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电脑手机 >

杨氏16式太极拳视频_杨氏16式太极拳分解视频

16式太极拳背向带口令

十六式太极拳是武术段位制初段技术规定教程的二段太极拳,共有十六式,即1、左右野马分鬃2、白鹤亮翅3、左右搂膝拗步4、搬拦捶5、如封似闭6、云手7、单鞭8、手挥琵琶9、倒卷肱10、玉女穿梭11、海底针12、闪通臂13、下势14、独立15、揽雀尾16、十字手。本套路虽难度不大,却包含了太极拳的主要动作,简练易学,具有良好的养身、健身功效,是帮助全民更好参与太极拳动作的精编套路!学习国学太极文化练就坚韧不拔品质。

杨氏16式太极拳视频_杨氏16式太极拳分解视频杨氏16式太极拳视频_杨氏16式太极拳分解视频


十六式太极拳各式名称

十六式太极拳是武术段位制初段技术规定教程的二段太极拳,共有16个规定动作:

1、起势

2、左右野马分鬃

3、白鹤亮翅

4、左右搂膝拗步

5、进步搬拦捶

6、如封似闭

7、单鞭

8、手挥琵琶

9、倒卷肱

10、左右穿梭

11、海底针

12、闪通背

13、云手

14、左右揽雀尾

15、十字手

16.收势

它是在八式太极拳的基础上,结合了步伐的动作,突出对进、退、侧进等基本步伐和基本手法的练习。

本套路虽难度不大,却包含了太极拳的主要动作,简练易学,具有良好的养身、健身功效,是帮助全民更好参与太极拳动作的精编套路。

扩展资料:1、有助于心血管系统健康

练习太极拳要气沉丹田,腹式呼吸时膈肌和腹肌收缩与舒张,促进血液循环。

同时,肌肉活动时毛细血管充分开放,加速静脉和淋巴的回流速度,改善微循环,从而减轻心脏负担,有助于保持心脏、血管和淋巴系统的健康。

2、促进物质代谢

神经系统对内脏器官调节过程的改善,对肠胃也起到作用,促进肝内血液循环,增强的分泌功能,改善体内的物质代谢。

长期练习太极拳,可以增进食欲,促进消化,降低胆固醇含量和软化动脉。

3、加强肌肉骨骼系统运动

太极拳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的弧线动作,也使得全身肌肉群和肌肉纤维运动加强,使关节囊和关节韧带在肌肉的牵拉运动中得到良好锻炼,加强了关节的稳固性、柔韧性和灵活性。太极拳的练习对于畅通经络、穴位等都十分有益。

4、锻炼神经系统提高感官功能

练习太极拳要求心静用意。练拳时大脑皮质运动中枢和第二信号系统处于高度的兴奋集中状态,而皮质的其他大部分地区则处于抑制状态,这对于某些慢性疾病患者十分有益。

因为打破了病理的兴奋灶,修复和改善了高级神经中枢的功能,某些局部的病灶也就逐渐减轻或消失了。

练习时的“眼随手转”和推手中的“推荡往来”,有助于视神经和皮肤反应能力得到提高。

5、增强呼吸机能

深长细缓的呼吸特点,对提高肺部的通气和换气功能有良好作用。长期练习者,呼吸频率会减少,肺活量和呼吸会增大。

参考资料来源:

以下是十六式太极拳的十六式:

1、起势

2、左右野马分鬃

3、白鹤亮翅

4、左右搂膝拗步

5、进步搬拦捶

6、如封似闭

7、单鞭

8、手挥琵琶

9、倒卷肱

10、左右穿梭

11、海底针

12、闪通背

13、云手

14、左右揽雀尾

15、十字手

16、收势

扩展资料:

