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电脑手机 >

孔子仁论的实质内容是 论孔子的仁学思想

孔子仁学思想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仁: 中国儒家学派道德规范的最高原则,孔子思想体系的理论核心。“仁”的最初含义是指人与人的一种亲善关系。孔子把“仁”定义为“爱人”,并解释说:“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在回答子张问仁时还说,“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五者为恭、宽、信、敏、惠。孟子发挥了孔子的思想,把仁同义联系起来 ,把仁义看作道德行为的最高准则。其“仁”,指人心,即人皆有之的“恻隐之心”,仁爱之心;其“义”,指正路,“义,人之正路也”。

孔子仁论的实质内容是 论孔子的仁学思想孔子仁论的实质内容是 论孔子的仁学思想


孔子的中心思想是个仁 仁的表现是

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如以仁为本体

表现在具体的行为上

对父母为孝对兄弟为悌

对朋友为信对国家为忠

对人则有爱心

“仁”是儒家学说的核心,对中华文化和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仁”字始见于儒家经典《尚书·金滕》:“予仁若考。”仁指好的道德。孔子首先把仁作为儒家最高道德规范,提出以仁为核心的一套学说。仁的内容包涵甚广,核心是爱人。仁字从人从二,也就是人们互存、互助、互爱的意思,故其基本涵义是指对他人的尊重和友爱。儒家把仁的学说施之于政治,形成仁政说,这在中国政治思想发展史上产生了重要影响。

孟子在孔子仁说的基础上,提出著名的仁政说,要求把仁的学说落实到具体的政治治理中,实行王道,反对霸道政治,使政治清平,人民安居乐业。孟子提出一些切于实际的主张,重点在改善民生,加强教化。其首要之点是“制民之产”,要求实行“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把仁政说与王道政治联系起来。认为人皆有仁爱之同情心,即不忍人之心,主张“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行仁政,天下可得到治理;不行仁政,则天下难以治理。孟子认为,即使是百里小国,只要行仁政,天下百姓也会归之而王。他对梁惠王说:“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行仁政须落实到“省刑罚,薄税敛”,发展农业生产等要事上来,只有这样,才能巩固国家经济政治生活的基础,在此基础上,修德行教,使仁爱之心推而广之,即使是坚甲利兵也能战而胜之。强调以仁政统一天下,进而治理天下,提倡以德服人的“王道”政治,反对以力服人的“霸道”政治,批评暴力,反对战争。这是儒家仁政理论的基本出发点。

与仁政学说及重视人权,满足人的基本物质生活需求的理论相联系,从政治治理的实践和人的生存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儒家重视民生,主张满足人们求生存的基本物质欲求,并倡富民思想,强调先富后教,使民从善,然后政权得以稳固。孟子说:“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乃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儒家认为,民生是治国之本,民以食为天,衣食足,有恒产才有恒心,满足了百姓的衣食需求,国家才能稳固而得到治理。

儒家从重视民生出发,倡富民思想。儒家经典《周礼》提出“保息养民”的六项措施,即“一曰慈幼,二曰养老,三曰振穷,四曰恤贫,五曰宽疾,六曰安富。”富而安之,体现了儒家早期的富民思想。孔子提出富而教之的思想,“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使众多的人民生活得到满足而富裕,然后施之以教,使人民有道德。把富民作为施教的前提和基础,可见对富民的重视。孔子还把富民与利民、满足人民的物质生活利益联系起来。他说:“因民之所利而利之。”强调利民、富民、保民、爱民,体察和顺应民心的向背,这是儒家富民思想的特征。孟子还设想,物质财富得到很大的丰富和满足,百姓还有不仁的吗?他说:“圣人治天下,使有菽粟如水火。菽粟如水火,而民焉有不仁者乎?”满足了百姓的生活需求,使之富足,就会使民众达到仁的境界而国安。而民穷则争,争则起暴乱,国难以治。可见民富才能国安,使老百姓安居乐业,民富而国富,是儒家政治思想的基本点。

孔子的最高境界是仁,但这不是个人处世的匹夫之仁或小恩小惠妇人之仁,而是治理有方为民 造福的大仁大义;“克己复礼,仁在其中”,好象仁这个境界很容易达到,但孔子说的不是一 人个人的仁,而是有权势在手的统治者的仁,要这些人克服自己的私心欲望,遵守秩序,有步骤 地管理国家,这决不容易,自古极少数大权在手的人能做到;连孔子自己也不好意思说能做到, 只敢说自己好学,常自我反省,希望能接近仁。

