙》、《拣菌子》、《夫妻观灯》、《刘海砍樵》。

吹打乐的

在演奏曲目和演奏风格上,汉族传统吹打乐又分粗吹锣鼓与“细吹锣鼓”两类。①粗吹锣鼓:粗吹粗打,声势浩大,雄壮热烈。多用大锣鼓及唢呐、管、长尖等乐器。代表性曲目有:十番锣鼓中的《将军令》、晋北鼓乐中的《大得胜》等。②细吹锣鼓:细吹粗打,常用竹管主吹并配以大锣鼓,有时吹中辅以丝弦,代表性曲目有:浙东锣鼓中的《万花灯》,十番鼓中的《满庭芳》等。

薅草锣鼓的锣鼓

歌词结构酉阳薅草锣鼓歌词结构较为固定,主要有五五七句式、五五七五句式、十字句等,一般是单句虚词拖腔,复句押韵,一韵到底。歌词内容丰富,涉及民间传说、生产知识及劳动场景等,地域特色浓郁,乡土气息扑鼻。

民乐的主要曲目

民族器乐有各种乐器的独奏、各种不同乐器组合的重奏与合奏。不同乐器的组合,不同的曲目和演奏风格,形成多种多样的器乐种。各种乐器的独奏乐是民族器乐的重要组成部分。琴曲《广陵散》、《梅花三弄》;琵琶曲《十面埋伏》、《夕阳箫鼓》;筝曲《渔舟唱晚》、《寒鸦戏水》;唢呐曲《百鸟朝凤》、《小开门》;笛曲《五梆子》、《鹧鸪飞》;二胡曲《二泉映月》等等,都是的独奏曲目。

不同地方的鼓(鼓名和地方)

虎座鸟架鼓

(湖北江陵楚墓出土)

[2]①景颇族增疆,又称大长鼓。鼓身为一段长约3米的巨木挖空 ,双面膜以皮条拉紧 。置于两根横木上或悬于木架。两人各击一头,或坐于鼓上,或边击边舞。常用于室外大型歌舞伴奏。②侗族大鼓贡。鼓框用整段原木挖制,长约100厘米,直径约50厘米 ,两面蒙牛皮 ,腰部稍大,两侧安大铁环。横悬于鼓楼内,仅用于节日和集众商讨大事。圆柱筒形鼓。

粗腰筒形鼓

①大鼓。乐队用的大鼓膜径约 50~100 厘米,上下蒙牛皮。平常置于鼓架,双槌敲击。用于器乐合奏及舞蹈 、戏曲的伴奏 。节日庆典用大鼓膜径100厘米以上 ,由1人或数人各执双槌击奏。②堂鼓,又称同鼓 ,清代又称杖鼓。外形与大鼓相同 ,但较小 ,鼓径一般为7、8、10寸3种规格。用于器乐合奏,戏曲、舞蹈的伴奏及独奏。③战鼓。外形与大鼓相似,但较低短,又称扁鼓。发音响亮,有大小不同规格。主要用于合奏、舞蹈、杂技团和锣鼓队。④书鼓。鼓身扁圆,鼓径22厘米,鼓身高8.5厘米,发音低而响亮 。置于竹制鼓架的编绳上。是北方各类说唱音乐的重要伴奏乐器,演唱时演员左手执书板或梨花片,右手执单签击奏。⑤腰鼓。相传由南北朝外来鼓羯鼓演变而来。鼓身中间粗,两端细,蒙以牛皮或骡子皮 ,鼓身一侧置两个铁环 。有大小4种规格,发音清脆。常由舞者挂于腰侧,执双槌边击边舞 。用于民间秧歌或节庆、迎宾仪式中。⑥朝鲜族小鼓草高。扁如书鼓,径长约25厘米,有柄。既是乐器,又是舞蹈道具,用时左手执柄,右手执棒击奏。常边敲边舞。⑦朝鲜族圆鼓。形似汉族小鼓 ,直径37.5厘米 。演奏时席地而坐 ,左手击拍,右手执槌敲击鼓面与鼓边。⑧高山族大鼓。形似汉族堂鼓,膜径24~45厘米,用于祭祀、节庆、婚礼,播种和农田驱虫等。⑨傣族大鼓光拢。中腰稍粗而近于圆柱形,置于架上。可1人边击边舞,也可2人合击 。合奏时 ,1人在前执槌边击边舞 ,另1人在后用长篾条击奏 ,发出咚咚的音响。20世纪50年代,将体积缩小后搬上舞台,用于独奏和歌舞伴奏。笅笖壮族大鼓奘络。形似堂鼓,单面蒙牛皮,两侧中部设铁环。演奏时置于地上用双槌击奏。常用于节日锣鼓合奏和狮舞、龙舞的伴奏。[3]