预备势:身体自然直立,两脚并拢,头颈正直,下颌内收,胸腹放松,肩臂松垂,两手轻贴于大腿外侧;精神集中,眼向前平视,呼吸保持自然。

1、起势

[要点] 沉肩、垂肘,送腰屈膝,臀部不可凸出,身体重心落于两腿中间;手指自然微屈,两臂下落要与身体的下蹲动作协调一致。

2、左右野马分鬃

[要点]上体不可前俯后仰,胸部应宽松舒展;身体转动时必须以腰为轴,弓步动作与分手的速度要均匀一致,两臂保持弧形;弓步时,两脚横向距离应保持在10~30厘米左右。

3、白鹤亮翅

[要点]身体重心后移时,左手上提、右手下按要与腰部转动协调一致,完成姿势时,胸部不要挺出,两臂上下都要保持半圆形,右膝腰微屈。

4、左右搂膝拗步

[要点]重心转换时,上体不可前俯后仰,要松腰松垮;推掌时要沉肩垂肘,同时须与转腰、弓腿上下协调一致;完成弓步姿势时,两脚跟的横向距离保持约30厘米左右。

5、进步搬拦捶

[要点]右拳不要握得太紧,向前打拳时上体不可前俯,右肩随拳略向前引申,沉肩垂肘,右臂肘微屈;弓步时,两脚跟横向距离不超过10厘米。

6、如封似闭

[要点]身体后坐时,上体不可后仰或凸臀前俯;两臂随身体回收时,肩、肘部略向外松开,不要直着抽回;两手推出的宽度不要超过两肩。

7、单鞭

[要点]上体保持正直,左手向外翻掌前推时,要与转体动作配合协调一致;完成姿势时,两肩下沉,右臂肘部稍垂,左肘尖与左膝尖上下相对。

8、手挥琵琶

[要点]右脚提步时,脚跟先离地,然后轻轻将全脚提起;落步时先以脚前掌着地,随重心后移再慢慢将

参考资料来源:

十六式太极拳是在八式太极拳的基础上,结合了步伐的动作,突出对进、退、侧进等基本步伐和基本手法的练习。本套路虽难度不大,却包含了太极拳的主要动作,简练易学,具有良好的养身、健身功效,是帮助全民更好参与太极拳动作的精编套路。

1、起势:左脚分开半步,两手慢慢前平举与肩同高,屈腿下蹲两手下落按到腹前。

2、左右野马分鬃:收脚抱球,转身上步,弓步分掌;后座脚,收脚抱球,转身上步,弓步亮掌。

3、白鹤亮翅:向前抱手后脚跟半步,脚掌落地,重心后移坐腿转腰分手,转向前方虚步亮掌,前脚脚掌虚点地面。

4、左右搂膝拗步:后座撇脚,收脚举臂,上步勾手,弓步推掌;后座撇脚,收脚举臂,上步勾手,弓步推掌。

5、进步搬拦捶:后座撇脚,收脚握拳,上步搬拳,上步拦掌,弓步打捶。

6、如封似闭:穿手翻掌,翻转向上,坐腿收引,弓步前按。

7、单鞭:收脚抓勾,转身上步,弓步左推。

8、手挥琵琶:后脚跟近半步,重心后移两手交错交换,虚步合手两手成侧立掌。

9、倒卷肱:转腰撤手,退步卷肱,后座推收;转腰撤手,退步卷肱,后座推收。

10、左右穿梭:扣脚转身,活步转身,上步搓手,弓步推架;后座分掌,收脚抱球,上步搓手,弓步推架。

11、海底针:跟步伸掌,后座提手,虚步插掌。

12、闪通背:上体立直提手收脚,上步翻掌,弓步推掌。

13、云手:转腰划弧,转腰云手,收脚换手,转腰云手,开步换手,转腰云手,收脚换手,转腰云手。

14、左右揽雀尾:收脚抱球,转身上步,弓步棚臂,转腰翻掌,转腰下捋,转腰搭手,弓步前挤,分掌后引,弓步前推;转身摆掌,收脚抱球,转身上步,弓步棚臂,转腰翻掌,转腰下捋,转腰搭手,弓步前挤,分掌后引,弓步前推。

15、十字手:转身扣脚,弓步分手,交叉搭手,收脚合抱。

16、收势:翻掌分手,垂臂落手,并步还原。

扩展资料:

太极拳手型:

1、拳:五指卷屈,自然握拢,拇指压于食指中指第二指节。

2、掌:五指微屈分开,掌心微含,虎口成弧形。

3、勾:五指指节自然拢捏,屈腕。

4、按:两手同时由后向前推按,推出后,两手高不过肩,低不过胸,指尖朝上,臂稍屈,肘部按时与弓腿,松腰协调一致。

5、冲拳:拳从腰间旋转向前打出;打出后拳眼向上成立拳,高不过肩,低不过裆,臂微屈肘部不可僵直着力点在拳面。

6、贯拳:拳从测下方向斜上方弧形横打,臂稍屈,拳眼斜向下着力点在拳面。

扩展资料来源:

答;十六式太极拳:

1,起势 2,左右野马分鬃 3,白鹤亮翅 4,搂膝拗步

5,进步搬拦锤 6,如封似闭 7,单鞭 8,手挥琵琶

9,倒卷肱 10,左右穿梭 11,海底针 12,闪通背

13,云手 14,左右揽雀尾 15,十字手 16,收势

一起势,二左右野马分鬃,三白鹤亮翅,四左右搂膝凹步,五进步搬拦捶,六如风似闭,七单鞭,八手挥琵琶,九倒卷肱,十左右穿梭,11海底针12闪通背13云手14左右揽雀尾15十字手16收势。

16式太极拳的拳谱是什么?