孔子与“仁”的学说

孔子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最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之一,是中国思想文化的创立者和奠基者。孔子思想包罗万象,博大精深,中国文化发展的所有丰富性特征都可以从孔子那里找到根源。孔子思想的主要特征之一便是他提出了著名的“仁”的思想,以至后来有人把孔子的思想概括为“仁学”。那么,孔子关于“仁”的思想具有一些什么特征呢? 在《论语》一书中,“仁”字出现达109次之多,说明“仁”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那么,孔子所谓的“仁”究竟是指什么?不同场合,不同时间,针对不同主体对象,孔子所阐述的“仁”的含义是不完全一样的,这样一来,就给不同的价值主体在施行“仁”的过程中造成了理解上的自由空间,任何一种学说都可以从孔子的论述中找到其需要的理论根据。

把握“仁”的四个方面

一、对待“仁”的态度。孔子主张任何人都应该有一种为“仁”的愿望,应该诚心诚意去求“仁”,如果这样做了,那么就会得到“仁”。达到“仁”的境界的根源在于自己如何去做,而不是由他人来推动,只有主体自己的主动追求,才有可能达到“仁”的理想境界。表明孔子认为“为仁”是某种自觉的内在情感行为,任何人是无法替代的,只要自己态度端正,就可以实现“仁”的要求。孔子强调在内心的价值观念上首先要明确对“仁” 的态度,孔子这种在内心深处对“仁”的价值追求的思想,被后来的孟子引伸为“四端说”理论。孔子对“仁”的思想的重视,表明“仁”的思想和学说是孔子整个思想体系的价值核心。

二、“仁”的价值内涵。从《论语》中孔子论“仁”来看,其价值内涵主要指“仁”的情感性、自得性而言。孔子的思想是一门如何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之间关系的学问,是一门关注人的自身发展的学问。孔子所提倡的是人在实际生活中如何达到理想人格的问题, “仁”精神价值的一个重要体现就是“已立立人,已达达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认为“仁”就是“爱人”。从理论源头上考察,孔子的“爱人”观点来自周初的“保民”、“敬民”思想。“爱人”作为“仁”的重要精神内涵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在孔子“仁”的价值内涵中,由“爱人”所推导出的一系列内容都深刻体现出孔子对一般社会民众的关注,对整个人类社会发展中实现人际之间共同和谐发展的关切,这一切都奠定了孔子作为中国乃至世界最伟大思想家的地位。不仅如此,在几千年后的今天,孔子所提出的一系列思想仍具有普遍适用性和永恒价值。

三、“仁”的表现方式。以博大宽厚的胸怀来爱护民众是“仁”的一种表现方式,即“泛爱众而亲仁。”这首先是自我认知上的一种升华,是自我精神状况的内在反映。“仁”作为价值主体内在精神状态的反映,是实现理想人格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东西。只有内心以“仁”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用“仁”的境界来考察自己的思想,是达到真善美崇高境界的前提条件。孔子“仁”的表现方式还体现在时时处处以人为主,以人为研究和关注的对象,一切围绕“人”的思想行为的发展状况为主要内容。在孔子看来,一个本质上有问题、思想上有邪念的人是不可能达到“仁”的境界的。

四、“仁”的实践价值。孔子关于“仁”的思想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特征,他把关注的焦点投向社会,投向现实,时刻关注现实生活中如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问题。孔子关于“仁”的学说不是纯粹思辨性的形而上的理论体系,更多的是结合具体行为方式告诉人们应该怎么做,这不是哲学意义上的实践理性的体现,而是对一般民众人格升华 、人性解放的终极关怀。孔子还认为,“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为了崇高的“仁”的境界,绝不做违背最高道德准则的事 ,必要的时候要不惜牺牲自己来成就这一事业。以至于“杀身成仁”成为后世一些知识分子报国捐躯的行为准则,多少“仁人志士”在此原则的指引下奋不顾身地为国家、为民族事业而奋斗终生。