浅筒形鼓

①单皮鼓又名板鼓、环鼓。在纳西、侗、土家、蒙古、汉等民族中流传。鼓框上宽下窄,鼓面中间高四外低,单面蒙皮,置于木架上,以1或2支竹棍击奏,声音高亢激越。用于纳西族侗经音乐、土家族丝弦锣鼓、侗族吹打乐队及汉族的吹打乐和戏曲伴奏。②点鼓,又名怀鼓。厚木边,中间高,四边渐低,两面蒙牛皮。演奏时鼓框一边立于右膝,鼓面向前,右手腕扶鼓框上端,手指执红木或竹制签子敲击,左手执板击节。用于十番鼓或昆曲清唱。[3]

细腰筒形鼓

①蜂鼓。流行于广西壮、瑶、毛南等民族。邕宁、武鸣等地壮族称岳鼓,环江毛南族叫长鼓,防城瑶族叫如叨,有些地方又称横鼓、瓦鼓、腰鼓等。鼓腔以黄泥锻烧而成,两头大,一端呈球形,一端为喇叭形。中间细如蜂腰,两面蒙皮。演奏时鼓绳挂头颈横悬身前,或置于架、凳上,左手执杖击球形一端鼓面,右手拍击另一端,立奏、坐奏或边奏边舞。主要用于师公戏、师公舞的伴奏。②朝鲜族杖鼓,又称长鼓。木制鼓身,两端粗空,中段细实。两端鼓身大小不一,发音不同。置于架上或挂于身前,右手执细长杖敲击,左手并指分击鼓的两面。用于长鼓舞、农乐舞和器乐合奏。[3]

座墩形鼓

象脚鼓流行于傣、佤、布朗、景颇、德昂 、 阿昌、拉祜、哈尼等民族中。形如高脚杯,上口蒙膜,悬于身侧。左手扶鼓边,并和右手交替拍去鼓面。在节日、喜庆场合边击边舞。

长筒形鼓①瑶族长鼓。鼓身细长,腰细中实,双面膜,斜挂于腰侧或左手握鼓腰击奏。体积大的长鼓置于架上。用于传统节日和喜庆场合的歌舞 。②佤族竹鼓 。长100厘米 ,用青竹制作。上口蒙皮,下端竹筒劈扎成束腰状,下部三足鼎立。立于地上用双槌敲击;或左手抱鼓,鼓面朝前,右手执槌击奏。用于歌舞。③渔鼓,又称竹琴或道筒。在长65~100厘米、直径13厘米左右的竹筒上 ,一端蒙以猪或羊皮 。用时左手竖抱,右手拍击朝下的鼓膜,是道情、渔鼓、竹琴等曲艺音乐的伴奏乐器。[3]

箍圈形鼓

①八角鼓。因鼓框为八角形而得名,明代已在北京流行。鼓体扁小 ,7个边框上各装一对小铜铃 ,另一边框系长穗,单面蒙蟒皮。用时以左手执鼓框,右手以指弹、挫或以指、掌拍击。用于京、津一带的单弦牌子曲。②太平鼓。于铁圈上蒙驴皮、马皮或羊皮,形如团扇。下置一柄 ,缀以铁环或小钹,用藤条敲击鼓面,并震动铁环作响。用于满、蒙古、汉民族的民间歌舞。③达卜。尔、塔吉克 、乌孜别克等民族的手鼓。圆形木框上蒙羊皮或驴皮,框内缀若干小铁环。演奏时两手把鼓框,重心置于左手,击鼓面并摇动鼓身。④萨满鼓,又称抓鼓、手鼓、单环鼓。流行于满、蒙古、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赫哲等民族。圆盘形鼓面,蒙驴、马、牛、羊皮或鹿皮、狍皮,背面交错扎有皮带或铁条,上系10余枚铜钱。用时左手执皮带或铁条,右手执鼓槌,用槌头或槌身敲击。用于萨满教祭祀仪式。[3]