十六式太极拳动作要领\x0d\x0a预备势:\x0d\x0a身体自然直立,两脚并拢,头颈正直,下颌内收,胸腹放松,肩臂松垂,两手轻贴于大腿外侧;精神集中,眼向前平视,呼吸保持自然。\x0d\x0a\x0d\x0a1、起势\x0d\x0a(1)左脚向左轻轻分开半步,与肩同宽,脚尖向前。\x0d\x0a(2)两手慢慢向前平举,手指微屈,手心向下,举至与肩同高,两臂距离约同肩宽,肘微下垂。\x0d\x0a(3)上体保持正直,两腿缓慢屈膝半蹲;两掌轻轻下按,落至腹前,手心向下,掌膝相对。\x0d\x0a[要点] 沉肩、垂肘,送腰屈膝,臀部不可凸出,身体重心落于两腿中间;手指自然微屈,两臂下落要与身体的下蹲动作协调一致。\x0d\x0a2、左右野马分鬃\x0d\x0a(1)上体微向右转,身体重心移至右腿;同时右臂收于胸前平屈,手心向下;左臂外旋,左手经体前向右划弧合于腹前,手心向上,两手心相对成抱球状;左脚随即收到右脚内侧,脚尖点低;眼看右手。\x0d\x0a(2)上体微向左转,左脚向左前方迈出,脚跟着地,随即右脚蹬地,上体继续左转,左腿前弓,成左弓步;同时左右手岁专题慢慢分别向左上、右下分开,左手高与眼平,肘微屈,手心斜向上;右手落于胯旁,肘也微屈,手心向下,指尖向前;眼看左手。\x0d\x0a(3)左脚蹬地,上体慢慢后坐,身体重心移至右腿,左脚尖翘起;身体左转,右腿屈膝以脚前掌蹬碾地面,左腿随身体左转向外摆脚约45度,随后全脚踏实,左腿慢慢屈膝前弓;同时左臂内旋于胸前平屈,手心向下,右臂外旋,右手向左上划弧合于腹前,手心向上,两手心相对成抱球状;右脚随即收至左脚内侧,脚尖点低;眼看左手。\x0d\x0a(4)左脚向右前方迈出,脚跟着地,随即左脚蹬地,上体右转,右腿前弓,成右弓步;同时左右手随转体分别慢慢向左下、右上分开,右手高与眼平,手心斜向上,肘微屈;左手落于左胯旁,肘也微屈,手心向下,指尖向前;眼看右手。\x0d\x0a[要点]上体不可前俯后仰,胸部应宽松舒展;身体转动时必须以腰为轴,弓步动作与分手的速度要均匀一致,两臂保持弧形;弓步时,两脚横向距离应保持在10~30厘米左右。\x0d\x0a\x0d\x0a3、白鹤亮翅\x0d\x0a(1)上体微向右转,右臂内旋,手心向下,平屈于胸前,左臂外旋,左手向右上划弧合于胸前,两掌心上下相对成抱球状;眼看右手。\x0d\x0a(2)左脚跟进半步,上体后坐,身体重心移至左腿;随即上体先向左转,面向左前方眼看左手,然后右脚稍向前移,脚尖点地,成旭不;同时上体再向右回转,面向前方,左右两手随转体慢慢向左上、右下分开,左手上提停于左额前,手心向右后方,右手落于右胯前,手心向下,指尖向前;眼看前方。\x0d\x0a[要点]身体重心后移时,左手上提、右手下按要与腰部转动协调一致,完成姿势时,胸部不要挺出,两臂上下都要保持半圆形,右膝腰微屈。\x0d\x0a4、左右搂膝拗步\x0d\x0a(1)左手向体前下落,再由下向左后上方划弧举至左肩外,手与耳同高,手心斜向上;右手由右下向上、向左划弧至胸前,手心斜向上;同时上体先微向右再向左转,右脚收至左脚内侧,脚尖点地;眼看左手。\x0d\x0a(2)上体右转,右脚向前方迈,脚跟着地。随即左腿蹬地,右腿屈膝前弓,成右弓步;同时左手回屈由耳侧向前推出,掌心向前,指尖高与鼻平,右手向下由右膝前搂过落于右胯旁,指尖向前;眼看左手。(3)右腿蹬地,上体慢慢后坐,身体重心移至左腿,右脚尖翘起;身体右转,左腿屈膝以脚前掌蹬碾地面,右腿随身体右转向外摆脚约45度,随后全脚踏实,右腿慢慢屈膝前弓;同时右臂外旋翻掌,右手向右后上方划弧至右肩外侧,肘微屈,手与耳同高,手心斜向上,左手随转体向上、向右下划弧落于右胸前,手心斜向下;左脚随即收至右脚内侧,脚尖点地;眼看右手。