孔子思想体系中“仁”这一重要概念的内涵是极为丰富的,有内在的如何达到“仁”的境界,有外在的如何实现“仁”的方式方法;小到个人理 想人格的培养,大到治理国家的理想社会行为,是一个具有深刻内涵,包括个体及群体生活在内的思想和行为各方面的理想人格修养体系。孔子关于“仁”的思想在今天仍然具有其一定的合理性及适用性,这也是孔子思想的强大生命力之所在。孔子思想为后来的孟子和荀子所提倡的“内圣外王”之道提供了理论参考,其中的某些行为甚至完全被后人所吸取,成为儒家人学思想中永恒的“不灭之火”。

论语中的"仁"

有子①曰:“其为人也孝弟②而好犯上者③,鲜④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⑤,本立而道⑥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⑦与⑧” 注释:①有子:孔子晚年的学生,名若。《论语》里对孔子的学生一般都称字,只有曾参、有若、冉求、闵子骞四人称子。②孝弟:孔子和儒家提倡的两个基本的道德规范。孝规定了子女对父母应有的态度;弟,同悌,规定了弟弟对兄长应有的态度。古注:善事父母曰孝,善事兄长曰弟。③好犯上者:好,读hào号,喜爱。犯,冒犯,干犯。上指在上位的人。④鲜:读xiǎn险,少。⑤务本:务,专心致力。本,根本。⑥道:在中国古代思想里,道有多种不同的含义。这里的道是指孔子所提倡的仁道,即以仁为核心的整个道德思想体系及其在实际生活中的体现。⑦为仁之本:仁,是孔子的最高道德范畴。为仁之本,是说孝悌是仁的根本。另一种解释说:为仁,行仁的意思。前者从仁的内容讲,后者是从仁的实行上讲。也有人解释,为仁的“仁”字就是“人”字,“为仁之本”就是“做人的根本”。⑧与:同欤。语气辞,表示疑问。古注:谦退不敢质言也。

子曰:“巧言令色①,鲜矣仁。” 注释:①巧言令色:巧和令都是美好的意思。古注:“好其言,善其色,致饰于外,务以说人。”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①,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②,知者利仁。”注释:①约:穷困。②安仁、利仁:安仁,安于仁道。利仁,认为仁有利于己才去行仁,“有利则行,无利则止”。

子曰:“唯仁者能好①人,能恶②人。” 注释:①好:去声,音号。喜爱。②恶:去声,音wù误。憎恨;讨厌。

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①也。” 注释:①恶:有两种解释:一,善恶的恶,与上章恶字不同。二,好恶的恶,与上章恶字同义。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能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①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②必于是,颠沛③必于是。” 注释:①恶乎:恶,音wū乌。何;怎么。②造次:急遽;仓卒。③颠沛:跌倒,用以形容人事困顿,社会动乱。

或曰:“雍①也仁而不佞②。”子曰:“焉用佞?御人以口给③,屡憎于人,不知其仁④。焉用佞。” 注释:①雍:孔子的学生,冉雍,字仲弓。②佞:音nìng泞。能言善辩,有口才。③口给:言语便捷。④不知其仁:有两种解释:一,指佞人,佞人遭人憎恨,因而不知其(佞人)有仁道;二,指冉雍,不知冉雍是否仁者。

孔子作品:《春秋》,主要思想是“仁”的学说;主张“礼”;“为政以德”;“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

孔子----孟子----荀子——老子----庄子——墨子——韩非子——孙武----孙膑——惠施----公孙龙——邹衍——吕不韦

谁能讲讲孔子仁的中心思想?

孔子思想核心的问题,是孔子研究中的最大问题。理论界对此的说法已不下十种,几乎穷尽了孔子思想的全部范畴,如:“礼”说,“仁”说,“忠君”说,“三纲”说,“孝”说,“仁孝”说,“忠恕”说,“中庸”说,“仁恕”说等,其中以“礼”说和“仁”说的影响较大。

核心是“仁者爱人”,主要包含二层意思:

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自己所不愿意做的事情,不要让别人去做,这是与人交往的基础。要站在别人的立场,不要损害到别人的利益;这样才能开始建立人际关系。

2推己及人;

自己想做的事情也要想到别人想做,自己做到的事情也要想到帮助别人也做到,只有这样才能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除此之外,在帮助别人的同时,你会发现自己也在不断进步,简单点说也就是:帮助别人,提高自己。

以上两点是我们学习做人的绝佳心法。

这个世界上,永远都是先做人,后做事。做人其实也就是孔夫子提出的这两点。悲哀的是,很多人一辈子都没能领悟这两点~~

古今中外,随便翻开哪本历史或者名人传记,你都可以发现这样的字眼,某某,宅心仁厚,胸怀仁爱之心云云,便能知晓为什么孔子至今还能风靡全球!