锅形鼓

①纳格拉。尔、乌孜别克等民族铁鼓。鼓身上大下小,上蒙羊皮或驴皮,大者鼓面直径27.5厘米,小者面直径20厘米。常两个一对置于地上演奏,两手执槌敲击,两鼓音高成四度。②缸鼓,又称花盆鼓。由堂鼓演变而来 ,又称南堂鼓。鼓框木制,鼓身上大下小,两面蒙皮,形似花盆,用双槌击奏。相传南宋梁红玉曾擂缸鼓助阵。现广泛用于民间器乐合奏和戏曲伴奏。有时亦独奏。中华建立后,借鉴西洋定音鼓的结构特点,研制出定音花盆鼓 。

5鼓的分类编辑

鼓(20张)

腰鼓:相传由羯鼓演变而来,公元四世纪开始流行,唐代腰鼓因演奏中的作用不同,称为“正鼓”或“和鼓”。明代以来,“凤阳花鼓”、“花鼓灯”和淮北“花鼓戏”中多用到腰鼓,并逐渐演变为现代的形式。

腰鼓形似圆筒,两端略细,中间稍粗,两端蒙皮,鼓身有两支铁环,用带子悬挂在腰间,两手各执一木槌敲打,腰鼓无固定音高,音响清亮,既可用作伴舞乐器,也可作为舞蹈道具,表现欢快热闹的情景,是腰鼓队的主要乐器。

狼帐:又名“两杖鼓”。流行于福州地区。狼杖源于古代细腰鼓类乐器,形制与朝鲜族长鼓相似。鼓身木制,全长约70厘米左右,中部细小,两端粗大而中空,两面蒙牛皮或蟒皮,鼓面直径30厘米左右,鼓皮装于金属圆环上,由绳索穿系绷紧。用木棰敲击或用手拍击发音,是“福州十番”的主要乐器之一,也用于闽剧伴奏。

渔鼓:渔鼓又称“竹琴”或“道筒”,南宋时已有这种乐器。现代使用的渔鼓,是在长65~100厘米、直径13厘米左右的竹筒上,一端蒙以猪皮或羊皮而成,演奏时,左手坚抱渔鼓,右手拍击,是民间曲艺“道情”、“渔鼓”和“竹琴”的主要伴奏乐器。

同鼓:民间流传的较大型的鼓类乐器。堂鼓之一种。广泛流行于苏南一带。同鼓的鼓身呈桶形,中间略宽,鼓高约60厘米,多用椿木、色木、桦木或杨木制作,两面蒙以牛皮,鼓面直径约50厘米。鼓身中部装有3个鼓环,用以穿系鼓带或作悬挂之用。

演奏时,将同鼓悬空挂于木制三脚架上,以红木或其他硬质木料制作的双棰敲击。用于民间器乐合奏、舞蹈、戏曲伴奏和喜庆节日里群众性的锣鼓队。在锣鼓队行进时可系带悬挂在身上演奏。奏法有单打、双打、滚击、闷击等技巧。敲击鼓心、鼓边、鼓框,由鼓心逐渐向鼓边去奏,或由鼓边逐渐向鼓心敲击,均可取得不同的音色变化。

在器乐合奏“十番鼓”、“十番锣鼓”中,同鼓与板鼓由一人兼奏,击鼓技巧尤为繁复,用轻重击、轻重滚、连滚带击或多种奏法的交互组合使用,可以演奏出风格迥异的鼓段(或称“鼓牌子”)。

花盆鼓:因鼓面大、鼓底小、状如花盆而得名。由堂鼓演变而来,也称“南堂鼓”。由于形状似缸,还有“缸鼓”之名。现已广泛用于京剧等各种地方戏剧和歌舞伴奏、器乐合奏及独奏。

花盆鼓的鼓身高60厘米,鼓上面直径57厘米,鼓的下皮比上皮小一倍,直径为28.5厘米,鼓身周围绘有民族风格的金色云龙图案,形象维肖,栩栩如生。并附用特制的鼓架。鼓身多用椿、杨或柳木制作,经车旋而成。鼓皮用水牛皮或旱牛皮,但上面鼓皮以用牛的脊背皮为好。演奏花盆鼓时,以木棰敲击上面鼓皮而发音,音色低沉、雄厚,比堂鼓柔和,并可奏出不同的音调。