\x0d\x0a(4)上体左转,左脚向左前方迈出,脚跟着地,随即右腿蹬地,左腿屈膝前弓,成左弓步;同时右手回屈由耳侧向前推出,指尖高与鼻平,左手向下由左膝前搂过落于左胯旁,指尖向前;眼看右手。\x0d\x0a[要点]重心转换时,上体不可前俯后仰,要松腰松垮;推掌时要沉肩垂肘,同时须与转腰、弓腿上下协调一致;完成弓步姿势时,两脚跟的横向距离保持约30厘米左右。\x0d\x0a5、进步搬拦捶\x0d\x0a(1)上体慢慢后坐,身体重心移至右腿,左脚尖翘起;身体左转、右腿屈膝以脚前掌蹬碾地面,左脚随身体左转向外摆脚约45度,随后全脚踏实,左腿慢慢屈膝前弓;同时右掌变拳,臂内旋向下、向左经腹前划弧至左肋旁,拳心向下;左掌向前、向右划弧至胸前,掌心向下;眼看左掌。\x0d\x0a(2)身体重心移至左腿,上体微右转,右脚提起经左脚内侧向右前方迈出,脚跟着地;同时右拳经胸前向前翻转撇出,拳心向上;左手下落按于左胯旁,掌心向下,指尖向前;眼看右拳。\x0d\x0a(3)身体右转,左腿屈膝以脚前掌蹬碾地面,右腿随身体右转向外摆脚约45度,随后全脚踏实,右腿慢慢屈膝前弓,身体重心前移至右脚,左脚经右脚内侧向前迈出,脚跟着地;同时左手上起,臂微内旋向右弧形拦出,掌心向右,右拳先向内翻转下落,至身体右侧时再向外翻转划弧收至右腰旁,拳心向上;眼看左手。\x0d\x0a(4)右脚蹬地,左腿屈膝前弓,成左弓步;同时右拳向前打出,拳眼向上,高与胸平;左手附于左前臂内侧,拳心向右;眼看右拳。\x0d\x0a[要点]右拳不要握得太紧,向前打拳时上体不可前俯,右肩随拳略向前引申,沉肩垂肘,右臂肘微屈;弓步时,两脚跟横向距离不超过10厘米。\x0d\x0a6、如封似闭\x0d\x0a(1)左手由右腕下向前伸出,右拳变掌,两手手心逐渐翻转向上并慢慢分开回收;同时身体后坐,左脚尖翘起,身体重心移至右腿;眼看前方。\x0d\x0a(2)两手在胸前翻掌,向下经腹前在向上、向前推出,腕部与肩平,手心向前,掌指向上;同时左腿屈膝前弓,成左弓步;眼看前方。\x0d\x0a[要点]身体后坐时,上体不可后仰或凸臀前俯;两臂随身体回收时,肩、肘部略向外松开,不要直着抽回;两手推出的宽度不要超过两肩。\x0d\x0a7、单鞭\x0d\x0a(1)身体右转,右脚外摆,左脚内扣成右弓步;同时右手向右平摆划弧至右侧方,手心向外;左手松腕向下、向右划弧至腹前,手心向内;眼看右手。\x0d\x0a(2)身体重心移至右腿,左腿手至右脚内侧,脚尖点地;同时右掌变勾手,左手划弧至右肩前;眼看左手。\x0d\x0a(3)上体微向左转,左脚向左前方迈出,右脚跟后蹬,成左弓步;在身体重心移向左腿的同时,左臂随上体继续左转慢慢内旋,左手翻转向前推出,手心向前,手指与眼齐平,肘微屈;眼看左手。\x0d\x0a[要点]上体保持正直,左手向外翻掌前推时,要与转体动作配合协调一致;完成姿势时,两肩下沉,右臂肘部稍垂,左肘尖与左膝尖上下相对。\x0d\x0a8、手挥琵琶\x0d\x0a(1)身体重心前移至左腿,膝部松缩,微向左转,右脚提起至左脚后面;同时左掌向内、向下划弧至左胯前,右勾手变掌随腰的转动向内、向前平摆至体前,掌心斜向上;眼看前方。\x0d\x0a(2)右脚落实,身体重心后移,左脚稍向前上步,脚跟着地,膝微屈成左虚步;同时右掌随腰微右转屈肘回带,掌心转向下;左掌向外、向前上方划弧挑举,然后两臂松沉屈臂合于胸前,左手成侧立掌停于面前,指尖与眉心相对;右掌也成侧立掌停于左臂内侧,掌心与左肘相对;眼看左掌。\x0d\x0a[要点]右脚提步时,脚跟先离地,然后轻轻将全脚提起;落步时先以脚前掌着地,随重心后移再慢慢将全脚踏实;完成虚步合手动作时,两臂要有合劲;整个动作过程身体要保持自然平稳。\x0d\x0a9、倒卷肱\x0d\x0a(1)上体右转,右手翻掌,手心向上、向下经腹前向后上划弧平举,肘微屈,左手随即翻掌使手心向上;眼看右手。