在论语上孔子多次提到仁,具体什么是仁,在论语一章中孔子说:仁者,人也!顾名思义最简单的仁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但是后世为了推崇孔子思想把孔子的仁和义结合那就是孟子思想啦,才有了后来的三纲五常等伦理极致的思想,其实很多东西背离了孔子思想的初衷

就是 君君臣臣 父父子子

孔子仁学思想的基本内容是什么?你喜欢孔子吗?

我喜欢,孔子的思想是以仁为主,要有爱心,要乐于助人,还应该处理好人际关系,要知行合一,要仁者爱仁。

核心基本内容就是“仁者爱人”。我喜欢孔子,因为他提出了很多的教学理论,对现在的教育事业也有很大的帮助和启发。

孔子的主要思想是仁和爱,我特别喜欢孔子,因为孔子提出了有教无类这个主张。

孔子认为的仁的含义是什么啊

孔子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他第一个把整体的道德规范集于一体,形成了以“仁”为核心的伦理思想结构,它包括孝、弟(悌)、忠、信、礼、义、廉、耻、仁、爱、和、平等内容。

其中孝悌是仁的基础,是仁学思想体系的基本支柱之一。他提出要为“仁”的实现而献身,即“杀身以成仁”的观点,对后世产生很大的影响。

孔子建构了完整的“德道”思想体系:在个体层面主张“仁、礼”之德性与德行。

扩展资料:

孔子的仁说,体现了人道精神,孔子的礼说,则体现了礼制精神,即现代意义上的秩序和制度。人道主义这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对于任何社会,

任何时代,任何一个政府都是适用的,而秩序和制度社会则是建立人类文明社会的基本要求。孔子的这种人道主义和秩序精神是中国古代社会政治思想的精华。

孔子晚年时期的最高理想称之为“大同”,在大同的世界里,天下的人,不止以自己的家人为亲,不止以自己的父母儿女为爱,而是相互敬爱,爱天下所有的人。

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孩子们都能获得温暖与关怀,孤独的人与残疾者都有所依靠,男人各自有自己的事情,女人有满意的归宿。天下没有欺诈,没有盗贼,路不拾遗,夜不闭户,人人讲信修睦,选贤举能,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参考资料来源:

含义:“仁”定义为“爱人”,(一个可以称之为仁的的人)一定是自己要站得稳,才能能够去扶起摔倒的人,自己要腾达,有足够的实力,才能够更好地周济众人,方能博施济众。

如果自己都不希望被人此般对待,推己及人,自己也不要那般待人;能够处处实行五种品德(庄重、宽厚、诚实、勤敏、慈惠)的人就是仁人了。

仁是儒家学说的核心,对中华文化和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孔子首先把仁作为儒家最高道德规范,提出以仁为核心的一套学说。仁的内容包涵甚广,核心是爱人。仁字从人从二,也就是人们互存、互助、互爱的意思,故其基本涵义是指对他人的尊重和友爱。儒家把仁的学说施之于政治,形成仁政说,这在中国政治思想发展史上产生了重要影响。

扩展资料:

仁的意义:

春秋时期,礼崩乐坏,世衰道微,这就成为了孔子“仁”的思想得到认同的现实基础。冯友兰曾说:“孔子对于中国文化之贡献,即在一开始试将原有的制度,加以理论化,与以理论的根据。” 这话非常正确。而孔子所给与原有制度的“理论的根据”不是别的,正是仁。

孔子之后,在历代儒家不断地浇灌和护理之下,这棵新芽历经两千多年的时空穿越,终于又长成了一棵参天大树--儒家文化及以儒家文化为主干的中国传统文化。

发现仁,并且把礼乐文化植根于仁的基础上,这是孔子对中国文化最伟大的贡献。借助于仁,中国传统文化顺利地实现了由上古向中古的转折;借助于仁,孔子之前数千年和孔子之后数千年的文化血脉得以沟通连接,而没有中绝断裂。