大堂鼓:鼓类乐器中形体较大者,多使用椿木、色木、桦木和杨木等制作鼓身,因鼓面较大,鼓皮多使用水牛皮。在鼓身上下蒙以两块面积相同的牛皮而成,平常置于木架上用两个鼓捶演奏。大鼓发音低沉而雄厚,主要用于器乐合奏、舞蹈和戏曲伴奏,也是锣鼓队中的主要乐器。

古代,大鼓多用于报时、祭祀、仪仗或军事。作为报时的大鼓又称“戒晨鼓”,常放置在城池的鼓楼之上。北京鼓楼上的大鼓制于清代,是专门作为公共报时用的。鼓面直径达1.5米,曾有“鼓王”之称。每到夜间报更时分,钟鼓楼上钟鼓齐鸣,低沉的鼓声传播全城。直到1915年钟表普遍使用后,它才成为供人们观赏的文物。在北京天坛,也藏有一面清代制造的大鼓,面径1.5米,高约2米,是过去祭天时才使用的。

大鼓由两根较粗的木棰敲击发音,鼓的中心发音较低而深厚,越向边缘声音则越高而坚实。由于从中心到边缘各圈的音色不同,演奏时可利用这些变化来丰富它的表现力。演奏方法有单击、双击、顿击、闷击、压击、摇击和滚奏等。大鼓鼓面较大,音量能从很弱到很强,力度变化很大。对情绪和气氛的渲染能起很大的作用。音响能与乐队融合,可加强乐队的低音。它还可以独奏或作为效果乐器使用,模仿雷声、炮声。

书鼓:鼓身呈扁圆形,两面蒙皮,鼓面直径22厘米,鼓身高8.5厘米,发音较堂鼓低,但很响亮,专用于北方说唱音乐“大鼓书”等各种鼓书伴奏,也适用于各地的曲艺演唱和鼓书伴奏。用单箭演奏,书鼓置于竹制鼓架的编绳上,架高90厘米左右,说唱演员左手执书板或梨花片,右手执鼓箭击鼓表

点鼓:又称“怀鼓”。16世纪初就已流行于苏南地区。呈扁圆形,鼓框用色木等硬质木材制作,中间微高,边缘渐低,鼓腔直径约18厘米,两面蒙以牛皮,用密排鼓钉绷紧。鼓棰用红木或竹制成,称为签子。

演奏时,奏者将鼓的一边直立在右膝上,鼓的一面朝前,右手腕部压住鼓的上方边缘,使之固定,同时用右手的拇指、食指、中指和无名指执鼓棰敲击。左手持板击节。用于“十番鼓”器乐合奏或昆曲清唱伴奏,一般是每拍敲一下,起掌握节奏作用。

战鼓:外形与大鼓相似,仅鼓身较低矮,故又有“扁鼓”之称。发音比堂鼓低,但很响亮。过去曾用于宗教音乐,在1723年建立的北京雍和宫里,藏有一面直径1米左右,鼓身仅高20厘米的扁鼓。如今主要用于民间器乐合奏、舞蹈、灯会、杂技团和锣鼓队。

板鼓:常与拍板由一人兼奏而得名,并有“单皮”(一面蒙皮)和“班鼓”(过去戏班专用)之称,是我国戏曲乐队中的指挥乐器。早在唐代(618~907)就已用于“清乐”中,那时称为“节鼓”。

板鼓构造独特,音色清脆。随着明、清戏曲艺术的发展。便世代相衍,流传至今,广泛用于昆曲、京剧、评剧、越剧、汉剧、豫剧、河北梆子、山东梆子、陕西梆子、山东柳子等地方戏曲伴奏和器乐合奏,也可以独奏(如苏南吹打中的快板鼓)。它在伴奏或合奏中,常常居于指挥和领奏地位。在京剧音乐中,凡人物出场、角色演唱、剧情变化,除用各种打击姿势及各种击音进行指挥外,还与拍板一起为唱腔打节奏,给锣鼓演奏增加花点,以及烘托舞台气氛和人物形象。

板鼓是形体矮小的单面鼓,鼓身用色木、桦木、槐木、桑木、榉木或柚木等硬质木料制作,由5块较厚木板拼合而成,鼓身直径25厘米,但绝大部分是木质板面,中间振动发音的鼓面5~10厘米,鼓膛呈八字形,鼓边高9.5厘米。鼓皮用牛皮,张紧于整个板面直到底边为止。蒙皮的鼓膛部分又叫“鼓光”,是敲击发音部位。板鼓发音的高低,取决于鼓膛的大小和蒙皮的松紧。为保持鼓皮的张力,所钉鼓钉较多,并在底部箍以铁圈。