\x0d\x0a(2)右臂屈肘折向前,右手由耳侧向前推出,掌心向前,手指相上,左臂屈肘后撤,手心向上至左肋外侧;同时左腿轻轻提起向左后退一步,脚掌先着地,然后全脚慢慢踏实,身体重心移至左腿上,成右虚步,右脚随转体一脚掌为轴扭正;眼看右手。\x0d\x0a(3)上体微向左转,同时左手随转体向后上划弧平举,手心向上,右手随即翻转使掌心向上;眼看左手。\x0d\x0a(4)与(2)解同,只是动作相反(46、47)\x0d\x0a[要点]腿步时,脚前掌先着地,然后全脚踏实,重心后移要做到虚实转换清楚,身体不可上下起伏,同时两脚要保持约10厘米的横向距离,避免两腿交叉,重心不稳。\x0d\x0a10、左右穿梭\x0d\x0a(1)上体右转,左脚内扣,身体重心移至左腿,随即右腿随身体右转轻轻外旋提起;同时右臂内旋翻掌向上划弧平屈于右胸前,手心向下;左手向下、向右划弧至腹前,手心向上,两手掌心上下相对成抱球状;眼看右手。\x0d\x0a(2)右脚全脚慢慢下落踏实,身体重心移至右腿,随即左脚提起经右脚内侧左前方迈出,脚跟着地,然后左腿屈膝前弓成左弓步;同时左手向上经脸前翻掌举于左额前,手心斜向上;右手先向右下再经胸前随身体左转向前推出,掌心向前,手指与鼻尖齐平;眼看右手。\x0d\x0a(3)身体重心略向后移,左脚尖翘起微内扣,随即重心前移至左腿,左脚踏实;右脚提起跟进,停于左脚内侧,脚尖点地;同时两手左上右下在左胸前成抱球状;眼看左手。\x0d\x0a(4)右脚向右侧前方迈步,脚跟着地,随即右腿屈膝前弓成右弓步;同时右手向上经脸前翻掌举于右额前,手心斜向上;左手先向左下再经胸前随身体右转向前推出,掌心向前,手指与鼻尖齐平;眼看左手。\x0d\x0a[要点]完成姿势面向斜前方约30度角(如面向南起势,左右穿梭方向分别为这正西偏南和正西偏北),上体不可前俯或左右倾斜;手向上举时要防止引肩上耸;一手上举一手前推要与弓腿松腰上下协调一致;弓步时,两脚跟的横向距离保持约30厘米。\x0d\x0a11、海底针\x0d\x0a左脚向前跟进半步,身体重心移至左腿,右脚稍向前移,脚尖点地,成右虚步;同时上体微向左转,左手下落经体前向后、向上提抽至左肩上耳旁,再随身体右转,由左耳旁斜向前下方插出,掌心向右,指尖斜向下;右手向前、向下划弧落于右胯旁,手心向下,指尖向前;眼看前下方。\x0d\x0a[要点]身体要先向左转再向右转,完成姿势面向正西,上体不可太前倾,避免低头弓腰和臀部凸起,右腿膝部要微屈。\x0d\x0a12、闪通背\x0d\x0a上体略向左转,右脚向前迈出,脚跟着地,随即右腿屈膝前弓,成右弓步;同时左手由体前上提,然后屈臂上举,停于左额前上方,使掌心翻转斜向上,拇指朝下;右手上起经胸前向前推出,掌心先前,手指向上,高于鼻尖齐平,眼看右手。\x0d\x0a[要点]完成姿势上体自然正直,腰、胯松沉;左臂不要完全伸直,背部肌肉要伸展开;推掌、举臂和弓腿动作要协调一致;弓步时,两脚跟横向距离不超过10厘米。\x0d\x0a13、云手\x0d\x0a(1)上体左转,左脚尖外摆,右脚尖内扣,身体重心移至左腿成左弓步;同时左手由上向左、向下划弧至平举,手心斜向下;右手向下经腹前向右上划弧至左肩前,手心斜向内;眼看左手。\x0d\x0a(2)上体慢慢右转,身体重心随之逐渐移至右腿,右手经脸前向右侧运转,手心渐渐向右,左手向下经腹前向左上划弧至右肩前,手心斜向内;同时左脚收近右脚,成小开立步(两脚内侧距离约10~20厘米);眼看左手。\x0d\x0a(3)上体再向左转,同时右手向下经腹前向左上划弧至左肩前,手心斜向内;左手向左侧运转,手心翻转向左;随之右腿向右横跨一步,眼看左手。\x0d\x0a(4)同(2)解。