从社会学角度来看,代表宏观的一切“人”。意指所有在世界上生存的人类,与天地同步、协调、自然、互惠、共生、共存的“天长地久,人和自然”的寓意。中国古有的关于社会人文经济心理学相关的理念与哲学,意指的就是诸多的人文社交理念,深刻的指导着诸多大众的学习、成长、生活、发展、就业、创业、社交、家庭、择偶与婚姻理念。

参考资料来源:

“仁”作为儒学核心理念,结合时代需要演化为“仁德”(完美的个人修养)、“仁爱”(理想的人际关系)、“仁政”(完善的政治统治)思想,形成了完备的“仁学”体系。

一、仁德。

孝悌是仁德的基础,在家里行孝尽悌就是仁德培养的开始,是达仁的有效途径。仁德的构建是一种内在与个体的深度道德结构,这种内在的道德意识依礼的外在形式而得以展开,从而获得内在诠释孝的依据。

孔子指出侍奉父母必须依礼奉行才是尽孝,说明当时礼所规范的事情就是应该做的事情,礼即理,是当时社会必须遵循的道德规范,因此依礼尽孝就是仁德的自我实现和不断提升。

孔子由孝达仁是其最终的道德归宿,通过尽孝使自身的道德修养不断完善,进而实现“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的境地,最终达到仁德兼善天下的目的。

二、仁爱。

孔子的仁强调人与人相处的基本原则是爱人。《论语·颜渊》中写道:“樊迟问仁。子曰:爱人。”意思就是樊迟问“仁”是什么,孔子回答说仁就是爱人。孔子要求人们用博大的胸怀去爱人,发自内心深处的爱亲之情成了仁的根本内容。

对父母的亲亲之爱即“孝”,就自然成为仁爱的起点。孝与仁的基本内涵是一致的,百姓通过对父母的亲情之爱推己及人,彰显个人对社会、国家的责任和担当,不断追求仁爱的最高目标。

孔子以“爱人”回答樊迟,意在强调家庭是人际关系的起点,爱从家人开始,进一步推扩到爱他人爱万物爱万民,进达仁爱境界。

三、仁政。

孔子从家庭内部父子、兄弟之间的自然“亲亲”出发,将孝的功能推扩到社会和政治层面,以期对家庭、社会和国家关系作出较为圆融的和解。

在以家为本位的宗法社会里,家与天下合二为一,为政者便以父子关系来比附君臣关系,臣子要像对父母尽孝那样对君主尽忠,向君主贡献心力,使政治关系带有血缘亲情的色彩,给为政者的统治渲染了温情的家庭氛围。

孔子认为孝是为政的始基,孝悌是可以实现和操作的道德实践,从孝悌在家庭内部的实行推扩至整个国家,仁政的目标就可达到。

从血缘、人伦、亲亲的传统社会结构去重建稳定有序的政治伦理环境;通过彼此相连、亲情感通的互动,建立起父子血缘亲亲之情所衍生的日常人伦秩序;通过为政者的率先垂范使民得到教化,而各得其位、各安其分,实现百姓自治的良性政治秩序,即实现“仁政”。

扩展资料:

孔子仁学的现实意义:

1、推动构建一种新型的经济伦理。

从经济伦理来分析,孔子的仁学思想在构建新型经济伦理的作用是十分巨大的。孔子重视的是平等、安定等社会福祉问题。

这一点,恰恰与我国的国体相吻合。现阶段我国正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让发展成果惠及到全体人民,中国共产党的方针政策正体现了对国家中每一个公民的平等重视,关心的同样是人民福祉。

2、对我国政治理念的启示。

孔子的政治理想,就是在国家范围内实现德政。实际上,他是主张个人人格修养的不断完善,最终推己及人,在社会范围内实现“仁”的境界。

孔子反对单纯地杀戮和刑罚,他认为治理国家应该用道德来引导百姓,用礼制来规范言行,那么老百姓就会自觉地去做应该做的事情,不去做可耻的事情。

在现代中国这个法治社会中,法制对维持秩序是至关重要的。可是,作为维护秩序最底线条件的法律本身并不能培养公民的公共意识和责任意识。那么,对于希望在和谐的社会中寻求生命完满性的人来说,一种公民道德的培养是完全必要的。