板鼓因适用的剧种不同,而在规格上有大鼓膛、中鼓膛和小鼓膛之分。小膛板鼓,中间的鼓膛直径5厘米,鼓中间高11.5厘米,鼓下口直径23.5厘米,发音高亢脆亮,主要用于京剧和其他地方戏曲伴奏以及器乐合奏,适用范围较广。大膛板鼓,中间的鼓膛直径10厘米,鼓中间高11厘米,鼓下口直径24.5厘米,发音宽亮淳厚,适于南方的十番鼓使用,可独奏出快鼓段。中膛板鼓,中间的鼓膛直径8厘米,鼓中间高11.2厘米,鼓下口直径24厘米,发音介于大、小膛板鼓之间,多用于越剧、陕北和山西的地方戏曲伴奏,并在器乐合奏中使用。

演奏板鼓时,将鼓吊于木架上,使用两根藤或竹制的鼓箭敲击,不仅鼓心、鼓边发音高低有别,而且因使用了点箭(用鼓箭点击鼓面)或满箭(用鼓箭平击鼓面),发出的音响也不同。

排鼓:我国鼓类乐器中的新品种,解放后,我国乐器工人和音乐工作者,总结国内外鼓类乐器技术经验,根据民间常用的中型堂鼓和腰鼓改革而成,造形美观,音色丰富多变,具有民族风格,已成为民族乐队中的重要乐器,广泛用于器乐合奏、地方戏曲和歌舞伴奏。在一些歌舞厅经常看到的”架子鼓“也就是排鼓。

排鼓一般由5个大小不同、发音高低有别的鼓组成一套。每个鼓的两面外径相同而内径不一,可发出两个音高不同的音,共可发出10个不同的音。鼓的两面都装有调音设备,调音的幅度一般可达四度或五度,并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定音。鼓身固定在一个特制的鼓架上,鼓架上端为U型的叉架,中间为套管制成的立柱,下端为三角架。立柱可上下伸缩,以使鼓身随着演奏者的需要升降,鼓身装在叉架上,便于翻转进行音高选择。演奏时,排鼓多摆成一字形、八字形、半圆形或弧形。鼓面可倾斜15~45度,可供立击、坐击、侧击或斜击,可以进行拍击、轮击和交叉击等。

排鼓发音激烈、跳荡,中、低音宽厚雄伟,高音坚实有力,既保持了堂鼓的风格,又具有圆润、抒情的特点。由于具有不同音高、音色及轻重的变化,所以适于大型民族乐队使用及鼓乐独奏,是一种色彩性的乐器。除可集群使用外,还可根据不同的需要,选择其音色和性能,单独抽出来用于地方戏曲和器乐合奏。它善于表现热烈欢腾的情绪,有丰合多彩的音响效果。

琴鼓:一种能够演奏旋律的渔鼓。它是成都民族竹管乐器业余研制组制成在四川民间曲艺“竹琴”的伴奏乐器启发下研制成功的,由16根长短不同的毛竹筒(或塑料简)构成,每根竹筒上蒙以牛皮或羊皮,通过竹制固皮圈紧固在竹筒的上口。竹筒分两排置于木质琴架上。演奏时,奏者双手各执一支竹制琴箭击奏,发出由(D~f1)16个音,音色柔润、清晰而明亮,既可用于器乐合奏或伴奏,也可用来单独演奏乐曲。

6西洋的鼓编辑

有大鼓、小鼓、定音鼓、康加鼓、邦戈鼓、爵士鼓等。

康加鼓

小鼓(又称小军鼓、响弦鼓),是一种具有响弦横置在鼓面的打击乐器。 常出现于军乐队、管弦乐团、管乐团等,以一线或者低音谱记谱。

定音鼓是打击乐器的一种。定音鼓是管乐队或交响乐队中的基石。

康加鼓是打击乐器的一种。一般为直径四十厘米,高度约为一米之鼓。常见为两个一组。

邦哥鼓是鼓的一种。多为两个一组,直径及高度均约为三十厘米。常用于拉丁音乐。

爵士鼓又名架子鼓,是一种。此乐器许多打击乐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836084111@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