\x0d\x0a[要点]身体转动要以腰背为轴,腰胯放松,不可忽高忽低,或左右摇摆;两臂随要的转动而运动,要自然圆活,速度要缓慢均匀;下肢移动时,重心要稳定,两脚掌依次着地再踏实,脚尖向前;眼的视线岁左右手而移动;第二个“云手”,左脚并步时脚尖微向里扣,便于接下一动作。\x0d\x0a14、左右揽雀尾\x0d\x0a(1)上体微向左转,身体重心移至左腿,右脚跟轻提,右脚尖点地;同时左臂内旋于胸前平举,右手下落,臂外旋收于腹前,两手心上下相对成抱球状;眼看左手。\x0d\x0a(2)上体微向右转,右脚向右前方迈出,脚跟着地,随即左腿自然蹬直,右腿屈膝前弓,成右弓步;同时右臂平屈,用前臂外侧和手背由下向前上弧形棚出,高与肩平,虎口向上,手指向左;左手向左下落于左胯旁,手心向下,指尖向前;眼看右前臂。\x0d\x0a[要点]棚出时,两臂前后均保持弧形;分手、松腰、弓腿三者要协调一致;弓步时,两脚跟横向距离不超过10厘米。\x0d\x0a(3)身体微向右转,右手随即前伸翻掌,手心向下;左手翻掌,手心向上经腹前向上、向前伸至右前臂下方;然后两手下捋,上体左转,双手经腹前向左后上方划弧,直至左手手心向上,高与左耳齐;右臂平屈于左胸前,手心向内;同时身体重心移至左腿;眼看左手。\x0d\x0a[要点]下捋时,上体不可前倾,臀部不要凸出;两臂下捋须随腰旋转,仍走弧线;右脚在身体重心后移时保持全脚掌着地。 \x0d\x0a(4)上体微向右转,左臂屈肘折回,左手附于右手腕里侧,随即上体继续向右转,双手同时向前慢慢挤出,右手心向内,左手心向前,右前臂呈半圆形;同时身体重心逐渐前移成右弓步;眼看右手腕部。\x0d\x0a[要点]向前挤时,上体要正直,挤的动作要与松腰、弓腿一致。\x0d\x0a(5)右手翻掌,手心向下,左手经右腕上方向前、向左伸出,高与右手齐,手心向下,两手左右分开,与肩同宽;然后左腿屈膝,上体慢慢后坐,身体重心移至左腿上,右脚尖翘起;同时两手屈肘经胸下落于腹前,手心均向前下方;眼向前看。\x0d\x0a(6)上势不停,身体重心慢慢前移,两手向前、向上弧形按出,掌心向前,手指向上;同时右腿屈膝前弓,成右弓步;眼向前平视。\x0d\x0a[要点]向前按时,两手须走曲线;完成姿势时,两肘微屈,两手腕部与肩齐平。\x0d\x0a(7)左腿屈膝,上体慢慢后坐,身体重心移至左腿,右脚尖翘起;然后身体左转,右脚尖内扣,身体重心再移至右腿,左脚随上体左转收至右脚内侧,脚尖点地;同时右手向左屈臂平举于胸前;左手向左划弧至左侧,再向下,向右划弧至右肋前,使两掌心上下相对成抱球状;眼看右手。\x0d\x0a(8)同左右揽雀尾(2)解,只是左右相反。\x0d\x0a(9)同左右揽雀尾(3)解,只是左右相反。\x0d\x0a(10)同左右揽雀尾(4)解,只是左右相反。\x0d\x0a(11)同左右揽雀尾(5)解,只是左右相反。\x0d\x0a(12)同左右揽雀尾(6)解,只是左右相反。\x0d\x0a15、十字手\x0d\x0a(1)左脚蹬地,上体后坐,身体重心移至右腿,然后左脚尖内扣,向右转体;右手随转体向右平摆划弧,与左手成两臂侧平举,掌心向前,肘部微屈;同时右脚尖随转体动作稍向外摆,成右侧弓步;眼看右手。\x0d\x0a(2)身体重心慢慢移至左腿,右脚尖里扣,随即向左收回,两脚距离与肩同宽,两腿逐渐蹬直,成开立步;同时两手向下经腹前向上划弧交叉合抱于胸前,两臂撑圆,腕高与肩平,右手在外,成十字手,两手心均向内;眼看前方。\x0d\x0a[要点]两手分开与合抱时,上体不可前俯;站起后,身体自然中正,头微向上顶,下颌稍向回收;两臂环抱时须舒适、沉肩垂肘。\x0d\x0a16、收势\x0d\x0a两手向外翻掌,手心向下,两臂慢慢下落,停于身体两侧;然后重心移至右腿,左脚向右靠拢,成并立步;眼看前方。