3、为构建核心社会提供精神资源。

孔子的仁学思想对我们今天所倡导的和谐社会的构建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一方面,仁学思想的提倡可以促进家庭、社会的和谐安定。另一方面,仁学思想的提倡还可以促进自然、社会、人与物的和谐共处。将自然与“仁”相联系,其实也就代表他对自然的一种态度。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和政府在21世纪的中国提出的伟大战略任务,是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它也是人类不懈追求的一种美好社会,马克思主义政党孜孜以求的一种社会理想。孔子的仁学恰恰给予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社会道德支撑。

参考资料来源:

孔子把“仁”定义为“爱人”,并解释说:“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在回答子张问仁时还说,“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五者为恭、宽、信、敏、惠。

孔子的中心思想是仁,仁的表现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如以仁为本体。

表现在具体的行为上是:对父母为孝对兄弟为悌、对朋友为信对国家为忠对人则有爱心。

扩展资料:

“仁”是儒家学说的核心,对中华文化和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仁”字始见于儒家经典《尚书·金滕》:“予仁若考。”仁指好的道德。

孔子首先把仁作为儒家最高道德规范,提出以仁为核心的一套学说。仁的内容包涵甚广,核心是爱人。仁字从人从二,也就是人们互存、互助、互爱的意思,故其基本涵义是指对他人的尊重和友爱。儒家把仁的学说施之于政治,形成仁政说,这在中国政治思想发展史上产生了重要影响。

孟子在孔子仁说的基础上,提出著名的仁政说,要求把仁的学说落实到具体的政治治理中,实行王道,反对霸道政治,使政治清平,人民安居乐业。

参考资料:

1、孔子主张礼治,反对法治。礼的意义在古代甚为广泛,指国际间交际的礼节仪式,贵族的冠、婚、丧、祭、餮等典礼,包括政治制度、道德规范等。

2、在经济方面,他反对封建的田赋制度而极力维护西周以来的田赋制度。

3、孔子主张维护等级制度的正名思想。他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种合乎“礼”的等级制度。

4、孔子主张克己复礼。《论语·颜渊》记载:颜渊问仁。

5、在伦理思想方面,孔子主张仁。孔子的“仁”的基本精神是教人根据周礼调整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他的“仁”一般不包括劳动者。

6、在哲学上,孔子主张天命观。

7、在教育上,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精神。

8、在品德方面,他主张“宽、耻、信、敏、惠、温、良、恭、俭、让”等。

孔子是鲁国人,他主要的成就就是开创了儒学。

“仁以处人”是孔子思想的出发点,也是孔子的核心理论。在教育方面,孔子的主张体现在“有教无类”上,孔子从来都不会问弟子的出身贵贱,孔子的学生哪个地方的都有,来自于不同的阶层。在政治上,孔子强调“以德治国”,将传统的“礼治”变成了“德治”。

接着我们就来说一下礼。我们知道西周以来都是以礼治国的,孔子也把礼作为治国思想,认为礼就是治国之本,通过“礼”来规范我们的行为。但是在封建社会后期,它变得越来越束缚,影响了我们现在社会的发展。

《论语》当中有一句话我们都读过,“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句话最后一个“知”,就是同“智”。意思是知道、智慧等。孔子认为,智是人的行为规范知识。在某种程度上,跟信还搭上了一点边。

最后说孝悌,这个指的就是对父母要孝顺,对兄长要友爱。孔子非常重视悌的品德,他的弟子根据他的思想,还将孝与悌并称为“为仁之本”。它不仅可以促使家庭和谐,而且有助于社会和谐。

(1)孔子提出“仁”,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提倡广泛地理解和体贴他人,以此调整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

具体来说,孔子强调的“仁”是处理人际关系的最高准则。

“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为仁”是孔子给“仁”下的两个最重要的定义。主张以爱人之心和谐社会人际关系。

(2)评价:①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有进步性;②仁即爱人,体现了一种人道主义的精神、和谐的人际关系;③孔子提倡仁的目的是维护奴隶主贵族的统治。

“仁”首先是“仁者爱人",需要关心人,爱护人,待人宽容、和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其次是“克己复礼"。孔子还主张了“有教无类”、“温故知新、不耻下问、”、“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孔子的思想主张是仁,礼。仁就是仁者爱人,首先要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要求目的是爱人之心,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的秩序

可以参照《仲弓樊迟问仁》,孔子分明从三个方面解读了人的含义,一是爱人;二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三是待人以诚,待人以敬。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836084111@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