扬式40式太极拳完整分解教学黎慧琳扬式85式9~16

杨式85式太极拳,是杨澄甫宗师在继承几代人的智慧,通过多年的实践总结,精心提炼设计出来的,其口令分别为:

式-预备势、第二式-起势 、第三式-揽雀尾、第四式-单鞭 、第五式-提手上势 、第六式-白鹤亮翅、第七式 -左搂膝拗步 、第八式-手挥琵琶、第九式-左右搂膝拗步 、第十式-手挥琵琶 、第十一式-左陵仿数搂膝拗步、第十二式-进步搬拦捶 、第十三式-如封似闭 。

第十四式-十字手、第十五式-抱虎归山 、第十六式-肘底看捶、第十七式-左右倒撵猴、第十八式-斜飞势 、第十九式-提手上势。

第二十式-白鹤亮翅 、第二十一式-左搂膝拗步、第二十二式-海底针、第二十三式-扇通背 、第二十四式-撇身捶、第二十五式-进步搬拦捶 、第二十六式-上步揽雀尾、第二十七式-单鞭、第二十八式-云手 、第二十九式-单鞭 、第三十式-高探马、第三十一式-左右分脚 、第三十二式-转身左蹬脚。

第三十三式-左右搂膝拗步、第三十四式-进步栽捶 、第三十五式-翻身撇身捶、第三十六式-进步搬拦捶 、第三十七式-右蹬脚 、第三十八式-左打虎势、第三十九式-右打虎势 、第四十式-回身右蹬脚、第四十一式-双峰贯耳 、第四十二式-左蹬脚 、第四十三式-转身右蹬脚。

第四十四式-进步搬拦捶 、第四十五式-如封似闭 、第四十六式尺首- 十字手、第四十七式-抱虎归山 、第四十八式-斜单鞭、第四十九式-野马分鬃 、第五十式-揽雀尾 、第五十一式-单鞭、第五十二式-玉女穿梭、第五十三式-揽雀尾 、第五十四式-单鞭、第五十做式-云手 。

杨式太极拳16式招式名称

杨式太极拳16式招式名称如下;

1:起势、左右野马分鬃、白鹤亮翅、搂膝拗步

2:进步搬拦锤、 如封似闭、单鞭、手挥琵琶

3:倒卷肱、左右穿、海底针、闪通背

4:云手、左右揽雀尾、十字手、收势

扩展资料:

16式太极拳是我国于近年推出的又一新的普及太极拳套路。它的套路结构动作更加简洁、易学、易练、易记,更加符合于当今的生活节奏。虽然动作名称只有16个,但是它的动作特点和风格却保持了浓郁的杨式太极拳的韵味,舒展大方,圆活连贯、气势腾然。

弓步、退步、侧行步的反复出现,增加了练习者的腿步力量;身体重心的不断移动增强了练习者的平衡能力;双臂与双掌的运转在沉肩坠肘、松腰沉髋的动作要领要求下,达到身体关节的滑润,起到了预防关节疾病的用作;立身中正,虚领顶颈,使得体态更加挺拔、匀称。

参考资料:

杨氏太极拳16式招式名称:

一、起势:左脚开立,两臂平举,屈膝下按。

二、左右野马分鬃:收脚抱球,转身上步,弓步分掌;后座脚,收脚抱球,转身上步,弓步亮掌。

三、白鹤亮翅:跟步抱球,后座举臂,虚步亮掌。

四、左右搂膝拗步:后座撇脚,收脚举臂,上步勾手,弓步推掌;后座撇脚,收脚举臂,上步勾手,弓步推掌。

五、进步搬拦捶:后座撇脚,收脚握拳,上步搬拳,上步拦掌,弓步打捶。

六、如封似闭:穿掌分手,后座引手,弓步双推。

七、单鞭:收脚抓勾,转身上步,弓步左推。

八、手挥琵琶 :跟步摆掌,虚步合掌。

九、倒卷肱 :转腰撤手,退步卷肱,后座推收;转腰撤手,退步卷肱,后座推收。

十、左右穿梭 :扣脚转身,活步转身,上步搓手,弓步推架;后座分掌,收脚抱球,上步 搓手,弓步推架。

十一、海底针:跟步伸掌,后座提手,虚步插掌。

十二、闪通臂 :起身合手,上步翻掌,弓步推架。

十三、云手 :转腰划弧,转腰云手,收脚换手,转腰云手,开步换手,转腰云手,收脚换手,转腰云手。

十四、左右揽雀尾 :收脚抱球,转身上步,弓步棚臂,转腰翻掌,转腰下捋,转腰搭手,弓步前挤,分掌后引,弓步前推;转身摆掌,收脚抱球,转身上步,弓步棚臂,转腰翻掌,转腰下捋,转腰搭手,弓步前挤,分掌后引,弓步前推。

十五、十字手: 转身分掌,弓步分掌,后座合掌,收脚抱掌。

十六、收势:翻掌前分,两手下落,收脚还原。

扩展资料:

杨氏太极拳是历史悠久的拳术,太极拳的重要流派之一,是由河北省邯郸市永年人杨露禅及其子杨班侯、杨健侯,其孙杨少侯、杨澄甫等人发展创编的。

杨氏太极拳通过改善我们的大脑功能,调节大脑皮层的兴奋和抑制活动,对于白领亚健康产生的神经衰弱失眠、头晕、头痛、过度疲劳等疾病,有着显著的健脑去病的作用。

而且太极拳要求我们全身要放松,使得人体的血管阻力减少,能够加速我们的血液循环,减轻心脏负担。太极拳的呼吸是采用的腹式深呼吸,气沉丹田,能够对五脏六腑有着良好的保健作用。

参考资料:

太极拳动作名称

01、起势

02、左右野马分鬃

03、白鹤亮翅

04、左右搂膝拗步

05、进步搬拦捶

06、如封似闭

07、单鞭

08、手挥琵琶

09、倒卷肱

10、左右穿梭

11、海底针

12、闪通臂

13、云手

14、左右揽雀尾

15、十字手

16、收势

扩展资料

杨氏太极拳是历史悠久的拳术,太极拳的重要流派之一,是由河北省邯郸市永年人杨露禅及其子杨班侯、杨健侯,其孙杨少侯、杨澄甫等人发展创编的。

参考资料:

杨式太极拳16式招式名称如下;

1,起势 2,左右野马分鬃 3,白鹤亮翅 4,搂膝拗步

5,进步搬拦锤 6,如封似闭 7,单鞭 8,手挥琵琶

9,倒卷肱 10,左右穿梭 11,海底针 12,闪通背

13,云手 14,左右揽雀尾 15,十字手 16,收势

16式太极拳动作名称

01、起势 02、左右野马分鬃 03、白鹤亮翅 04、左右搂膝拗步 05、进步搬拦捶 06、如封似闭 07、单鞭 08、手挥琵琶 09、倒卷肱 10、左右穿梭 11、海底针 12、闪通臂 13、云手 14、左右揽雀尾 15、十字手 16、收势

杨式 太极拳 有哪些套路

杨氏太极拳有多个套路,包括8式、24式、40式等。

其中,杨氏太极拳40式,也称为大架,拳谱如下:

1.起势

2.左右野马分鬃

3.白鹤亮翅

4.左右搂膝拗步

5.进步搬拦捶

6.如封似闭

7.单鞭

8.手挥琵琶

9.倒卷肱

10.左右穿梭

11.海底针

12.闪通背

13.云手

14左右揽雀尾

15.十字手

16.收势。

此外,还有起势、收势、揽雀尾等动作。

太极拳有8式、16式、24式、32式、40式、42式、48式、88式,还有杨式81式、85式、88式、90式、103式、108式等.

另外有

:38式陈式、56式陈式、陈式老架一路、吴式、孙式、武式、武当108式..等等,你可在百度中搜索一下就发现太极拳百花齐放。

除上所述,

还有近人把前架稍改,

美其名是加上自己体会,

便冠以自己姓氏的很多种太极拳.

多不胜数

!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836084111@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